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 學「虎媽」有感

2020-08-29 司馬直白

文/朱良俊

對「虎媽」的了解,僅基於報紙、電視的報導。她究竟怎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結果如何,雖然媒體大量提及,但這很難確保就是「虎媽」的本意和事實的真相。為此,說對「虎媽」的討論,其實是對相關媒體報導,尤其是其報導中主要觀點的討論。在此基礎上發表的看法,形成的觀點,列舉的案例,顯然具有濃厚的個人經驗、主觀色彩,失之偏頗乃至無中生有也在所難免。所幸「虎媽」看不到。

1、 中國不缺「虎媽」

對「虎媽」的關注和熱議,從媒體看,今天的中國正走在「退潮」的路上。有一句話說得好:什麼事熱點不行,什麼事病得不輕。冷下來再討論,可以避免情緒和結論,增加些務實和理智。「虎媽」在美國被美國人感興趣,被美國媒體熱捧,這不足為奇。在美國這樣的媽媽太少了。再說對一件事、一個人感興趣,不等於就是對這件事、這個人認同、讚譽,或許是置疑,或許是否定,或許是為了喚醒什麼?譬如,從「蔡美兒」說到華裔,說到東方教育。我不知道東方教育是否就等同於中國教育。不是嗎?中國媒體在引用美國媒體報導時就這樣說「美媒擔憂,發出中國教育威脅論」;「並對比擴散,從教育上升到經濟」等等、云云。於是,不斷看著報導的我,困惑就來了:為什麼我們也感興趣,並樂此不疲,跟進得如此緊又迅速。一個生在美國,長在美國的華裔,她的教育怎麼就成了「東方教育」?在一說教育,常常說外國好的今天,「虎媽」怎麼會又讓我們突然間覺得高人一等?沾沾自喜並高枕無憂呢?究竟是「虎媽」好,還是中國教育好。幸運的是,主角的中國家長乃至配角的老師,從一開始,不說集體沉默,至少參與很少。大家明白,在中國實在不缺「虎媽」,從昨天到今天,從教育理念到教育實踐,從家庭教育乃至學校教育。而這樣的不缺,從未讓我們驕傲,讓我們放聲高歌「中國教育最好!」反之,讓我們揪心和茫然。2005年,上海《新民晚報》就有題為《400個耳光「打出」鋼琴才女》一文的報導。不久前,上海有媒體報導,2010年上海共有八名中學生自殺,其中六人是基於孩子與父母關係緊張的緣故,一人學業負擔重,一人受情感困繞。這麼遠、這麼小的一個「虎媽」,為什麼讓我們看得這麼清、這麼大,不缺的同時是否又意味著缺少什麼?

2、 教育不缺「為你好!

「虎媽」以其「十不準」及經典案例,7歲的女孩,因為一首鋼琴曲彈不好就被強迫從晚飯後一直練到夜裡,中間不許喝水甚至上廁所來證明其核心理念:為了孩子好,就得給孩子立規矩,即便是高壓管教、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等等。並特別認為「這種教育的核心是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對孩子有信心,甚至超過孩子對自己的信心。」說到自信和「堅信」,中國家長從不缺乏和動搖,從基因的力量到「人定勝天」的想像:光頭的兒子自家好;吃盡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打不成材,先苦後甜等等。但結果成功了多少?收穫了什麼?即便在這一理念武裝下,成功案例一天見報一個,也不等於就此證明這是首選、最好的教育。「父母皆禍害」的生成並壯大至少是另一個聲音。

無須置疑中國家長「為你好」的動機和渴望,困惑的是「為你好」背後難道就沒有「為我好」?要不,如雷貫耳的「感恩」又該怎樣詮釋?照理「為你好」和「為我好」沒有什麼不好。但當只說「為你好」的時候,「施捨」的味道就濃烈了,「感恩」的願望就迫切了。於是,簡單化、理想化就習以為常,誤導和傷害越發顯而易見。於是,總認為自己從事教育既竭盡全力又千真萬確。而享受者、得益者的學生或孩子,總是那麼地不合作,不領情。這,又不難解讀,做著做著情緒就來了,火氣就大了。嘴裡說著「知識就是力量」,而手裡卻做著「體力才是力量」,智力不夠用體力。至於,我可做可不做,而你不能不做;我做錯也已經是多做,而你再做對總是不夠,怎麼能避免呢?合作的教育,共享的教育,從沒有回報走向沒有對手。於是,教育方法的不可窮盡和探索的永無止境就變得多此一舉,教育最具魅力的複雜和長期,成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如此小餐一碟。什麼效力,什麼以學定教、以學促教,統統成了包裝甚至是偽裝的需要。

對「虎媽」的熱議,要說意義,讓我們再次有機會思索「教育有法、教無定法」經典在哪。同時,有必要思考教育者真的是在以自己的失去乃至犧牲,換得受教育者的成功和偉大嗎?難道教育不是雙贏、多贏的一項事業?我始終認為,女兒的出生給了我一個機會,做父親的機會,做強、做大特別是檢驗自己教育內容是否該教,教育方法是否有效這樣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為此,我當著女兒的面,常講的一句話「你的要求就是我的追求,你的高興就是我的榮幸。雙贏。」「為你好」僅僅是「為我好」的副產品。

3、視結果為第一、唯一的教育,難說是對的、好的教育

「虎媽」是否成功,我個人認為,完全取決於其兩個女兒的感覺和感受,評價和評判。說常態的教育,大眾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如果認定先甜必定要先苦,那麼在我看來,與整個經濟發展、人類社會進步和文明,難說匹配。現代化,要的就是工作、學習的簡單化、容易化、舒服化。教育現代化,同樣具有其他現代化的本質和屬性。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兒童的個性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須儘可能不使個性受到妨礙。而是同時它又應當產生改變兒童的結果。由倫理學決定教育的目的,心理學決定教育的方法。」

當教育只要結果,不要過程;當大家都去為這個並不存在的結果而拼博時,成功了,成功了多少人?人生的意義,在於擁有,基礎是時間的擁有,過程的擁有且是愉悅的。任何人,快樂少了一分鐘,毫無疑問苦難就多了一分鐘。哪個人寧要苦難不要快樂呢?教育讓受教育者學到快樂,學會快樂,不應該成為例外。再說一個不懂、不會快樂的人,怎麼能給他人帶來並創造快樂呢?

在個人看來,過程與結果相比,眼下體驗和感受與未來想像和擁有相比,當下更為重要。有了當前,再要當後自然更可行。為此,在我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定目標三思而行,站得高看得遠。目標一旦形成並啟動,立刻轉入過程的精彩,方法的琢磨,基礎是以人為本的到位。哪怕是孩子,自己的孩子,怎樣讓她在享受中堅持,堅持中享受,始終是自己的第一牽掛,第一面對並解決的問題。為了雙贏,為了過程和目標都有,我的做法: 做死目標,做活途徑;做死堅持,做活完善。想不到這樣的做,不但幸運地要到了初衷,要到了女兒的發展。還要到了自己的發展,自己對於教育的感悟和喜愛。

當良藥不苦口,又能治病,我想要什麼藥不言而喻。這樣的教育,才是對的好的教育。

相關焦點

  • 熱炒「虎媽」、「狼爸」的冷思考
    「虎媽」、「狼爸」在家庭教育中對子女的體罰教育被炒成教育子女成功的「教子經」,甚至被稱為「中國傳統教育模式」,而成為媒體討論的熱門話題。然而所謂「虎媽」、「狼爸」,完全是被人為渲染和炒作出來的形象,或曰一個「概念」。美國華裔教授蔡美兒寫的教育子女感悟和心得的書,名為《我在美國做媽媽》。
  • 「虎媽」應採兒育兒法則,「暴脾氣」背後,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應採兒作為「圈內」出了名的「暴脾氣」,也一向以「虎媽」著稱,然而「虎媽」育兒法則被爆出後我們才發現,原來「虎媽」並不是靠「暴脾氣」:雖然不會十分嚴厲,但更不會過度溺愛,這些法則後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令人佩服。
  • 虎媽戰歌
    《虎媽戰歌》中,她旗幟鮮明地亮出幾乎有些酷厲的家教,號稱正是這種中式教育,使她成功地把兩個女兒培養得如此出眾。美國數十家媒體轉載了《虎媽戰歌》的章節,而由此引發的中西教育以及兩國未來的爭論,在網上,已經升級到謾罵級別。
  • 我們是否需要「虎媽」
    1 「虎媽」美國走俏—— 衝撞的並非僅僅是育兒經  「虎媽」,無疑是一個多月以來風頭最勁的人物。  1月中旬《虎媽戰歌》在亞馬遜網上書店暢銷書的排名中,已躍升到第五位,有149名買主在網上發表評論。
  • 熱播劇《虎媽貓爸》
    天津北方網訊:近日,在天津衛視播出的親子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網友們對劇中採用不同教育方式的角色討論熱烈。編輯在《虎媽貓爸》百度貼吧中看到支持「虎媽」的粉絲佔到大多數,與「虎媽」教育理念相對的「白天鵝教育專家唐琳」和寵溺孩子的「貓爸」支持者寥寥無幾。
  • 家裡面,你是「虎媽」還是「貓爸」?
    本文轉載自【揚州時報】原帖地址:http://www.yznews.com.cn/yzsbs/html/2015-05/07/content_687352.htm記者:詹葉青近日,一部育兒電視劇《虎媽貓爸》火熱上演,劇情圍繞孩子「幼升小」,展現了「虎媽貓爸」這種新型的家庭教育理念。
  • 又現「虎媽貓爸」 螢屏嚴母慈父式的家庭太多了
    暑期來臨,家庭教育題材劇開始扎堆兒播出。由閆妮、張嘉譯主演的《少年派》最近受到網友熱議,張嘉譯飾演了溫吞和藹的知心老爸林大為,閆妮則扮演了有點潔癖和神經質的嘮叨媽媽王勝男。劇中王勝男為女兒的教育殫精竭慮、金句頻出,令不少網友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閆妮演活了國產親媽的樣子」。
  • 「虎媽戰歌」唬住了誰?
    在書中,蔡美兒指出中國父母得以「成功」有三大特質: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蔡美兒堅稱以強迫壓力為特點的中國傳統子女教育方法,遠優於西方的教育方法。這些雷人的育兒經和「咆哮式」教育方式經媒體報導,儼然成為中美家庭教育比較的典型樣本,甚至被扯到中美兩國競爭力的話題上。
  • 虎媽的戰爭:中國式家長的歡喜與煩憂
    「虎媽」並不是首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早在2011年,《虎媽的戰歌》一書在美國出版,獨特的中式教育引發了廣泛的關注,甚至登上了《時代》周刊,而「虎媽」也成為了「嚴母」的代名詞。  中式教育vs 美式教育  2011年,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蔡美兒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媽的戰歌》的書,在美國引起轟動。
  • 我們家真的只有「虎媽貓爸」嗎?
    網絡劇《少年派》的字符設置為「虎媽貓爸」,閆妮飾演的虎媽王勝男不僅嘮叨而且整潔,由張嘉譯扮演的貓爸爸林非常理解。遊戲虎媽王勝男可以用「煞費苦心」來描述兒童學習,他已經成為中國版本的「蔡美兒」。然而很多觀眾忍不住說想問:「世界的家庭人物關係都是一樣的嗎?國內的媽爸們都是這樣的人物設定嗎?」
  • 華裔「虎媽」中國行:「東西文化之間尋找平衡點」
    2011年1月,蔡美兒一本自傳性質的育兒著作《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在美國出版並迅速成為暢銷書,引發關於東西方教育觀念的衝突與融合、優缺點等問題的熱議和爭論。  20日,「2011虎媽·蔡美兒中國行」活動在北京舉行,「虎媽」蔡美兒和「虎爸」攜兩個「虎妞」造訪中國。
  • 2013年國考面試熱點:如何看待「狼爸虎媽中國式教育」
    他的四個孩子中的三個被北京大學錄取,他叫蕭百佑,被稱為"中國狼爸"。   二、相關評論  對於中國家庭教育中的成才觀,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王嘯認為,對於家長來說,不要僅僅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要看看孩子幸福嗎,他在班裡被同學們接受了嗎,不要老是看中分數,在那種向分數看齊的畸形成才觀下,不要說成
  • 家庭教育篇 五種最不可取的教育方式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當然我們的家長一定要注意採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不當不但起不到相應的結果,反而會讓孩子產生牴觸的心理。那麼我們該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常見的五種錯誤教育方式!
  • 《虎媽貓爸》裡中西方教育體制的相互碰撞,你是孩子或家長,你會...
    「幾乎所有人都對自己的「虎媽貓爸」和中國教育的「狠」 持有感激,雖然對具體一些方式方法有所不認同,認為有可改善,但是無一例外地反對所謂「快樂教育」。」 這句話是在《虎媽貓爸》熱映時一位在美華人說的。無論從當時還是現在,這句話無疑將「虎媽」與「貓爸」之間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凸顯得淋漓盡致。
  • 【薦讀】為什麼「虎媽」越來越多?
    正如熱播電視劇《虎媽貓爸》中,「虎媽」畢勝男對女兒羅茜茜說的,「你的人生,我的戰爭」。《虎媽貓爸》劇照「虎媽」與「貓爸」的戰爭  畢勝男這位「虎媽」就像一面鏡子,讓電視前的不少觀眾看到了自己:她把沒寫完作業的女兒從床上拽起來,堅持必須寫完才能睡覺;儘管老師說羅茜茜的手指不夠長,她仍堅持讓女兒學鋼琴;早晨她用繩子綁著不情願起床的女兒去晨練……有觀眾感嘆
  • 「虎媽VS貓爸」辯論觀點大集錦
    ——網友「猛咬」短評   ——————————————————————————————————————   家庭教育很重要,虎媽的作用相比對後來的小孩是影響深遠的,不過大體是好的影響。 他們的興趣就是學這些嗎?只是因為中考、高考必考,期盼這個拼爹媽的時代,通過知識(分數)改變命運。   ——網友「冷暖自知」短評
  • 棍棒的教育中虎媽、狼爸,我們應該淘汰,宋朝的家庭教育學習一下
    趙薇和佟大為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也揭示了這樣的道理,小公主茜茜在「虎媽」的嚴格教育下,在「獅子爺爺」的「必勝決」的催化下,終於承受不住而患上了抑鬱症,直到女兒不願意再和自己講話,躲在小帳篷裡不出來時,趙薇扮演的「虎媽」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開始真正關心女兒的內心世界。
  • 教育「軍備競賽」中的虎爸虎媽
    問題是,虎爸虎媽所倡導的「軍備競賽」式的教育會有光明的未來嗎?為什麼在美國和中國虎爸虎媽那麼流行?如果從經濟學視角去分析,至少有兩個外部環境的維度可以考慮:社會平等程度和社會流動性的程度。新保守主義,推動了很多國家不平等的加劇,這種不平等首先體現在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帶來的收入不平等。
  • 國外虎媽是如何「雞娃」的?這位虎媽的故事,戳中當代父母的神經
    其中的一集,就講了「中國特色」的虎爸虎媽,是如何雞娃的,又是怎樣避免孩子們成為考試機器……相信每位家長看了一定都有所感悟。 1 華裔少年海外節目爆紅 強勢「虎媽」引發熱議 有一個詞叫做「Tiger Mom ,虎媽」。虎媽是全世界人心中最「兇」的媽媽,這也幾乎成了大部分人眼中國母親的代名詞。
  • 《虎媽貓爸》教育,到底是要快樂,還是要成功
    《虎媽貓爸》奶奶指責姥爺這時,奶奶終於說出了藏在心裡很久的話:「你想告訴我,你有一對成功的兒女嗎?《虎媽貓爸》婆婆指責兒媳這等於否定了姥爺的人生,他忍不住喊道:「親家母!」二劇中的矛盾,從表面看是虎媽和貓爸對孩子教育問題的分歧,其實根源還是奶奶與姥爺教育理念巨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