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筆記】還在為看不下去《中式英語之鑑》發愁?

2021-02-25 CATTI考試資料與資訊
導語:說到《中式英語之鑑》,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這本經典的實踐翻譯書籍被許多人奉為英語寫作「聖經」;但全英的理論讀起來又是那麼讓人耐心全無。昨日,來自美國蒙特利高翻學院的施曉菁老師再次做客北外,提綱挈領地為我們總結了這本讓人又愛又恨的《中式英語之鑑》。
中式英語之鑑

施曉菁

蒙特利高翻學院

Monterey Institu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California, USA.


(圖片來源:北外研究生考試參考書目)

學習如何避免Chinglish之前,你對「什麼是好的英文」有概念嗎?施老師告訴我們,Good English prose is based on verbs, 使用好動詞可以使文章更加simple, concise, vigorous, clear.

那麼Chinglish又有哪些典型的特點呢?Chinglish is based on vague, general, abstract nouns, 也就是這些名詞使中文看起來非常wordy, involved, heavy, obscure.

 

Chinglish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Unnecessary words滿天飛, 而另一類則是Sentence structure雜亂無章。在兩類大問題中又能細化出很多錯誤種類,今天我們就先聽聽施老師如何教大家火眼金睛識別unnecessary words吧!

 

Unnecessary words

大家都知道,英語這種語言簡明扼要、一語中的(Concise and to the point),好的英語文章會沒有不必要的重複,也沒有過多的名詞化累贅。而中文恰恰相反,動不動就「重複」。在正式文體中,想要指代前文所提,頂多使用「其」這種字眼,哪怕我們不怕麻煩地再重複一遍也不會用「它」進行指代。更何況中文裡也沒有更多的代詞形式,所以只好不斷地重複重複再重複。除此之外,中文還有一個有趣的特點,我們會把許多意思相近的字詞組合成為四字成語,比如:千真萬確。其實表達的就是一個意思,但為了韻律和諧、字詞平衡,我們習慣了這樣說,也就成了最典型的成語形式。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要破解unnecessary words,不要字對字翻譯,避免中式英語。

 

Unnecessary Words 1

Nouns

如果一些名詞的含義已經包含在其他字詞當中,那肯定是unnecessary words, 請大刀闊斧予以刪除或做其他處理。如:

例1: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reform(加快經濟改革)

解析:「accelerate」 = increase the pace of,所以應刪去」the pace of」 或變為」increase the pace of」

例2:aise living standards for the people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提高城鄉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析:」living standards」只用於形容人的生活狀況,所以應刪去」for the people」

例3: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 in agriculture(農業豐收)

解析:」harvests」已經暗含了是農業上的豐收,所以不必再說」in agriculture」。但如果想表示引申意義上的「收穫、碩果」,則應該加上「在某領域」,否則讀者會認為是農業上的收穫。

Unnecessary Words 2

Category nouns

這類範疇詞也是中文裡常見的一種形式,但在英語中如果照葫蘆畫瓢也譯出範疇詞,那就是妥妥的unnecessary words啦~下面就請大家找找範疇詞在哪裡然後大膽地刪掉吧!

promoting the cause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促進和平統一事業)

to ensure a relationship of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保證密切合作關係)

a mistake in the work of planning(計劃工作中的錯誤)

We must oppose the practice of extravagance(我們必須反對鋪張浪費的做法)

Unnecessary Words 3

Noun-verb or gerunds

名詞的動詞形式動名詞是大家在英漢中不自覺就加上的一種unnecessary words,不信看看下面的譯文,其中的錯誤是不是有點眼熟呢?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national defense(必須加強國防建設)

These constitute important conditions in striving for the fulfillment of...(這些是爭取完成...的重要條件)

 

(《中式英語之鑑》)

Unnecessary Words 4

Verbs

這類動詞經常出現在詞組中,我們不能一概而論,還是要結合語境看看如何處理吧~

make an improvement in our work = improve our work

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 transform society

to bring about a change in this state of affairs = change this state of affairs

conduct a careful examination of... = carefully examine...

decide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 reform the system

grain rationing was implemented = grain was rationed

make great efforts to, do our utmost to, try our best to 

(usually implied in the rest of the sentence)

最後這幾個尤其要當心,看看在文中是否有實際含義再進行取捨。

 

Unnecessary Words 5

Modifiers

這種形容詞種類太多,先列舉幾類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advance forecast 提前預測

new innovation 創新

mutual cooperation 互相合作

residential housing 住房 (Housing is for people. Residential building is acceptable.)

have started various construction projects 開始一些工程項目(「一些」想表達的是「不止一個」還是「很多不同的」?如果僅僅是shows plurality, 那麼就不必用various了)

imports of foreign automobiles 進口外國汽車

the final completion 最後完工(partial completion 部分完工)

serious chaos 嚴重動亂

totally abolished 徹底消滅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廣大群眾

actual facts具體事實(施老師強調說這個是經常犯的錯誤喲!)

successfully accomplish成功地完成

 

Unnecessary Words 6

Redundant twins:

最後一種是同義重疊,中文裡這種用法習以為常,但譯成英文就會顯得冗餘不堪。比如:

- views and opinions

- encourage and promote

- discuss and debate

- stir up and incite

- fair and equitable

- ceaselessly and unremittingly  

這明明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嘛,那我們要如何辨別到底是不是「同義重疊」呢?

我們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Q1.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words important in this context?

Q2. Does the 2nd word add anything significant to the first?

搞清這兩個問題之後,我們要「unpack」 the Chinese to determine the precise meaning. 但是,「解包」中文意思,並不是機械地運用這些原則教條,還要依據上下文處理喲~

 

我們再舉幾個例子,首先是Saying the Same Thing Twice.

a policy of safety first with prevention of accidents as our main concern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we must arrive at the station on time in order to catch the train準時到站趕坐火車

we must maintain our vigilance and never be off guard 保持警惕、不放鬆

the Chinese side opposed the propositions and did not accept them 中方反對本提案,表示不能接受

 

接下來是Repeat References to the Same Thing.

Let me discuss how we can overcome our financial and economic difficulties this autumn and how we can improve our financi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next year.

我來講我們如何克服今年秋天的財政經濟困難,改進明年的財政經濟狀況

We failed to attach equal importance to both types of work, and there was no proper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work.

我們沒有同樣地重視兩種工作也沒有很好地做協調工作

 

小夥伴們有沒有想好怎麼修改呢?今天我們先講這6種unnecessary words, 大家可以結合《中式英語之鑑》的例子進行鞏固複習,我們明天繼續請施老師帶我們看看另一大類Sentence structure應該如何調整吧~

嘉賓介紹:

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高級翻譯與語言學院副教授施曉菁(LynetteShi)是北外聯合國譯訓班的第一屆學員。曾擔201任國際會議口譯協會(AIIC)亞太區代表,聯合國同傳口譯員,中國外文局 《今日中國》雜誌翻譯、英文譯審。主要譯著有老舍的《駱駝祥子》、費孝通的《全球化和文化自覺》等,學術著作包括:與葉子南合著的Introduction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與北外高翻副院長李長栓合著的《漢英翻譯案例點評》等。多年從事會議口譯、筆譯、翻譯教學和推廣中國文化的翻譯項目等。


本文由【翻譯學】編輯,轉載請先得到我們的授權。

授權方式:請在微信後臺發送消息:轉載。

翻譯學

(Translation-studies)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翻譯學

相關焦點

  • 《中式英語之鑑》學習筆記15:抽象名詞瘟疫與解決辦法
    抽象名詞的使用會使文章變得晦澀難懂,他們將其比喻為「瘟疫」。 當然並不僅僅是中式英語傾向用抽象語言,英語母語者的寫作中也遍布抽象名詞。就像 Gowers 說的那樣,「使用抽象名詞的習慣將可以簡單直接說明的事物複雜化了。」
  • 《中式英語之鑑》學習筆記 24:動名詞與不定式的主語一致
    本土英語中的懸吊不定式最常見的是短語"in order to serve you better",為了說服顧客一點點不便實際上是給自己帶來好處,這個短語成為了一個經典的例子:In order to serve you better, please fill out a deposit slip before approaching
  • 《中式英語之鑑》學習筆記 05:多餘的修飾語
    文 | Liya 許多從中文翻譯過來的形容詞和副詞在英語中是多餘的,它們的意思在它們所修飾的單詞或其它句子成分中已經被包含或暗示了
  • 《中式英語之鑑》學習筆記 01:不必要的名詞
    明天村裡可能沒有網,提前祝各位朋友新年快樂 ~ 從今天開始不定期分享 Liya 同學整理的《中式英語之鑑》學習筆記(再次表示感謝 ❤),歡迎留言或來信交流本書學習心得
  • 《中式英語之鑑》學習筆記 19:先行詞模稜兩可或離代詞太遠
    當相同的代詞出現兩次,且代表不同的事物時,先行詞會更加含糊不清:A: The price of one ton of crude oil is 1,300 yuan on the market, while it is only 800 yuan if it is sold to the government.
  • 【閱讀筆記】中式英語之鑑(2)-多餘的動詞詞組、修飾成分
    《中式英語之鑑》是對英語以及翻譯學習很有啟發性的一本書,並且是針對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編寫的。
  • 與《中式英語之鑑》的智慧碰撞
    (英文是靜態語言,中文是動態語言) 《中式英語之鑑》則說英文遵循concise原則,認為:I made a purchase of a pen用 I purchased a pen即可。 老師,上面兩個例子會不會相互矛盾呢?我想聽聽你的看法 (我認為如果遵循簡潔原則就顧不上英文靜態中文動態了。
  • 《中式英語之鑑》讀書報告
    《中式英語之鑑》是由外國人編寫的系統論述「中式英語」的書籍。該書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作者瓊.平卡姆是美國人,畢生從事翻譯工作。在80年代到90年代期間,她曾先後在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編譯局工作過8年,專門為中國翻譯工作者翻譯的英譯文作修改和潤色。8年中她積累了大量典型中式英語實例,並根據這些例子把中式英語的具體表現科學地加以分門別類,編纂成冊。
  • 《中式英語之鑑》,中式英語再見.(十九)
    reach的動作發出者是人,不可能是backgrounds,所以B句加上了people。4. 垂懸前置詞(非基於動詞)A: Once on a trip to Shandong, my host announced that he was treating us to a special flavor.
  • 中式英語之鑑:不必要的動詞與名詞
    典型中式英語的一大弊病就是重複囉嗦。幾乎所有中國人說出或寫出的英文中都有可以刪減的詞,也就是不必要的詞。其中最常見的是動詞與名詞。
  • 中式英語之鑑
    中式英語是指那種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語又非漢語的語言文字,也可稱其為「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識別和改正譯文中的中式英語(要想將自己譯文中的中式英語改成地道英語,首先我們需要將中式英語從譯文中識別出來,而要想識別中式英語,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中式英語都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了解了這些,在翻譯過程中我們便可做到有的放矢,快速查找到譯文中的中式英語,並將其改正了。)
  • 刪掉這些多餘的名詞《中式英語之鑑》
    在《中式英語之鑑》第一頁就有冗餘的名詞和動詞如何識別以及處理的講解,在中式英語中,通常此類冗餘的名詞都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輔以冠詞和介詞出現在短語中。若需刪去這類名詞,那麼也要相應刪去與其相連的冠詞和介詞。此類冗餘的名詞都比較容易識別,通常情況下具體分為以下幾類:1.
  • 《中式英語之鑑》讀書筆記1 序言部分+多餘的名詞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KH 中 式 英 語 之 鑑  序  中式英語(Chinglish) 中式英語,因其半英半漢,不英不漢,被作者戲稱為「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
  • 《漢譯英求疵錄:從中式英語到準確英語》
    推薦人:Niko推薦書目:《漢譯英求疵錄:從中式英語到準確英語》除了《中式英語之鑑》,這本《漢譯英求疵錄》亦是減少中式英語的寶藏書籍。每一個中國的翻譯學習者,在「如何避免中式英語」這個主題上,必然都繞不開《中式英語之鑑》一書。
  • 《中式英語之鑑》讀書日誌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一不愛看書,二無法寫作,是個只愛動手的典型工科生。正因如此,高一結束的那個暑假,我才創下了被語文老師追討37篇周記的記錄。世事難料,機緣巧合之下,我卻成為了一名英文筆譯。唉,箇中曲折,不言也罷。總之,上帝為我開啟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自詡實幹家的我,也只有硬著頭皮上的道理。
  • 沒有耐心讀《中式英語之鑑》?那我把這本經典教材嚼碎了餵給你
    :Joan Pinkham的《中式英語之鑑》。這本教材詳盡地闡述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翻譯在講英語的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中式表達習慣以及解決之道。讀完之後再自己嘗試寫英語總會發現:還真是有點地道英語的意思了。
  • 中式英語之鑑:你的英語中有這些不必要的名詞嗎?(附下載資源)
    Unnecessary words大家都知道,英語這種語言簡明扼要、一語中的(Concise and to the point),好的英語文章會沒有不必要的重複,也沒有過多的名詞化累贅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要破解unnecessary words,不要字對字翻譯,避免中式英語。
  • 《中式英語之鑑》學習筆記23:抽象名詞=「瘟疫」
    英語作家們一致認為抽象名詞的使用會使文章變得晦澀難懂,他們將其比喻為「瘟疫」。 A: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
  • 讀書筆記 哪些是中式英語中不必要的動詞和名詞
    今天又收到了一份筆記,非常詳細,非常精美。這是中式英語之鑑共讀活動中的譯友@譯路行走 提供的。感謝!翻譯如何做到精簡?
  • 《中式英語之鑑》學習筆記 04:判斷的重要性
    文 | Liya 一、確保這個單詞的確不必要        例如,「at present it is necessary to…」這個表達時間的名詞短語並不總是多餘的二、聯繫上下文       例如,「we must follow the policy of putting quality first" 這個短語只是」we must always put quality first「 的中式英語?還是作者的真正意思是強調一項政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