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是每一個父母的心願,古有孟母三遷,今有狼爸虎媽。爸爸媽媽期待的背後,是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那麼,我們是怎麼來理解成功呢?
按成功心理學的創始人唐納德克裡夫頓博士的解注,成功心理學是關於發揮人的最佳效能的科學。從這個概念出發來理解成功,成功對每個人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的最佳效能不一樣。我們看到的不論是「虎媽」,還是「哈佛女孩」,這些只是個案。我們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我們看不到按照同樣方式培養的並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
因此,對於父母來說,對孩子的期待,並不是非要取得非凡的成就才是成功,而是當某種結果出現的時候能夠讓人產生成就感、喜悅感,那才是成功!
父母的期待和信任對孩子的成長是具有積極的心理學效應的。早在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就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期,校長對兩位教師說:「根據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好的教師。為了獎勵你們,今年學校特地挑選了一些最聰明的學生給你們教。記住,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同齡的孩子都要高。」校長再三叮嚀:要像平常樣教他們,不要讓孩子或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這兩位教師非常高興,更加努力教學了。
一年之後,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全校中最優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學生的分數值高出好幾倍。知道結果後,校長不好意思地告訴這兩位教師真相:他們所教的這些學生智商並不比別的學生高。這兩位教師哪裡會料到事情是這樣的,只得慶幸是自己教得好了。但隨後,校長又告訴他們另一個真相:他們兩個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師,而是在教師中隨機抽出來的。
正是學校對教師的期待,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才使教師和學生都產生了種努力改變自我、完善自我的進步動力。這種企盼將美好的願望變成現實的心理,在心理學上稱為「期待效應」。它表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決於周圍的人能不能像對待成功人士那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
這個期待效應在家庭教育中同樣存在。但父母光有期待還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孩子還要能感受得到父母以自己為做。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認為自己不是父母心目中希望的孩子,「你看人家為什麼能做到?」「你怎麼又錯了?」「少管閒事,讀你的書去!」這些比較指責的話語,將父母的期待南轅北撤。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狼爸虎媽,「望子成龍」讓孩子更容易成功!對此,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