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疫情控制看東亞社會治理

2020-12-08 澎湃新聞

從美國疫情控制看東亞社會治理

2020-12-07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學人君 學人Scholar 收錄於話題#學人評論43個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伍國,1974年生,1995年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英語系,2006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阿勒格尼學院歷史系副教授,中國研究專業負責人。已出版英文專著兩本:「鄭觀應:晚清商人改革家及其政治,經濟,社會影響」 (2010);「講述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政治,學科,公共歷史」 (2019)。

2020年感恩節前後,美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率再創新高。當選總統拜登呼籲民眾做出「個人犧牲」personal sacrifice,儘量減少外出和團聚。

如果說,一個世紀以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曾引起過中國思想家梁啓超對西方文明的反思,今年的大流行則是第二次反思西方社會治理的契機。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東亞文明只能以一種抽象的精神價值存在,而今天,東亞國家的民主制度和社會治理的實踐為反思西方的問題提供了實證的參照。在協調性方面,美國的聯邦體制和各州自治導致遲至11月25日,仍然有十幾個州並沒有頒布強制戴口罩的行政令。

在當下疫情失控的美國,問題不僅僅是原教旨「自由主義」的先天缺陷和某種過時——過度注重防範政府在消極意義上對個人權利的侵犯,忽視國家在現代社會中可以承擔,也必須得到正面認可的管理和救援功能,即「個人」和「國家」的關係。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自我」和「他人」的關係。拜登所呼籲的「個人犧牲」,不僅僅是指個人對國家犧牲,更是指個人對社區所作的暫時犧牲。這一點很多美國人難以做到,為了迎合過度強烈的個人主義心理,美國疾控中心甚至不得不在11月10日調整宣傳策略,強調口罩的意義在於保護「自己」而不是「他人」 ,因為只有「為我」,才能把戴口罩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據皮尤調查顯示,民主黨人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比例比共和黨人高出16個百分點。一些右翼共和黨人公開抗議,呼籲「不戴口罩的自由」,但是他們並沒有考慮到,追求這種不戴口罩的個人自由直接挑戰了他人的安全感,破壞了公共防疫準則。一些美國人在商家已經明文規定必須戴口罩才能入內的時候,仍然堅持以種種藉口不戴口罩,最常見的就是「呼吸困難」,甚至因此大量起訴商場。七月,喬治亞州州長就亞特蘭大市長實施戴口罩令起訴這位市長。佛羅裡達州州長一直下令不允許實施口罩令,並要求餐館和公共場所在疫情下全面開放。在新罕布夏州,保守的共和黨議員計劃彈劾實施口罩令的州長。在加州,州長被媒體曝光參加一個都不戴口罩的生日晚會。

在筆者所生活的賓夕法尼亞州,民主黨人州長几個月前就以行政命令要求戴口罩,並適時下令學校從12月1號起再度關閉,回到遠距離網課狀態,但這種在筆者看來對公共衛生負責任的州長卻受到很多批評,甚至一些醫院裡的執業美國本地護士也是在上級來的時候戴戴口罩,一旦上級離開,就恢復不戴口罩的工作狀態。

這種我行我素的行為也並非絕對不能改變。筆者所在的學校剛開學時也發生過學生違令聚集的事件,在學校嚴令禁止,聲明如果再犯就強制遣送回家後,這類事情就絕跡了。這說明,為了個人和公共健康做出暫時犧牲在美國是可以做到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強制的,但是這種強制只能發生在學校這個對剛剛成年的學生有一定威懾力的地方,也得益於學生的順從和配合。對其他成年公民,幾乎沒有任何人能執行任何可能的強制措施,只能勸誡之後悉聽尊便,即使這樣的命令也還要受到「保守派」的不斷挑戰。

在東亞社會中,人們不僅有更多對國家在正面意義上的信賴(筆者完全贊成防止個人權益被國家侵害這一原則),也明顯有更多對公共社群和他人的責任感,由於對全能的「神」的信仰在東亞社會總體不如美國社會強烈,東亞文化更容易依據常識和理性行事,而不是像很多美國基督徒那樣認為上帝賜予的容顏不能遮蓋,或者過度寄希望於禱告的力量,甚至是索性死生同一,鼓盆而歌了。在公共利益和個人權益不得不發生衝突的時候,東亞社會的現代公民通常可以接受流行病監控和高科技追蹤,但這一點在美國無法實施,因為隱私被看成至高無上的原則。

研究儒學的美國學者曾經指出,現代社會的三個特徵是民主,資本主義,法治,但在規訓機制(disciplinary mechanism)和建立基於「相互間的義務和信任」(mutual obligation and trust)的社會聯結方面, 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社會有更大的優勢。

從目前的疫情管理亂局也可以看出,在制度性的「民主,資本主義,法治」三個要素基本齊備和完善的美國,公衛危機中的社會治理(governance)並不成功。很多民眾並沒有對權威公共衛生機構如美國疾控中心(CDC)的信任,也沒有對科學知識的敬畏,一些病人甚至到死都不相信新冠病毒真的存在。二戰後的東亞文化圈注重現代教育普及,也明顯有利於民眾擺脫反智虛妄的風氣,更為理智。也有很多美國人缺乏社會責任感,只要個人自由,與此同時,社會也沒有相應的規訓機制在緊急狀態下對公民進行約束。由於缺少東亞文化中的某種家庭式溫情,美國普通民眾從地方政府那裡除了得到簡單的「通知」以外,也沒有更多的心理支持,官員也起不到「榜樣」的作用。

美國的確在高新科技方面遙遙領先,但這可能也助長了一種疫苗依賴心理,認為有了疫苗就萬事大吉,在疫苗出來以前就聽之任之,或者圍繞一個小小口罩,把本該用於抗疫的社會精力和資源消耗在顧客起訴超市,州長起訴市長,議員彈劾州長一類糾紛中。經濟學家,紐約時報專欄作者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近期批評道:極端右翼人士堅持不戴口罩的「自由」 (freedom) 的執念已經變成了「自私」(selfish)。

原標題:《從美國疫情控制看東亞社會治理》

關鍵詞 >> 美國疫情,東亞社會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東亞國家的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
    【MBA中國網訊】問人間政治之道以善政天下,求公共管理之理為良治中國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是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者共同關注的議題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領域探索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創新,形成不同的發展模式。研究者在這一領域展開較多探討與爭鳴,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的發展模式,探索形成發展模式的邏輯機制,分析不同發展模式下遭遇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學術對話。
  • 抗擊疫情,東亞國家為什麼表現更突出?
    是什麼原因使得東亞社會能夠相對成功地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答案似乎是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快速的政府行動,有效的技術使用,以及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文化認同。東亞國家抗疫更有成效許多國家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控制病毒,包括停工停課、限制人群流動等,結果卻大相逕庭。美國、巴西和印度處於受病毒影響的另一個極端,正是因為上文提及的三個因素在這三個國家中均不適用——政府行動遲緩、技術使用不完善、強調個人自由高於集體安全的文化理念,從而為病毒敞開了大門。
  • 一周美國328萬人失業:疫情防控,東亞為什麼比西方做得好?
    疫情也在重創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上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高達328.3萬人!其實,外界普遍預期,因為疫情,美國就業形勢會惡化,但通常預估也是160萬人會失業,因為,上上周這個數字還只有28.1萬。328.3萬人,實在是個想都不敢想的數字。這是個什麼概念?
  • 華東師大|國家治理④ 疫情防範社會應急治理體系完善之策
    突發性非常態社會應急治理能力是決定和影響國家治理效能的關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表明,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託。所謂社會治理就是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和社會發展特點,藉助政府、社會、市場、民眾等多元力量,協同共治社會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
  • 微信互動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社會治理作用
    為了避免疫情進一步加重,在政府的努力下,大部分人儘可能減少出行,不聚會,最大程度切斷人傳人的情況。事實證明,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下,疫情控制很有成效。據身處武漢疫情中心的雷洪教授會議介紹,當時「宅在家中,主流信息不斷,每天微信消息上千,心中五味雜陳,難以言表」[5]。經過科學、信息、社群、規範等結構化的社會治理,社會心態漸漸好了起來。
  • 「全球視野下的應急治理:國際對話」學術論壇在線舉辦-中國社會...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記者衛思諭) 11月17日,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主辦的「全球視野下的應急治理:國際對話」學術論壇在線上召開。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楊開峰指出,目前全球處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艱難時刻,總結此次抗疫的經驗與教訓都至關重要。
  • 國外學者政要看抗擊疫情與中國制度優勢
    中非共和國學者班吉表示:「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我相信中國有能力通過這一考驗。自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採取的應對措施及其效果證明了這一點。」  國際社會對中國抗疫鬥爭取得勝利充滿信心,主要就是來自於對中國制度優勢的認知。從中國抗疫鬥爭的進程看,這一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 疫情防控對「十四五」社會治理提出的新挑戰
    這次新冠疫情發生在我國啟動「十四五」規劃之初,距編制「十四五」規劃時間很近,事態正處於演進中,有些問題還看不太清楚,研究由疫情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成為編制好「十四五」規劃的重要議題。鑑於當前國際國內環境和疫情的不確定性,部分發展、改革、創新的邊界條件已經或將會發生深刻變化,需要進一步梳理「十四五」時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的各種邊界條件。
  • 顧昕:疫後公共衛生治理變革,關鍵是引入社會治理理念
    在防控疫情的同時,決策者更明確提出,要針對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進行公共衛生應對相關的一系列改革: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提升疫情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法律法規……著力從體制機制層面理順關係、強化責任。那麼,究竟該如何改革公共衛生治理?如何改革疾控體系、加強疫情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
  • 李強:後疫情時期基於社會治理創新的「新清河試驗」
    6月28日,在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新加坡研究中心舉辦的「後疫情時期的社會和社會治理」線上專題研討會上,著名社會學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社會學系教授李強,就後疫情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後疫情時期的社會政策調整與社會應對,以及後疫情時期的社會治理創新進行了分享。
  • 關注人類共同命運 聚焦東亞再發展——「國家治理與東亞發展」中韓智庫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本次論壇由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鄭長忠主持。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鄭長忠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 推動智庫開放、交流與合作論壇認為,在深度全球化背景下,國家治理和發展已不是單一維度的,而是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多維度的發展。
  • 為何新冠疫情中,東亞國家的公共管理要比歐美國家有效?
    是什麼原因使東亞各國相對有效地控制COVID-19疫情?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出現明顯差距,美國與歐洲各地病例再度激增,但在亞洲多數國家,病例維持小幅增加。許多國家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控制病毒的措施,包括暫停工作和上課,限制人員流動,但是結果卻大不相同。
  • 宋國友:疫情暴露美國軟實力下降
    而在意圖方面,美國政府從一開始就未準備發揮領導作用,與其他國家團結抗疫。當疫情在東亞和歐洲蔓延的最初階段,美國以自保作為抗疫政策的首選。即便疫情後來在全球擴散,美國政府基於孤立主義和成本算計,也是以退為先。新冠疫情也因此成為公認的二戰後美國首次未能在國際層面發揮領導力的重大危機性事件。
  • 大選折射美國政府治理之亂:制度失調、經濟失衡、疫情失控
    2020年美國大選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尖銳和最分裂的選舉之一,其膠著與反常所折射出的是過去4年——甚至更長時間以來——美國政府的治理之亂,主要體現在政治制度失調、經濟發展失衡和新冠疫情失控等三個方面。政治制度失調美國政府的治理之亂首先體現在政治制度失調。
  • 【清華兩岸論壇】聚焦東亞政治發展與兩岸治理研究
    5月7日,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的「清華兩岸論壇(第2期)」在我院302會議室舉行,主題為「東亞政治發展與兩岸治理研究之進展」。臺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殷存毅教授主持了本期論壇。左一:王英津,左二:房寧 左三:殷存毅 右三:鄭振清本期論壇主講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房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王英津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從道德與法律關係看社會治理
    「德治」和「法治」在社會治理中是治本與治標的辯證關係,雖缺一不可,但有主次輕重之分。筆者認為,社會治理效果要想有更高層次的提升,需要在法律的基礎上更加重視道德。道德體系促使具有獨立特質的「中華法系」形成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道德的產生是與人類社會同步的,而法律則是隨著階級統治的工具—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
  • 美國政府治理呈現多重亂象
    新華社華盛頓11月24日電(記者鄧仙來 孫丁 徐劍梅)2020年美國大選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尖銳和最分裂的選舉之一,其膠著與反常所折射出的是過去4年、甚至更長時間以來美國政府的治理之亂。政治裂痕加大、新冠疫情失控、經濟發展失衡正是治理之亂的幾個主要表現。
  • 建設為人民服務的疫情防控、社會治理與終身教育體系
    關鍵詞:疫病防控;社會治理;終身教育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嚴重危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而且還將人類置於一種具有高度風險的、不確定的生存環境危險之中,從而給全球治理,尤其是給各個國家的發展安全和社會治理出了一道不曾遇到的國際難題,使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各個國家不得不同甘苦
  • 朱鋒、武瓊:新冠病毒疫情、生物安全與東亞合作的新未來
    從國際層面而言,控制或根除傳染病的最好辦法是各國積極加強醫療衛生合作,這樣才會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速度來控制或根除傳染病。然而,各國基於國家實力和國家利益的雙重考量,有時會堅持「本國優先」的考量,棄他國利益於不顧。病毒和生物安全造成的全球主要危害包括:一是危害民眾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生活。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在疫情造成的短期衝擊之外,影響美國政治中長期演化的深層變量為政治極化背景下的新一輪政黨重組趨勢:東北部「鐵鏽地帶」白人藍領選民對民主黨的疏離,南方部分「陽光地帶」年輕選民群體對共和黨忠誠度的下降。「身份—認同」將逐步取代「經濟—階層」成為美國政治的核心因素,並加深美國的社會裂痕、黨派鬥爭與政治極化,使其國內治理效率進一步下降,甚至引發政治民主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