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虎媽是如何「雞娃」的?這位虎媽的故事,戳中當代父母的神經

2020-12-15 騰訊網

今年這學期過得真是快,剛開學的「學術滑坡」沒來得及拯救,還在愁要怎麼補回網課期間落下的知識點,猝不及防地,暑假滑坡又要來了。

對於「暑假滑坡」這一嚴峻的普遍現象,美國科羅拉多州教育部門曾做過專門研究,結果顯示:

如果孩子不在夏天參與任何活動,100%的孩子都會丟失掉一些他們前一學年學習的內容。

開學以後,孩子需要花4-6個星期補上暑假丟失的知識。

在暑假,孩子會忘掉2.6個月的數學知識和2個月的閱讀知識。

暑期滑坡是累積的,每一個夏天都會下降一些,導致孩子的整體學習水平落後。

孩子在小學時期累積的暑假學習經驗,會有很長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到高中以及大學。

為了防止暑假滑坡的負面影響,身邊的很多家長都在討論,暑假期間要怎麼好好「雞娃」。

剛好我最近看到一部2020年最新出品的教育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其中的一集,就講了「中國特色」的虎爸虎媽,是如何雞娃的,又是怎樣避免孩子們成為考試機器……相信每位家長看了一定都有所感悟。

為了探索現代科技教育的解藥,紀錄片製作者、前路透財經評論員、4歲男孩媽媽的陳一佳,歷時16個月,走遍英國、以色列、美國、肯亞、中國這五個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在多樣的文化背景下探索了一些家長們最關心的教育問題。

1

華裔少年海外節目爆紅

強勢「虎媽」引發熱議

有一個詞叫做「Tiger Mom ,虎媽」。虎媽是全世界人心中最「兇」的媽媽,這也幾乎成了大部分人眼中國母親的代名詞。

在不少外國人眼裡,中國式虎媽苛刻、沒有人情味、過分在乎成績……這些年來,外國媒體給這些中國媽媽們打上了不少負面標籤,但虎媽教育出來的中國孩子,卻能在各種競賽中所向披靡、成為人群焦點。

在英國,有一對母子廣為人知,來自中國的「虎媽」曉菲和兒子何家進

去年3月21日,華裔男孩何家進曾在英國一檔著名競技節目《天才兒童》中大放異彩,年僅11歲的家進一戰成名,表現出超群的記憶力、心算能力和臨場反應力,被稱讚是名「小天才」。

同時也把場外「虎媽」曉菲的教育方式,推上了風口浪尖。

家進因為一次表現失誤,得到了媽媽的嚴厲批評,更因此引發了外媒的廣泛討論。▼

在英國媒體讚嘆家進的出色的同時,不忘「酸」一把曉菲的教育方式 :在大家的刻板印象裡,「虎媽」教育下的中國孩子,除了應付考試之外,什麼都做不好,也就是高分低能。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孩子,也總被貼上「書呆子」「死記硬背」「被動學習」的標籤。

2

中國「虎媽」們錯了嗎

是壓制還是進步

事實果真如此嗎?製作組專門來到家進就讀的英國伯明罕頂級公立高中,這是當地最好的公立學校,想要進去,必須經過競爭非常激烈的考試。

了解了家進的日常生活後,真相自然讓那些揣測的媒體打臉:家進不僅學習好,還多才多藝,橄欖球打得好,會小提琴和鋼琴,人緣也好,有一群很不錯的小夥伴。

真是別人家的孩子啊,那虎媽曉菲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曉菲覺得海外學校教授的內容比起國內過於簡單、進度太慢,於是自己單獨為兒子制定一份學習內容並加上課程表;

除了單獨制定課表,曉菲還和兒子共同學習,這樣就可以隨時考察兒子有沒有掌握;

家進父母從小給他制定了明確的職業規劃和目標,是當一名醫生,曉菲在家進從小到大的生活中,為他提供了一切和醫學有關的引導、資源;

為了激起兒子的職業理想,還帶他去了伯明罕大學,跟著教授做生物科學實驗。

雞娃和自雞同時進行,是曉菲作為虎媽的堅持。

實際上,耶魯著名經濟學教授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專門在新書中宣稱,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值得全世界認真學習:

「其實全世界的父母在育兒方式上都在改變,而且跟中國父母育兒方式的相似度也變得越來越高,都在向中國家長靠近。」

有調查統計顯示,各國家長花在育兒上的時間,從1987開始,近40年的時間裡,持續上升。

紀錄片製作人陳一佳女士,常年在美國工作和帶娃,一直以來也是採取「雞娃」的教育方式的:

「以前一直以為美國孩子的童年都特別輕鬆,現在才發現,在美國,想讓孩子上好學校的爸爸媽媽們,和中國家長們一樣多,也是一樣從小操心。」

陳一佳給4歲的兒子北北報名了紐約的天才媽媽輔導中心,北北要在老師的帶領下不停地刷題、做各種訓練和測試。

一開始我還奇怪為什麼要讓還這麼小的孩子這麼拼。了解後才知道,北北還有一年就要申請學前班了。而在紐約,能進小學天才班的小朋友,幾乎都上過像北北這樣類似的課堂。輔導老師也說:沒有什麼天才兒童,只有靠多努力多刷題,只有練得夠多,才知道才入學考試的時候怎麼答。

全世界的父母,都在靠攏中國家長。

不只有中國家長在雞娃,雞娃是全球統一化的選擇,教育的焦慮不管在哪裡都是一樣的,全世界的父母都在拼命雞娃。

3

雞娃的同時別讓教育失衡

別忽視了那個真實的孩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有一款遊戲叫做《中國式家長》,模擬了背景在中國的孩子一個成長的過程。

從寶寶剛出生睜眼起,遊戲就會開始倒計時,距離高考還有多少個回合。玩家作為寶寶的「家長」,根據不同的年齡,需要在每個回合安排孩子的時間,課程、娛樂、補習……當然在一定的回合後都有一張成績單。

遊戲的最後以「高考」為結局,玩過的網友們紛紛曬出自己虛擬子女的成績單:有的人可以考上北大清華、有的人考了個普通的大學、有的人考上了三本……當然也有可能告訴你,你家孩子考上了「家裡蹲大學」。

遊戲在設計的時候有兩個數值:父母的滿意度和孩子的壓力指數。這兩個數值此消彼長。不能保持平衡,就會直接game over。

在節目中,虎媽曉菲也上手體驗了一把遊戲,想要看看虛擬世界的兒子的結局是如何的,結果讓曉菲很崩潰: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虛擬兒子的學習和生活後,孩子因壓力太大,徹底崩潰了。

遊戲裡的孩子崩盤了,那真實的兒子家境呢?

在清華大學心聆學習中心裡,家進進行了一場太空艙測試,結果表明,家進的空間感知、工作記憶能力、數學認知和想像力等各個智力指標都遠超過同齡人,沒有短板。

唯一的缺點是,潛意識層面的壓力和緊張,同樣達到了頂級。

在我們「雞娃」的同時,可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當我們把對孩子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轉化成了現實生活中的「嚴格和壓力」,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到底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怎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別因為家長的焦慮就忽略了孩子真正想要的,就像曉菲所說:

兒子常抱怨別的小朋友不用做功課,而自己什麼都要做。自己心裡所想的是要給兒子最好的東西,包括知識和講解。

但就忽略了孩子想要的只有20分鐘,你只要20分鐘,你要看著他的眼睛,你要真的是理解他的感受,你傾聽他的需要,讓孩子知道我的父母,是關注我需求的。

全世界都在雞娃,國情不同,雞娃的方式也不同,有幾點是我覺得值得去思考的:

注意觀察和識別孩子的天賦傾向,找到之後才能更好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引導自己的孩子;

學業成績的確非常重要,但心理的成長也相當重要;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在育兒的同時也要自我提升、不斷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

作為家長,怎麼去撫養一個快樂而機敏的孩子,是一個值得終身跟進的投資。

沒有完美之法,常葆自省之心。

這個暑假,你有什麼雞娃計劃嗎?

相關焦點

  • 《虎媽戰歌》:虎媽做對了什麼?
    >雞娃要趁早,否則遇上叛逆期二、當虎媽的目標:短期培養習慣,長期培養信心三、當虎媽的方法:親力親為、做好自己和孩子的時間管理一、當虎媽的時機小朋友開學之後,我的心情可以用糾結、彷徨、迷茫等諸多詞彙來形容。
  • 「哈佛學霸學習攻略」火遍社交媒體 她的母親竟是「虎媽」
    最近,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超級學霸Sophia Chua-Rubenfeld的一篇名為「如何像哈佛學生一樣學習」的博客文章火爆國外社交網絡。   你可能還不知道這位本科畢業於哈佛、研究生畢業於耶魯的Sophia小姐姐,但是提起她的母親你一定熟悉,就是那位令美國人聞風喪膽、中國人感同身受的「虎媽」——蔡美兒女士(Amy Chua)。
  • 兩個女兒哈佛畢業,8年後《虎媽戰歌》再版,「虎媽」贏了?
    《虎媽戰歌》再版,是虎媽蔡美兒教育方式勝利的「宣言書」?孩子學業的成功,是否能證明「虎媽」教育方式的大獲全勝?一個月前,中信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虎媽這本育兒著作,書名改為《虎媽戰歌》——從原本英文書名直譯而來。新書中,最大的看點是新增了兩個女兒給虎媽的話以及各界評論。
  • 教育「軍備競賽」中的虎爸虎媽
    齊利博蒂回憶起那段時間總有些懷舊的情感,甚至在街上和孩子打架的經歷在事後想來也讓他覺得其實是在學習如何面對和處理未來可能出現的挫折和衝突,這樣草根學習的經驗對於當代人卻成了無從品嘗的奢侈品。1980年代歐美主流政策的改變,尤其是裡根與柴契爾所推崇的新保守主義(一般可以最簡單地總結為小政府、大市場)加劇了各方面的不平等,也為教育的不平等和虎爸虎媽或者說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ing)的出現,種下了種子。虎爸虎媽特指那些從小就為孩子的成長做出非常詳細的規劃,在孩子的培養上會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一心想把他們培養進入名校的父母。
  • 《虎媽貓爸》收視連續奪冠 佟大為接受獨家採訪
    或許是從《虎媽貓爸》的拍攝中取了不少經,這位生活中的嚴父說起教育來是頭頭是道,更表示期待觀眾能在觀劇過程中獲得啟發,因材施教。但說得好不如做得好,聊著聊著,佟大為也忍不住自嘲,他只是個「理論分很高,實踐分很低」的父親,「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這是我最近迫切想改變的」。
  • 練琴不能上廁所,虎媽母愛太可怕
    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  虎媽的教育方法轟動了美國教育界,並引起美國關於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如今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參與幾乎達到了一個高潮。虎媽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時代》周刊封面。    蔡美兒在文章中解釋道,「虎」被認為是力量和權力的象徵,可以激起敬畏和尊重。
  • 【薦讀】為什麼「虎媽」越來越多?
    「幼升小」「學區房」「快樂教育」還是「精英教育」……這是無數父母面臨的問題,那種糾結與抗爭,讓人一言難盡。正如熱播電視劇《虎媽貓爸》中,「虎媽」畢勝男對女兒羅茜茜說的,「你的人生,我的戰爭」。《虎媽貓爸》劇照「虎媽」與「貓爸」的戰爭  畢勝男這位「虎媽」就像一面鏡子,讓電視前的不少觀眾看到了自己:她把沒寫完作業的女兒從床上拽起來,堅持必須寫完才能睡覺;儘管老師說羅茜茜的手指不夠長,她仍堅持讓女兒學鋼琴;早晨她用繩子綁著不情願起床的女兒去晨練……有觀眾感嘆
  • 虎媽戰歌
    最近,小書《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2011)在美國走紅。在書店翻了翻,我覺得,它曖昧地借用了胡錦濤訪美的輿論。這本書的作者是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菲律賓華裔出身,自小隨父母移民美國。
  • 七年前那個很火的美籍華裔虎媽,她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描述:2011年初,有位美籍華裔媽媽出版了一部自傳式作品《虎媽戰歌》,一夜之間,這位名叫蔡美兒的華裔「虎媽」火遍了全美。她在書中對以鼓勵、隨意、快樂為中心的西方教育大加批判,而對子女嚴格管教的中式教育予以讚揚,並給自己的兩個子女訂下了「十大家規」:不準在外過夜;不準參加娛樂主題的朋友聚會;不準有一門功課成績低於A;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不準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那麼,現在這個美籍華裔虎媽的子女們都怎麼樣了呢?
  • 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 話題性、針對性是必殺技
    該劇選取的是一個亦白領亦中產的年輕市民家庭,上有經濟條件尚可的父母,下有花朵一般的小公主,在中國一線城市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在女兒幼升小之前,他們的日子平靜舒適,但進入幼升小的快車道之後,一切都變了。
  • 「虎媽」蔡美兒談「美國華人」身份
    最近在SupChina年度女性論壇的晚宴上,「虎媽」發表主旨演講,我重新領悟到,蔡美兒是一個愛講、會講故事的人。「虎媽」是如何成為「虎媽」的?世界上,特別是中國文化裡,出了不少「虎媽」,但是很多時候,做父母的對子女有非常高的期望,是用來補償自己生命的欠缺。但是我眼前的這個人,耶魯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四本暢銷書的作者,家庭幸福美滿,仿佛是天生贏家。
  • 熱播劇《虎媽貓爸》
    天津北方網訊:近日,在天津衛視播出的親子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網友們對劇中採用不同教育方式的角色討論熱烈。編輯在《虎媽貓爸》百度貼吧中看到支持「虎媽」的粉絲佔到大多數,與「虎媽」教育理念相對的「白天鵝教育專家唐琳」和寵溺孩子的「貓爸」支持者寥寥無幾。
  • 九年過去,那兩位在虎媽苛責下長大的音樂神童現在怎麼樣了?
    而她就是靠著這種拼勁,得到了耶魯法學院的聘書。也靠著從父輩傳承而來的育兒方式,把兩個女兒分別培養成為鋼琴和小提琴演奏家,前後腳進入哈佛。 ▲研究生畢業後加入軍隊,成為二級少尉妹妹路易薩則是一個意外,在乖乖女姐姐的成功陰影下,她也如媽媽所願成為出色的小提琴手,並得到了絕佳的繼續深造機會。
  • 我們是否需要「虎媽」
    《舊金山紀事報》形容說,「虎媽」的故事在網上瘋傳的速度超過了明星的八卦視頻。  不過,來到售書現場並不意味著支持蔡美兒的觀點。相反,不同、甚至批評的聲音佔了大多數。來自加州的米切爾湯姆表示:「兩個星期前我還不知道蔡美兒是誰,現在人人都知道她是一個偏激的人。我基本不認同她的觀點,但我熟悉她在書中描述的那種教育方式,因為我是被一個『虎爸』養大的人。」
  • 虎媽是怎樣煉成的
    《創造自己》中有一張我父親當時為我拍的演奏照片,每一個細節,從地點、角度、坐姿、手勢,都跟《虎媽的戰歌》裡面的照片完全一樣。我很確定我和蔡家大女兒彈的,是同一臺鋼琴! 如果這樣的巧合還不夠:二十年前,我父親把教育我的故事寫成了文章,在臺灣出版,榮登金石堂排行榜首;二十年後,虎媽把教育女兒的故事寫成文章,在美國出版,隨即進入紐約時報排行榜前列。
  • 電視劇《虎媽貓爸》:愛是一種自我完善
    資料圖片   最近幾年,以「80後」教育子女為題材的電視劇漸漸多了起來,《虎媽貓爸》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它摒棄了同類題材作品類型化的套路,用大量富有生活情趣的細節,在看似簡單、極端的二元對立衝突中寫出了人的豐富性和複雜性,整部作品充滿活力。   《虎媽貓爸》講述的是「80後」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
  • 李婭:從《虎媽貓爸》看家庭和諧的重要性
    在《虎媽貓爸》裡,有虎媽與教育專家的對壘,有狼爸與貓爸的對峙,有農村學校校長與高大上優雅老太太的明爭暗鬥,還有夾雜了太多現實所迫和內心蠢蠢欲動的男女情感糾葛。這些真實反映生活的故事情節,讓觀眾「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中,故事的主線,就是如何才能教育出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的禮物,是天使,本該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 美國專訪蔡美兒:最富爭議的虎媽
    說虎媽是當下世上最知名、最富爭議的媽媽並不為過,這位美國的華裔母親、耶魯大學法學教授因其嚴厲的逼子成才教育方式,其話題席捲了全球知名媒體的版面。虎媽熱潮的背後,有著中美兩國國勢一揚一抑,以及美國教育頹勢引發國民不滿和危機感的大背景,也因為虎媽教育方式本身,引發了教育科學領域的重新認識和檢討,比如經常性的重複訓練在學術與發現中的地位等。不過,虎媽的話題一開始就註定要躍出單純的教育領域,成為一樁「比較文化」事件。
  • 假佛系真「虎媽」
    我的內心是「虎媽」,行為上時而佛系給孩子自由,時而氣急敗壞開始雞娃。我這個「虎媽」,希望孩子能按照學校老師的要求:上課專心,作業保質保量完成。
  • 虎媽的戰爭:中國式家長的歡喜與煩憂
    和電視劇《虎媽貓爸》類似的是,蔡美爾的美國丈夫同樣是一位「貓爸」。有時貓爸也會對虎媽的教養方式表示不滿,但蔡美爾堅持認為,自己的特殊教育方式是必須的,只有這樣才能在自己所處的社會中避免成為「失敗者」。  但是與外界的印象截然相反的是,蔡美爾一家的家庭氣氛並非呆滯和壓抑,而是歡快和愉悅。之所以選擇成為一位虎媽,也完全是出自一位母親的愛與關心。而嚴厲的教養方式也是出自因材施教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