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孟母三遷,今有狼爸虎媽,「望子成龍」讓孩子離成功更近!

2020-12-12 壹教堂

望子成龍是每一個父母的心願,古有孟母三遷,今有狼爸虎媽。爸爸媽媽期待的背後,是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那麼,我們是怎麼來理解成功呢?

按成功心理學的創始人唐納德克裡夫頓博士的解注,成功心理學是關於發揮人的最佳效能的科學。從這個概念出發來理解成功,成功對每個人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的最佳效能不一樣。我們看到的不論是「虎媽」,還是「哈佛女孩」,這些只是個案。我們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我們看不到按照同樣方式培養的並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

因此,對於父母來說,對孩子的期待,並不是非要取得非凡的成就才是成功,而是當某種結果出現的時候能夠讓人產生成就感、喜悅感,那才是成功!

父母的期待和信任對孩子的成長是具有積極的心理學效應的。早在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就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期,校長對兩位教師說:「根據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好的教師。為了獎勵你們,今年學校特地挑選了一些最聰明的學生給你們教。記住,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同齡的孩子都要高。」校長再三叮嚀:要像平常樣教他們,不要讓孩子或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這兩位教師非常高興,更加努力教學了。

一年之後,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全校中最優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學生的分數值高出好幾倍。知道結果後,校長不好意思地告訴這兩位教師真相:他們所教的這些學生智商並不比別的學生高。這兩位教師哪裡會料到事情是這樣的,只得慶幸是自己教得好了。但隨後,校長又告訴他們另一個真相:他們兩個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師,而是在教師中隨機抽出來的。

正是學校對教師的期待,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才使教師和學生都產生了種努力改變自我、完善自我的進步動力。這種企盼將美好的願望變成現實的心理,在心理學上稱為「期待效應」。它表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決於周圍的人能不能像對待成功人士那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

這個期待效應在家庭教育中同樣存在。但父母光有期待還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孩子還要能感受得到父母以自己為做。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認為自己不是父母心目中希望的孩子,「你看人家為什麼能做到?」「你怎麼又錯了?」「少管閒事,讀你的書去!」這些比較指責的話語,將父母的期待南轅北撤。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狼爸虎媽,「望子成龍」讓孩子更容易成功!對此,您怎麼看?

相關焦點

  • 熱炒「虎媽」、「狼爸」的冷思考
    「虎媽」、「狼爸」在家庭教育中對子女的體罰教育被炒成教育子女成功的「教子經」,甚至被稱為「中國傳統教育模式」,而成為媒體討論的熱門話題。然而所謂「虎媽」、「狼爸」,完全是被人為渲染和炒作出來的形象,或曰一個「概念」。美國華裔教授蔡美兒寫的教育子女感悟和心得的書,名為《我在美國做媽媽》。
  •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孫娘娘以身作則
    這讓我突然就回憶起來,記得小的時候弟弟妹妹們這麼小的時候玩的玩具都是小木偶,小積木之類的。現在的小孩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玩手機,除了手機和網絡現在如此發達以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其實在明星圈裡鄧超孫儷夫婦就是圈內的育兒專家了,孫儷在現實生活裡的養娃技能備受稱讚
  • 2013年國考面試熱點:如何看待「狼爸虎媽中國式教育」
    1000個孩子有1000種教育的方法。不論是"虎媽",還是更早前的"哈佛女孩"、"耶魯男孩",這些都是個案。他們的成功,是建立在許多不成功個案的基礎上的。我們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我們看不到按照同樣方式培養的並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因此,所謂"虎媽"之類的教子方法,並不具備指導和推廣意義。教育是最個體化的內容,只有根據孩子特點實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適的教育。
  • 「虎媽」「狼爸」的教育之道不可取
    的文章(11月19日《紐約時報》),稱父母的參與是學生成功的關鍵。厭倦了美國教育的現狀,且迫切需要一個可替代的模式,一些讀者在看評論版弗裡德曼的文章時充滿了「亞洲」字眼。一位讀者寫道:「老師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我們這麼多的尖子生都是亞洲人。我問道,最近一次亞洲家長抱怨太多家庭作業是什麼時候。」然而,這種說法僅僅證明了人類觀點的相對論。
  • 馬上評|究竟是「愛的教育」管用,還是「狼爸虎媽」好使?
    馬上評|究竟是「愛的教育」管用,還是「狼爸虎媽」好使?回顧媒體對這家人的採訪,從各種細節,都能窺探出孩子小小年紀,吃了很多同齡孩子根本想像不到的苦。近些年,教育成了當今社會最大的議題之一,尤其是東亞國家,更是舉全家之力,將所有資源集於一娃之身。前有耶魯大學華裔教授唱響虎媽戰歌,後有香港商人變身狼爸,「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如何教育孩子,成了不見硝煙,卻戰火瀰漫的戰場。
  • 狼爸虎媽成新偶像背後棍棒教育的回潮
    小時候,我們都被雞毛撣子打過後來我們又聽說了一個叫劉亦婷的女孩沒被打如今狼爸、虎媽又成了偶像中國式家長20年教子巨大焦慮背後他們試圖從書中尋找教育法寶他們對「好孩子」的標準也從「全能」的小超人變為身心健康的普通小孩記者 郭曉燕周偉勵第一次聽說狼爸蕭百佑是通過網絡上的新聞,也正是看到這條「把孩子打進北大」的新聞讓任廣東教育出版社副社長的他內心感到一絲不舒服。
  • 詹姆斯與母親的故事,古有孟母三遷,今有老詹12次搬家坐飛機痛哭
    中國的古代有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的故事,但你知道嗎?NBA裡的詹姆斯也曾經12次搬家,他搬家不是為了更好的學習環境,而是因為窮,被人趕走的,現在是億萬富翁的詹姆斯,在他的童年生活裡,可謂是異常艱難的。
  • [長城微評]不做「虎媽狼爸」,該如何擺脫尷尬局面
    教育部網站近日印發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家長要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對孩子因材施教。切實消除學校減負、家長增負,不問興趣、盲目報班,不做「虎媽」、「狼爸」。  趙鵬宇:為了讓孩子能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家長們要轉變對孩子的教育思想,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不能盲目的給孩子增加學業負擔,教育部門也要重視家庭教育,不斷宣傳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家長能夠用正確
  • 狼爸虎媽不是什麼人都能幹的,想出成果,除了嚴,還得具備這5條
    或許有人會說,那些崇尚暴力教育的狼爸虎媽們,他們的孩子長大後不都挺好嘛?客觀的說,他們中真正達到預期效果的還是少數人。同時,成功的狼爸虎媽,也並非如人們想像中那樣只會打罵孩子。要想將孩子培養地學業有成,將來也事業有成,這樣的「狼爸」、「虎媽」,起碼還要具備以下5個條件。
  • 《虎媽貓爸》趙薇為了孩子換房子,讓孩子遠離「壞孩子」有多難
    曾經火爆一時的電視劇《虎媽貓爸》裡有一個情節,趙薇扮演的虎媽畢勝男因為女兒的一番話,堅持要將家裡的小別墅換成每平米九萬的天價學區房,因為她女兒說:嘟嘟姐姐告訴我好孩子不塗指甲油,要好好學習,還說以後要多吃青菜不挑食。虎媽內心很感慨,刁蠻任性的小公主竟然在好孩子的影響下變得這麼乖巧懂事,為了能上好學校,交到好的朋友,這房子必須要換!
  •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張媽三退,愛孩子的前提是先愛自己
    古有為了孩子未來的孟母,搬家三次才有了後人所熟知的孟子。今有張芝芝媽媽,也是為了孩子三換幼兒園,可她卻一直在走下坡路。③孟母把新家遷到學校旁邊,看見鄰居的孩子都去上學了,孟子嚷著也要一同前去。就這樣,孟子開始廣泛閱讀,一步步積累才成了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很多人說孟母很有遠見、也很愛孟子,為了孟子的成長花了不少的心思。
  • 20歲還不會過馬路,小提琴天才與虎媽決裂20年,成功換不回童年
    有一種類型的家長被稱為"虎媽"、"狼爸",在近幾年的親子關係問題中屢屢被提及。而陳美和她的"虎媽"之間的故事可能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勵志故事。 陳美21歲的時候選擇了與母親決裂,至今兩人都沒有和解。
  • 虎媽狼爸登場hold不住
    問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學有所成。然而,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能幫助孩子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打罵羞辱,還是鼓勵溝通?過去這一年,前有美國「虎媽」,後有中國「狼爸」,二者都信奉「棍棒教育」,都用高壓、嚴厲得近乎殘酷的教育方式,「逼子成才」。
  •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高價學區房,家長盲目追求小心適得其反
    學區房折射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上,孩子在小時候打好基礎,未來的人生才會有希望。 01.孟母三遷的典故 孟母三遷出自《孟子題詞》,這裡的三遷並不是指三次而是多次。
  • 劉志權:另類教育更像「民間偏方」
    虎媽狼爸式的另類教育,更像是民間偏方。孩子教育問題固非「急病」,家長寧願不走尋常路,往往是源於急功近利的「天才夢」。  國人從來重視家庭教育,所謂「養不教,父之過。」至於如何教,則似乎少有通行標準。但「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中國的傳統教育,大致還是比較嚴厲的。
  • 熱播劇《虎媽貓爸》
    關於體罰為主導教育方式的「狼爸」也是備受爭議。  「中國狼爸」之稱的蕭百佑育有1子3女,其中三人考進北大,他的教育口號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面對外界對他教育方式的質疑,他堅稱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親」。  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朱強:蕭百佑用「打」的體罰方式,讓孩子懂得服從。本質上是用暴力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意志。
  • 要慎重對待「北大虎媽」的教育模式
    或許是北大虎媽的起步太高了,一般人看不懂,難以理解她的用心,反而「和很多北大的同學聊過,他們都覺得很正常,培養時間觀念和自律習慣真的很重要!」看吧,不是沒人理解,北大虎媽的觀點也有市場。孩子的成長是一條單行線,童年一旦失去就不可挽回,到底是給孩子一個幸福無憂、沒有學習壓力的童年,還是給孩子一個充滿學習任務、培養各種能力的童年?
  • 虎媽、狼爸該淘汰:宋朝的家庭教育,讓你學會用「愛」去教育孩子
    每次父母在進行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口中,尤其是現在的「狼爸虎媽」們,他們對於孩子嚴格的管理就是用打,希望這樣能夠讓孩子長記性。但是通過棍棒教育的孩子,真的管用嗎?我們不禁會產生疑問,尤其是處於叛逆期的孩子,不僅僅不利於教育孩子,還可能適得其反。
  • 「狼爸虎媽」凸顯未成年人權利保障的困境
    日前,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要求廣大家長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對此,媒體將其總結為教育部喊話家庭教育,呼籲家長別做「狼爸虎媽」。(10月29日《人民日報》)    家庭教育當如何開展,這一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都頗為關注的一個問題。
  • 動物爸爸的成功不過是繼承了因材施教的傳統
    「虎媽」「狼爸」的野性,「羊爸」「升級版羊爸」的溫和被形容的淋漓盡致,當事人也表示了默許,真的是個很有趣的話題。不過,雖然狼爸一直強調自己的「科學的打」、羊爸則突出自己「溫馨的教化」,動物爸爸受追捧的表面原因好像各不相同,但其實最根本的本質還是因材施教。  狼爸是喊著「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口號被公眾關注的,他稱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會遭到嚴厲的體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