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見了一位朋友。因為都為人母,所以,話題自然而然都是孩子。Danney剛入園,朋友家的女兒已經小學一年級了,我們的聊天也主要是我向她請教經驗。
入園後,家長的心態要擺正 !
朋友讓我先說說Danney入園一個多月以來,我的心路歷程。
我總結到:
入園前準備,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焦慮;
入園後的小心翼翼,有點小問題就給老師發「長篇作文」,進行溝通,希望老師把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都告知;
磨合期過後,現在反而覺得,心態平和一些,關注放少一些,孩子在幼兒園的生存和適應能力反而更強。
朋友聽完後,頻頻點頭:你的這個想法是對的,可有些家長,卻不是這樣的。
她繼續說到:
我女兒之前幼兒園班裡有個小朋友,放學回到家嘴巴受傷了,家長沒有做任何理性的分析和判斷,就說是老師打的。
然後,去幼兒園查監控,監控沒有結果,就說是老師在監控死角打的。
老師們用自己的人格做擔保,都沒有用。最後,孩子轉園了。
我們那附近總共有4所幼兒園,這個孩子就這樣一直轉園。4所幼兒園都上過,都不合適。最後,去了離我們那片比較遠的地方上的。
朋友繼續告訴我:
如果你決定送孩子去幼兒園,那就要學會放手,學會平常心,學會相信老師。孩子之間的玩耍,孩子自己的跑跑跳跳,都是孩子可能會受一些傷的原因。孩子在家裡被保護的很好,不會受到任何傷害,這個是每個家庭的養育觀,外人無權說什麼。但是,決定送到幼兒園了,決定讓孩子融入一個集體生活了,有些「挫折」是正常的,也是必須的。
放手不等於完全不管不顧 !
朋友說完,我補充到:其實放手是對的,但這個「度」得把握好。我們也不能完全不管不顧,網上那麼多幼兒園被曝出問題。當然,相信老師很重要,但是,和他們的有效連接和溝通,也同等重要。
舉幾個我「放手」的例子:
One.
老師發了上課的視頻,英語課的時候,小朋友們很活躍。Danney和另一個小女生歡樂地抱在一塊,蹦呀跳呀。那個小女生力氣比較大,一不小心把Danney弄摔倒了。
我知道這是孩子之間玩耍的時候,再正常不過的情況了。我問Danney摔的疼不疼,她搖搖頭。然後,我告訴她:這個小朋友很喜歡和你一塊玩兒,一起抱抱。可是她的力氣有些大了,所以你摔倒了。下次,你們一起抱抱或者拉手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她,用力輕一點。這樣,就沒有人會摔倒了,你們可以一起開心地玩很長時間。
女兒笑眯眯地點點頭。
Two.
女兒有一次回到家說,幼兒園裡有一位小朋友用手打她。我不知道是不是她誤解了「打」和「拉」的含義,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我告訴她:下次再有類似的情況,如果你不喜歡,你可以嚴肅地告訴那位小朋友,我不喜歡你這樣,你這樣做不對,要跟我道歉。如果小朋友不道歉,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
第二天送Danney入園,我和老師了解了一下情況。原來這位小朋友表達能力不太好,往往是小手比嘴巴行動的快,經常被班裡的小朋友們誤解。
孩子到了幼兒園,家長的心態是需要調整。從入園之前的朝夕相處,到入園之後的一整天都把孩子交給老師。思念,焦慮,擔心都是正常的。但是,我們需要告訴自己的是,這種分離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一步。放手,才能讓他們自由,健康地成長。
但是,放手並不等於「撒手不管」,學會和孩子溝通,分享;學會理性分析;學會站在老師的角度等等這些功課,是我們「放手」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