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後疫情時期基於社會治理創新的「新清河試驗」

2020-12-12 清華大學新聞網

6月28日,在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新加坡研究中心舉辦的「後疫情時期的社會和社會治理」線上專題研討會上,著名社會學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社會學系教授李強,就後疫情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後疫情時期的社會政策調整與社會應對,以及後疫情時期的社會治理創新進行了分享。

後疫情時期的挑戰非常嚴峻,儘管如此,李強教授表示,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四大動力還在。

動力之一是城市化,也就是我國說的城鎮化。「農民想過上比較高水平的生活,這個動力比什麼都強。所以,數億人的城市化,仍然是最大動力,這是客觀動力,只不過我們要思考怎麼樣城鎮化。」李強教授認為,可以採用就近城鎮化、就地城鎮化的方式,使得人口與城市布局更合理,有利於防止單一巨大城市的社會風險。但同時,李強教授強調,就近、就地城鎮化不能違背農民意願地進行「合村並居」,不能蠻幹。

「快遞小哥這一類的拼命勞動的群體,世界上並不多見,這是第二大動力。數億勤勞刻苦的勞動者,這個動力始終是有的。」

第三個動力,來自改革開放40年培養出來的數量龐大的技術工人。

改革開放40年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這是第四個動力。如今,各類能幹的市場經營者、各個層次的企業家、企業管理人才比比皆是,中國深化改革的目標,就是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更好地激發全體中國人的活力。

目前,實體經濟雖然受到重大衝擊,數字經濟卻迎來了發展的契機,包括電子商務、數字金融等在內的數字經濟不僅滿足了疫情期間居民家庭消費需求,也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的作用,同時,也成為破解中小企業發展困境的可能方案。

李強表示,後疫情時期的社會治理創新,是社會學者們應負起的責任。「這一次我們看到,中國控制疫情過程中,醫療工作者衝在一線,同時,全國疫情能夠很快控制住,和中國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有極其密切的關係。疫情極其嚴重的時候,中國動用了整個基層治理體系。這種嚴密的基層治理體系確實是中國特色。」正是這種特殊的基層治理模式,穩定了社會。「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即將基層治理構建得扎紮實實,保護了每一個人。」

李強教授認為,北京近來的疫情令人深思,「後疫情時期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時間要長很多。我們還要探索新的模式,既管控住疫情,又保持經濟社會具有活力。」

疫情開始前,李強教授帶領清華大學清河實驗課題組,在北京清河地區開展了「新清河實驗」。這是一個社會組織的實驗,包括:居委會議事委員實驗、物業管理實驗、社會組織實驗——成立社區提升中心、社區空間改造實驗和社區保障改善民生實驗。

「新清河實驗」思考一種以居住小區為基礎,改進傳統居委會的管理模式,由居民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模式。參與清河實驗的人員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過程中,「我們成立了社區提升中心,這次在疫情期間,發揮了作用,進行了很多新的探索」。

後疫情時期使得無接觸經濟快速發展,網絡變得更重要,所以,新清河實驗最近也在藉助網絡平臺,試圖通過大數據的方式,實現基層社會管理,並對於大數據背後的真實社會生態和社會心態深入分析。充分收集,了解民意民心,更好地實現社區治理決策的科學化,服務的高效化、精準化。

編輯:李華山

相關焦點

  • 疫情防控對「十四五」社會治理提出的新挑戰
    應對疫情過程中的舉措有些是應急性的,有些可能會成為未來的常態,對此要及早評估,及早預判。要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由不確定性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努力使編制「十四五」規劃工作更具前瞻性、預見性和創新性。
  • 上海召開萬人視頻會,李強要求做好社區治理「加減乘除」法
    市委副書記廖國勳就《關於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規範化精細化水平的若干意見》作說明。會議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召開,在各區、各街鎮設分會場,直接面向居村最基層,全市1萬餘人參加會議。李強指出,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全市6000多個居村委會、1.3萬個住宅小區,根據不同居住特點分類加強疫情防控,切實擔負起管好門、看好人的重任。
  • 「疫情視角下的社會治理現代化」線上高峰論壇舉行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在致辭時表示,此次高峰論壇響應國家號召,探索疫情暴發期間凸顯出的社會治理問題,探索社會治理的科學規律,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 在主旨發言部分,幾位社會治理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針對社會治理創新、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數據的助力作用、疫情防控中社會建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等議題展開討論。
  • 王君超:基於公共產品需求的國家治理體系創新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王君超編者按:開啟新徵程,創造新偉業。最近,我在全國一直講國家治理體系創新的課程,對這一主題深有體會。我今天研究的主題圍繞「基於公共產品需求的國家治理體系創新」。國家治理是什麼?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就是一種公共產品的供給。為什麼會有公共產品的供給呢?因為有公共產品的需求。所以,我從經濟學的原理上來解釋這個問題。為什麼國家治理要創新呢?
  • 這場直接面向基層居村的萬人大會上,李強要求做好社區治理的「加...
    向廣大社區工作者,向所有在基層一線的工作人員表示衷心感謝和誠摯問候李強指出,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全市6000多個居村委會、1.3萬個住宅小區,根據不同居住特點分類加強疫情防控,切實擔負起管好門、看好人的重任。
  • 微信互動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社會治理作用
    經過幾個月英勇頑強的抗疫鬥爭,我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部署和指揮下,已經取得了阻斷性的抗疫成就,為處於後疫情危機狀態下的國家爭取了寶貴的兩個月時間。這一成就的取得有很多因素,但發揮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關於「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精神[2],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 李強調研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上海未來信息化藍圖是這樣
    李強先後來到中國聯通上海分公司網絡管理中心、中國移動上海有限公司網絡運行管理中心、中國電信上海分公司網絡操作維護中心,分別聽取智能網絡運營及創新業務實踐應用、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網絡建設試點工作以及中國電信全球信息樞紐建設情況。李強十分關心三家通信運營商在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上的創新探索和建設進展,詳細詢問企業自主研發、應用集成和智慧運營等情況。
  • 後疫情時代定位未來教育治理變革方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十四五』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對教育發展作出重要部署,強調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近日,在第五屆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50人圓桌論壇開幕式上,長江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方平表示,我們要牢牢把握新時代發展形勢、發展方向、發展道路,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更多貢獻。
  • 李強:推進社會學的 「社會政策學科」建設
    李強:推進社會學的 「社會政策學科」建設 2019年07月24日 08:51 來源:《社會學研究》 作者:李強 字號 關鍵詞:社會政策;研究;學科建設;政策學科;社會領域
  • 【國家治理周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問題、對策與啟示
    當前,全國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群防群治、上下同心,打響保衛人民生命健康的疫情防控阻擊戰。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無疑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大考」。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存在哪些問題和短板?
  • 建設為人民服務的疫情防控、社會治理與終身教育體系
    同時,也對國家,尤其是首都的社會治理創新和終身教育變革產生了深刻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作為一個重大突發事件,它促進了我國應急反應機制的完善與公共安全教育的深化;二是後疫病防控時代的經濟秩序恢復,促進了我國的產業梯次發展與防災減災教育變革;三是居家隔離困境促進了社會秩序運行創新與智慧服務教育的發展。
  • 「任琳」打造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新景象
    中國倡議再次為全球協同抗疫和疫後世界經濟恢復與發展釋放積極利好信號,包括堅持公平開放包容的多邊對話,支持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要構建全球合作網絡,暢通世界經濟運行脈絡;與時俱進,積極探討數字經濟新議題的治理;實現包容性發展,著力幫助低收入國家渡過難關,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長江日報 - 無疫情小區創建
    是應急情況下的社會治理創新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國家治理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歐陽康日前接受長江日報記者專訪時介紹,今年1月下旬,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就啟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公共衛生治理現代化課題研究。他本人曾就無疫情小區創建工作進行專題論述。
  • 以媒體融合助力社會治理創新
    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進一步發揮媒體融合發展的積極作用。   夯實用戶基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激發其參與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用戶是發揮全媒體作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媒體融合發展應著眼於拓展用戶覆蓋面,實現終端隨著人走、信息圍著人轉,為全媒體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打下堅實用戶基礎。
  • 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的挑戰、趨勢與對策
    [摘要] 新冠疫情的暴發極大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各種短期社會行為並對全球治理提出挑戰。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治理格局的趨勢分析,不能僅圍繞疫情本身進行,而要結合人類當前全球治理演化的歷史性趨勢和短期疫情危機反應共同考慮。
  • 智聯招聘李強:「靈活用工」形態是社會新挑戰
    近年來,新業態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規模的擴大,帶動了商品生產、流通和銷售環節的就業,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獲取、開展、完成工作的靈活就業形式開始成為生產組織與就業的普遍形式。而2020年疫情爆發,更是讓「靈活就業」成為應對不確定時代的一大趨勢。
  • 李強:以辯證思維冷靜分析上海「變與不變」
    我們要認真總結「十三五」發展,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始終堅持「四個放在」,以辯證思維冷靜分析上海面臨的「變與不變」,更好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機遇和挑戰、形勢和任務。李強指出,把上海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來看,上海服務全國改革發展大局的使命沒有變,但使命的具體指向發生了變化。
  • ...商鋪治理新載體,獲評第三屆中國(上海)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優秀案例!
    「匯商碼」創新沿街商鋪治理新載體,獲評第三屆中國(上海)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優秀案例!: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日前,在「第三屆中國(上海)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案例徵集活動
  • 把握髮展新脈搏 社會治理與協同創新中國鎮長論壇在錫舉行
    中國江蘇網12月12日訊(通訊員 甄軒 記者 羅鵬)近日,2020社會治理與協同創新中國鎮長論壇在江蘇無錫舉行。逾百名城鎮「掌舵人」、國內外城市治理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和物業行業代表匯聚一堂,共話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 基層「微改革」釋放「大能量」 鹽田街道創新構築社會治理新格局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陳琳君 鄭創彬 通訊員 朱永桂)為創新基層治理機制,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鹽田街道堅持用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今年以來,積極探索社會矛盾糾紛「三前移」(信息摸排前移、宣傳引導前移、多元調解前移)創新項目,有效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逐步探索出一條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