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人文歷史」或搜索:renwenlishi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
導語:臺灣地區大學指定科目考試(類似於大陸高考)落幕。在臺灣的文科考卷中,更有價值的應是歷史和政治(公民與社會)科目所體現的差異,反映出對待歷史和現實社會的態度。
文/韓福東
國文考卷:作文題目是「圓一個夢」
12年前,臺灣廢除統一的聯考制,拓寬中學升大學渠道,實行所謂多元入學方案。但類似大陸高考的指考筆試仍是最重要的晉升方式。
目前臺灣中學升大學的指考共計考九門,分別是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分數學甲和數學乙)、國文、英文、歷史、地理及公民與社會。
國文對應大陸高考的語文,今年考卷中,一道佔了18分的閱讀理解題,僅僅是要求學生用250字到300字,歸納出一篇科學短文中,作者想要表達兩個觀點的具體內容。從大陸考生的角度看,這篇提煉作者觀點的考題,可謂簡單至極。整體而言,臺灣的國文考試,難度遠無法和大陸的高考相比。
27分的作文題目是「圓一個夢」:「夢,可以是憧憬、心願,也可以是抱負、理想,只要好好努力,夢境往往也會成真。如能推己及人,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幫別人圓夢。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圓一個夢』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字數不限。」
但在臺灣的文科考卷中,更有價值的應是歷史和政治(公民與社會)科目所體現的差異,因為對待歷史和現實社會的態度,最能反映出一個體制的價值標準。
歷史考卷:要不要做意識形態價值判斷?
一則文告呼籲:「現在帝國主義與國民黨聯合起來,向我們進攻,我們唯一的出路不止是繼續罷工、罷課,並且還要擴大。我們得組織力量,武裝自己,把帝國主義的海陸空軍驅逐出中國,才有生路」。這則文告最可能是:
A、1910年代,辛亥革命時期武昌清軍的呼籲。
B、1930年代,國民政府剿共時期中共的說法。
C、1950年代,中共建國以後共黨的建國藍圖。
D、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的傳單。
正確答案是B。這是今年臺灣指考歷史卷的一道考題。從題目構成看,命題組並沒有對這個主張做意識形態價值判斷,也沒有要求考生這樣做,考核的是對歷史事實的判斷,這道選題也代表了臺灣指考歷史選題的一個方向。
再舉一個例子:
一場「革命」的前夕,全國每年出版45000種書。革命發生的第二年,只出版了3000種書。市場上的各類出版品的總數,一下子減少了近95%。這場革命是:
A、1776年美國獨立革命。B、1789年法國大革命。C、1911年辛亥革命。D、1966年文化大革命。
答案是D。
在今年臺灣指考的歷史卷中,臺灣史所佔比例不高,僅有8題。也有涉大陸和共產主義制度的,比例更低。既有關於文化大革命的內容,也有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夜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思想表現,還包括蘇聯經濟成長走勢。如下題:
「政府的經濟政策往往影響到國家經濟的走勢。1917年十月革命後,俄國共產政權的經濟政策迭生變化:1918年起,列寧實施激進的共產主義,到1921年改行『新經濟政策』。1928年後,史達林則推動一系列的『五年計劃』。從上述政策的結果評估,1917年到1928年,蘇聯的經濟成長走勢示意圖最可能是:
正確答案是D。
大家可能會說,這兩個選題涉及到文革出版自由下降和蘇聯激進共產主義政策導致經濟成長下滑,有命題者潛在想要表達的理念。
這樣的說法未嘗沒有道理。如果說背後有理念的支撐,那也是所謂「普世價值」。這一點,在接下來有關公民與社會科的考卷中,會體現得更為明顯。
之所以在這裡以共產史為例,是因為它與大陸讀者有貼近性。就臺灣而言,在國民黨「以黨領政」時期,關於大陸的宣傳無疑充滿敵意,到了民主化時代,民進黨對大陸也缺乏善意。命題者不可能完全不受影響,帶有臺灣視角實屬難免,如同大陸的歷史考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唯物史觀痕跡。
對臺灣考生而言,他們更關注的是臺灣史,而這常常和日本殖民聯繫在一起。如果按照上面的邏輯,有關日本殖民的考題,是否要和島內存在的親日氛圍相吻合?事實不然,如下題: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確保糖廠取得穩定而便宜的原料,特別制定某項政策。唯蔗農認為這項政策妨礙市場競爭機制,造成他們的利益受損,因而群起反對,這項政策是:
A、擴大甘蔗的種植面積。B、制定原料採集區域。C、以現金收購原料甘蔗。D、引進外國優良蔗苗。
答案是B。試題背後潛藏的價值取向,事實上和蘇聯1920年代經濟走勢考題一樣,是在批評幹預市場機制的(日本殖民)政府行為。也就是無論對蘇聯、日本或中國大陸,命題組潛在堅持的價值邏輯是一致的。
兩岸歷史教科書的風格迥異,必然導致歷史考卷的差異。但如果命題組有意避免,也可讓考卷回歸相對純粹的歷史事實的考核。
2014年北京高考歷史卷,試題中包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廢除的人民公社體制題目:「『單幹邀伴變互助,小組聯起變大組,大組變做合作社,領導要靠黨支部。』這首歌謠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運動。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D、中共八大經濟方針。」
但在江蘇省歷史考卷中,我們卻可以看到這樣的題目: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報》報導:當選的代表李長鳳老大娘笑著說話了:「舊社會婦女在街上說話都不行,哪有婦女的選舉權。……今後大家有什麼意見告訴我,我一定給大家帶上去。」該新聞報導說明當時:A、人民民主原則得到落實。B、人民代表大會制建立。C、政治協商制度覆蓋面廣。D、民主政治建設法制化。
這道題如果讓我選,答案會是B。因為1953年基層政權已經逐級召開人民代表大會了,但官方教材的標準說法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確立起來的。所以B選項錯。一定要在全國代表代表大會召開後,才可說人民代表大會大會制建立。此前地方上的都不算。
正確答案被確定為A。這意味著該題並非一道對歷史事實考察的題目,人民民主原則是否得到落實,有很多考察指標,遠非李代表的一番話就能成為充分條件。命題組只不過是以填鴨的方式,讓考生遵循一套攸關社會主義的價值準則而已。
兩岸考卷更大的差異反映在政治(公民與社會)科目上。
公民與社會考卷,共39道單選題,佔78分,11道多選題,佔22分。全部是選擇題。
如題: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快速,但在政治上堅持社會主義。晚近批評者認為,「官二代」的群體,因「以權謀私」而得位居高收入頂端,呈現貧富差距惡化的現象,從社會流動與階層化的角度來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這是臺灣「公民與社會」科考卷的一道題目,正確答案是「若要成為流動而開放的社會,必須降低家庭出身對於一個人的地位取得成就的影響力」。
臺灣媒體的總結,今年公民與社會考題強調人權意識,如言論自由、隱私權等人權保障,檢測的概念並不難,但考生要有耐心看完題目。
在大陸的考題中,更多強調的是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以2014年江蘇省政治考卷為例,有這樣一道選擇題: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要正確處理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的關係。下列選項中,對二者關係認識正確的是:1、二者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2、二者都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3、國家法律依靠黨的政策實施。4、黨的政策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基礎。
A、1、2;B、1、4;C、2、3;D、3、4。
這個題目帶有鮮明的辯證唯物主義特徵。臺灣考生的邏輯思考能力,一般無法抵達正確答案的彼岸。
在臺灣,牽涉到黨與國家的辯證,考題這樣出: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習近平強調打擊貪腐,認為如果不嚴厲進行反貪腐最終必會亡黨亡國。下列何種做法最符合中共體制運作的特色:
A、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動立法要求官(或黨)員公布財產。
B、由最高人民檢察院主動積極偵辦所有涉貪的官(或黨)員。
C、由中國共產黨黨中央主導對貪汙官員的調查。
D、由國務院全權指揮軍警單位嚴辦貪官汙吏。
這道臺灣2014年公民與社會卷的考題,正確答案是C。
雖然強調言論自由,但對臺灣島內的民主政治,公民與社會卷也有反省之處。譬如下面這道題:
民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則之一,政府在制定政策時經常會強調對民意的回應性,下列有關不同民意表達方式的敘述何者為錯誤?
A、民眾投票選出政治代表與官員是法律保障的民意表達方式。
B、隨機接受叩應(call-in)的廣播節目能反映民意的整體分布。
C、民眾通常可透過投書各種媒體的方式來自由表達個人意見。
D、網路民調的樣本代表性較差,很難用來反映民意的整體分布。
答案是B。臺灣有名嘴文化,政論者在電臺和電視臺上針對政治與社會議題進行評論,聽眾或觀眾可以打電話叩應,發表自己見解。一般而言,多是政治立場較激進的人更願意以這種方式發表觀點。命題者認為,它不是民意整體分布的縮影。
結語:在臺灣,歷史卷不要求考生做意識形態價值判斷,相反,公民與社會卷帶有命題組鮮明的價值取向,偏重樹立所謂正確價值觀。
—————————————————
【提示】
發送ls001至ls045中任何一個,可收到人文歷史收集的往期最頻點擊,例如ls008、ls015、ls020、ls033……(ls即是漢字歷史的首字母,一次發一個,不要貪心哦)
發送「多情才子」收到四篇文章:《沈從文精神出軌,林徽因勸斬斷婚外情》《茅盾鮮為人知的婚外情》《林洙:晚年梁思成「千百次親你」的女子》《痴情又風流的金嶽霖》。
發送「文人隨筆」收到四篇文章:《民國影星周旋答記者問》《賈樟柯:我的邊城我的國》《梁曉聲:不堪回首大學歲月》《梁曉聲:送茶》。
分別發送「習近平」「毛澤東」「鄧小平」「宋美齡」「蔣介石」「周恩來」「劉少奇」收到
【人物】專題系列文章。
—————————————————
人文歷史為您集納了最新鮮、最有價值、最細節、最具人情味的歷史趣聞。
商務合作:留言或添加QQ30466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