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前的高考對大陸高三學生來說意義重大,臺灣學生在升學中又面臨怎樣的「艱難險阻」?實際上,在「教改」21年後,臺灣學生的升學制度正引發前所未有的討論和爭議。今年4月的民調顯示,有六成臺灣民眾支持改回已廢除十幾年的「聯考」,理由是「聯考」更公平簡單。當然,也有23%的人力挺目前的「多元入學」。
現狀
考試與甄選並行
「多元入學」替代「聯考」
實際上,希望回到「聯考時代」的民眾並不認為「復古」是好事,只是因為現狀存在不可接受的缺陷。而支持「多元入學」者,同樣能揪出這個升學制度的一大堆毛病,一位即將面臨升學的臺北學生家長就感嘆,「多元入學」初衷很驚豔,可當每個學生具體操作起來,才深感還有太大的「改造」空間。
2001年以前,臺灣的大學入學考試和大陸的高考一樣,由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下屬的「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統一負責各大學招生,考前臨時召集部分大學教授統一出題,於每年7月1日、2日和3日統一考試;接著統一閱卷、分發成績,考生根據自己的成績填報志願,各個大學則根據考生志願錄取。考試內容則分為理工、文學、醫農和法商四組,其中語文、英語和數學為必考科目,理工組加考物理、化學,文學組及法商組加考歷史和地理,醫農組則加考生物、化學。與大陸一樣,這三天也是每個考生家庭最重要的三天。家有考生,一切退後。只是如今,「聯考」已成為不少臺灣人的青春記憶了。
2002年,臺灣現行的大學入學制度開始實行,主要分考試和甄選兩種入學管道。具體說來就是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和指定科目考試兩種,考生可二選一或兩者都選,兩種考試命題都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負責,招生則由各大學組成的各種委員會負責,各校甚至各院系都可以依據各自特色制訂招生條件。
入學方式分為甄選入學制和考試分發入學制兩種,其中甄選入學制又分學生個人申請和學校推薦兩種。這種招考方式統稱為「多元入學」,旨在為學校和學生雙方提供更豐富的雙向選擇。
但2006年,臺灣清華大學研究歷年新生資料後發現,學生來源多集中於幾所「明星高中」(相當於大陸的「重點中學」);一些偏遠山鄉中學由於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學生在甄選和考試分發中均處於弱勢,不利於教育資源均衡。
於是,在臺灣清華大學發起下,2007年臺灣教育部門開始推動以「平衡城鄉差距、鼓勵高中生就近入學」為目的的「繁星計劃」,此計劃成為「甄選入學」和「考試分發」之外的另一大學招生管道。
爭論
教育業者斥「多元入學」
換湯不換藥
學校學生雙向自主選擇?學生還能自行申請入學?「多元入學」在「近千萬人擠獨木橋」的大陸考生看來,想必會「羨慕嫉妒恨」吧?而臺灣「高考」的真實情況呢?
今年4月的民調顯示,七成臺灣民眾認為「聯考」最公平,六成人支持恢復「聯考」,兩成三支持「多元入學」,只有一成六認為「多元入學」比較公平。
就連臺灣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也呼籲「不要折磨年輕人,改回聯招」。臺灣補教名師呂捷更抨擊所謂教改後的新升學制度換湯不換藥:「換個名稱而已,還不是要考?」在呂捷看來,現今臺灣的升學制度的確更多元,但制度也更複雜,導致學生的壓力沒有減少。
當然,對「聯考」持反對意見的也大有人在。臺灣大學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就認為,臺灣升學制度改革到現在,不可能所有人都認可,但至少相比從前的方式好:以前只考察學生訓練過的問題,出社會後碰到沒訓練過的問題學生就不會,現在至少有嘗試提前避免未來出現如此囧境。與葉丙成一起創辦「翻轉教育網站」的童子賢則認為,「聯考」只是「形式」公平,不代表社會需要這些會考試的人。
有切身體會的學生及家長也各持已見。不少家長認為,回到「聯考時代」最好,簡單、公平還省錢。也有部分家長願意給「多元入學」多些時間:「以前的方式過於單一,能給孩子更多方面的發揮空間,充分展現各方面的優缺點,對孩子本身應該是有好處的。」
困惑
「多元入學」已成「多錢入學」?
不論是力挺「多元入學」,還是支持「重回聯考」,2002年起實行的臺灣新升學制度所造成的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學生的壓力從近年臺灣補習班的暴增就能明顯感受到。
臺灣教育部門的數據顯示,2003年臺灣補習班總數是7600家,到2013年已增加到19000家,增長1.5倍。其中升學補習班更是從2003年的3500家增加至2013年的11000家,足足增長了兩倍之多。
用臺北補教業者吳彥成的話說,正是「多元入學」的各區域各校甚至各系自定特色招生條件,讓學生和家長們緊繃的那根弦更緊了:「只要這些不同的考試命題、招生條件方向稍有個風吹草動,就會人心惶惶,學生就要找補習班逐個補救。這時補習班就變成海浪裡的那根浮木了。」
而「多元入學」要下的功夫又何止這些?
且不說平日裡的學習補習費用,僅就考試本身,從報名到準備資料再到申請入學,期間還有交通費、住宿費,往往一趟考試下來,上萬元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2000元)都只是基本開銷。對家長而言,負擔不小。臺灣人甚至已將「多元入學」戲稱為「多錢入學」。
這般下「血本」究竟為何?說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多面能力,而如此「急功近利」,其實不過是「升學觀念」從未改變。各種尋求最適合的升學途徑、各種補習,最終也只是希望孩子「完美升學」。
不論在臺灣,還是在大陸,「升學至上」依舊是絕大多數學生、家長,甚至社會對人才認定的頑固觀念。如何升學?如何教改?恐怕才是關鍵。
臺灣校園三大怪
寶島生活秀
高三教室大半已成空
同樣身為寶島高三生,卻身處兩個世界。上月底媒體走訪高中校園,高三教室裡有一半座位空著,因為全臺已有六成五的高三生經「繁星計劃」推薦或申請入學,成為「準大學生」,剩下三成五學生,則仍在力拼七月指定科目考試。
「鐘點老師」很艱苦
在臺灣,師資體系中有一個特殊人群——「代理老師」。他們與學校沒有長久固定關係,當正式老師請假休假或缺人時,「代理老師」就被學校找來填空,正式老師假滿回校時,「代理老師」就要捲鋪蓋走人。而實際上,他們人數眾多。全臺小學初中「代理老師」人數就佔全部教師的10%,在某些偏鄉學校的比例甚至高達50%至60%。而很多正式老師不願做的行政工作,也通通落在「代理老師」身上。
待遇更糟的是「鐘點老師」:學校遇到缺課而正式老師不願補課時,便宜又好用的「鐘點老師」就成了「20K打工族」(指月薪兩萬新臺幣、折合人民幣4000元的打工族,多為剛入社會的大學生)。小學一節課260新臺幣(折合人民幣50元),初中一節課360新臺幣(折合人民幣70元)。
臺灣學區房也火爆
與大陸不同,臺灣「學區房」主要火爆於初中升高中。為進入「明星高中」,從買房子到遷戶籍,臺灣家長也是層層關卡從長計議。駐臺記者 程瑛
來源:晶報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