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學人君 學人Scholar 收錄於話題#學人評論43個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伍國,1974年生,1995年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英語系,2006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阿勒格尼學院歷史系副教授,中國研究專業負責人。已出版英文專著兩本:「鄭觀應:晚清商人改革家及其政治,經濟,社會影響」 (2010);「講述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政治,學科,公共歷史」 (2019)。
2020年感恩節前後,美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率再創新高。當選總統拜登呼籲民眾做出「個人犧牲」personal sacrifice,儘量減少外出和團聚。
如果說,一個世紀以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曾引起過中國思想家梁啓超對西方文明的反思,今年的大流行則是第二次反思西方社會治理的契機。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東亞文明只能以一種抽象的精神價值存在,而今天,東亞國家的民主制度和社會治理的實踐為反思西方的問題提供了實證的參照。在協調性方面,美國的聯邦體制和各州自治導致遲至11月25日,仍然有十幾個州並沒有頒布強制戴口罩的行政令。
在當下疫情失控的美國,問題不僅僅是原教旨「自由主義」的先天缺陷和某種過時——過度注重防範政府在消極意義上對個人權利的侵犯,忽視國家在現代社會中可以承擔,也必須得到正面認可的管理和救援功能,即「個人」和「國家」的關係。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自我」和「他人」的關係。拜登所呼籲的「個人犧牲」,不僅僅是指個人對國家犧牲,更是指個人對社區所作的暫時犧牲。這一點很多美國人難以做到,為了迎合過度強烈的個人主義心理,美國疾控中心甚至不得不在11月10日調整宣傳策略,強調口罩的意義在於保護「自己」而不是「他人」 ,因為只有「為我」,才能把戴口罩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據皮尤調查顯示,民主黨人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比例比共和黨人高出16個百分點。一些右翼共和黨人公開抗議,呼籲「不戴口罩的自由」,但是他們並沒有考慮到,追求這種不戴口罩的個人自由直接挑戰了他人的安全感,破壞了公共防疫準則。一些美國人在商家已經明文規定必須戴口罩才能入內的時候,仍然堅持以種種藉口不戴口罩,最常見的就是「呼吸困難」,甚至因此大量起訴商場。七月,喬治亞州州長就亞特蘭大市長實施戴口罩令起訴這位市長。佛羅裡達州州長一直下令不允許實施口罩令,並要求餐館和公共場所在疫情下全面開放。在新罕布夏州,保守的共和黨議員計劃彈劾實施口罩令的州長。在加州,州長被媒體曝光參加一個都不戴口罩的生日晚會。
在筆者所生活的賓夕法尼亞州,民主黨人州長几個月前就以行政命令要求戴口罩,並適時下令學校從12月1號起再度關閉,回到遠距離網課狀態,但這種在筆者看來對公共衛生負責任的州長卻受到很多批評,甚至一些醫院裡的執業美國本地護士也是在上級來的時候戴戴口罩,一旦上級離開,就恢復不戴口罩的工作狀態。
這種我行我素的行為也並非絕對不能改變。筆者所在的學校剛開學時也發生過學生違令聚集的事件,在學校嚴令禁止,聲明如果再犯就強制遣送回家後,這類事情就絕跡了。這說明,為了個人和公共健康做出暫時犧牲在美國是可以做到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強制的,但是這種強制只能發生在學校這個對剛剛成年的學生有一定威懾力的地方,也得益於學生的順從和配合。對其他成年公民,幾乎沒有任何人能執行任何可能的強制措施,只能勸誡之後悉聽尊便,即使這樣的命令也還要受到「保守派」的不斷挑戰。
在東亞社會中,人們不僅有更多對國家在正面意義上的信賴(筆者完全贊成防止個人權益被國家侵害這一原則),也明顯有更多對公共社群和他人的責任感,由於對全能的「神」的信仰在東亞社會總體不如美國社會強烈,東亞文化更容易依據常識和理性行事,而不是像很多美國基督徒那樣認為上帝賜予的容顏不能遮蓋,或者過度寄希望於禱告的力量,甚至是索性死生同一,鼓盆而歌了。在公共利益和個人權益不得不發生衝突的時候,東亞社會的現代公民通常可以接受流行病監控和高科技追蹤,但這一點在美國無法實施,因為隱私被看成至高無上的原則。
研究儒學的美國學者曾經指出,現代社會的三個特徵是民主,資本主義,法治,但在規訓機制(disciplinary mechanism)和建立基於「相互間的義務和信任」(mutual obligation and trust)的社會聯結方面, 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社會有更大的優勢。
從目前的疫情管理亂局也可以看出,在制度性的「民主,資本主義,法治」三個要素基本齊備和完善的美國,公衛危機中的社會治理(governance)並不成功。很多民眾並沒有對權威公共衛生機構如美國疾控中心(CDC)的信任,也沒有對科學知識的敬畏,一些病人甚至到死都不相信新冠病毒真的存在。二戰後的東亞文化圈注重現代教育普及,也明顯有利於民眾擺脫反智虛妄的風氣,更為理智。也有很多美國人缺乏社會責任感,只要個人自由,與此同時,社會也沒有相應的規訓機制在緊急狀態下對公民進行約束。由於缺少東亞文化中的某種家庭式溫情,美國普通民眾從地方政府那裡除了得到簡單的「通知」以外,也沒有更多的心理支持,官員也起不到「榜樣」的作用。
美國的確在高新科技方面遙遙領先,但這可能也助長了一種疫苗依賴心理,認為有了疫苗就萬事大吉,在疫苗出來以前就聽之任之,或者圍繞一個小小口罩,把本該用於抗疫的社會精力和資源消耗在顧客起訴超市,州長起訴市長,議員彈劾州長一類糾紛中。經濟學家,紐約時報專欄作者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近期批評道:極端右翼人士堅持不戴口罩的「自由」 (freedom) 的執念已經變成了「自私」(selfish)。
原標題:《從美國疫情控制看東亞社會治理》
關鍵詞 >> 美國疫情,東亞社會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