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悟︱《內經》徐疾補瀉探真

2021-02-22 九針療法傳承中心


原文

徐疾補瀉,源出《靈樞·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由於《小針解》和《針解》篇闡發各異,致使後世醫家從經文詮釋角度出發,大都宗於《素問·針解篇》,如王冰、張景嶽、高武、姚止庵,若從臨床實際出發,則又往往出入於《靈樞·小針解》。這種詮釋經文和臨床相脫節的現象,乃是出於對《內經》原意缺乏全面、正確的理解所造成的。

(一) 內經徐疾補瀉本義

徐疾補瀉之釋義,《靈樞·小針解》曰:「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急內而徐出也」。張景嶽認為「此二句釋義,其義似反,當以下文《針解篇》者為得」:「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虛則虛者,疾出針而虛按之」。張志聰三篇合解觀,認為《小針解》是「以針之出入,分徐疾也」,《針解篇》則是「論出針之徐疾,按痏之徐疾也」,「針解者,解小針解未解之意也。夫刺之微在遲速疾徐,而兩經各盡其妙」。景嶽之言有失偏頗,隱庵之論深合經義。實質上,《內經》徐疾補瀉包括了行針、留針和出針手法的全過程:《小針解》講行針要領,《針解篇》講留針時間的長短和出針後揉按針孔的緩急。凡進針時間長,留針時間長,出針時間短,出針後急按針孔為補;反之為瀉。

(二) 提插補瀉與徐疾補瀉的關係

提插補瀉,一般認為源出內、難經。《靈樞·官能》:「瀉必用圓,…伸而迎之;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難經·七十八難》曰:「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至明代醫家明確提出提插補瀉而沿用至今。臨床操作,在得氣的基礎上將針反覆重插輕提為補;相反,反覆重提輕插為瀉。即補法以向內按納為主,瀉法以向外提引為主,這與徐疾補瀉名異而實同:內、按、插同義,是由淺入深;出、伸、提同義,講由深至淺,只不過時代變遷,措辭不同罷了。至於徐疾補瀉是從時間的長短講,提插補瀉是以用力的輕重言,側重角度有所不同,而實際操作時往往二者是兼備的。如果說對徐疾補瀉各執一義是片面理解經文所致,那麼對徐疾補瀉和提插補瀉的分論則是執著名目,以詞駭義造成的。所以我們學習的方法應該是「依義不依語」,因為義理是確定的,而文字表達則可因時代、地域、作者學識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 徐疾補瀉是補瀉真髓

《內經》論補瀉,不外徐疾、迎隨、呼吸、開闔等,而以徐疾補瀉為主要內容。歧伯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而靜,先知虛實,而行徐疾」。「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不難看出,《內經》針治虛實主要是通過徐疾補瀉來完成的。從臨床角度來看,針刺操作最基礎的是提插和捻轉,而以提插與補瀉直接相關。因為針刺補瀉的對象是患者,就補瀉而言,以患者為中心,凡是輸入者即為補,輸出者即為瀉。徐疾補瀉正是順應了這個自然規律:以內(插)為主即補,以出(提)為主即瀉。而「為主」的體現,則是通過時間、力度、氣勢、意念諸方面去實施的。由此可見,徐疾補瀉就是針刺補瀉的真髓。

  

驗案舉隅

鞏XX,男,52歲,幹部。兩月前左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痺,經針刺治療並服中藥後,喎僻諸症痊癒。近半年來,自覺左側面部出現抽緊感,尤以顳部為甚。觸按左側風池壓痛,左翳風壓痛更顯著。此乃餘邪未盡,久羈生變,易致面肌抽動(面肌痙攣)之症。現症尚輕,易於調治。瀉左側風池、翳風,行針時自訴有涼風吹拂感。補曲池、合谷扶正以祛邪。留針期間自覺抽緊感漸輕,終至消失,與健側無二。一周後隨訪,療效鞏固。

   

原文來自《針道摸象》,作者王文德,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趙京生「補瀉」與「對症」兩類刺法分析
    也就是說,至《內經》,補瀉刺法的施用,與脈診和四肢穴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故《素問·離合真邪論》說:「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榮輸。」後世的發展與此有很大不同。後人闡發補瀉刺法,未見關涉《內經》反映的這些原本情形,不能不影響其認識和運用。
  • 37.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黃帝內經|補瀉手法、三部九候,離合真邪論
    等到吸氣的時候,同樣在對方吸氣的時候,再去拈針,所謂轉針就是在做瀉的手法。等的他在吐氣的時候,針再出來。所謂瀉,我們要瀉他的氣。所以說他在吸氣的時候,你針下去就在瀉氣,因為他吸氣膨脹,扎個洞往外走,我們就希望他瀉氣,所以吸的時候進針,吸的時候拈針。吐氣的時候,氣是往外散,這個時候你把針順著吐氣拔出來,讓氣出來更多。這就是我們一個真實的手法,能夠瀉到最強的程度了。
  • 《黃帝內經》簡介
    大哉《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最出遠古」;邵雍認為:「《素問》、《陰符》,七國時書也」;程顥認為:「《素問》書出戰國之末」;司馬光認為:「謂《素問》為真黃帝之書,則恐未可。黃帝亦治天下,豈終日坐明堂,但與歧伯論醫藥針灸耶?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十期
    1770109/ 【國學新知豆瓣】http://site.douban.com/sixiangshi/ 【國學新知微博】http://weibo.com/guoxueke 【國學新知微信】guoxuexz 【國學新知QQ群】 120152073 時間:周日下午14:00-17:00 地址:周家嘴路2398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湯液醪醴論 【譯文】玉版論要 【譯文】診要經終論 【譯文】脈要精微論 【譯文】平人氣象論 【譯文】玉機真藏論 【譯文】三部九候論 【譯文】經脈別論 【譯文】藏氣法時論 【譯文】宣明五氣 【譯文】寶命全形論 【譯文】八正神明論 【譯文】離合真邪論
  • 《黃帝內經》導讀61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導讀46-54
  • 內經學習復盤001|內經養生綱目:德全不危
    困於對內經的不明,2020年11月找到一門好課,我開始參加楊博喻老師講《黃帝內經》,再次深度學習黃帝內經,期待自己能夠用體證式的方法來學習內經
  • 《黃帝內經》這樣說
    偷偷地告訴你吧,現在很多人都有精疲力盡的煩惱,在這個手機電腦說事的時代,黃色書、黃色視頻讓不少青年瀉精過量,大腦如同被抽空,簡單的食補已經不能恢復龍精虎猛。還有些人在愛情甜如蜜中,難道不想恢復最強精氣神生個健康的寶寶嗎?
  • 易水學派四時五行之子母補瀉
    王好古在《此事難知》曾有一段對張元素的評價:「蓋張氏用藥,依準四時陰陽升降,而增損之,正《內經》四氣調神之意,醫而不知此是妄行也」,將四時陰陽升降作為易水學派的核心理論。而下面我要談的是易水學派的另一特色,四時五行的子母補瀉。
  • 《黃帝內經》導讀74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回顧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導讀46-54《黃帝內經》導讀55-
  • 何紹奇:學習《內經》的方法
    中醫書友會為大家準備了本期「醫書選讀」專題,點擊下面標題查看本專題所有文章:嶽美中:當讀的古醫書秦伯未:醫籍的選讀和讀法走好中醫路:談談中醫人的讀書問題名老中醫們都背了哪些書?在當時,《內經》已經相當重視精神環境的改變對人的影響。如《素問·疏五過論》言:「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1.3 六淫《內經》相當重視六淫與疾病之間的關係。如《素問·至真要大論》就說:「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溼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 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
    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衝而瀉之。  岐伯說:當邪氣從絡脈而進入經脈,留舍於血脈之中,這時邪正相爭,或寒或溫,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脈氣波動,忽起忽伏,時來時去,無有定處。所以說診得洩氣方來,必須按而止之,阻止它的發展,用針瀉之,但不要正當邪氣衝突,遂用瀉法,因為真氣,就是經脈之氣,邪氣衝突,真氣大 虛,這時而用瀉法,反使經氣大虛,所以說氣虛的時候不可用瀉,就是指此而言。
  • 艾灸有補有瀉,如何補如何瀉,這些秘訣很多人不懂
    「《內經》中也記載:「癰發四五日,逞火芮之」,「狂而新發.... 灸骨骶二十壯」等。除了上述記載,現代臨床中也常有喉痺鼻衄灸少商,外感發熱灸大椎,肝陽上亢灸湧泉等大量行之有效的案例。近代著名針灸大師承淡安指出:「灸之要,並不限於虛證或慢性病,有謂灸有補無瀉者,蓋亦似是而非之談。其效用與針治無異。「
  • 學習《黃帝內經》的方法!
    幾乎每個中醫大師都提到他們學習《黃帝內經》為其行醫生涯打下紮實的基礎,但同時《黃帝內經》由於流傳自幾千年以前,所用文字又非常晦澀難懂,那麼現代人該如何學習《內經》呢?今天我們跟隨何紹奇先生學習《內經》。
  • 《黃帝內經》中的九針
    ◎編校/小虹niuhuanggongzuoshi.No.48小編有話說:在《黃帝內經鑱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者,以瀉分氣;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尖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痺;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痺;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
  • 倪海廈老師視頻講解-補瀉手法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倪海廈老師視頻講解-補瀉手法!
  • 國醫傳習所之中醫臨床 ||《黃帝內經》簡介:(7)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內經》文字古奧,義理深刻,時代變遷,文義懸隔,嚴重地阻礙了後世對《內經》的深入學習和理解。歷代醫家在研究《內經》過程中,對經文的理論意義和臨床應用進行了註解和闡發,彰顯了不同時代的研究重點和特徵,為學習《內經》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文獻參考。從梁至清有文獻可考的注家有260餘家,此僅選影響較大者予以介紹。
  • 《黃帝內經》讀書會第二期(今天)
    1770109/ 【國學新知豆瓣】http://site.douban.com/sixiangshi/ 【國學新知微博】http://weibo.com/guoxueke 【國學新知微信】guoxuexz 【國學新知QQ群】 120152073 時間:周六下午14:00-17:00 地址:周家嘴路2398
  • 針灸入門267-單式補瀉手法(3)
    9.九六補瀉法     九六補瀉法,是依據《周易》理論,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奇數,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偶數。九為陽數之極,六為陰數之中,故選九、六兩數為基礎。操作上以捻轉、提插的九、六數或九、六的倍數作為補或瀉的刺激量,同時還與針刺深淺,天、人、地部相結合共同構成這一補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