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這學期過得真是快,剛開學的「學術滑坡」沒來得及拯救,還在愁要怎麼補回網課期間落下的知識點,猝不及防地,暑假滑坡又要來了。
對於「暑假滑坡」這一嚴峻的普遍現象,美國科羅拉多州教育部門曾做過專門研究,結果顯示:
如果孩子不在夏天參與任何活動,100%的孩子都會丟失掉一些他們前一學年學習的內容。
開學以後,孩子需要花4-6個星期補上暑假丟失的知識。
在暑假,孩子會忘掉2.6個月的數學知識和2個月的閱讀知識。
暑期滑坡是累積的,每一個夏天都會下降一些,導致孩子的整體學習水平落後。
孩子在小學時期累積的暑假學習經驗,會有很長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到高中以及大學。
為了防止暑假滑坡的負面影響,身邊的很多家長都在討論,暑假期間要怎麼好好「雞娃」。
剛好我最近看到一部2020年最新出品的教育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其中的一集,就講了「中國特色」的虎爸虎媽,是如何雞娃的,又是怎樣避免孩子們成為考試機器……相信每位家長看了一定都有所感悟。
為了探索現代科技教育的解藥,紀錄片製作者、前路透財經評論員、4歲男孩媽媽的陳一佳,歷時16個月,走遍英國、以色列、美國、肯亞、中國這五個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在多樣的文化背景下探索了一些家長們最關心的教育問題。
1
華裔少年海外節目爆紅
強勢「虎媽」引發熱議
有一個詞叫做「Tiger Mom ,虎媽」。虎媽是全世界人心中最「兇」的媽媽,這也幾乎成了大部分人眼中國母親的代名詞。
在不少外國人眼裡,中國式虎媽苛刻、沒有人情味、過分在乎成績……這些年來,外國媒體給這些中國媽媽們打上了不少負面標籤,但虎媽教育出來的中國孩子,卻能在各種競賽中所向披靡、成為人群焦點。
在英國,有一對母子廣為人知,來自中國的「虎媽」曉菲和兒子何家進。
去年3月21日,華裔男孩何家進曾在英國一檔著名競技節目《天才兒童》中大放異彩,年僅11歲的家進一戰成名,表現出超群的記憶力、心算能力和臨場反應力,被稱讚是名「小天才」。
同時也把場外「虎媽」曉菲的教育方式,推上了風口浪尖。
家進因為一次表現失誤,得到了媽媽的嚴厲批評,更因此引發了外媒的廣泛討論。▼
在英國媒體讚嘆家進的出色的同時,不忘「酸」一把曉菲的教育方式 :在大家的刻板印象裡,「虎媽」教育下的中國孩子,除了應付考試之外,什麼都做不好,也就是高分低能。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孩子,也總被貼上「書呆子」「死記硬背」「被動學習」的標籤。
2
中國「虎媽」們錯了嗎
是壓制還是進步
事實果真如此嗎?製作組專門來到家進就讀的英國伯明罕頂級公立高中,這是當地最好的公立學校,想要進去,必須經過競爭非常激烈的考試。
了解了家進的日常生活後,真相自然讓那些揣測的媒體打臉:家進不僅學習好,還多才多藝,橄欖球打得好,會小提琴和鋼琴,人緣也好,有一群很不錯的小夥伴。
真是別人家的孩子啊,那虎媽曉菲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曉菲覺得海外學校教授的內容比起國內過於簡單、進度太慢,於是自己單獨為兒子制定一份學習內容並加上課程表;
除了單獨制定課表,曉菲還和兒子共同學習,這樣就可以隨時考察兒子有沒有掌握;
家進父母從小給他制定了明確的職業規劃和目標,是當一名醫生,曉菲在家進從小到大的生活中,為他提供了一切和醫學有關的引導、資源;
為了激起兒子的職業理想,還帶他去了伯明罕大學,跟著教授做生物科學實驗。
雞娃和自雞同時進行,是曉菲作為虎媽的堅持。
實際上,耶魯著名經濟學教授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專門在新書中宣稱,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值得全世界認真學習:
「其實全世界的父母在育兒方式上都在改變,而且跟中國父母育兒方式的相似度也變得越來越高,都在向中國家長靠近。」
有調查統計顯示,各國家長花在育兒上的時間,從1987開始,近40年的時間裡,持續上升。
紀錄片製作人陳一佳女士,常年在美國工作和帶娃,一直以來也是採取「雞娃」的教育方式的:
「以前一直以為美國孩子的童年都特別輕鬆,現在才發現,在美國,想讓孩子上好學校的爸爸媽媽們,和中國家長們一樣多,也是一樣從小操心。」
陳一佳給4歲的兒子北北報名了紐約的天才媽媽輔導中心,北北要在老師的帶領下不停地刷題、做各種訓練和測試。
一開始我還奇怪為什麼要讓還這麼小的孩子這麼拼。了解後才知道,北北還有一年就要申請學前班了。而在紐約,能進小學天才班的小朋友,幾乎都上過像北北這樣類似的課堂。輔導老師也說:沒有什麼天才兒童,只有靠多努力多刷題,只有練得夠多,才知道才入學考試的時候怎麼答。
全世界的父母,都在靠攏中國家長。
不只有中國家長在雞娃,雞娃是全球統一化的選擇,教育的焦慮不管在哪裡都是一樣的,全世界的父母都在拼命雞娃。
3
雞娃的同時別讓教育失衡
別忽視了那個真實的孩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有一款遊戲叫做《中國式家長》,模擬了背景在中國的孩子一個成長的過程。
從寶寶剛出生睜眼起,遊戲就會開始倒計時,距離高考還有多少個回合。玩家作為寶寶的「家長」,根據不同的年齡,需要在每個回合安排孩子的時間,課程、娛樂、補習……當然在一定的回合後都有一張成績單。
遊戲的最後以「高考」為結局,玩過的網友們紛紛曬出自己虛擬子女的成績單:有的人可以考上北大清華、有的人考了個普通的大學、有的人考上了三本……當然也有可能告訴你,你家孩子考上了「家裡蹲大學」。
遊戲在設計的時候有兩個數值:父母的滿意度和孩子的壓力指數。這兩個數值此消彼長。不能保持平衡,就會直接game over。
在節目中,虎媽曉菲也上手體驗了一把遊戲,想要看看虛擬世界的兒子的結局是如何的,結果讓曉菲很崩潰: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虛擬兒子的學習和生活後,孩子因壓力太大,徹底崩潰了。
遊戲裡的孩子崩盤了,那真實的兒子家境呢?
在清華大學心聆學習中心裡,家進進行了一場太空艙測試,結果表明,家進的空間感知、工作記憶能力、數學認知和想像力等各個智力指標都遠超過同齡人,沒有短板。
唯一的缺點是,潛意識層面的壓力和緊張,同樣達到了頂級。
在我們「雞娃」的同時,可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當我們把對孩子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轉化成了現實生活中的「嚴格和壓力」,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到底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怎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別因為家長的焦慮就忽略了孩子真正想要的,就像曉菲所說:
兒子常抱怨別的小朋友不用做功課,而自己什麼都要做。自己心裡所想的是要給兒子最好的東西,包括知識和講解。
但就忽略了孩子想要的只有20分鐘,你只要20分鐘,你要看著他的眼睛,你要真的是理解他的感受,你傾聽他的需要,讓孩子知道我的父母,是關注我需求的。
全世界都在雞娃,國情不同,雞娃的方式也不同,有幾點是我覺得值得去思考的:
注意觀察和識別孩子的天賦傾向,找到之後才能更好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引導自己的孩子;
學業成績的確非常重要,但心理的成長也相當重要;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在育兒的同時也要自我提升、不斷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
作為家長,怎麼去撫養一個快樂而機敏的孩子,是一個值得終身跟進的投資。
沒有完美之法,常葆自省之心。
這個暑假,你有什麼雞娃計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