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耳朵裡面有耳屎,就會忍不住動手幫孩子清理,就怕耳垢堆積影響孩子聽力。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做法!
據相關統計顯示:患外耳道感染的兒童,九成以上都有掏耳朵的習慣。可別小看了一個「掏」的行為,背後的危害可不少!
一、損傷耳道皮膚,引起耳道發炎
倫敦大學學院分子微生物學高級講師AdamRoberts博士表示:耳朵擁有自己的生態環境和混合菌群,如果幹擾它,那麼可能會引起感染。家長在用棉籤或耳勺幫助孩子掏耳朵的時候,就有可能將新的細菌帶到了耳朵裡。孩子的耳道皮膚十分脆弱,來回搔刮,很容易把皮膚劃傷,造成細菌擠入毛囊、皮脂腺管,引發炎症、流水,嚴重者發生外耳道癤腫。
二、容易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
經常給孩子掏耳朵,還容易刺激皮膚鱗狀細胞或基層細胞增殖,從而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耳道乳頭狀瘤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剛開始屬於良性,但若長期受到外界刺激,則會促使惡變,越長越多,最終堵塞耳道,造成耳痛、耳鳴,甚至暈眩。在惡變因素中,掏耳朵是最多、最直接的原因。
三、容易影響聽力
耳道內的結構複雜,家長在孩子掏耳朵的時候,很難掌握深淺,稍有不慎就會損傷鼓膜。由於人的聽力和外界的聲波震動與鼓膜有很大關係,鼓膜受損,就會導致孩子聽力下降。
其實,我們不要嫌棄耳屎,很多時候,它對孩子的耳朵可起著天然「保護屏」作用呢!對耳屎,我們應該保持科學正確的認識。
耳屎在醫學術語上叫做「耵聹」,它是由外耳道中的耵聹腺分泌出來的物質,淡黃粘稠,有的在空氣中乾燥呈薄片狀,有的黏稠如油脂,俗稱「油耳」。
耳屎平時「藏身」外耳道,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黏附外物的作用。當空氣中的灰塵侵入孩子的耳道時,耳屎就能把它們粘住;耳屎也能抵禦小飛蟲侵襲,因為它呈弱酸性,飛蟲聞到這個氣味,就會「逃之夭夭」。
孩子小,耵聹腺分泌相對旺盛,如果家長發現孩子耳朵有少量耳屎,不必太在意,它不會影響聽力。並且,由於外耳道與下頜關節鄰近,一般情況下,隨著孩子張口咀嚼吃東西或說話,耳屎就會慢慢鬆動,自行脫落。
但因為孩子的外耳道相對狹長,肌肉相對較鬆弛,耳內的耵聹相對不容易排出。一旦耳屎積聚過多,形成團塊,那麼就有可能阻塞外耳道,從而造成外耳道壓力異常,導致聽力減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家長發覺孩子突然「裝聾作啞」,家長話說得小聲些,孩子不回應,話說得大聲了,孩子卻似乎被嚇到,那麼就有可能是這樣原因,家長應該及時帶孩子去醫院診治。
也有家長會疑問:如果孩子耳朵癢,想抓耳屎,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幫助孩子做正確的護理。
家長可以將一塊乾淨的毛巾一角弄溼擰乾,卷在手指上,輕輕擦拭孩子的外耳部位。然後用棉籤在外耳道稍微轉幾圈,不要太往裡,就可以將水分和耳朵裡的汙垢清理乾淨,這也能夠防止外部汙垢掉入耳朵內部。
耳朵是孩子重要而又敏感的身體部位,不隨便給孩子挖耳朵,用科學的方法對待,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明天是3月3日,也是一年一度的全國愛耳日。
全國愛耳日:中國有聽力語言殘疾人為殘疾人總數的首位。針對大陸耳聾發生率高、數量多、危害大,預防工作薄弱的現實,衛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老齡協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10部委局共同確定:每年的3月3日為「全國愛耳日」(Ear Care Day)。
請大家用正確的方式保護自己和寶寶的耳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