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疾補瀉,源出《靈樞·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由於《小針解》和《針解》篇闡發各異,致使後世醫家從經文詮釋角度出發,大都宗於《素問·針解篇》,如王冰、張景嶽、高武、姚止庵,若從臨床實際出發,則又往往出入於《靈樞·小針解》。這種詮釋經文和臨床相脫節的現象,乃是出於對《內經》原意缺乏全面、正確的理解所造成的。
(一) 內經徐疾補瀉本義
徐疾補瀉之釋義,《靈樞·小針解》曰:「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急內而徐出也」。張景嶽認為「此二句釋義,其義似反,當以下文《針解篇》者為得」:「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虛則虛者,疾出針而虛按之」。張志聰三篇合解觀,認為《小針解》是「以針之出入,分徐疾也」,《針解篇》則是「論出針之徐疾,按痏之徐疾也」,「針解者,解小針解未解之意也。夫刺之微在遲速疾徐,而兩經各盡其妙」。景嶽之言有失偏頗,隱庵之論深合經義。實質上,《內經》徐疾補瀉包括了行針、留針和出針手法的全過程:《小針解》講行針要領,《針解篇》講留針時間的長短和出針後揉按針孔的緩急。凡進針時間長,留針時間長,出針時間短,出針後急按針孔為補;反之為瀉。
(二) 提插補瀉與徐疾補瀉的關係
提插補瀉,一般認為源出內、難經。《靈樞·官能》:「瀉必用圓,…伸而迎之;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難經·七十八難》曰:「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至明代醫家明確提出提插補瀉而沿用至今。臨床操作,在得氣的基礎上將針反覆重插輕提為補;相反,反覆重提輕插為瀉。即補法以向內按納為主,瀉法以向外提引為主,這與徐疾補瀉名異而實同:內、按、插同義,是由淺入深;出、伸、提同義,講由深至淺,只不過時代變遷,措辭不同罷了。至於徐疾補瀉是從時間的長短講,提插補瀉是以用力的輕重言,側重角度有所不同,而實際操作時往往二者是兼備的。如果說對徐疾補瀉各執一義是片面理解經文所致,那麼對徐疾補瀉和提插補瀉的分論則是執著名目,以詞駭義造成的。所以我們學習的方法應該是「依義不依語」,因為義理是確定的,而文字表達則可因時代、地域、作者學識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 徐疾補瀉是補瀉真髓
《內經》論補瀉,不外徐疾、迎隨、呼吸、開闔等,而以徐疾補瀉為主要內容。歧伯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而靜,先知虛實,而行徐疾」。「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不難看出,《內經》針治虛實主要是通過徐疾補瀉來完成的。從臨床角度來看,針刺操作最基礎的是提插和捻轉,而以提插與補瀉直接相關。因為針刺補瀉的對象是患者,就補瀉而言,以患者為中心,凡是輸入者即為補,輸出者即為瀉。徐疾補瀉正是順應了這個自然規律:以內(插)為主即補,以出(提)為主即瀉。而「為主」的體現,則是通過時間、力度、氣勢、意念諸方面去實施的。由此可見,徐疾補瀉就是針刺補瀉的真髓。
驗案舉隅
鞏XX,男,52歲,幹部。兩月前左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痺,經針刺治療並服中藥後,喎僻諸症痊癒。近半年來,自覺左側面部出現抽緊感,尤以顳部為甚。觸按左側風池壓痛,左翳風壓痛更顯著。此乃餘邪未盡,久羈生變,易致面肌抽動(面肌痙攣)之症。現症尚輕,易於調治。瀉左側風池、翳風,行針時自訴有涼風吹拂感。補曲池、合谷扶正以祛邪。留針期間自覺抽緊感漸輕,終至消失,與健側無二。一周後隨訪,療效鞏固。
原文來自《針道摸象》,作者王文德,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