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敢於放手讓孩子盡情地玩兒

2020-08-26 樂觀佰愛

有不少父母總是反對孩子玩,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孩子玩性太大,會影響學習,比如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但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愛玩的孩子其實在專注力上的能力會高於其他孩子。當孩子在玩玩具或遊戲時,他往往是全身心投入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而忘掉身外的一切。

很多父母喜歡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著急著送孩子去讀早教,去報各種補習班,生怕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但人生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你見過在起跑線就開始衝刺的馬拉松運動員嗎?

不要阻止孩子的好奇心

樂觀佰愛建議孩子在0~6歲之間,不要去讀任何的早教課,而是鼓勵孩子盡情地玩耍。當然家長可以買一些書籍,比如成語故事、數字書、繪本等放在家裡,當孩子想看的時候就可以自主地去看,千萬不要主動去教孩子學習,不要刻意地去教孩子識字、逼迫孩子去聽家長講故事,因為主動教孩子學習,等於被動地讓孩子接受知識,這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

而是應該當孩子對這些書產生興趣時,他來問你這個字念什麼,可不可以給我講講這個故事時,你再主動地去告訴他,這樣能夠漸漸培養孩子對知識的興趣,培養他的好奇心。

我們會發現,在孩子小的時候,他會對周圍所有事物都產生好奇心,不單單只是書本,他還會對家裡的鞋子、門、杯子、牆洞等等產生好奇,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任由他去玩,而不是說牆壁很髒不能摸、杯子容易打碎,不要碰,這樣反而會破壞孩子的好奇心,讓他逐漸對周圍的新事物失去探索的能力。

其實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明,都來自於玩,來自於人們的好奇心。比如放大鏡,為什麼會出現放大鏡,就是有人在玩玻璃時,發現玻璃磨著磨著,當兩邊變薄,中間變厚時,透過玻璃看到的事物大小發生了變化,於是帶著好奇心進一步地探索,就發明了放大鏡。而後來的顯微鏡也是在放大鏡的基礎上進一步被發明。而這一切都始於人們無窮的好奇心理。

而盡情地讓孩子去玩,不對孩子的思維進行過早的幹預和設限,才能培養孩子無窮的好奇心。

不要打擾孩子玩耍

你是否細心觀察過,當孩子玩玩具時,他通常是很安靜的,神情極為專注。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去打擾孩子玩耍,因為這個時候,在孩子的大腦中會形成自己的邏輯,而這種邏輯是很難在後天刻意培養而成的。比如當你看到孩子在玩某個玩具時,你以為他只是在玩玩具,但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玩具已經被他想像成了各種天馬行空的東西。

很多家長喜歡打擾孩子玩耍,比如到飯點了,孩子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玩遊戲,或者孩子玩了家長認為不該玩的東西,家長就會進行打斷或阻攔,你以為你只是阻止了他玩玩具,但其實你破壞的是他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是因為他天生笨,而是因為他在面對學習或做一些事情時,無法集中注意力。而原因就在於,在孩子小的時候,當他剛剛開始對某個玩具產生興趣和思考時,父母就打斷了他。

想玩就讓他盡情去玩

很多家長對孩子玩什麼玩具也會做很多限制,比如孩子對某個比較貴的玩具產生興趣時,父母覺得這個玩具不適合3歲的孩子玩,或者心痛這麼貴的玩具被孩子玩壞了,就會想著把玩具藏起來,等孩子再大一些給他玩,結果當孩子大的時候,你再把當初那個藏起來的玩具拿給他時,他已經沒有任何興趣了。

所以當孩子想玩的時候就讓他去玩,不要給孩子做太多限制,孩子對某個事物的好奇心永遠只會在那一瞬間,而不會一直都在。

另外,我們再看看玩與聰明之間的關係。愛玩的孩子更聰明,這個用在很多孩子身上都適合。中國父母評價自己的孩子,一般都不喜歡用貪玩、愛玩、好玩的詞語,因為一說自己的孩子好玩,好像只會玩不會學。其實,家有愛玩的孩子,父母應該驕傲和自豪。當然,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愛玩的。只不過有些孩子的玩性被父母給扼殺掉了。

為什麼說家有愛玩的孩子父母應該為之驕傲呢?因為一般來說,愛玩的孩子比那些不愛玩的孩子頭腦更聰明。我們都知道,那些愛玩好玩貪玩的孩子總是精力旺盛的。這樣的孩子,喜歡在家裡不停地擺弄各種物品、玩多貓貓、玩「打仗」遊戲等等。孩子貪玩看上去不務正業,真的是聰明的嗎?科學研究的結論,答案是肯定的。

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激動、愉快的情緒,都能夠激發和調動大腦神經的高度活動,有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愛玩,不僅有助於孩子智力發展,也有助於許多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不同的遊戲或玩法對孩子各方面的技能也有很大的幫助。

比如,孩子喜歡擺弄各種的物品、玩具,可以從許多相近似的物品中提高概括能力;在「躲貓貓」的過程中,孩子會認真觀察,通過排除假象尋找目標,從而養成細緻的思維習慣;在玩「打仗」遊戲時,孩子能把一根竹竿當成駿馬或機關槍,還要把眼前的東西想像成戰場和敵人,可以出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性……

在玩耍的過程中,既滿足了孩子們的欲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時,孩子又能慢慢地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合作等社交能力,即提高孩子的情商。

而且,愛玩的孩子一般都是樂觀開朗、有幽默感、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勇敢大膽的,這樣的孩子具有強烈的自我發展傾向。

親愛的家長,如果你的孩子正處於0~6歲,就讓孩子盡情去玩吧。不要過多限制孩子的玩耍,更不要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力。你想要一個更聰明的孩子,就讓孩子盡情地去玩。

相關焦點

  • 敢於放手的媽媽才能培養優秀的孩子
    向童童的媽媽討教經驗,她謙虛地說,其實是我比較「懶」而已,一到周末,我就不管孩子了,讓他自己收拾房間,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學習用品,自己做作業,自己做早餐..........聽得同事一臉的羨慕。 「可是,孩子做的又慢又差,到最後比我自己收拾的還累」小王說。
  • 給孩子試錯的機會,敢於放手讓孩子去做
    過了十五分鐘,委屈害怕地回來,告訴我,又摔了一大跤,看我臉色不好,馬上就道歉,媽媽對不起。我心裡告訴自己,忍住,忍住,我把孩子抱在懷裡,輕輕說,你看媽媽平時告訴你在小區騎車不能太快,會摔跤,疼得是自己。對吧?孩子連忙使勁點點頭,然後我繼續說,摔跤是自己疼,如果你騎自行車撞到別人了,怎麼辦?孩子說,我得賠償人家,我說太對了。那如果我們撞得是老奶奶怎麼辦?孩子說,我們要對人家負責。
  • 孩子的成長,從家長的主動放手開始
    相反,如果家長總是給孩子大包大攬,那麼很多事情孩子都只是被動接受,他會覺得這是家長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所以家長要學會「放手」。、長輩過分疼愛孩子,喜歡什麼事都給孩子包辦,孩子學爬行的時候,想爬過去拿感興趣的玩具,家長馬上給遞到手裡;孩子學站的時候,家長心疼孩子掙扎地太辛苦,就直接把孩子扶起來;孩子會走路地時候突然絆倒了,家長裡面衝過去把孩子抱起來…成長在這種家庭氛圍中的孩子已經習慣了大人無微不至的照料,以後會遇到很多問題。
  • 教育AB面,獨立成長的背後,是敢於「放手」的父母
    《鷸》這部6分鐘的短片故事內容其實很簡單,鷸寶寶在媽媽敢於放手的愛中不斷嘗試,不斷成長,艱難的成長過程終於帶來了美麗的蛻變。 從孩子一出生,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受益終生。」全國特級教師,清華附小的校長竇桂梅給過家長們一句話:「一個孩子成長,需要糖,也需要鈣,同時還需要鹽。」
  • 教育孩子覺得很累時,學會放手
    這個孩子因為一直是隔壁班,從剛上學時就是爸爸媽媽輪留找家長,老師的頭號傷神人物。爸爸媽媽每天都能看到嘆息的身影。今天 跟爸爸聊了幾句,我說孩子小時,孩子 出現的問題都是出在家長身上,你教育方法錯了,可以換個方法。家長說還能有啥方法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該送輔導的地也都送了,班主任家去輔導也不成。很多父母都覺得這樣就是盡到義務了。我就跟他說你知道名師跟普通的老師的區別嗎?
  • 小朋友一起玩兒 年齡大的就該讓著小的?
    「年齡大的該讓著小的」或許有不少家長都教育孩子,體現出了尊長愛幼的禮儀。但前幾天李女士採用了這種教育方法,卻別人說這有些不對。李朝蘭說,見到嘟嘟在和妹妹搶玩具,她立馬叫嘟嘟放手,說:「你是哥哥,要讓著妹妹撒,等妹妹玩兒了你再玩兒。」果然,嘟嘟就放手了,拿到泡泡機的妹妹也停止了大哭。
  • 白巖松: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放手,捨得讓孩子吃3種苦,利於將來
    白清揚的優秀源於白巖松的教導有方,白巖松曾在一次訪談中表示:家長教育孩子要學會放手,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利於孩子成長和發展的苦白巖松:家長要捨得讓孩子吃3種苦,有利於將來的成長和發展1.敢於面對失敗的苦家長們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變得成功,但很少告訴孩子該怎麼接受失敗,吃不了失敗的苦,孩子的承受能力就會很差。
  • 賭王何鴻焱:敢於放手的父母培養的孩子更優秀
    父母視兒女為珍寶,小心呵護,悉心教導,扶著他蹣跚學步,帶著他步入學校,看著他結婚生子……當孩子大了,父母縱使萬般不舍,最終也要放手。龍應臺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 孩子過於依賴父母?要讓孩子自主和自立,家長首先需要充分放手
    再看看現在的孩子,小學高年級的孩子還好一點,三年級左右的孩子仍然是由家長接送的。當然,會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為現在騙子太多,孩子又涉世未深,缺乏經驗,加上人小力微,所以很容易被騙子拐走,這是客觀因素;而主觀因素則是出在家長的身上。除去客觀因素,現在的家長為什麼越來越不敢對孩子放手?
  • 小朋友一起玩兒,年齡大的就該讓著小的?有人卻說這樣不對
    李朝蘭說,她的這個表妹嘟嘟稱呼叫小姨,特別喜歡去小姨家和比他小半歲的妹妹一起玩兒。一到表妹家,嘟嘟就和妹妹一起去玩兒了,李朝蘭則和表妹在客廳閒聊,可沒過多久,就聽到妹妹在臥室裡哇哇大哭起來,「我們聞聲跑進去,看到他倆手上還在搶一個泡泡機。」李朝蘭說,見到嘟嘟在和妹妹搶玩具,她立馬叫嘟嘟放手,說:「你是哥哥,要讓著妹妹撒,等妹妹玩兒了你再玩兒。」
  • 對抑鬱症孩子家長要做到放手,但決不是放棄
    文/流水「我覺得不是我不放手,是我兒子依然依賴我,但是他怕負責,所以有事就叫我,出事後怨我,讓我背鍋。」是呀,既倡導家長不能控制孩子,又要求家長放手,這很矛盾。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時間,讓他嘗試、探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時制宜。
  • 清華老校長直言:父母學會放手,孩子能變得更聰明更獨立
    對於一對小夫妻來說,有了孩子最辛苦的就是寶媽,24小時隨叫隨到,沒有自己的個人空間,也沒有休息的時間。可是外國人育兒就跟我們不一樣,他們不會花這麼多的時間,但是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要適當放手,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
  • 孩子越管越叛逆?家長必須要懂「魚缸法則」,放手比強制更有力量
    小麗的教育確實是很「費勁」,孩子的事大大小小都要親力親為:一日三餐,要嚴格把關親自做穿衣打扮,要根據自己的品味精心選擇朋友交際,也要幹涉,只準和好學生玩問題是孩子並沒有如她所願健康陽光,也沒有成績優異,反而是到了青春期特別叛逆。
  • 「孤獨力」不等於自我封閉,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正面了解自己
    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家長們習慣於利用各種智能的東西監視著孩子的一切,時刻盯緊自己的孩子,害怕孩子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出事,也害怕自己的孩子過於孤獨。但其實家長要學會區分孤獨和孤獨力之間的區別,了解孤獨力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 給孩子最好的愛:放手讓孩子獨立,家長要學會「狐狸法則」
    那要怎麼杜絕孩子形成這種不好的習慣呢?家長應該要先了解狐狸法則。說到這裡,家長不禁就會疑惑了。那狐狸法則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去看看吧!孩子遲早要融入社會集體中去,一旦孩子發現和別人的差距,別人會的自己不會;別人做的好的自己做不好,就會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心理充滿了難以言訴的失落和焦慮,甚至一蹶不振。
  • 孩子送入幼兒園以後,你真正做到「放手」了嗎?
    因為都為人母,所以,話題自然而然都是孩子。Danney剛入園,朋友家的女兒已經小學一年級了,我們的聊天也主要是我向她請教經驗。入園後,家長的心態要擺正 !我知道這是孩子之間玩耍的時候,再正常不過的情況了。我問Danney摔的疼不疼,她搖搖頭。然後,我告訴她:這個小朋友很喜歡和你一塊玩兒,一起抱抱。可是她的力氣有些大了,所以你摔倒了。下次,你們一起抱抱或者拉手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她,用力輕一點。這樣,就沒有人會摔倒了,你們可以一起開心地玩很長時間。女兒笑眯眯地點點頭。
  • 媽媽要學會得體地退出孩子生活:學會放手,才是真正的母愛無私
    媽媽要學會得體地退出孩子生活:學會放手,才是真正的母愛無私王姐的獨生子今年要大學畢業了,因為家裡就這麼一個「大寶貝」,王姐夫妻二人對於孩子一直是百依百順,只要孩子提出要求,王姐和愛人從來沒有拒絕過他。
  • 深沉的愛,是放手 || 孩子上幼兒園了,家長哭成一片
    幼兒園最混亂的場面將在今天發生,許多從來沒有為孩子哭過的家長,可能會在今天獻上第一次哭泣。有多少第一天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把孩子送進教室後轉身就哭,站在門口久久不願離去的。但孩子長大了,家長總得放手。放手,也是愛的一種方式。
  • 咋讓孩子適應小學生活?孩子上小學 家長應「放手」
    小學語文高級教師、鄭東新區康平小學教師蘇屹認為,準小學生家長首先要學會「放手」,切不可因擔心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而偷偷去學校探望。「當然,家長偷偷探望孩子雖然做法不可取,但可以理解,孩子剛上學,家長放心不下,這樣的心理幾乎每個家長都會有。」蘇屹說。
  • 家長懂得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才是真正的成長!
    只是,如果家長不放手,我們的孩子是沒有自由可言的。孩子的獨立性要從小就開始培養,從現在開始,儘量放手讓孩子去做這些事:1、放手讓孩子探索放下手中的「保護傘」,別成天千叮呤萬囑咐,這樣「不行」,那樣「危險」,導致孩子一次次失去嘗試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