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文化中的端午節:年中最大傳統節慶,殺蟲驅毒紀念民族的祖先

2020-12-12 越南古與今

在越南端午節是民間三大節,也被越南人稱呼為為「殺蟲節」,是極具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之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越南民眾組織過端午節,越南文化中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端午,即午的起始:端,開始;午,午月月令;另,陽系太陽、陽氣,端陽即意為陽氣當盛之時。不光是越南或是中國,在亞洲其他國家也過端午節。故此,端午節是一個關於節氣時令的東亞傳統節日。

越南端午節粽子

越南端午節的起源

越南的端午節起源有多種說法,有史料記載最初也是紀念屈原。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五《陳紀》:天應正平五年(1237)夏五月,端午節,吊屈原及古賢人如介子推者,每年是月皆舉行之。

不過關於端午節起源民間不一定紀念屈原,而是紀念殺蟲,而且民間有一殺蟲傳說最為越南人熟知,那就是端午殺蟲的來源,傳說很久以前越南人在收穫季之後的一天慶祝豐收,但由於芒種過後蟲子滋生,這些蟲子會把當年的收成啃食殆盡。人們為此頭疼不已,束手無策。突然有一位自稱堆屯老人出現解決這個問題。

他指導每戶人家都立壇設供,供品有粽子、水果。然後全部離開家門鍛鍊身體,人們照法操作,過一會洪水就把蟲子淹沒了。老人續指,每年每逢端午此日蟲子極為兇悍,你們只要在這天按著我說的辦法操作就能治理蟲害。

當人們想要向老人道謝時,老人已消失不見。為了紀念此事,人們稱這天為「殺蟲節」。又因為該節日常在農曆五月(午月月令)進行,所以有人又稱它為「端午節」。

《禮記· 月令》:是月也, 日長至,陰陽爭, 死生分。

越南這個傳說並不知道源於何時,不過端午殺蟲這是端午節最初的初衷。這源於中國文化中將端午視為惡日的說法。先秦以來中國文化中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惡月,五日更是惡日,這一天陽氣最盛,陰陽不諧,疫病、五毒(蟾蜍、蠍子、毒蛇、蜈蚣、壁虎)並出。

元好問《遺山集》:

古今俗忌以五月為惡月,端午為惡日

正因為中國文化中國對端午的惡月惡日看法,所以端午節這天在越南被認為是殺蟲除毒之日,只是為了凸顯越南自身文化,才有上述越南本土的傳說。

端午節的一些習俗

越南端午節也有許多習俗,在古代越南官方記載的習俗上大多與中國大同小異,如龍舟競渡、吊屈原。

《安南志略》曰「端陽節,江中構閣,王坐觀競渡」。

不過在民間越南端午則有所不同,越南端午節的主題就是驅毒殺蟲和陰陽結合。

源於中國惡月惡日的端午節在越南被「越化」為「殺蟲節」和祭祀甌姬的節日,越南人常稱端午節為「殺蟲節」是因為處在歲時更替、季節轉換之時,疫病容易生發。故在這天,民間常進行多項習俗來預防疾病。

越南阮朝地理類古籍《同慶地輿志》北寧省慈山府詞條就記載了當地端午風俗:

端午節具酒果以為祖考清晨,人家各飲酒嚼果號為殺毒蟲。日午揀採雜藥儲用,採艾葉隨年支束獸形如寅年束虎形。

時至今日,一些越南村落任然堅守傳統,對端午節極為重視。因為端午節是自農曆春節後,人們另一個團圓聚首以及跟農業生產生活習俗習慣緊密相關的日子。所以,儘管在外地工作的後輩子弟也會想盡辦法回鄉過節。

在祭祀儀式過後,就是「殺蟲驅瘟」的程序:全家一起品嘗酸水果、糯米酒、粽子、雄黃酒、及攜帶艾草包、香囊等來「殺蟲」「祛病」。

按照習俗,在端午節的午時正(中午12時),全村村民一齊出村採收新鮮草藥。這是陽氣最盛的時候,也是全年日照最好的時候。這時候採收的草藥對於治療皮塑瘙癢、腸胃病或感冒都具有很好的療效。

越南端午採草藥其實也是源於中國古代端午習俗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曾曰:

五月初五,是日競渡,採雜藥 。

《同慶地輿志》北寧省諒江分府風俗就曾記載採草藥:

端午節往採百草葉以為山中神藥。

古時的端午節,越南的人們還有給手腳指甲染色、拷樹求果、懸艾闢邪等習俗。對於一些還不會學步行走的孩童,長輩會取少量雄黃在頭頂、胸部以及肚臍擦一下,來防止頭疼或腹痛。但現在不少習俗已被廢棄,只剩下沐浴「百草湯」和採收草藥的習慣還有繼續。

阮朝《安南人技術》記載越南人端午習俗塗雄黃在兒童身上

在城市居住生活的人們,缺少園林草木,故而常在端午節前購買現成草藥。此時,不少打農村進城的商販挑來各種的草藥以供出售。草藥按著不同類別分好,並裁切細碎以便使用。過往客人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香氣類別選購。然後在端午節正日子將其曬乾、粉碎,收進家庭藥箱以備家人身體不適。

根據北中南三地(圻)的習慣,除了應節水果有異,三地人們在端午節所吃的菜餚也不盡相同。河內以及北圻部分地區,喝糯米酒,特別是黑糯米酒是指定動作。人們認為,人的消化系統常有寄生蟲且在腸胃深處為害。只有端午節當天,這些寄生蟲爬升上浮,人們可以通過吃酸味水果、辛香食品以及糯米酒來「消殺解毒」。

民間傳統認為,在端午節當天人們剛起床的時候食用糯米酒是最有功效的。糯米酒主要由整粒糯米飯加工發酵而成,也稱作「酒釀」。人們常用黑、白兩種糯米蒸製成飯後攤涼並拌合酒麴,封缸保溫存放三天。之後用盆壓向缸中酒釀團以取酒液,吃的時候混合醪糟,香甜宜人,辛辣適口,老少鹹宜。

現在越南端午節民俗展覽

越南文化中認為做這些都是為了在五月初五陽氣最盛時做到陰陽平衡。對於這些越南民俗,越南阮梅園段展的《安南風俗冊》有個概括:

五月五日為端陽節,饋送節禮略同元旦而少減焉。兒童系五色縷。門外懸符曰闢毒。日午取艾葉作年運禽獸形(如子鼠、酉雞、醜牛之類)懸於門首,陰乾留為藥料。經年艾治病亦甚佳。取百樹葉為茶曰端午茶,倣北人劉阮採藥故事。禮品與節日同,多用醴酒及瓜果。

可知越南的端午風俗與中國端午節俗大同小異,蓋應唐時端午節成為全國重要的節日,而唐朝時現在的越南就是唐朝管轄的安南都護府。

越南端午節

過端午節,越南北中南三地節日飲食各不同

越南文化多樣且豐富,因此在端午節期間,三圻都有各自的特色。如上文提及在北圻農村婦女都會釀糯米酒,並爭先恐後地把各自手工釀造的酒帶到城裡販賣。糯米酒頗受北圻諸城市居民歡迎,以作為端午應節食品。

在中圻地區,鹼水粽是當地端午不可缺少的食品。每家每戶都會買上三四十隻回家祭祖,然後全家分食。

此外,鴨肉在南圻民眾的端午餐桌上是一道「保留菜色」,不可或缺。

越南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作為越南年中的最大節慶,首要功能是祭祀祖先、慎終追遠。越南人將端午節這一天認為是甌姬國祖之妻祭日,古時越南官方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現今越南還有一句俗話表達了端午祭祀越南甌姬的傳統。

越南升龍皇城現模仿中興黎朝端午祭祀

每逢五月端陽節,知恩越裳國甌功。

其二端午節也有禳災息難、家宅平安的含義,每到端午節民眾買來不少的水果、鮮花,上香祭拜,求祖先保佑。這種祭祀代代相傳,越南至今仍存。

因此越南長久以來,端午節已經與越南本土信仰緊密結合一起,成為越南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文:信文

參考文獻:越南史籍:《大越史記全書》、《同慶地輿志》

現代文章:陳光德《越南端午節略考》、劉曉峰《端午節與東亞地域文化整合》

相關焦點

  • 越南人也過端午節,不吃粽子愛殺蟲
    農曆五月初五越南和中國一樣都會其慶祝傳統節日端午節,越南史料記載越南端午節起源於中國,與紀念屈原有關。也有史料稱端午節源出於百越人的稻米文化和蛇祭拜文化。在越南,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很一個重要祭拜祖先的節日,因為這一天是越南人文始祖甌姬國母祭日。每年端午節這一天越南人就「每逢五月端陽節,知恩越裳國母功」,隆重祭祀甌姬國母。
  • 外國人也過端午節:日本人豎起鯉魚旗,歐美人划龍舟
    中國人的端午節是紀念屈原,而韓國人在這一節日裡「祭」的是各路神靈,祈求保佑一年五穀豐登。「江陵端午祭」儀式繁瑣,通常會持續一個月,期間還會有摔跤、蕩鞦韆、拔河、射箭等比賽以及假面舞、煙火表演、端午放燈等活動。韓國端午祭的特色食品是「車輪餅」,就是把蒸熟的糯米飯捶打成餈粑,加餡料捏成車輪狀。打造工作一般由年輕力壯者進行,圍觀者也能參與其中,成為節日一樂。
  • 端午節 以紀念形式傳承民族精神
    端午節 以紀念形式傳承民族精神 發表時間:2016-06-07   來源:淮北文明網(中國文明網)    從端午節的緣起看,絕大多數人認同該節是為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這也讓端午節一開始就體現著愛國主義內涵。無論賽龍舟、包粽子、插艾葉這些節日形式,還是農曆五月初五這天的時間設置,都被更多賦予特殊含義。其實,這些紀念活動中更流露著對中華「民族精魂」的傳承。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憂國憂民的情懷、上下求索的執著感召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還有哪些傳統習俗
    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 端午節潮汕又稱五月節,帶你看看有什麼民俗活動嗎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故潮州民間又稱其為「五月節」。那麼,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潮州民間有什麼民俗活動嗎?今天,咱就一起來了解咱潮州的端午節習俗,看看你都知道多少?五月節的潮汕人民在做什麼?除了眾人皆知的賽龍舟、吃粽子,還有哪些頗具潮汕特色的民俗?
  • 【新時代屬於每一個人】深刻感悟端午節裡的家國情懷
    老帆    6月12日,江蘇大學十多名來自古巴、喀麥隆、巴基斯坦、尚比亞、幾內亞等國的留學生走進鎮江市南山街道五鳳口社區,與社區居民一起包粽子、畫彩蛋,感受中國傳統的端午文化。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與春節、清明、中秋等民俗節日一樣,素來備受官方和民間的共同重視,被賦予了相當豐富的情感和文化元素,2009年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外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使之成為觀照中華文化、文明的一個重要載體。如何把端午節過得更有儀式感也更具時代意義,也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享民俗趣。
  • 蓉平:過一個文化又健康的端午節
    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今年成都境內的端午龍舟會取消了,聚集性的文化活動也少了。少了些許熱鬧和喧囂,但不能少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過一個傳統端午更有價值。 端午節是傳統意味濃烈的節日。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端午習俗已有兩千餘年。
  • 「端午節」來歷和習俗!還有井陘醫生緊急提醒……
    胃鏡下取異物較傳統外科相比具有創傷小,併發症少,恢復快,費用低等優點。且具有診斷和治療雙重價值,原則上能耐受內鏡操作且無併發症的普通上消化道異物均適合內鏡處理。端午由來端午節,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日、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之端午節主題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離當代幼兒生活有著較遠的距離。因此,當代幼兒在學習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會覺得陌生和枯燥,而產生畏難情緒。由於幼兒年齡小,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生活活動比重最大,而生活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教育契機。
  • 湖北省舉行2016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新聞發布會
    、唯一的全國性端午節文化節慶活動—「2016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將於6月在湖北宜昌舉辦。  一、「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基本情況簡介  端午節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行於中華民族及中華文化圈的重要傳統節日,起於上古三代,迄今傳承已逾3000年;千百年來,屈原故裡民眾將紀念屈原與端午習俗結合起來,賦予了端午節愛國、求索的價值內涵和慷慨悲歌的詩意色彩,從而使端午節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符號
  • 端午節習俗背後,原來還有這些含義
    本文轉自【新華視點】;今天是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點雄黃、佩香囊……端午節很多傳統習俗,不僅富有文化傳承,還與衛生防疫和身體健康相關,因此有人說端午節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到了春秋時期,逐漸改用菰(茭白)葉包黏米成牛角狀,用於祭拜祖先和神靈,稱「角黍」。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愛國憂民,傳說於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羅江。人傷其死,於是開始把屈原之死與端午節聯繫在一起。投「角黍」於江中,用以表達對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從此端午節也被賦予成有道德含義的節日。晉代時粽子正式定為端午食品,它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 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慶食品,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端午粽子
    很多人都喜愛粽子那獨特可口的味道,端午節也有著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粽子對大家來說都不陌生,但是你知道粽子是怎麼來的嗎?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文化,源遠流長,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 端午節的由來真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端午文化你還得知道這些!
    但其實韓國人過的不叫「端午節」,而是「端午祭」,與我們國家的端午節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而且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其實除了中國、韓國以外,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新加坡等國家)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所以咱大可不必與他們「爭端午」,屈原同志的國籍也永遠還是中國(楚國)!
  • 【雲賞端午】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日、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因為楚國首都郢都被秦國攻破而投汨羅江而死。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的孝道等說法)。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五」為中。
  • 端午傳統文化需要傳承與弘揚
    粽葉飄香傳萬裡,端午佳節又來臨。  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龍舟節、醫藥節等,是最早出現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據記載,早在先秦已經出現,到了漢代,已有合藥、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在胳膊上系長命縷、迎濤神等諸多習俗。  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載體。
  • 農曆五月初五,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 「端午節」的節日起源、故事傳說和文化習俗
    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故事,說法甚多,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 傳承端午習俗過一個有意義的「衛生節」
    徐和建說,今年端午節一些線下活動無法舉辦,但這不會影響節日氛圍,廣大市民應自覺遵守防疫要求,共克時艱,彰顯端午節所蘊含的文化和價值。  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承載著我們的民族精神。紀念先賢和驅疫祛病作為端午節的兩大主題,具有愛國教育和衛生防疫兩個層面的意義。
  • 端午安康 |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日、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因為楚國首都郢都被秦國攻破而投汨羅江而死。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的孝道等說法)。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五」為中。
  • 各地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傳統節慶+民俗活動「玩」出新花樣
    節慶,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以「傳統節慶」為文化因子,通過系列節會活動的打造,是堅定中華傳統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也是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大特色。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各大景區也與時俱進的增添了各類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