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定海白泉的高師傅和洪師傅分別在家門口各買了30斤裝的一袋鹽,當時打開袋子看了也沒什麼奇怪,但是等他們將鹽裝罐的時候發覺不對了,綠豆粒大小的鹽粒掉落在地上。
「這是鹽嗎?」洪師傅覺得納悶,趕緊追了上去,將鹽退還給賣鹽的老漢,隨後又找到記者,想知道這「鹽」到底是不是鹽。
對方自稱出售本地海鹽
洪師傅說,老漢自稱是小幹人,70多歲的樣子,鹽是那邊曬的。電動三輪車上有十來袋,每袋30斤。
洪師傅打開看了一下,表面看上去就是海鹽,樣子也還好,就買了一袋,35元。
隔了一條路的高師傅也買了一袋,不過價格是50元。
隨後,洪師傅拿到家裡,準備將鹽裝進罐子裡,可是一不小心撒了一些在地上。「裡面有綠豆粒一樣粗的粒子。」洪師傅感覺不對,海鹽受潮結塊也不像這樣子。
洪師傅趕緊出門去找賣鹽的老漢,正巧遇上剛買了鹽的高師傅,兩人碰面一說,高師傅也打開袋子一看,一樣的鹽。
兩個人趕緊兵分兩路,去追老漢,把他堵在了路上。兩人說:「你這鹽不對路,看你這麼大年紀,我們也不報警了,鹽退給你,不要再來賣了。 」
一開始,老漢不承認鹽不對,等兩個人拿出鹽粒的時候,老漢無語,退還了兩個人的錢。
看上去是醃製加工鹽
洪師傅家地上還有一些撒落的「鹽」,太陽一曬,「鹽粒」就像是番薯粉一樣。洪師傅一看不放心,要是老漢再將這些「鹽」出售給別人,萬一是不能食用的,豈不是會出事情?他找到記者,反映了這個問題。
記者將洪師傅帶來的一些「鹽」帶到了舟山市鹽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打開一看,一眼就認出,這不是食用鹽,極有可能是醃製加工鹽。
舟山市鹽業有限公司批發部經理施亨能說:「在市面上,小包裝的食用鹽很容易識別,都是300克統一包裝,分粗鹽和細鹽兩種,前者又稱低碘鹽,後者又稱烘乾鹽,零售價都是2元。」而老漢出售的鹽,不是舟山本地的鹽,屬於長期結晶鹽,也就是醃製鹽,一般在批發出售中會明確告知。
施亨能說,醃製鹽的氯化鈉含量和食用鹽的含量不同,並且含有其他雜質,根據國家標準,是不能作為食用鹽出售的。像這種醃製鹽的市場售價每斤0.48元,而老漢用醃製鹽冒充自然曬的海鹽,每袋30斤,現在以35元或50元的價格出售,以次充好,賺取差價,是一種違法行為。
鹽政部門將進行調查取證
隨後,鹽政部門工作人員對記者帶去的鹽樣品進行了保存,以進行進一步檢驗。
工作人員介紹說,《浙江省鹽業管理條例》第四章運銷管理中明確規定,嚴禁不符合國家食鹽標準或行業標準的鹽產品作為食鹽銷售。食鹽實行專營管理,流動攤販出售散裝的食鹽,是不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