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膠林聚寶盆 飛出金鳳凰

2020-12-24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吳思敏 通訊員 谷家福

  66年來,天然橡膠生產是海南農墾的歷史使命。以改革促進天膠產業的發展,是海墾改革者們一直思索的問題。

  為了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2005年,海墾整合資源成立海膠集團,從那時起,改革一直貫穿於企業發展始終。重組83家農場成為基地分公司、政企分離、登陸A股市場……「海膠號」巨輪不斷揚帆破冰,橡膠林海中鑄就綠色豐碑。

  經歷了改革的陣痛後,如今,坐擁海南島內300餘萬畝橡膠林的海膠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產業跨國集團,是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它邁過了「2018年綜合改革年」,正朝著「2019年工業化元年」和「2020年品牌推廣年」前進,在爭當世界橡膠產業龍頭企業的道路上奮鬥不息。

  變遷 試驗田裡探索前進

  海南橡膠的發展,講述著試驗田的故事。

  中國種植天然橡膠,國內沒有先例可循。1952年,海南農墾在海南成功突破「北緯十八度以上不能植膠」的國際共識,創建中國「大膠倉」,保障天然橡膠戰略物資的生產和供給。直至海南建省前,海墾的GDP一度佔全省三分之一,一名海墾老幹部回憶:「那時日子很紅火,特別是墾區幾家橡膠機械廠,在其他墾區都有影響力。」

  但在中國改革開放步入市場經濟的發展軌道和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後,海墾的管理機制難以適應發展潮流,生產力下降,有的膠工到經濟發達地區謀生。

  外部市場化經濟發展倒逼改革。成立於2005年的海膠集團,不僅使海墾厚重的歷史有了一個傳承載體,更以市場化的機制把天膠產業固定下來,成為海墾搏擊市場的「火車頭」。

  2011年1月7日,海南橡膠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2月17日總市值高達667.48億元,位列海南上市公司市值第一,中國農林牧漁板塊市值第一。發展至今,海膠年自產幹膠能力達到15萬噸,年加工能力40萬噸以上,員工4.3萬人,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企業。

  但海膠攀登過的峭壁、涉過的險灘無法迴避。啟動上市之初,海膠背負著「政企合一」的沉重包袱,四年上市路被稱為「一場A股最艱難的IPO」。面對持續將近8年的膠價低迷行情,以及兩次價格「雙倒掛」,海膠堅守初心,積極尋求破解之道,以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走出去」步伐,保障天膠產業可持續發展。

  2017年12月,海膠集團新一屆董監高團隊履職時,提出「內穩外拓,精農強工,科技支撐,金融保障」16字發展方針,明確向社會各界勾畫出海膠新一輪改革發展路徑圖。

  當前,在中國持續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新形勢下,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自由貿易港的新機遇下,海膠集團站在新起點上,又吹響了綜合改革號角。

  「推進海膠集團綜合改革,就是要通過減員增效、產業調整、加強考核等措施,在海膠集團經營機制改革、產業發展上有新突破。」海墾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思濤表示。

  變革 對症下藥蹄疾步穩

  海膠改革,需要急火,更需要慢火和耐火。

  和許多國有企業一樣,海膠集團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體制不順、機制不活、人才不強等問題。因此,2011年海膠藉助上市契機促進企業規範化管理,從傳統企業轉變為現代企業,改革調整了利益格局,也讓海膠完成了「政企分離」工作。

  改革不止步。省委副書記、省深化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李軍曾主持召開海膠集團改革發展專題會議,明確指出,「海膠集團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轉換經營管理機制,加大力度減少支出,積極優化人員結構,千方百計增加收入,做好深加工特別是創新產品研發、生產工作,提高發展效益。」

  海膠改革,面對嚴峻的發展形勢和自身存在的問題,再一次站在風口上。

  2017年,作為一名「紮根」農墾十年,對海膠集團情況熟悉的海墾人,海墾控股集團副總經理王任飛出任海膠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上任伊始,他便領銜新一屆董監高團隊,著力改變原有「重農輕商、重農略工」的理念,在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內控體系建設、推進內部資源整合以及外部優質產業併購等方面吸睛動作不斷:

  打破論資排輩,拿出6家基地分公司總經理,以及金石、金泉等2家橡膠加工分公司總經理職位公開選聘。

  動態監控企業經營管理情況,對下屬各分子公司實行紅黃牌警示管理辦法。

  下放自主經營管理權,賦予分公司總經理人事任免權、生產經營權、收益分配權。

  打破「幹多幹少一個樣」沉痾,分公司總經理績效責任加薪以2017年淨利潤為基礎,每減虧或增盈1000萬元,獎勵10萬元-20萬元。

  打破固有利益鏈條,實行橡膠林木銷售網上競價,截至11月26日,前16批拍賣金額達1.41億元。

  發布綜合改革方案,包含「加快大數據信息化應用」「加快整體流程系統化升級」「藉助上市公司平臺,推動土地資本化和證券化工作」等具體內容,改革力度大、措施實。

  發布《基地改革發展實施方案》,構建橡膠生產、農旅融合、膠園招租「三足鼎立」的盈利格局。

  ……

  破的是只顧當下的藩籬,動的是眼前利益,立的是謀長遠、可持續的發展觀。

  業內人士分析,在當前「政策紅包」不斷的大環境下,海膠改革蹄疾步穩,對症下藥,不僅直擊問題痛點,也把握住了未來發展的制高點,這有利於實現對全島橡膠資源的有效控制和逐步掌握天膠定價權。

  變化 全產業鏈優化升級

  改革促進發展,但這絕非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改革,不僅要牢記國家使命擔當,穩住橡膠主產業,也要在種植端、採集端、加工端、貿易端、高端製造端實現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王任飛表示。

  「奮然為之,亦未必難。」近年來,除貿易端外,海膠集團以創新驅動發展,在種植端引種培苗,在採集端研究智能割膠機器人和「氣刺針採」法,在加工端與專業科研機構攜手研發出膠水凝固、橡膠補強、多項溼法混煉等技術以期實現零汙染排放,在高端製造端已生產出乳膠枕頭、床墊、被子等產品,並在2018年海南冬交會上正式亮相。

  這些飽含科技元素的舉措,改變了從前的生產方式,推動了200萬畝核心膠園落地和天膠產業升級。

  近日,記者走進海膠金水加工分公司的加工車間,與傳統的加工車間不同的是,這裡聞不到一絲刺鼻的氨水味。「這是無氨濃乳,它能解決困擾國內乳膠製品加工企業的汙染問題,同時將增強乳膠床墊、枕頭等製品的市場競爭力。」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蔡錦坤介紹。

  在貿易端,海膠集團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已成為繼上海光明集團和中糧集團之後的第三大對外農業合作百強企業。從2009年開始,海膠接連進入上海、新加坡、雲南,通過貿易提高了島外橡膠資源控制能力。

  近期,海膠集團還成功收購全球最大的新加坡天然橡膠貿易企業、印尼最大的天然橡膠加工企業,將橡膠產業鏈又向下大大延伸了一段。此前,公司已併購新加坡R1公司、印尼的橡膠生產企業KM公司及其關聯方ART公司。

  「拓展橡膠貿易,爭取橡膠加工貿易量突破300萬噸,成為世界橡膠加工及貿易行業的翹楚。」這是今年新成立的海膠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經營方向。

  破除「一膠獨大」局面,實現天膠產業與非膠產業「雙輪驅動」,也是改革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答案顯現在海膠集團綜合改革方案中:要充分發揮膠園綜合利用價值,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種養、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休閒體驗等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延長產業鏈,發展熱帶農產品保鮮、倉儲、物流、加工,打造品牌、拓展銷售渠道,提高發展質量。

  愈難愈進,逆流而上。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和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的歷史節點,海膠集團面對滾滾而來的時代浪潮,將以大海般的胸懷、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揚帆起航,奮楫中流潮頭立。

  (本報海口12月27日訊)

  連結

  海膠集團 未來發展戰略與願景

  一、實施「3+1」發展戰略

  打造橡膠新材料、橡膠醫藥、橡膠高端製造+環境友好型生態膠園經濟綜合體的「3+1」主體產業格局。

  二、創建「五型五優」企業

  將海膠集團打造成國企擔當型、創新驅動型、質量效益型、製造服務型和綠色環保型,發展成股東利益和職工福祉優先、產品優質、環境優美、生活優越、文化優秀的「五型五優」企業

  三、爭取「三權」

  資源控制權、標準制定權、市場話語權

  天然橡膠產業

  插上「科技」翅膀

  ●近3年,海膠集團擁有重點科技研發項目102項,獲得市級以上科技獎勵16項,自有專利20餘項。

  ●《橡膠樹在北緯18-24度大面積種植技術》和《天然橡膠標準化加工技術研發集成及應用》先後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群基、蹇錫高,建立「橡膠材料院士工作站」;攜手清華大學等高校和下遊企業聯合發起成立中國先進橡膠產業聯盟。

  ●海膠集團的「環保型脫蛋白恆粘度天然橡膠產業化項目」被國家工信部列為重點支持項目。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公告
    2019年9月26日,海南省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9)瓊96破終4號民事裁定書,裁定撤銷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法院(2019)瓊9029破1號民事裁定書,並要求本院繼續進行海南金鳳凰溫泉度假酒店有限公司破產重整程序
  • 小縣城飛出金鳳凰
    今年高考,地處海南中部的瓊中縣,飛出了一隻金鳳凰――曾詩涵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這也是該縣培養出來的第一個北京大學學生,可喜可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上個世紀中葉,考古學家在柔佛河流域發掘出許多中國秦漢兩代的陶器殘片,證實了文獻記載的正確性。  1996年11月和1997年4月,周偉民、唐玲玲夫婦準備寫《中國和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史》一書時,曾兩度到丁加奴州作田野調查,看見當地農戶耕地時,挖出了我國北宋淳化(990-994)至南宋(1241-1252)年間的古錢。
  • 海南日報數字報-蘇軾制墨與海南松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張曉甜  墨是中國古代文人日常幾乎唯一的書寫著色塗料,古人對治墨用墨非常用心,工藝技巧不斷推陳出新。而一些知名的文人也對研究制墨和用墨樂此不疲,北宋文學大家蘇軾就是其中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不厭深」讓「烏鵲南飛」成潮流
    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才強調:「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是國家的重大戰略,必須舉全國之力、聚四方之才」;黨中央、國務院才要求海南要堅持發揮人才的關鍵性作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上大膽創新,使海南成為人才薈萃之島、技術創新之島。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則愈匱。」
  • 林下飛出「金鳳凰」土雞變身「致富雞」
    它「飛」出了龍巖,「飛」向了全國各地,成為武平人發家致富的「金鳳凰」。「象洞雞肉質非常好,現在根本不愁賣。」養殖戶連永聰自豪地說。從名不見經傳的土雞,到如今名聲在外,武平象洞雞到底有何特色?又是如何闖出一片天的呢?日前,記者前往武平一探究竟。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盆火紅三角梅 兩份收入四季美
    深田村駐村幹部劉先覺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此次培訓一是希望通過專家的講解,提高脫貧戶對定城鎮三角梅扶貧項目的知曉率和滿意度,二是帶動、觸動脫貧戶,利用自家門前屋後的空地發展庭院經濟。  不僅在深田村三角梅產業扶貧基地裡,王玉花家門前的空地上如今也種上了一排排三角梅。她每天除了在基地裡照看花卉的固定工作,還會抽空給自己栽種的285盆三角梅澆水、施肥。
  • 冬天的海南橡膠膠園裡,奏響春的序曲
    「肥」抓好膠樹施肥管理是冬春管理工作中的重頭戲在海南橡膠西聯分公司整齊劃一的橡膠林下一個個壓著青草料的施肥穴有序排列著翻開面上的壓青料穴裡堆滿了黑乎乎的有機肥「勤」海南橡膠八一分公司的冬春管則緊抓一個「勤」字只要林地出現雜草就及時進行清砍確保林段通風透氣對已開割膠樹、新定植中小苗、往年苗做到因地因苗施肥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古籍今安在?
    至於存世的海南古籍,從1987年開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專家就開始調查,2004年,海南大學圖書館時任館長詹長智博士等學者與中山館合作,補充了廣東海南兩地的資料。2008年,《海南地方文獻書目提要》出版,其中收錄海南古籍書目211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綠水青山變金山
    壓實責任  嚴守一條生態紅線  穿行於海南中部山區的崇山峻岭,五指山猶如一塊翡翠般鑲嵌其間,放眼望去滿眼皆是鬱鬱蔥蔥。這裡是海南森林生物保護的核心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經濟功能區,擔當著為海南發展提供更大環境容量、為全省提供綠色支撐的使命,特殊的市情註定了其難走常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道路。  「我們寧可發展慢一點,也不蠻幹亂幹。」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州盡疊翠 丹青神韻來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大海、黎寨、椰林、騎樓、河流、靜謐、溼潤、清新……78幅繪畫作品集體亮相,展示了瓊島的「美與自然」。12月25日,《疊翠瓊州——海南山水畫寫生創作展》在海南省書畫院開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到海南打卡萌物地圖
    今冬旅遊旺季,還在糾結如何開啟瓊島之旅的遊客,不妨跟隨海南日報記者的腳步,一同打卡海南「萌物」地圖,感受可愛又迷人的海南之旅。  主題園區:與大熊貓親密接觸  日前,作為海南國際旅遊島歡樂節活動之一,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熊貓世界」正式開館,大熊貓貢貢和舜舜與廣大民眾見面,頗具海南特色和熱帶風情的大熊貓新家揭開神秘面紗,熊貓文化科普展、海野熊貓兄弟暱稱徵名、海野熊貓兄弟歡樂大使海選等一系列圍繞大熊貓文化的精彩活動紛呈上演,吸引著島民遊客參與其中。
  • 海南日報數字報-展翅千裡落戶海南的鳥兒們
    文\本報記者 劉夢曉 特約記者 司玉 通訊員 黃祥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定安縣城一片466畝的生態空間裡,有一個專門的鳥文化主題公園,展示著300餘種30000餘只各式熱帶飛禽。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  「這是文椰3號,是從馬來西亞引進後經篩選改良培育出的新品種,我們管它叫『金椰子』。」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