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愛粽子那獨特可口的味道,端午節也有著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粽子對大家來說都不陌生,但是你知道粽子是怎麼來的嗎?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文化,源遠流長,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端午節祭祀先祖,也是後人賦予的內容。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蘆葉裹米也。西漢把粽子作為端午最早的時食,到了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西晉周處稱呼粽子為"角黍",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民間的粽子是源於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政治家。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死後,百姓莫不哀傷,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他們把準備的飯糰、雞蛋、米糧等食物一一投到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而後,據說,屈原託夢與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這時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人們又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最終發展成粽子。
粽子隨著時代的變遷也不斷發展,因地區不同,由材料以至粽葉,都有著很大的差別。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發到至今,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湖州粽呈特有的長條形,形似枕頭,故有"枕頭粽"之稱。廣東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正面方形(金字塔),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
在食材上,南北也有差異。北方的粽子,多是糯米所做,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蘸白糖或紅糖食用。江南的粽子名聲最盛,做法也複雜,尤其是餡,變化多樣。鮮肉粽、豆沙粽、蛋黃粽以及以雞肉丁、鴨肉丁、燒肉、冬菇、綠豆等調配為餡的什錦粽,種類繁多。和北方粽子的另一個一個重大差異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預先用稻草灰湯浸漬,與肉餡相蒸,香味撲鼻。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糯米性味甘溫,有健脾暖胃、補中益氣的功效。但製作粽子的原料糯米,油性及黏性較大,過量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因而不可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