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為什麼「虎媽」越來越多?

2021-02-08 人民日報

來源:環球人物雜誌(ID:globalpeople2006

記者:張憶耕、李 雪

  在中國,教育永遠是家庭中的重中之重。「幼升小」「學區房」「快樂教育」還是「精英教育」……這是無數父母面臨的問題,那種糾結與抗爭,讓人一言難盡。正如熱播電視劇《虎媽貓爸》中,「虎媽」畢勝男對女兒羅茜茜說的,「你的人生,我的戰爭」。


《虎媽貓爸》劇照

「虎媽」與「貓爸」的戰爭


  畢勝男這位「虎媽」就像一面鏡子,讓電視前的不少觀眾看到了自己:她把沒寫完作業的女兒從床上拽起來,堅持必須寫完才能睡覺;儘管老師說羅茜茜的手指不夠長,她仍堅持讓女兒學鋼琴;早晨她用繩子綁著不情願起床的女兒去晨練……有觀眾感嘆:「簡直與我的生活神同步。」


  「虎媽」這一傳神稱謂的風靡,要歸功於一位美籍華裔母親——蔡美兒。2011年,這位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因為出版了自己的育兒經《虎媽戰歌》,而被輿論推上了風口浪尖。蔡美兒在書中描述了自己苛刻的教育方式,她為兩個女兒制定了禁止在外面過夜、禁止參加玩伴聚會、禁止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禁止任何一門功課的成績低於「A」等10項家規,自稱「採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比如,大女兒在一次乘法速算測試中得了第二名,蔡美兒便每晚讓女兒做20張試卷,每張試卷100道速算題,自己在一旁掐著秒表計時。一周強化訓練後,女兒次次速算測試都穩拿第一。7歲的小女兒因為一首鋼琴曲彈不好,蔡美兒就要求她從晚飯後一直練習到夜裡,中間不許喝水、不許上廁所。


  也是那一年,在飛往新加坡的航班上,《虎媽貓爸》的製片人黃瀾看到報紙上關於「虎媽」蔡美兒的報導,越看越覺得感觸深。「我原本屬羊,有了孩子以後,就變成了老虎。上下班都是跑著,回家全忙孩子。等孩子考卷一拿來,我就仰天虎嘯。這樣的虎媽,我當得心安理得,因為我覺得全中國的媽媽都是這樣的。」黃瀾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的確,那些「兇悍」的中國式教育情節並不陌生,幾乎每天都在中國的家庭裡上演著。苗女士就是一位把教育當成戰爭來打的媽媽。對於她來說,培養兒子成材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孩子3歲時,苗女士就開始讓他學習小提琴,每天練習半小時,從未間斷,考級、參加比賽,也從沒有落下過。學習更是抓得很緊,不但有日常學習,還要看各種課外書、背誦《論語》,等等。她和兒子目標一致:上清華。為了這個目標,每個假期,孩子都會嚴格執行作息表:6點半起床,7點跑步,7點半早飯,8點讀英語,8點半做數學作業,9點做語文作業……孩子有時候也覺得委屈,但從來不敢說。苗女士的決心絲毫不打折扣:「現在競爭壓力這麼大,孩子要想脫穎而出,就要努力。」現在,苗女士又有了新的煩惱,為了讓兒子上更好的初中,她正在考慮是不是要花高價買一套學區房。


  值得一提的是,在媽媽們紛紛成為「老虎」的同時,爸爸們卻在家裡扮演著提倡快樂教育的「貓爸」角色。電視劇中,「貓爸」羅素走的是溫暖路線,充當家庭的潤滑劑、滅火器,但在「虎媽」的高壓政策下難免忍氣吞聲,甚至做出妥協。


  每每看到羅素受的窩囊氣,陳先生都會無奈地說:「我簡直是感同身受呀。」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還是一個快樂的人?陳先生主觀上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但現實卻未必能如他的願。他的兒子今年5歲了,眼看到了入學的年齡。為了不讓兒子輸在起跑線上,妻子為孩子報名參加了各種學習班,提前進入了「備戰狀態」。陳先生起初並不贊同妻子所謂「提前預熱」的做法,但考慮到妻子的苦心還是答應下來。沒多久,妻子又開始為兒子增加了課外作業,並每天監督兒子完成。他只有眼睜睜看著兒子離快樂越來越遠。「和一個固執強硬的『虎媽』比起來,我這個『貓爸』永遠都是弱者。」

「虎媽」=災難


  在參加家長會時,黃瀾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來的大部分是媽媽,認真聽講做筆記,小部分的爸爸在看手機。社會壓力之下,女人變成了焦慮的『虎媽』,男人變成躲避的『貓爸』。」


  一份關於親子調查的報導顯示,當問到「當小孩犯錯時,父母扮演什麼角色」時,有42.8%的家庭是媽媽唱白臉、爸爸唱紅臉;37.3%的家庭是媽媽唱紅臉、爸爸唱白臉。


  那到底是什麼塑造了「虎媽」「貓爸」?有教育專家分析:首先,女性細緻、敏感的性格特點,使得媽媽在家庭中更多地承擔起照顧和教育子女的責任。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身負重任的媽媽容易精神緊張,甚至焦慮不安,這些負面情緒就成為在教育上「用力過猛」的重要原因。

  其次,越來越多的女性在職場中有著出色的表現,果敢、幹練和剛毅的作風為她們贏來事業上的成功,當回歸家庭時,她們很容易將這種強勢的作風用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對孩子發號施令,讓孩子無條件服從。而對於父親而言,由於忙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因此對孩子產生愧疚和虧欠之情,與孩子相處時反而會採取更加溫和寬容的態度,算是對孩子的一種補償。


  一位「虎媽」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災難!」尹建莉斬釘截鐵地說。她從事教育研究多年,並根據自身經驗寫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兩本教子手記。「這是虛榮心作祟下的急功近利。只能獲得表面的、暫時的東西,卻給孩子造成了長久的傷害。事實上,很多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痛不欲生。」尹建莉向《環球人物》記者講述了一個前來做諮詢的真實案例。


  小真是一所重點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從中學開始,她就是老師、同學眼裡標準的好學生。不僅成績優秀,還十分聽話乖巧。自從考入重點大學後,小真的生活開始發生了變化。讀大一時,她患上了嚴重的甲亢,不得不休學。經過手術治療,一年後,小真重新回到學校,可問題還沒有結束。升入大三後,小真開始暴飲暴食,體重在短時間內猛增。沒過多久,她又得了厭食症,迅速地暴瘦下來。就這樣反覆多次,最終導致小真無法正常上課,再度休學。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小真有一位「虎媽」。這位母親對女兒有著近乎完美的要求:學習成績自然不必說,哪怕考試中有一點點失誤,等待小真的都是極其嚴厲的批評;外貌上同樣要求嚴格,讀大學後的小真稍稍長胖了一些,她就立刻要求女兒必須減肥到規定體重,還訓斥說:「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了,還能指望他什麼?!」衣著打扮方面,小真也要聽從媽媽的安排,買什麼款式的衣服,搭配哪雙鞋子、包包等等。

  「這位母親對女兒有著超強的控制欲,不給孩子的生命留有一點點空檔。在這樣長年累月的嚴苛教育下,小真已經把自己小小的能量消耗殆盡,再也支撐不起母親對她的任何要求與期望。」 說這話時,尹建莉帶著些無奈和惋惜。


  從教育角度出發,尹建莉並不贊同「虎媽貓爸」這種家庭教育模式。「父母刻意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會把孩子搞得很分裂,不但無法達到教育效果,還容易導致孩子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夫妻雙方要有統一的教育價值觀。前提是這種統一的價值觀必須是健康的。如果雙方都採取劣質的教育方式,那麼對孩子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從孩子們的畫中可以看出,媽媽的責罵以及拉琴的壓力讓他們很不快樂。

20年父母態度的轉變


  從傳統的嚴父慈母到新近流行的「虎媽貓爸」,背後是競爭壓力、教育制度、家庭模式所帶來的父母對孩子教育態度的變化。郭琪琪告訴《環球人物》記者說:「我們小時候,父母通常對孩子的要求沒有現在這麼高,也沒有『虎媽貓爸』這麼明顯的分歧。」


  20年前,郭琪琪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工作,發起了一個「和爸爸媽媽度周末」的親子活動,「我發現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很不一樣」,這激發了她和同是媒體人的丈夫鄭憲的靈感。他們走入了30多個家庭,探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20年後,他們回訪了這些家庭,寫了《孩子,你已經長大》一書,不僅記錄了孩子、父母的成長,也是對不同教育方式最終成果的展示。


  「20年前的家長,就是要求孩子比自己強一些吧。有比較溫和的,也有嚴厲一點的。有個孩子叫翁奇羽,他父母是『老三屆』,吃的苦比較多,後來回到上海,當了工人,希望孩子更成功一點。」郭琪琪告訴記者,翁奇羽3歲開始練拍照,用母親的話來說,接受的是「法西斯正規訓練」。譬如練拍照的「功架」,舉相機對焦距,室內室外測曝光,裝卸膠捲,空舉相機時間,從10分鐘開始,逐漸加碼,最後換上長鏡頭練。孩子自然感覺枯燥,但父母毫不留情。後來,父親帶著他參加了一系列的攝影比賽。漸漸地,翁奇羽的熱情一步步高漲,最終成了一名新聞攝影師。即便現在,翁奇羽的生活都是父母負責安排的,但他並不抗拒,和父母感情很深。每次出去採訪上飛機前,他都會給父母打個電話,「我到機場了」;下飛機再打個電話,「我安全到達了」。在郭琪琪看來,這種嚴格教育是否適合,要看孩子本身的條件,「如果他可以承受這種壓力的話,孩子也是可以成材的。」


  現在,郭琪琪是上海少兒廣播合唱團負責人,孩子、父母是她每天都在接觸的。「我一直在觀察、思考。現在的『80後』,我看著他們從為人子女到為人父母的成長。我覺得這20多年,家長最大的變化就是他們越來越懂得與孩子建立感情,以平等的方式相處以代替高壓。」但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高,感受到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了,「家長不但要教育孩子,還要平衡孩子身邊的各種關係。孩子考試考得不好,不管你是什麼工作、什麼社會地位,你必須去學校,聽老師對你的批評。」


  「前幾年,『虎媽』現象極其普遍,現在,不少家長開始覺醒了。」尹建莉口中的覺醒也體現在了黃瀾身上。在《虎媽貓爸》從籌備到播出的4年裡,黃瀾自己的教育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主要是一種心態改變,從前很焦躁,現在從容了。去除了不講理或者過分強調規則,我會更多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迎合著他的特性、喜好。」自從不再當「虎媽」之後,她發現孩子也變得更自信了。有一次,她問兒子:「你是喜歡去同學家玩,還是帶同學來我們家玩?」兒子說:「我喜歡帶同學來我家玩,因為他爸媽還是你的老版本,而媽媽,現在的你,已經是最新版的了。」


  2015年4月18日,杭州長江實驗小學,參加「幼升小」考試的孩子在候考時打起了哈欠。

父母要和孩子共同長大


  在和一些家長的交流中,常能聽到這樣的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上不了重點小學,就考不上重點中學;考不上重點中學,就考不上重點大學;考不上重點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沒有成功的人生」……在這些家長身上,你會發現這樣的共性:焦躁、功利、短視——正是這些口號給家長們帶來了「後遺症」。因為怕輸,所以緊張,所以不停地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各種弱點和缺點上,並最終讓教育陷入盲區。


  就像在跌倒中學會走路一樣,一個孩子也必定是在各種探索,甚至失敗中成長的。他頭腦不斷迸發出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心靈和身體的協調需要各種訓練來完成,肯定是不可能每個行為都符合既定的標準。


  從事教育研究這麼多年,前來找尹建莉諮詢的家長數都數不清。究竟如何與孩子相處?在尹建莉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愛和自由


  尹建莉主張做一個聽話的家長。她以自己和女兒之間的一件小事為例:在女兒3歲時,一次,她帶著女兒過天橋趕公交車。女兒出於好玩不願意走平坦的路,而是拽著天橋的欄杆在小臺階上一步步挪。眼看一輛輛公交車開過,一旁的親戚實在看不下去,不停催促女兒:「聽話,快點好好走路。」但尹建莉沒有制止女兒,任由她邊走邊玩。本來2分鐘能走過的天橋,她們足足走了十幾分鐘。「我就是這樣一個聽話的家長。所以,我的女兒長大後,也非常聽話,沒有青春逆反期,我們商量任何事,她都能很好地聽取我的建議。」


  任何一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聽話的家長,這是尹建莉總結出來的經驗。「很多家長認為給了孩子自由,孩子就會無法無天。這太不了解人性了。沒有一個孩子是因為得到了愛和自由而變得無法無天的。在兩條底線之上,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任何事情:第一,道德的底線,不損害他人利益。第二,安全的底線,不出事故。給孩子定很多規矩,對孩子細枝末節的要求都是為了成全我們成年人的審美,不要讓孩子為我們服務了。」


  教育,這似乎是一個永遠也討論不完的話題。但有一點,幾乎是所有被採訪者都認同的:當家長,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一個好的心態,不是一味改變孩子,而是改變自己。黃瀾就向記者感嘆:「從我們小時候怎麼被教育,到我們現在怎麼教育孩子,這是一個重新思索和建設的過程。對孩子的教育,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自己。你為什麼那麼急躁,為什麼難以控制情緒,為什麼用粗暴的語言來對待孩子?所以,教育的過程是孩子和家長共同長大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隨時保持一顆謙虛的心。」

本期編輯:崔 鵬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以前是嚴父慈母,為什麼現在是虎媽貓爸?淺談虎媽的養成
    還有再之前的《小別離》、《虎媽貓爸》甚至是《都挺好》,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虎媽貓爸」。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現實中也是虎媽貓爸居多,傳統的慈母嚴父已比較罕見。為什麼我們會從慈母嚴父轉變為虎媽貓爸呢?
  • 水寒薦讀:為什麼「行」比「說」重要得多?
    今天推薦的這篇出自《資治通鑑》的短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註腳,明白為什麼「行」比「說」更重要。當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篇文章可以從很多不同角度來解讀,比如,這篇也可以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角度來解讀。
  • 我們是否需要「虎媽」
    本書由在美國的華裔「虎媽」——蔡美兒所著,詳述她如何把兩個女兒調教成全A生,以及鋼琴和小提琴演奏能手。  蔡美兒是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法學教授,這本新書已經在美國引起轟動。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而達到高潮。上個月,《華爾街日報》還刊發了一篇對《虎媽戰歌》的書評,題目是《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好?》。  一位華人媽媽育兒成功的個體經驗,為什麼在美國竟然引起那樣大的轟動?
  • 中國家庭劇為什麼總是「虎媽貓爸」模式?
    閆妮飾演「虎媽」王勝男。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你看你那個坐姿! 你要是有人家一半省心,媽就開心了。 聽見沒,二選一沒有第三種可能! 媽的愛好就是你,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隨著國人對於教育愈發重視,教育題材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多,它們在反映教育現狀的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套路1教育往往伴隨親子、夫妻關係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毋庸贅言。尤其是在當代,教育方式和教育選擇越來越多元,從學區房到課外補習,從假期遊學到留學國外,都是輿論中長盛不衰的話題。
  • 教育「軍備競賽」中的虎爸虎媽
    問題是,虎爸虎媽所倡導的「軍備競賽」式的教育會有光明的未來嗎?為什麼在美國和中國虎爸虎媽那麼流行?如果從經濟學視角去分析,至少有兩個外部環境的維度可以考慮:社會平等程度和社會流動性的程度。新保守主義,推動了很多國家不平等的加劇,這種不平等首先體現在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帶來的收入不平等。
  • 國外虎媽是如何「雞娃」的?這位虎媽的故事,戳中當代父母的神經
    其中的一集,就講了「中國特色」的虎爸虎媽,是如何雞娃的,又是怎樣避免孩子們成為考試機器……相信每位家長看了一定都有所感悟。 1 華裔少年海外節目爆紅 強勢「虎媽」引發熱議 有一個詞叫做「Tiger Mom ,虎媽」。虎媽是全世界人心中最「兇」的媽媽,這也幾乎成了大部分人眼中國母親的代名詞。
  • 夫子富翁:「虎媽貓爸」的教育方式對你來說真的合適嗎?
    而在這之後,相繼的中國也上映了電視劇《虎媽貓爸》,無異於煽風點火,更引得一眾人相繼追捧。魯迅先生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們要扛住黑暗的閘門,把孩子們放進光明中去。」可是我感覺虎媽貓爸的教育方式倒像是扛住了光明的閘門,把孩子放進黑暗中去。
  • 做一個「虎媽」有好處,但要注意這兩點,別在孩子的教育上走彎路
    在中國有一句古話叫慈母多敗兒,很多歷史的典故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生活中就出現了「虎媽貓爸」的家庭關係。有一部同名電視劇也講述了這樣的故事,已經成為現實生活大多數家庭的真實寫照。但是要想在家庭中做虎媽,一定要注意家庭教育的方式,否則只會傷害孩子。
  • 《虎媽戰歌》與「常春藤競賽」背後的焦慮
    因為蔡美兒聲稱採用「中國方式」育兒,《華爾街日報》刊登書摘時又加上了聳人聽聞的標題「為什麼中國媽媽出人頭地?」,更加引發了海外尤其是美國華人的熱議。仔細觀察一下,便可以發現熱火朝天的「虎媽爭議」,主要限於美國的白領中上階層和知識階層,首先刊登書摘的《華爾街日報》以及跟進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紐約客》等等,都是美國上層人士和知識精英關注閱讀的報刊。
  • 「虎媽戰歌」唬住了誰?
    是啊,在一些頗具憂患意識的美國人看來,敢情中國的父母是「虎爸虎媽」,那他們的孩子真得好好管教免得成為競爭的「失敗者」了。可放在咱們這,「虎媽」的高論並不新鮮,打是親,罵是愛,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大概也就是「應試教育」的家庭版而已。
  • 《虎媽貓爸》1至20集觀後感
    貓爸一早就去老婆的公司準備去接虎媽。把正在拼命上班的虎媽接走後。一家人就一起來到了鄉下女兒奶奶的老友家。女兒茜茜來到這裡,表現的特別不好,公主脾氣特別大,可是不管她再怎麼樣她的奶奶還是慣著她。虎媽確實看清了這件事,準備回去以後好好教育下。 從鄉下回來以後,虎媽想讓女兒茜茜上一個重點的小學。就去找關係讓貓爸找之前的老同事,可是貓爸把事情搞砸了。
  • 老公身陷性醜聞,「虎媽」打造精英家庭夢碎?
    醜聞曝光後,網上有人直接以「把女兒培養進了哈佛,老公卻被耶魯踢出來」的虐心句子,諷刺虎媽沒能培養出一個好老公,因此上了中國的熱搜。其實,魯本菲爾德的性侵傳聞在耶魯已經流傳了近20年,多名學生表示對他被指控毫不意外。與丈夫同樣畢業於哈佛,又同在耶魯法學院做教授的「虎媽」,想要擺出一幅從未耳聞的樣子實在不容易。
  • 老公身陷性醜聞,「虎媽」打造精英家庭夢碎?
    「虎媽」的愛被女兒批評得一無是處。13歲時,她開始強烈地反抗,常常質疑我『為什麼我要學小提琴?為什麼我不能去朋友家?為什麼我有這麼多規矩要遵守』。她變得愈來愈憤怒,直到某天我們大吵了一架 ,我終於明白,天啊!原來我的小孩這麼恨我,我可能會因此失去她。」蔡美兒這才發現,「我曾經看不起那些無法掌控孩子的西方父母;現在,我卻擁有了這樣一個最無禮、最粗魯、最暴力、最失控的女兒。」
  • 虎媽戰歌
    最近,小書《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2011)在美國走紅。在書店翻了翻,我覺得,它曖昧地借用了胡錦濤訪美的輿論。這本書的作者是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菲律賓華裔出身,自小隨父母移民美國。
  • 虎媽是怎樣煉成的
    也難怪書一出版就登上了Amazon暢銷榜首,華爾街日報轉載的內容短時間累積超過7000多篇評論,一個月之後更被Time雜誌選為封面故事。作者蔡美兒(Amy Chua)上了許多談話節目,頓時成為部落格世界(blogosphere)的風雲人物。有人愛她,有人恨她,有人怒斥她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媽」。蔡美兒則在節目上雙手一攤,說:「你們全誤會了,這只是一本回憶錄!
  • 《虎媽戰歌》:虎媽做對了什麼?
    >雞娃要趁早,否則遇上叛逆期二、當虎媽的目標:短期培養習慣,長期培養信心三、當虎媽的方法:親力親為、做好自己和孩子的時間管理一、當虎媽的時機小朋友開學之後,我的心情可以用糾結、彷徨、迷茫等諸多詞彙來形容。
  • 電視劇《虎媽貓爸》什麼時候上映?劇情是什麼?
    電視劇《虎媽貓爸》什麼時候上映?劇情是什麼?時間:2015-04-21 10:28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電視劇《虎媽貓爸》什麼時候上映?劇情是什麼?- 《虎媽貓爸》是一部由新麗傳媒出品,姚曉峰執導,趙薇、佟大為、董潔、潘虹、韓童生、郭凱敏、崔新琴、紀姿含、韓青 、 李佳、王森等主演的都市家庭喜劇。那麼,電視劇《虎媽貓爸》什麼時候上映?哪個臺可以看?
  • 虎媽,你能當嗎?
    那麼同樣是提要求,為什麼我們提的要求只能是無用功,她卻能讓孩子擁有出色的成績呢?舉例來說,通常情況下,我們對孩子提的要求都是漫無目的,幾乎是看到什麼就提什麼要求,比如一大早看到孩子起床拖拉會要求他快點起床、吃飯不認真會要求他認真吃飯、在刷牙上會要求他多花點時間等;而反觀虎媽,她的要求卻是十分明確;這其實意味著她不僅對目標有著清晰的認知而且事先能對所要的東西進行非常周全的思考;這一點對於我們常人來說其實是很困難的;包括我八年前在看到她的十條底線時
  • 《虎媽貓爸》結局劇情介紹:唐琳是羅丹老公的小三
    2015年5月24日訊,《虎媽貓爸》大結局就快上演了,你希望大結局是怎樣呢?網絡上,《虎媽貓爸》已經有各種版本的結局,是否為最終結局仍不得而知。在這裡介紹一下劇情吧,《虎媽貓爸》會是大團圓結局,虎媽和貓爸離婚風波之後,重新和好,一家三口過上幸福日子。
  • 家庭教育中 學「虎媽」有感
    她究竟怎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結果如何,雖然媒體大量提及,但這很難確保就是「虎媽」的本意和事實的真相。為此,說對「虎媽」的討論,其實是對相關媒體報導,尤其是其報導中主要觀點的討論。在此基礎上發表的看法,形成的觀點,列舉的案例,顯然具有濃厚的個人經驗、主觀色彩,失之偏頗乃至無中生有也在所難免。所幸「虎媽」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