近來聽到一種「奇怪」的論斷,說是在20~29歲時,人的大腦存在第二次發育和可塑期,並且如果你沒有好好把握、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的話,過了這一階段、跳入30歲大關的大叔/大嬸你以後的人生將會一!事!無!成!!!
細看這個論斷有兩點,
一是20來歲時大腦會「突變」麼?
二是30以後大腦會「報廢」麼?
假設你7歲開始讀小學,9年義務教育後你16了,繼續讀書的20歲該是大二了,早奔前程的大概也職場裡滾了幾年了,這個時候的你大抵是這樣的狀態——
稍微有了點閒且無過大壓力,雖然需要打拼事業但相比之後拖家帶口、忙裡偷不得閒的情況還是好了許多。然而,此時的你卻發現自己好像與以往相比又有了些不同——
原本理解不了的彎彎繞繞,突然像開了竅般都懂了;
原本記不下來的晦澀內容,突然也能記全個大概了。
感覺自己就像突然開了掛一樣,甚至開始無法理解自己曾經的「蠢鈍」……
於是你心情很好地想到,難道我的大腦開始「二次發育」了?這是不是預示著我將要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了?
對此我只能表示,騷年你快醒醒!
儘管你身上有各種「反常」出現,但大腦發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這點卻是毋庸置疑的,並不存在某個進一步天高海闊,退一步懸崖萬丈的斷層。
所以這個「突變」要怎麼解釋?
不得不說20來歲是個神奇的階段,多項能力值在此時達到了鼎盛期,比如智力、觀察力、記憶力——
智力:個體為了實現長遠的目標,必須讓自己的認知能力適應複雜的環境,於是將更多的關注投入到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所獲取的知識——相比之前是get了但覺得「然並卵」的階段,這個時期才是真正在「用」——所謂「學以致用」正是此時的寫照。
記憶力:雖然此時的機械記憶能力有所下降,但邏輯記憶能力的發展卻達到了人生的高峰期,其中,有意記憶、理解記憶佔據了主導地位,而且記憶容量也很大。工作記憶廣度也在此時達到高峰,然後才隨著年齡的增長明顯下降。
觀察力:在實際觀察中,觀察的目的性、自覺性、持久性進一步增強,精確性和概括性也明顯提高。
想像力:想像中的合理成分及創造成分明顯增加,不再像之前的過於虛幻,而是更具實際功用。
……
韋克斯勒(Wechsler,1981)用標準化智力測驗測查了7歲兒童至65歲成人的智力發展狀況,結果發現,智力發展的高峰期在22~25歲,然後開始衰退,衰退速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遞增。
有關成人不同能力平均發展水平的研究(Miles,1980)表明,除知覺能力外,成年早期(18~35)在記憶、比較與判斷、動作及反應速度這幾項能力上的發展水平均達到最高值。
從智力和與其相關的其他指標上看,大腦發育就是一個倒U曲線,慢慢升、慢慢降,20來歲時「咻——」地一下升到了最高點,然後因為升得太快(?)而讓人產生了「突變」的錯覺。
這正是所謂的動下腦子就不用的交智商稅。又不是經驗值攢到20來歲就能點出一個逆天技能,也不是集齊20歲就能召喚一個好腦子,哪有那麼多的二次發育讓你回爐重造、洗牌再來?
更多內容請關注33IQ網官方微信「每日謎題」!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