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已經進入全民自媒體時代,PGC(用戶創造內容)在幾大自媒體平臺的聯合推動下開始大放異彩,可以說在自媒體時代每一個產業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機遇和挑戰,法律行業也不例外。對於剛執業不久的年輕律師來說,在經驗和前輩老師不能比肩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發揮自己年輕人的優勢——熟悉網際網路,利用經營自媒體來實現對業務提升的一個彎道超車。
筆者特編撰此文,就年輕律師如何通過自媒體拓展自己的業務方面,淺談幾個要點,拋磚引玉,希望能和更多的朋友進一步深度交流。
法律從業者數量激增,法律業務供需平衡已經被打破,競爭必然更加激烈
2020年4月9日下午,廣東省律協副會長黃思周,深圳市律協副會長章成,廣東省律協宣傳委副主任陳亞莉為第5萬名廣東律師黃子曦授牌。
筆者隨便一提:2018年6月11日,廣東第40000名律師誕生,廣東律師人數從4萬到5萬,只用了兩年時間!
目前全國執業律師人數大約40萬左右,要知道十年前全國律師人數才20萬,另外司法部曾提出2022年律師從業人數要達到62萬的規劃,也就是說未來五年全國將保持平均每年新增5萬名律師的高增速。
法律行業是否也會出現「僧多粥少」的現象? 應該是必然的!篇幅有限,筆者就不列舉近十年的訴訟和非訴業務的增長率了,有心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詢一下,但根據國內GDP和人口的增速平行推斷,業務的增長率應該是遠低於律師和律所的數量增長率的。
年輕律師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通過自媒體拓展業務
律師行業的定律——「三五八定律」。即工作三年方入行,苦幹五年有飯吃,堅持八年才能走上一條專業化的道路,正式躋身律師界。隨著法律從業者人數不斷上漲,對於現階段的年輕律師來說處境只會比原來的「三五八定律」更艱難,年輕律師可以發揮自己熟悉網際網路的優勢,利用自媒體來實現對業內前輩的一個彎道超車,樹立個人IP和知名度的同時還能通過網際網路拓展一些業務。
好,我們回到正題,律師到底應該如何利用自媒體來拓展業務呢?從大的方向來說,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持續地貢獻有價值的原創內容
這句話不僅僅適用於做自媒體的律師朋友,其實任何自媒體人都需要如此。下面我就分解一下這句話裡的幾個意思:
「持續的貢獻」,就是要保持高頻率不間斷地更新文章,高頻率並不是指每天都必須更新,最好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安排,一般來說,最少也要保持一周更新兩篇的節奏,否則活躍度過低,或者閒起來就寫文章,忙起來就顧不上,這樣是做不好自媒體的。
「有價值的原創內容」怎麼理解呢?就是作為律師,你寫的文章中的知識點一定是對讀者來說是有用的東西。案例解讀、法條解釋、社會現象點評這些都是有價值的內容。但是在現實中,我們看到很多律師朋友把自媒體當成了一個廣告平臺,文章全是營銷型的內容,沒有乾貨分享,這就不是有價值的內容。
原創就是要自己動手去寫出來的文章,搬弄文章,抄襲這些可能會帶來短期的效果,但是對於長期來說,是肯定行不通的。
文章內容範疇結合自己的擅長領域,更要垂直細分
這個概念很好理解,通俗來說就是作為律師,你的文章內容最好和你擅長領域相關,比如你是做婚姻家事業務的,那就專注於婚姻這一個模塊來寫,如果你希望更垂直細分一些,甚至可以專注於婚姻糾紛中的財產分割領域來深挖,當一個作者垂直於細分領域創作上百篇原創內容的時候,自媒體平臺會給予你身份標籤和極高的權重,而這個權重它決定了你在自媒體領域未來的路有多長。
這和做律師一樣的道理,如果選擇做萬金油,前幾年可以混一下,十幾年後在這個行當裡就會很難走,所有領域都一樣的,當競爭加劇的出現紅海之時,專而深才是王道!
站在讀者角度思考,文章的行文風格儘量精簡平實,通俗易懂
很多讀者反應律師的文章生澀難懂,但是寫文章的律師卻覺得他已經寫的很通俗了。為什麼會造成這種認知反差?筆者分析之後發現:對於律師來說,由於其學識背景和知識儲備對法規法條的理解本身就遠超普通人,所以很多律師在撰文的時候,會形成一種「專業」的行文風格,而普通人卻沒有這些知識儲備,所以在律師眼中比較淺顯的知識在普通人看來仍然難以理解。
這其實很多律師做自媒體避不開的大坑,筆者曾經觀察過法律從業者中很多百萬級粉絲的大V他們也避免不了這個問題,是一個普遍現象。
一位讀者曾經看了一篇大律師寫的文章給我說:「背法條的文章我看不懂,我要是能看懂,我也不用來問律師了」。這雖然是一個個例,但也能反映出普通人的只是儲備還是難以跨過法律類文章的閱讀門檻。
所以律師朋友在做自媒體的時候,首先要清楚文章是服務與讀者用戶的,撰文落筆之前要考慮自己的目標受眾的情況,思索一下如下問題:你的文章讀者會是哪一類型的人?他們能讀懂什麼樣的文章?他們喜歡什麼樣的行文風格?我們解決了以上的問題後,然後再來針對性的做出調整,那樣文章會更受歡迎。
如果你的目標讀者是普羅大眾,那你的行文風格就需要符合他們的閱讀需求,要考慮他們的知識儲備和閱讀習慣,用語措辭就儘量通俗白話一些,尤其是在講解法條法規的時候,更要注意這一點,畢竟法規法條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最難理解,而律師的白話解釋又是他們最需要的一個環節。
當然,如果你的文章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那就保持一定專業深度,有句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就是這個意思! 比如我們律簇就經常向行業裡的知名律師和金融業專家約稿,由於我們的讀者大多都是律師和金融房產的專業人士,所以稿件行文風格還是保持了專業水準和行業特性。
保持耐心,不能浮躁
最後提到的,做自媒體要靜下心來,沉澱和積累,不能浮躁。自媒體不同於廣告,沒有急效性的可能;沒有積累在前期要文章爆發閱讀量和引起粉絲關注往往都比較難,只有持續不間斷地堅持,才能梅花香自苦寒來。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還存在,往往一開始定位於默默奉獻知識的法律人自媒體,最後都成為了百萬粉絲的大V,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筆者身邊有好幾個朋友都是如此,而另外的有一些律師朋友,一開始做自媒體功利心就很重,做了兩個月眼看著沒什麼效果,就浮躁起來了,進而就甩手不幹了,當然最後也沒有在這個領域取得建樹。
選擇哪個自媒體平臺最好呢?
平臺有很多,前期可以選擇2-3個自媒體來主要發展,鑑於一些原因,平臺的名稱就不方便細講了。但是特別一提的是:
1、短視頻目前還在紅利期,堅持做法律知識普及類短視頻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文字類的仍然可以做,長文做專做深,專注於自己的領域來寫,短文做短追熱點,跨行業領域
【結語】
俗話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現在還沒有做自媒體的律師朋友們,可以行動起來了,本文是一篇觀點性的文章,是希望在認知領域幫助律師朋友做一個深度理解,後面我們會創作更多實例技巧性的文章和視頻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