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王鑫鑫
兒科醫生在門診上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雙眉緊鎖、面容憔悴的新手媽媽,懷中抱著滿臉溼疹、反覆咳嗽、總夜間哭鬧、體重還不見長的小嬰兒,焦慮的向醫生求助......
「自己已經竭盡全力了,依然因為孩子肺炎、腹瀉往返於醫院之間。」
「近乎苛刻地要求不碰任何可疑過敏的食物,全家上下教科書式的照料,但便血、哭吵、鼻塞不見改觀。」
「換了奶粉依然效果不理想,一到冬春季,孩子就鼻炎、慢性咳嗽、喘息。」
還有年齡偏大的兒童因偏食出現抽動表現,如擠眼、聳肩、喉頭髮聲、吸鼻子、清嗓子甚至不停伸脖子,反覆的腹痛、胸悶、腿疼、便秘、地圖舌、注意力不集中、頭痛、夜間睡眠不安,脾氣暴燥、易衝動難以管控......
孩子為何會出現這些症狀?
護理如此精細的孩子怎仍舊弱不禁風?
殊不知,其實以上的情況均可能與過敏相關!
7月8日是「世界過敏日」,自2005年WAO(世界變態反應協會)確立以來,已過了16個春秋。在這十幾年中世界過敏疾病的發生率極速攀升,而中國過敏的發生率達 22.4%,兒童過敏相關性疾病發病率疾病譜第五位,其發病率逐年快速增長。今天,小編特邀我院東院兒科劉秀琴主任醫師,與各位家長談談孩子過敏的那些事兒。
何為過敏?
過敏就是人體對正常物質的超常反應。
免疫反應是應該有利於人類的保護作用,當外來物質侵入時,人的免疫系統就會將外來物吞噬或者產生抗體將其消滅。然而,部分人的反應過於強烈,超出正常的範圍,從而傷害到機體的一些正常細胞、組織和器官,引發局部甚至全身性的過敏性反應。如比較常見的皮膚瘙癢、紅斑、風團、水腫、鼻塞、流涕、打噴嚏、喘息、腹瀉、腹疼,甚至過敏性休克等異常反應。這種異常的超敏反應即為過敏。臨床上藥物過敏最常見。嚴重的往往是速發過敏反應。
常見的過敏相關疾病
溼疹、特應性皮炎,牛奶蛋白過敏,腹瀉,胃食管返流,腸絞痛,鼻炎(變應性),鼻竇炎,過敏性結膜炎,睡眠不安、抽動症,心肌酶異常,喘息性支氣管炎,咳嗽變異性哮喘等。
這些易引起過敏的因素
你家寶寶中招了嗎?
很多兒童對部分食物不耐受,主要表現是全身反應,包括皮膚、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食物不耐受實際上是由於酶的缺乏,食物不能消化分解導致的症狀。最常見的易過敏的食物如牛奶、雞蛋、魚蝦、堅果、小麥、豆製品等。食物單一過敏的兒童,幾年後發展成多種過敏的機會超過五成。
吸入過敏源:塵蟎、屋蟎、黴菌、花粉等。
接觸性過敏源:金屬、化妝品、沙土、油漆等。
醫生是怎樣幫寶寶
進行檢查與診斷的?
過敏兒童科學的檢查和診斷很重要。目前主要是皮膚點刺試驗、總IgE檢測、特異性IgE檢測、嗜酸性粒細胞的計數,食物迴避和開放激發試驗。對於食物不耐受IgG的檢測目前不推薦,對臨床指導意義不大,僅供參考。
過敏性疾病高風險兒童的篩查,一般情況一定要問家族史,父母/同胞過敏史,是否母孕期肥胖、孕期使用抗生素、早產、剖宮產分娩,是否新生兒期黃疸、早期使用抗生素、出生後無法母乳餵養或母乳餵養時間不足,固體食物引入過早或過晚,某些營養素是否缺乏(缺鐵、鋅)等。
對抗過敏 系統診治
家長的配合很重要
專家指出,希望更多家長能夠正確認識兒童過敏的歷程,詳細回顧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發現孩子的種種表現,用一個連貫、辨證科學的思維方法去了解孩子的特點,進行系統診治,而不是每次因一個症狀就「崩潰」的奔去專科就診。
對於從嬰幼兒期即發現過敏徵象開始,就要做好不同年齡段的分層管理,從消化道、呼吸道、皮膚以及神經心理整體納入治療方案,進行多學科聯合診療,讓孩子有個健康的未來,不再終身被過敏困擾!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