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良俊
對「虎媽」的了解,僅基於報紙、電視的報導。她究竟怎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結果如何,雖然媒體大量提及,但這很難確保就是「虎媽」的本意和事實的真相。為此,說對「虎媽」的討論,其實是對相關媒體報導,尤其是其報導中主要觀點的討論。在此基礎上發表的看法,形成的觀點,列舉的案例,顯然具有濃厚的個人經驗、主觀色彩,失之偏頗乃至無中生有也在所難免。所幸「虎媽」看不到。
1、 中國不缺「虎媽」
對「虎媽」的關注和熱議,從媒體看,今天的中國正走在「退潮」的路上。有一句話說得好:什麼事熱點不行,什麼事病得不輕。冷下來再討論,可以避免情緒和結論,增加些務實和理智。「虎媽」在美國被美國人感興趣,被美國媒體熱捧,這不足為奇。在美國這樣的媽媽太少了。再說對一件事、一個人感興趣,不等於就是對這件事、這個人認同、讚譽,或許是置疑,或許是否定,或許是為了喚醒什麼?譬如,從「蔡美兒」說到華裔,說到東方教育。我不知道東方教育是否就等同於中國教育。不是嗎?中國媒體在引用美國媒體報導時就這樣說「美媒擔憂,發出中國教育威脅論」;「並對比擴散,從教育上升到經濟」等等、云云。於是,不斷看著報導的我,困惑就來了:為什麼我們也感興趣,並樂此不疲,跟進得如此緊又迅速。一個生在美國,長在美國的華裔,她的教育怎麼就成了「東方教育」?在一說教育,常常說外國好的今天,「虎媽」怎麼會又讓我們突然間覺得高人一等?沾沾自喜並高枕無憂呢?究竟是「虎媽」好,還是中國教育好。幸運的是,主角的中國家長乃至配角的老師,從一開始,不說集體沉默,至少參與很少。大家明白,在中國實在不缺「虎媽」,從昨天到今天,從教育理念到教育實踐,從家庭教育乃至學校教育。而這樣的不缺,從未讓我們驕傲,讓我們放聲高歌「中國教育最好!」反之,讓我們揪心和茫然。2005年,上海《新民晚報》就有題為《400個耳光「打出」鋼琴才女》一文的報導。不久前,上海有媒體報導,2010年上海共有八名中學生自殺,其中六人是基於孩子與父母關係緊張的緣故,一人學業負擔重,一人受情感困繞。這麼遠、這麼小的一個「虎媽」,為什麼讓我們看得這麼清、這麼大,不缺的同時是否又意味著缺少什麼?
2、 教育不缺「為你好!」
「虎媽」以其「十不準」及經典案例,7歲的女孩,因為一首鋼琴曲彈不好就被強迫從晚飯後一直練到夜裡,中間不許喝水甚至上廁所來證明其核心理念:為了孩子好,就得給孩子立規矩,即便是高壓管教、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等等。並特別認為「這種教育的核心是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對孩子有信心,甚至超過孩子對自己的信心。」說到自信和「堅信」,中國家長從不缺乏和動搖,從基因的力量到「人定勝天」的想像:光頭的兒子自家好;吃盡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打不成材,先苦後甜等等。但結果成功了多少?收穫了什麼?即便在這一理念武裝下,成功案例一天見報一個,也不等於就此證明這是首選、最好的教育。「父母皆禍害」的生成並壯大至少是另一個聲音。
無須置疑中國家長「為你好」的動機和渴望,困惑的是「為你好」背後難道就沒有「為我好」?要不,如雷貫耳的「感恩」又該怎樣詮釋?照理「為你好」和「為我好」沒有什麼不好。但當只說「為你好」的時候,「施捨」的味道就濃烈了,「感恩」的願望就迫切了。於是,簡單化、理想化就習以為常,誤導和傷害越發顯而易見。於是,總認為自己從事教育既竭盡全力又千真萬確。而享受者、得益者的學生或孩子,總是那麼地不合作,不領情。這,又不難解讀,做著做著情緒就來了,火氣就大了。嘴裡說著「知識就是力量」,而手裡卻做著「體力才是力量」,智力不夠用體力。至於,我可做可不做,而你不能不做;我做錯也已經是多做,而你再做對總是不夠,怎麼能避免呢?合作的教育,共享的教育,從沒有回報走向沒有對手。於是,教育方法的不可窮盡和探索的永無止境就變得多此一舉,教育最具魅力的複雜和長期,成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如此小餐一碟。什麼效力,什麼以學定教、以學促教,統統成了包裝甚至是偽裝的需要。
對「虎媽」的熱議,要說意義,讓我們再次有機會思索「教育有法、教無定法」經典在哪。同時,有必要思考教育者真的是在以自己的失去乃至犧牲,換得受教育者的成功和偉大嗎?難道教育不是雙贏、多贏的一項事業?我始終認為,女兒的出生給了我一個機會,做父親的機會,做強、做大特別是檢驗自己教育內容是否該教,教育方法是否有效這樣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為此,我當著女兒的面,常講的一句話「你的要求就是我的追求,你的高興就是我的榮幸。雙贏。」「為你好」僅僅是「為我好」的副產品。
3、視結果為第一、唯一的教育,難說是對的、好的教育
「虎媽」是否成功,我個人認為,完全取決於其兩個女兒的感覺和感受,評價和評判。說常態的教育,大眾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如果認定先甜必定要先苦,那麼在我看來,與整個經濟發展、人類社會進步和文明,難說匹配。現代化,要的就是工作、學習的簡單化、容易化、舒服化。教育現代化,同樣具有其他現代化的本質和屬性。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兒童的個性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須儘可能不使個性受到妨礙。而是同時它又應當產生改變兒童的結果。由倫理學決定教育的目的,心理學決定教育的方法。」
當教育只要結果,不要過程;當大家都去為這個並不存在的結果而拼博時,成功了,成功了多少人?人生的意義,在於擁有,基礎是時間的擁有,過程的擁有且是愉悅的。任何人,快樂少了一分鐘,毫無疑問苦難就多了一分鐘。哪個人寧要苦難不要快樂呢?教育讓受教育者學到快樂,學會快樂,不應該成為例外。再說一個不懂、不會快樂的人,怎麼能給他人帶來並創造快樂呢?
在個人看來,過程與結果相比,眼下體驗和感受與未來想像和擁有相比,當下更為重要。有了當前,再要當後自然更可行。為此,在我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定目標三思而行,站得高看得遠。目標一旦形成並啟動,立刻轉入過程的精彩,方法的琢磨,基礎是以人為本的到位。哪怕是孩子,自己的孩子,怎樣讓她在享受中堅持,堅持中享受,始終是自己的第一牽掛,第一面對並解決的問題。為了雙贏,為了過程和目標都有,我的做法: 做死目標,做活途徑;做死堅持,做活完善。想不到這樣的做,不但幸運地要到了初衷,要到了女兒的發展。還要到了自己的發展,自己對於教育的感悟和喜愛。
當良藥不苦口,又能治病,我想要什麼藥不言而喻。這樣的教育,才是對的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