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有許多,一家售賣文具的百年老店卻是鮮少見到。
位於日本東京銀座二丁目,被譽為日本規模最大、最頂尖的專業文具店伊東屋已有百年的歷史。創立於1904年,堅持傳遞「比顧客更先一步發現新的價值」的精神,產品線從鋼筆、筆記本等學習辦公用品、美術用品,一直延伸到相關雜貨,種類豐富,設計也極具美感。不僅僅作為文具零售店,而更加希望成為人們工作,學習,思考等行為時最佳的記錄與互動的伴侶。
伊東屋規模到底有多大?整個建築共有12層,全部都在售賣各式文具及生活用品,幾乎全是面向成人顧客設計的產品。在日本全國開設有10多家分店,總店位於銀座,其他分店位於東京澀谷東急百貨店東橫店、東京池袋東武百貨店、橫濱高島屋、川崎市丸井family溝口店、大阪大前廣場、羽田新國際航站樓店等地。
用「痴迷」走過百年
1904年,正值日俄戰爭開戰且戰果頻出的時期,也是西洋文化湧進日本的年代,伊東屋在這個時候出現了,當時的伊東屋已經是相當摩登化的,甚至擁有了罕見的收銀機。在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和1945年的東京大空襲中兩度被燒毀,直至1947年才遷移到了現在的位置。1965年第一次升級竣工的伊東屋,導入了大面金屬窗框的設計,掀起了60年代「金屬樓宇」風潮。
被人們紛紛讚許的回形針標誌誕生於1987年,出自內部員工之手。採納這個設計的最大理由是:連不懂日語的老外都能明白。
2013年1月,伊東屋總店因建築年代久遠閉店改造。直到2015年6月重裝出發,此時已經是它111歲的生日。再開業的銀座伊東屋總店分為了G.Itoya和K.Itoya兩座建築,商品也不限於文具,新增了具有設計感、幫助提高生活品質和效率的商品,由文具店升級成為生活方式型集合店。
已到極致還能再升級?
伊東屋銀座旗艦店2015年再開店日,社長伊東明接受媒體採訪說:「我們已經在銀座經營了50年。時代在變,我們也需要改變,這次整修就是為了給顧客提供目前為止無法提供的更高價值的追求。」
改造後面積的變化不大,而是調整了商品品類結構和SKU數,將陳列的商品SKU數減少為了改造前的一半,變成5萬種,目的在於擴大商品的展示面,同時增加消費者的活動空間,從真正意義上升級為生活集合型商業空間。每層樓面都有各自的英文名稱,不同的主題方向顯示得清晰而明確。入口大門頗具設計感,是一個5米方的正方形轉動門,依據不同季節改變門面上的平面創意。
一樓主推卡類和季節性文具商品,並設置了專門飲品區用於顧客會客使用,也在飲品區非常貼心安排了較早的營業時間。二樓的主題是「SHARE」,主要售賣書信關聯商品。包括信紙、明信片、信封、彩筆、小貼等商品進行場景型的陳列;以及設置了「Write&Post」的主題空間,留給顧客書寫、郵寄信件。三樓的主題是DESK,主要提供優良的筆類產品,以及小鬧鐘、小檯燈等桌上辦公商品,在「Pen&Ink Bar」有700餘種筆可以嘗試。
四樓是提供服務會議用品為主的「MEETING」主題。五樓改變為了「TRAVEL」的主題,滿眼儘是旅途當中所用商品,配有「Nomad's Nook」區域可以體驗場景。旅途後,來到六層的主題「HOME」,鍋碗瓢盆、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除此之外,是七層的紙張專區、八層手工藝品專區、十層商務中心、十一層都市農場、以及十二層的餐廳。
有溫度的「場景」才是致勝關鍵
不僅是因為「Life Style」的特殊吸引,實際上在運營和設計方面,給予消費者最大化的場景營造是伊東屋走過百年,又能在時下致勝的關鍵原因。
一切歸於更加深刻的簡潔:首先是自收商品的設計簡潔,在自由品牌產品的打造上講求「越簡單,越不容易過時」的理念進行開發。其次,是減少商品的SKU數,用於更多商品展示的空間。相較於提高坪效而增加商品的常規做法,伊東屋精選出更精簡和獨特的種類,擴大了商品陳列的面積。
場景搭建成為消費者最「難割捨」部分:首先,每一層的特殊體驗區域,將體驗與實際使用結合,引起顧客的衝動購買,且場景溫馨而賦予意義,更顯品牌的深度內涵。其次,飲食都設立有獨立區域,使得整個店鋪無論是設計還是五感上的體驗,都能得到充分滿足。
在我們習慣用鍵盤敲字,電子記錄的時代,伊東屋就如同它售賣的文具本身一樣,具有回歸生活本質的啟示。但難得的是,即便是將似乎用得更少的文具作為商品,伊東屋也緊跟時代而敏捷地做出反應。消費的更高含義不是貨幣交換,而是生活中更多藝術的呈現,這一切的基準都在「堅持」,如同伊東屋的堅信的理念——「要始終發現新的價值」。
內容來自睿意德商業環球考察之旅,瀋陽公司日本考察分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