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中國高等教育逐漸摒棄了蘇聯的傳統模式,越來越像西方歐美大學的樣子,因此中國高校「更名之風」似乎一直都存在著,學院升大學,礦業變理工等等!我們來盤點那些更名較多的大學。
改名次數最多的211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歷經「交通部唐山鐵路學校」、「唐山交通大學」、「國立唐山工學院」、「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唐山鐵道學院」等等校名,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更名和遷址,17次校名變更,終於在1972年正式定名西南交通大學。
更名最多的985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先後經歷了京師大學堂師範館、京師優級師範學堂、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校、國立北平師範大學、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北京師範大學
更名最頻繁的大學——西南醫科大學西南醫科大學最初名字為瀘州醫學院,學校實踐於1951年,位於四川省瀘州市,是一所醫學類的學院,是一所省屬重點醫學類高校,是四川省境內的一所非常不錯的醫學高等院校。在2015年正式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後來遭到四川大學的反對,原因就是四川大學醫學院曾用名和這個相似,所以瀘州醫學院沒有辦法,最後權衡利弊只好更名為西南醫科大學,並且獲得了教育部的認可,有趣的是兩個校名在同一年更名。
更名最多的雙非——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前前後後共計13次更名,先後經歷了華南工學院附設工農速成中學、石油中等專業學校、石油工業部廣州石油學校、廣東省石油學校、華南石油學院、廣州石油學院、中南石油學院、石油工業部廣州石油學校、廣東石油學校、廣東石油化工學校、廣東石油學校、廣東石油化工高等專科學校、茂名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2010年),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可以說是最能折騰的大學了,很多校名是重複反覆改,讓人哭笑不得,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還要改名!
過往百年中,許多著名高校的發展道路上都有過改名的歷史。中國近代高校改名的萌芽源自19世紀末期的洋務運動。
1895年,天津中西學堂改辦為北洋大學堂吹響了中國高校圈改名的號角,也標誌著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誕生。此後,各地舊式學堂紛紛變為高等學府。到了20世紀初期,中國高等教育開始走向多元化。實行全國設立大學區,各區中心城市設大學,各省設專門學校的體制。一些「學堂」改名為「學校」,各類「專門」學校,也在這個時期建立起來。比如「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同濟醫工學校」、「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等等。
1952年的全國院系大調整給了部分高校改名的機會。這次更多的是學習前蘇聯,回歸職業化。當時的國立中央大學直接或間接地拆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南大學、河海大學等等,也是因為這一次更名讓中國出現一次大的更名潮,只是這種潮流是必要的。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現華南理工大學和中山大學身上,二者的前身都為嶺南大學。
這次改名潮,把類似於清華大學這樣綜合實力強勁的高校拆分得四分五裂。也多虧了它,許多新生力量成長起來。這次改名潮後的幾十年,許多新生高校都發展成為了獨具特色、實力強勁的高等學府,成為了20世紀後半葉中國高等教育基本格局的發端。比如著名的「八大學院」。後來發展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2000年合併潮,中國高校更名達到頂峰
2000年左右的高校合併潮,很多曾經的著名大學都消失了,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等等這些著名的大學,都消失在歷史中。這一時期的改名開始呈現出更多的主動性,更多大學爭先恐後爭搶改名權,唯恐心儀的名字被別校搶走。
1994年,四川大學和成都科技大學合併,成立「四川聯合大學」,但沒過多久後,學校又將名字改回了「四川大學」。長安大學是由原來的西北建築工程學院、西安工程學院、西安公路交通大學組成。長安大學一度被誤以為是民辦高校。
在更名潮快要結束的時候,正值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初期,部分學校還是將自己的校名更改掉,是希望自己將來能有很高的招生和知名度。南京氣象學院因校名裡有個「氣象」,在招生時熱度不高。於是「氣象學院」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從「學院」更名為「大學」,中央財經學院更名為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有的覺得現有校名太小,換成國字號比較響亮,於是南京藥學院變更中國藥科大學等等
更有甚者直接放棄自己的重點專業,直接「跨專業」改名,比如河北地質大學。在1996年更名石家莊經濟學院,2016年又改回河北地質大學。簡直迷惑行為!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加強自身建設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出臺。將有效限制高校追隨行業的發展變化而頻繁變更校名。估計以後高校的名稱會具有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