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心靈更為懦弱,更為固執。法國教育家蒙田這一席話,可見棍棒教育對孩子造成的深刻影響。
看似乖巧的孩子,其實內心深處並不崇敬家長,他們內心可能存在著深深的叛逆,尤其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們來說,這種情況更加嚴重。長期處於棍棒教育下的孩子們,只知道順從來躲避挨打,這是一種求生本能,其實他們內心並沒有自己的思想。
這樣的孩子也更為懦弱,而且,由於長期以來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實現,他們更容易形成固執的心態,這對孩子的長期成長非常不好。
棍棒教育確實可以在短期內讓孩子長記性,但長期的效果並不好,「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俗語早就不適用了,取而代之的更多是「棍棒之下出逆子」,比如北大學霸弒母案的主角:吳謝宇,天也想不到他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他可是身上帶著十足光環的學霸。曾經有人評論:「他是我想到的最後一個犯罪的人。」出了這樣的事情,父母教育的責任不可推卸,吳謝宇就是生活在棍棒教育下的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暴躁、黑暗的環境下,導致孩子心靈的扭曲。
趙薇和佟大為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也揭示了這樣的道理,小公主茜茜在「虎媽」的嚴格教育下,在「獅子爺爺」的「必勝決」的催化下,終於承受不住而患上了抑鬱症,直到女兒不願意再和自己講話,躲在小帳篷裡不出來時,趙薇扮演的「虎媽」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開始真正關心女兒的內心世界。
所以說「虎媽狼爸」應該被淘汰了,真正的教育是用「愛」去澆灌的,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融入了愛的教育才是真真正的教育。愛具有的神奇力量,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質,讓孩子更優秀,在愛的教育上,宋朝做的很好,也流傳下很多千名垂千古的故事,作為新時代的家長,可以學習宋朝這種充滿愛的教育方式。
中國曆朝歷代都將「棍棒底下出孝子「奉為圭臬,以至於這個腐朽的思想如此的根深蒂固。其實,到了宋朝,這樣的教育方式就已經不被推崇了。宋朝的家長教育孩子,更注重說理指教和以愛之教相結合。在教育孩子時,先從自身做起,讓孩子以自己為榜樣,以身作則,使得教育孩子更加有說服性,這樣才更容易培育出孝子。
比如說宋代的狀元郎蔣重珍母親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在父親早逝的情況下,他的母親顧氏,就自己給孩子講書,包括《道德經》、《論語》等,自己也是博覽群書的,蔣重珍以自己母親為榜樣,遍歷群書,每天沐浴在母親的諄諄教誨中,最終奪得宋朝狀元的桂冠,也成為了當下最著名的孝子。
可見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如果父母好學刻苦,他的孩子大多也會勤奮刻苦;如果父母好吃懶做,整天抱著手機,孩子大多會完美學習父母的模樣。所以,放棄棍棒教育,以德服人,以理取勝,以身作則,才能收穫孩子的崇拜,才能收穫一個孝子。
宋朝的父母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沒有教過就不會責罰孩子。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時,如果孩子沒有說出或者做出我們心裡的答案,家長們一定要先問問自己,是不是沒有教過孩
子。教育時以說理為主,而不是孩子沒有說對,就大打出手,這樣只會培養出越來越懦弱的孩子,就像抗金名將吳挺,他對兒子的教育就是這樣,只要孩子回答的不是他想要的,就開始暴打孩子。一代名將,赤誠熱血,為國為民,在教育問題上如此失敗,最後家族毀在兒子手中,也不是特別令人意外。
這個原則裡還成就了一段經典故事,也是沒有教過孩子,就不會責罰孩子的源頭,那就是陳齊之和好朋友之間的故事。
有一次他偶然間看見朋友不停地用棍棒鞭笞自己的孩子,非常的詫異。陳齊之從骨子裡就不贊同棍棒教育的方式,看到此情此景,就去及時勸解朋友,朋友聽了他的勸解之後,放下了棍棒,開始以理勸解兒子改正壞毛病,這樣一下促進了父子的關係,後來,朋友的兒子非常孝順,跟陳齊之的關係也特別好,這可能就是以理服人的魅力,培養孝子的秘方。
月盈則虧,日中則閉。凡是都要有合適的度,在教育中,愛很重要,但是不能多給了,就變成了溺愛。被溺愛的孩子有如溫室中的小花,離不開父母的庇護,一旦離開了父母的「大棚」,風一吹,太陽一照,很就會死亡了。
宋代提倡用愛進行教育,轉化為我們今日大多數家庭中的「嚴父慈母」或是「嚴母慈父」,雖然有一方唱黑臉,但總體是其樂融融的。在愛的力量下,孩子們羽翼漸豐,等到合適的時機,便能張開雙翅,自由翱翔,那時候他們也能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了,成為孝子也指日可待。所以說,沒有棍棒,也不能溺愛,溺愛孩子,就等同於親手扼殺了他的未來。
《愛的教育》告訴我們:
教育力量是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可見教育中愛扮演的角色,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在愛和理性中快樂成長,不要過分的苛責小孩,厲聲訓斥他,多一點耐心,教他們怎麼做,多一點愛,讓他們未來也能更愛你們。同時,把握愛的尺度,不能過分溺愛孩子,不能一味寵愛,至其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