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民健康課堂」秋雨連連溼氣重,3道應季祛溼湯做起來

2020-10-27 紹興抽屜

這幾日連下了幾天秋雨,白天暑溼蒸騰而上,夜晚則開始涼了。要警惕,初秋的溼冷更容易傷人。

在夏秋過渡的季節,溼氣比較重,體內有溼的孩子,不要急著滋補潤燥。孩子不燥,何必強行潤燥?反而會打破身體內外的平衡。秋雨季的兒童保健,最重要的是抓住一大要點:祛溼,兼顧兩個調理原則:健脾+防寒,寶寶自然安秋無憂。

秋天除了易生內溼,還要注意外溼

很多家長都知道,中醫所講的溼,分內溼和外溼。

所謂內溼,就是脾胃運化不利,體內的水反為溼,谷反為滯,水溼內停。簡單地理解就是,脾胃好了,體內的水能成為津液,能像小溪一樣濡養著五臟六腑,這種狀態就是健康的。

當脾胃負擔過重,體內的水就只能成為死水泥塘般的水溼、痰飲,和食滯一樣阻礙了氣血暢行,還會讓脾胃更受累。

有的家長不明白,不是說秋天很乾燥嗎?寶寶怎麼還會生溼?飲食不當、脾胃受損,正是秋季生內溼的一大主因。

除了內溼,秋季還要提防外溼。初秋時節的特點是「一場秋雨一場寒」,外部環境氣候潮溼,導致外溼明顯。

有的寶寶淋了雨受了涼,抵抗力差點的就會外感風寒;抵抗力好些的,或家長懂得應急驅寒的,表面上可能沒大事,其實外溼也會多少影響體內的水平衡,健脾消積的效果沒之前那麼明顯了。

這也提醒了生活在南方,外部環境常年多雨、潮溼的家長孩子,脾胃健運是少生病的前提,而合理祛溼則是脾胃健運的前提。

有這5個溼氣特徵,可用這3個方祛溼防溼

判斷寶寶是否溼氣重,主要看以下5個特徵:

一看舌苔:舌苔白厚、或者發黃,舌體上容易有牙齒的痕跡。

二看大便:大便溏稀,不成型,黏在便池上不易衝掉。

三看胃口:胃口不好,食欲不振。

溼氣重會影響脾胃運行、影響消化。如果寶寶食量明顯減少,不想吃,很可能也是體內有溼氣。

四看精神:精神狀態差,容易睏倦、無力。早上起床也還是睡不醒的樣子,無精打採。

五看體態:體態虛胖,常出汗,汗液黏膩,易累易多病,則多屬痰溼質,體內溼氣重。

出現以上這些情況,就屬於體內有溼,不建議給寶寶吃寒涼的食物,也不要盲目潤燥。溼氣重的時候,孩子多少都容易有積食的。建議家長可以採取這套方案:

祛溼前期:

方法:素食+祛溼+消食,如四星湯,桃苓湯(溼滯偏熱)等。

祛溼後期:

方法:祛溼+健脾,如健脾祛溼湯等。

現在正值秋雨季,有一些家長常疏忽的做法,容易導致寶寶生溼,要儘量避免:

避免吃生津解暑偏寒的夏季瓜果,或滋陰偏寒的秋季瓜果;避免吃甘肥滋膩、厚重大補的食物;避免過於信奉「秋凍」,天冷下雨不添衣;避免過度興奮跑跳、過量運動、大量出汗後沒注意防寒;避免空調、風扇直吹入睡,避免天氣陰涼有雨時,窗戶對著床大開。

秋季祛溼,更要

我常常強調,孩子的五臟六腑脆弱嬌嫩,祛溼不等於粗暴地天天喝陳皮薏米水。一味靠外力祛溼,容易損傷陽氣,也難以形成良性循環。

尤其在秋天調養保健,之所以要祛溼,多是在給夏天不正確餵養導致的脾胃受損做緊急補救。只有把夏天囤積的溼祛掉,脾胃才能有比較好的基礎去斂藏補益,囤積充足的陽氣抵禦秋冬寒邪和疾病。

因此,秋季祛溼,更要顧護好脾胃。而且,對於孩子來說,祛溼只有與健脾雙管齊下,才能有較好的功效。孩子沒積食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性平,兼顧健脾益氣和祛溼功效的食物,比如:泥鰍,味甘、淡,性平,利水祛溼、補中益氣、健脾養胃;芡實,味甘,性平,祛溼利水、健脾補中、溫補腎陽、固精補腎;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健脾益氣、利水除溼、解毒排膿。

具體的食療方有很多,以下3個供家長參考:

花生瘦肉泥鰍湯

材料:花生10g,瘦肉50g,泥鰍25g,薑片、鹽、胡椒粉少許。

做法:瘦肉切塊,焯水待用,泥鰍處理乾淨;鍋內加5碗水,大火燒開後加入瘦肉、花生、薑片,再次燒開後轉小火煮1小時;揭蓋倒入泥鰍、鹽、胡椒粉,煮5分鐘即可。

功效:利水祛溼,補中益氣。

適用年齡:3歲以上寶寶對證,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寶寶可以服。

芡實核桃糊

材料:去核紅棗2枚,芡實15g,核桃仁10g,白糖適量。

做法:豆漿機內倒入食材,加適量溫開水,打成糊狀即可。

功效:祛溼利水、健脾補中。

適用年齡:2歲以上寶寶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寶寶可以服。

核桃花生雙豆湯

材料:核桃仁10g,排骨50g,水發赤小豆10g,水發眉豆10g,鹽適量。

做法:排骨焯水待用;鍋內加約5碗水,大火燒開後加入食材,再次燒開後轉小火煮1小時,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功效:利水祛溼,健脾補腎。

適用年齡:3歲以上寶寶,對證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寶寶可以服。

來源:人民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3道應季祛溼湯做起來
    初秋時節的特點是「一場秋雨一場寒」,外部環境氣候潮溼,導致外溼明顯。有的寶寶淋了雨受了涼,抵抗力差點的就會外感風寒;抵抗力好些的,或家長懂得應急驅寒的,表面上可能沒大事,其實外溼也會多少影響體內的水平衡,健脾消積的效果沒之前那麼明顯了。這也提醒了生活在南方,外部環境常年多雨、潮溼的家長孩子,脾胃健運是少生病的前提,而合理祛溼則是脾胃健運的前提。
  • 炎炎夏日溼氣重,推薦幾款祛溼湯
    除身體溼氣最好的方法是食療祛溼,食療可以有效去除溼氣,且方便又實用。在日常的飲食中吃一些具有祛溼、排毒、消腫、利尿的食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溼效果,不過需要長期堅持食用這些具有祛溼效果的食物才行。很簡單,只要你常吃一些祛溼食物,溼氣自然會慢慢排出體外,身體隱患也會隨著溼氣不在而消失。
  • 溼氣重吃什麼 三種食療祛溼效果更好
    我們都知道飲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比較重要的,那麼在發生溼氣重的時候我們應該吃什麼進行祛溼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溼氣重吃什麼第一:清熱祛溼粥我們都知道體內發生溼氣重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飲食食療的方法來進行有效的去除,清熱祛溼粥就是其中的一種食療,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
  • 5道祛溼湯做法。
    祛溼湯1、陳皮薏仁鴨湯——祛溼止瀉 【原料】水鴨肉250克、陳皮6克、炒薏仁30克、蓮子肉30克、淮山12克、生薑10克 【步驟】鴨肉切塊,薏仁、蓮子冷水浸泡2小時,所有材料入鍋,武火煮沸後,用文火煲2小時,加料出鍋。 【功效】薏仁祛溼,加水鴨可補脾健胃、祛溼止瀉。
  • 溼氣重的人,少碰「3果」,忌口3物,學會3招,祛溼排毒,更健康
    溼氣重的人,少碰「3果」,忌口3物,學會3招,祛溼排毒,更健康。三伏至,祛溼季,要記得「少三果」「忌三物」「掌握三招」「少三果」西瓜現在西瓜越來越受歡迎,大量的西瓜上市讓很多人非常開心,因為吃西瓜能夠幫助身體補充水分,也能幫助緩解中暑的情況。
  • 天氣悶熱又潮溼,最適合喝這湯,解暑祛溼,我家每周都要喝
    最近工作也忙,還要照顧孩子,做一家人的飯,感覺自己真是忙得團團轉,有時候乾脆想全家下館子算了,可家裡還有小孩,外面飯店又不如家裡衛生,還不實惠。我就想有什麼東西吃了祛溼又營養呢?還要省事兒還實惠。於是薏米就閃亮登場了,薏米再平常不過,隨便一個超市就可以買到,是祛溼的好,再加上紅豆一起燉,十分營養。
  • 早上起來,3種表現可判斷體內是否溼氣重,若你有,需及時祛溼
    實際上,體內溼氣重從早上起來之後的種種表現就能判斷出來,以下幾點最明顯,很多人都中招了,那麼你該去溼氣了。第一:看臉大部人早上起床之後,都會去照照鏡子,看看自己早上的狀態,通過看臉就能判斷出自己是不是體內溼氣重。
  • 悶熱夏季,如何祛溼氣?3道祛溼食療湯,常喝祛溼更輕鬆
    所以,在這個季節,食療當中最講究的一點,就是祛溼氣,而身在愛煲湯的廣東,一道美味的祛溼湯自然是不可少了,今天,就來教大家3個簡單又美味的祛溼食療湯做法,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學習吧。3道食療湯,常喝祛溼氣,簡單還美味第一道:薏米老鴨湯說到祛溼,在中藥材當中,薏苡仁是當之無愧的「祛溼之王」,藥食兩用,祛溼氣的同時還可以健脾,搭配不溫不熱的老鴨肉,用來煲湯喝,可以清熱去火。
  • 溼氣重的症狀 艾灸這6大穴位竟能祛溼保健
    溼氣重,常會導致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給人體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除此之外,溼氣重還有一些其他的表現,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溼氣重的症狀,以及祛溼的穴位和祛溼的食療方。感興趣的朋友趕緊來了解一下吧!溼氣重的症狀1、舌頭和舌苔變化身體溼氣重首先是會表現在舌頭上的,大家可以認真觀察一下,這是判斷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溼氣過重好方法。
  • 體內溼氣重的人,日常多吃5種食物,或能有效幫助祛溼健脾
    3、口味重的食物鹽吃太多不僅會影響腎臟,還會使體內溼氣加重,因為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脾腎和脾胃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腎臟不好就會影響脾胃功能,加重脾臟負擔,溼氣也會加重,因此溼氣重的人一定要以清淡飲食為主,忌重口味的食物體內溼氣重的人,日常多吃5種食物,或能有效幫助祛溼健脾1、多吃白扁豆白扁豆可健脾利水,化溼消暑,補中益氣,也是一種藥食同源食材
  • 身體溼氣重的表現 祛溼的方法有6招
    生活當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有些人身上的溼氣比較重,而身體溼氣太重對於健康是不利的,那麼溼氣重的症狀有哪些呢?如何祛溼比較好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介紹,供大家參考。  薏仁茶,原料:薏米仁、赤小豆、淡竹葉、馬齒筧、芡實,將一小包亦舒堂薏仁茶放置一杯開水中衝泡,3~4分鐘即可飲用,每天一杯,簡單易操作,淡雅飄香,清熱祛溼,是居家和辦公室的休閒祛溼首選。  3、注意飲食禁忌  外部環境僅僅是誘因,體內環境太溼才是主因。
  • 溼氣重的人,身體這幾個表現和別人不同,要辨別
    一場秋雨一場涼,秋天這種陰冷潮溼的氣候,很容易加重溼氣,而溼邪對身體傷害很大,因此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溼氣的症狀,選擇相應的除溼方法。溼氣的症狀--身體困重溼氣重常見的表現就是身體感覺非常勞累,非常重,總是感覺四肢乏力,做什麼都軟綿綿沒有精神,這是溼氣重非常典型的一個症狀表現。--頭暈溼氣重的人總是感覺頭昏昏沉沉悶悶的,總是想要睡覺卻總也睡不醒。
  • 你喝的紅豆薏米湯是祛溼還是增溼?
    不過針對祛溼氣,薏米紅豆湯作為一道傳統食療藥膳在民間得到了廣泛應用,但你對它了解多少呢?不當的食用方法不僅無法祛溼,可能還會增溼,你是否陷入以下五個健康誤區呢?3.只注重祛溼,忽視健脾的重要作用我們都知道脾主運化,如果出現脾虛,溼氣就會加重,溼氣重又會阻礙脾的運化,導致溼氣更盛,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健脾在祛溼的過程中至關重要那麼如何判斷是否存在脾虛呢?
  • 寶寶夏乏暑氣重 學會這道湯輕輕鬆鬆祛溼困
    夏乏寶寶頭重如裹,喝碗湯就能神清氣爽中醫有個詞生動地形容夏乏,叫頭重如裹,就是頭昏昏沉沉,仿佛被什麼厚重的東西蒙著腦袋似的,做什麼都提不起勁。這種情況,要麼是體內積滯時間久,溼痰壅阻上蒸;要麼是外感暑溼,導致氣血不利,沉滯於經隧脈絡。
  • 寶寶夏乏暑氣重,學會這道湯輕鬆祛溼困
    夏乏寶寶頭重如裹,喝碗湯就能神清氣爽中醫有個詞生動地形容夏乏,叫頭重如裹,就是頭昏昏沉沉,仿佛被什麼厚重的東西蒙著腦袋似的,做什麼都提不起勁。這種情況,要麼是體內積滯時間久,溼痰壅阻上蒸;要麼是外感暑溼,導致氣血不利,沉滯於經隧脈絡。所以,要除夏乏,不是讓寶寶多睡、多吃就能好的——寶寶反而可能越睡越乏,越吃越堵!
  • 「衢州健康課堂」寶寶「淡白舌」怎麼調?出現這種舌象一碗君子湯解決掉
    這是健康正常的舌象,證明寶寶的脾胃消化狀況良好,身體也棒棒的。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寶寶的舌頭調理,永遠會難倒不少家長。今天,我們繼續聊聊很多寶寶常見的「淡白舌」怎麼調理。寶寶舌色偏白,少血色,中醫望診時常稱之為「淡白舌」。為什麼會這樣?這說明寶寶身體出現了什麼問題?需要家長從舌色、舌體、舌苔三方面具體辨證。
  • 中醫溼氣重的人,有3個表現,4個祛溼中成藥,助你遠離溼氣,不肥胖!
    溼氣重有哪些症狀?該如何祛除溼氣?溼氣重有哪些症狀?1、舌頭有齒痕身體溼氣重最典型的一個症狀就是舌頭出現變化,如果發現舌頭兩邊出現了被牙齒壓迫的痕跡,那就說明溼氣重。2、大便溏稀溼氣重容易傷及脾胃,脾胃消化不好,就會導致溼氣重人的大便不成形。
  • 月子期間這麼做可祛溼
    月子期間這麼做可祛溼 很多媽媽產後都有溼氣重的情況,而這會影響產後瘦身以及身體恢復。別擔心,下面教大家坐月子期間如何祛除體內溼氣。產後溼氣重的常見表現通常會有四肢乏力,沒有胃口,陰部瘙癢,油光滿面,小便混濁,大便粘稠等表現。導致女性體內溼氣重的原因很多,主要和身體素質、生活飲食習慣、環境等有關。
  • 身上溼氣重?祛溼選法然堂紅豆薏米茶
    在人人追求健康的當下,養生茶已經成為一種流行,其中紅豆薏米茶更是女性們的首選,因為它有很好的祛溼滋養作用。不過,面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紅豆薏米茶,女同胞們應該怎麼挑選呢?近日,來自法然堂的紅豆薏米茶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很多白領上班族、寶媽都將法然堂紅豆薏米茶裝進了自己的包包隨身攜帶,每天二、三杯,瘦身又美麗。
  • 溼氣重的人,身體會有四種表現,用什麼方法可祛溼排毒
    溼衣服黏在身體表面非常不舒服,長期穿這種衣服甚至會導致皮膚疾病的出現,一件小小的溼衣服都能帶來健康隱患,更別說是體內溼氣超標了。溼氣重是中醫常提到的詞彙之一,他們更是認為溼氣是「百病之源」!3、由於體內溼氣的影響,大便形態也會發生改變。患者的大便非常黏稠、溏便情況隨之出現,經過多次衝水才能將馬桶徹底衝乾淨,必要情況下還得使用馬桶刷進行衝洗。4、溼氣重的患者往往臉部和頭髮都非常油膩,即使是經過清洗後這種油膩感仍然存在。耳朵裡也總有溼熱的感覺,有棉籤輕輕擦拭明顯看到棉籤溼潤,仿佛有一層油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