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人物雜誌(ID:globalpeople2006)
記者:張憶耕、李 雪
在中國,教育永遠是家庭中的重中之重。「幼升小」「學區房」「快樂教育」還是「精英教育」……這是無數父母面臨的問題,那種糾結與抗爭,讓人一言難盡。正如熱播電視劇《虎媽貓爸》中,「虎媽」畢勝男對女兒羅茜茜說的,「你的人生,我的戰爭」。
《虎媽貓爸》劇照
「虎媽」與「貓爸」的戰爭
畢勝男這位「虎媽」就像一面鏡子,讓電視前的不少觀眾看到了自己:她把沒寫完作業的女兒從床上拽起來,堅持必須寫完才能睡覺;儘管老師說羅茜茜的手指不夠長,她仍堅持讓女兒學鋼琴;早晨她用繩子綁著不情願起床的女兒去晨練……有觀眾感嘆:「簡直與我的生活神同步。」
「虎媽」這一傳神稱謂的風靡,要歸功於一位美籍華裔母親——蔡美兒。2011年,這位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因為出版了自己的育兒經《虎媽戰歌》,而被輿論推上了風口浪尖。蔡美兒在書中描述了自己苛刻的教育方式,她為兩個女兒制定了禁止在外面過夜、禁止參加玩伴聚會、禁止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禁止任何一門功課的成績低於「A」等10項家規,自稱「採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比如,大女兒在一次乘法速算測試中得了第二名,蔡美兒便每晚讓女兒做20張試卷,每張試卷100道速算題,自己在一旁掐著秒表計時。一周強化訓練後,女兒次次速算測試都穩拿第一。7歲的小女兒因為一首鋼琴曲彈不好,蔡美兒就要求她從晚飯後一直練習到夜裡,中間不許喝水、不許上廁所。
也是那一年,在飛往新加坡的航班上,《虎媽貓爸》的製片人黃瀾看到報紙上關於「虎媽」蔡美兒的報導,越看越覺得感觸深。「我原本屬羊,有了孩子以後,就變成了老虎。上下班都是跑著,回家全忙孩子。等孩子考卷一拿來,我就仰天虎嘯。這樣的虎媽,我當得心安理得,因為我覺得全中國的媽媽都是這樣的。」黃瀾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的確,那些「兇悍」的中國式教育情節並不陌生,幾乎每天都在中國的家庭裡上演著。苗女士就是一位把教育當成戰爭來打的媽媽。對於她來說,培養兒子成材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孩子3歲時,苗女士就開始讓他學習小提琴,每天練習半小時,從未間斷,考級、參加比賽,也從沒有落下過。學習更是抓得很緊,不但有日常學習,還要看各種課外書、背誦《論語》,等等。她和兒子目標一致:上清華。為了這個目標,每個假期,孩子都會嚴格執行作息表:6點半起床,7點跑步,7點半早飯,8點讀英語,8點半做數學作業,9點做語文作業……孩子有時候也覺得委屈,但從來不敢說。苗女士的決心絲毫不打折扣:「現在競爭壓力這麼大,孩子要想脫穎而出,就要努力。」現在,苗女士又有了新的煩惱,為了讓兒子上更好的初中,她正在考慮是不是要花高價買一套學區房。
值得一提的是,在媽媽們紛紛成為「老虎」的同時,爸爸們卻在家裡扮演著提倡快樂教育的「貓爸」角色。電視劇中,「貓爸」羅素走的是溫暖路線,充當家庭的潤滑劑、滅火器,但在「虎媽」的高壓政策下難免忍氣吞聲,甚至做出妥協。
每每看到羅素受的窩囊氣,陳先生都會無奈地說:「我簡直是感同身受呀。」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還是一個快樂的人?陳先生主觀上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但現實卻未必能如他的願。他的兒子今年5歲了,眼看到了入學的年齡。為了不讓兒子輸在起跑線上,妻子為孩子報名參加了各種學習班,提前進入了「備戰狀態」。陳先生起初並不贊同妻子所謂「提前預熱」的做法,但考慮到妻子的苦心還是答應下來。沒多久,妻子又開始為兒子增加了課外作業,並每天監督兒子完成。他只有眼睜睜看著兒子離快樂越來越遠。「和一個固執強硬的『虎媽』比起來,我這個『貓爸』永遠都是弱者。」
「虎媽」=災難
在參加家長會時,黃瀾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來的大部分是媽媽,認真聽講做筆記,小部分的爸爸在看手機。社會壓力之下,女人變成了焦慮的『虎媽』,男人變成躲避的『貓爸』。」
一份關於親子調查的報導顯示,當問到「當小孩犯錯時,父母扮演什麼角色」時,有42.8%的家庭是媽媽唱白臉、爸爸唱紅臉;37.3%的家庭是媽媽唱紅臉、爸爸唱白臉。
那到底是什麼塑造了「虎媽」「貓爸」?有教育專家分析:首先,女性細緻、敏感的性格特點,使得媽媽在家庭中更多地承擔起照顧和教育子女的責任。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身負重任的媽媽容易精神緊張,甚至焦慮不安,這些負面情緒就成為在教育上「用力過猛」的重要原因。
其次,越來越多的女性在職場中有著出色的表現,果敢、幹練和剛毅的作風為她們贏來事業上的成功,當回歸家庭時,她們很容易將這種強勢的作風用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對孩子發號施令,讓孩子無條件服從。而對於父親而言,由於忙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因此對孩子產生愧疚和虧欠之情,與孩子相處時反而會採取更加溫和寬容的態度,算是對孩子的一種補償。
一位「虎媽」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災難!」尹建莉斬釘截鐵地說。她從事教育研究多年,並根據自身經驗寫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兩本教子手記。「這是虛榮心作祟下的急功近利。只能獲得表面的、暫時的東西,卻給孩子造成了長久的傷害。事實上,很多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痛不欲生。」尹建莉向《環球人物》記者講述了一個前來做諮詢的真實案例。
小真是一所重點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從中學開始,她就是老師、同學眼裡標準的好學生。不僅成績優秀,還十分聽話乖巧。自從考入重點大學後,小真的生活開始發生了變化。讀大一時,她患上了嚴重的甲亢,不得不休學。經過手術治療,一年後,小真重新回到學校,可問題還沒有結束。升入大三後,小真開始暴飲暴食,體重在短時間內猛增。沒過多久,她又得了厭食症,迅速地暴瘦下來。就這樣反覆多次,最終導致小真無法正常上課,再度休學。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小真有一位「虎媽」。這位母親對女兒有著近乎完美的要求:學習成績自然不必說,哪怕考試中有一點點失誤,等待小真的都是極其嚴厲的批評;外貌上同樣要求嚴格,讀大學後的小真稍稍長胖了一些,她就立刻要求女兒必須減肥到規定體重,還訓斥說:「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了,還能指望他什麼?!」衣著打扮方面,小真也要聽從媽媽的安排,買什麼款式的衣服,搭配哪雙鞋子、包包等等。
「這位母親對女兒有著超強的控制欲,不給孩子的生命留有一點點空檔。在這樣長年累月的嚴苛教育下,小真已經把自己小小的能量消耗殆盡,再也支撐不起母親對她的任何要求與期望。」 說這話時,尹建莉帶著些無奈和惋惜。
從教育角度出發,尹建莉並不贊同「虎媽貓爸」這種家庭教育模式。「父母刻意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會把孩子搞得很分裂,不但無法達到教育效果,還容易導致孩子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夫妻雙方要有統一的教育價值觀。前提是這種統一的價值觀必須是健康的。如果雙方都採取劣質的教育方式,那麼對孩子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從孩子們的畫中可以看出,媽媽的責罵以及拉琴的壓力讓他們很不快樂。
20年父母態度的轉變
從傳統的嚴父慈母到新近流行的「虎媽貓爸」,背後是競爭壓力、教育制度、家庭模式所帶來的父母對孩子教育態度的變化。郭琪琪告訴《環球人物》記者說:「我們小時候,父母通常對孩子的要求沒有現在這麼高,也沒有『虎媽貓爸』這麼明顯的分歧。」
20年前,郭琪琪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工作,發起了一個「和爸爸媽媽度周末」的親子活動,「我發現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很不一樣」,這激發了她和同是媒體人的丈夫鄭憲的靈感。他們走入了30多個家庭,探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20年後,他們回訪了這些家庭,寫了《孩子,你已經長大》一書,不僅記錄了孩子、父母的成長,也是對不同教育方式最終成果的展示。
「20年前的家長,就是要求孩子比自己強一些吧。有比較溫和的,也有嚴厲一點的。有個孩子叫翁奇羽,他父母是『老三屆』,吃的苦比較多,後來回到上海,當了工人,希望孩子更成功一點。」郭琪琪告訴記者,翁奇羽3歲開始練拍照,用母親的話來說,接受的是「法西斯正規訓練」。譬如練拍照的「功架」,舉相機對焦距,室內室外測曝光,裝卸膠捲,空舉相機時間,從10分鐘開始,逐漸加碼,最後換上長鏡頭練。孩子自然感覺枯燥,但父母毫不留情。後來,父親帶著他參加了一系列的攝影比賽。漸漸地,翁奇羽的熱情一步步高漲,最終成了一名新聞攝影師。即便現在,翁奇羽的生活都是父母負責安排的,但他並不抗拒,和父母感情很深。每次出去採訪上飛機前,他都會給父母打個電話,「我到機場了」;下飛機再打個電話,「我安全到達了」。在郭琪琪看來,這種嚴格教育是否適合,要看孩子本身的條件,「如果他可以承受這種壓力的話,孩子也是可以成材的。」
現在,郭琪琪是上海少兒廣播合唱團負責人,孩子、父母是她每天都在接觸的。「我一直在觀察、思考。現在的『80後』,我看著他們從為人子女到為人父母的成長。我覺得這20多年,家長最大的變化就是他們越來越懂得與孩子建立感情,以平等的方式相處以代替高壓。」但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高,感受到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了,「家長不但要教育孩子,還要平衡孩子身邊的各種關係。孩子考試考得不好,不管你是什麼工作、什麼社會地位,你必須去學校,聽老師對你的批評。」
「前幾年,『虎媽』現象極其普遍,現在,不少家長開始覺醒了。」尹建莉口中的覺醒也體現在了黃瀾身上。在《虎媽貓爸》從籌備到播出的4年裡,黃瀾自己的教育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主要是一種心態改變,從前很焦躁,現在從容了。去除了不講理或者過分強調規則,我會更多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迎合著他的特性、喜好。」自從不再當「虎媽」之後,她發現孩子也變得更自信了。有一次,她問兒子:「你是喜歡去同學家玩,還是帶同學來我們家玩?」兒子說:「我喜歡帶同學來我家玩,因為他爸媽還是你的老版本,而媽媽,現在的你,已經是最新版的了。」
2015年4月18日,杭州長江實驗小學,參加「幼升小」考試的孩子在候考時打起了哈欠。
父母要和孩子共同長大
在和一些家長的交流中,常能聽到這樣的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上不了重點小學,就考不上重點中學;考不上重點中學,就考不上重點大學;考不上重點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沒有成功的人生」……在這些家長身上,你會發現這樣的共性:焦躁、功利、短視——正是這些口號給家長們帶來了「後遺症」。因為怕輸,所以緊張,所以不停地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各種弱點和缺點上,並最終讓教育陷入盲區。
就像在跌倒中學會走路一樣,一個孩子也必定是在各種探索,甚至失敗中成長的。他頭腦不斷迸發出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心靈和身體的協調需要各種訓練來完成,肯定是不可能每個行為都符合既定的標準。
從事教育研究這麼多年,前來找尹建莉諮詢的家長數都數不清。究竟如何與孩子相處?在尹建莉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愛和自由。
尹建莉主張做一個聽話的家長。她以自己和女兒之間的一件小事為例:在女兒3歲時,一次,她帶著女兒過天橋趕公交車。女兒出於好玩不願意走平坦的路,而是拽著天橋的欄杆在小臺階上一步步挪。眼看一輛輛公交車開過,一旁的親戚實在看不下去,不停催促女兒:「聽話,快點好好走路。」但尹建莉沒有制止女兒,任由她邊走邊玩。本來2分鐘能走過的天橋,她們足足走了十幾分鐘。「我就是這樣一個聽話的家長。所以,我的女兒長大後,也非常聽話,沒有青春逆反期,我們商量任何事,她都能很好地聽取我的建議。」
任何一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聽話的家長,這是尹建莉總結出來的經驗。「很多家長認為給了孩子自由,孩子就會無法無天。這太不了解人性了。沒有一個孩子是因為得到了愛和自由而變得無法無天的。在兩條底線之上,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任何事情:第一,道德的底線,不損害他人利益。第二,安全的底線,不出事故。給孩子定很多規矩,對孩子細枝末節的要求都是為了成全我們成年人的審美,不要讓孩子為我們服務了。」
教育,這似乎是一個永遠也討論不完的話題。但有一點,幾乎是所有被採訪者都認同的:當家長,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一個好的心態,不是一味改變孩子,而是改變自己。黃瀾就向記者感嘆:「從我們小時候怎麼被教育,到我們現在怎麼教育孩子,這是一個重新思索和建設的過程。對孩子的教育,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自己。你為什麼那麼急躁,為什麼難以控制情緒,為什麼用粗暴的語言來對待孩子?所以,教育的過程是孩子和家長共同長大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隨時保持一顆謙虛的心。」
本期編輯:崔 鵬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