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段視頻,你會理解1913年出生的福岡正信,和他的「無」的哲學與自然農法。在他看來,在大自然這個完整、不可分割且自我完滿的系統面前,人的智力根本不算什麼。嘗試用人力去分解、認識和改造自然,純屬痴心妄想,強行造作則後患無窮。人應克服貪慾,順時應天,尊重因果。
▲ 福岡正信所實踐的自然農發,對農民產生了重要影響。
福岡的信仰
______
人類做不到創造,是自然在創造;人甚至造不出一片葉子,是自然造出了它。福岡正信確信人可以不費什麼力氣就能種好莊稼,他把領悟的一套道家 「無」 的哲學用在種地上,並試圖讓其他農民追隨。他知道務農很辛苦,但確信務農又是腳踏大地、溝通天人之際的一種本原生活。
福岡正信1913年出生,畢業於高等農林學校,主修微生物學。1937年因肺炎住院期間,頓悟 「無」 的哲學並決定回鄉當農民,試圖以種植柑橘和稻米來證明 「一切無用論」 的想法,從此開始實踐自然農法。1975年出版《一根稻草的革命》。1988年獲印度最高榮譽獎和菲律賓麥格塞塞獎。1997年獲國際NGO地球協會獎。他的主要觀點是:大自然是一個完整不可分割且自我完滿的系統,在它面前,人的智力根本不算什麼,嘗試用人力去分解、認識和改造自然,純屬痴心妄想,強行造作則後患無窮。進而批判人的貪慾,主張回到類似小國寡民的個體農耕生活。
▲ 福岡正信的農耕生活
羅列一些他在《自然農法》一書中的解說——大自然奧妙無窮,遠非人智所能揣度:
自然界是個有生命的統一體,不容分解、解體,分解則消亡。
自然界本來沒有生死、大小、盛衰、強弱之分,害蟲與天敵是弱肉強食的關係,也沒有正邪善惡之分。
動植物在地球上發揮的全部作用,是不可能靠科學的分析和人們的智慧來補充的。
自然是人類無法知道的,任何解釋都存在著不合情理、犯錯誤的危險。
有無限多的原因,要想追根尋源,不可能找到什麼是真正的原因。
從部分性來看,有原因有結果;從整體性來看,沒有原因和結果。在自然界中,向來就沒有因果關係。這就是我主張的無因論。
一種要素的好壞、過分與不足,本來就沒有什麼標準,要隨其它要素的變化而相對變化,相抵相補,總是處於運動之中。
今年早熟品種好,為什麼呢?實際上真正原因並不能說清楚。颱風一吹,各產量要素都發生了輕重變化,也有的壞條件反而變為好的結果。
一切要素,只有在與其它要素的密切聯繫中才有意義。唯有未分割之前的原始要素,才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要素。
要素間的因果關係是把握不住的。原因當中還有原因。詳細地解釋歉收原因,只是自我滿足而已。進行大量的原因分析,或全部不予追究,結果同樣無意義。
因果關係糾纏緊密,不可能搞清它。解釋一步步取得進展是可能的,但是無效的,其想法與實際情況沾不上邊。
越是組合很多的改善對策,越是會出現很多相剋因素。這種相抑性是自然的一種均衡表現。自然界極力排除人為的影響,而還原自然的本來面目。
稻和蟲都生長在地上,它們之間能共生共存,毫無牴觸和矛盾。
自然界的動物對與自己食料無關的植物,不亂加傷害,這是本性所決定的。
高溫多溼的地方水稻極易生長得過於繁茂,病蟲害多發是為了抑制這一異常狀態,是自然界的一種自調手段。
他對大自然的理解和膜拜,令人動容,也相當精彩。既然人無所施其智,則不如絕聖棄智:
科學技術是能源浪費的一種手段。
「什麼也不要幹」 決不是書生學者的假定,也不是懶漢的藉口,而是一絲不苟地把握人生價值,始終不渝地抓住自然和人類的本質,主張不要分解自然。
嬰兒靠眼睛直觀事物,他們不會區別事物,所看到的自然是一個統一體,不會懷疑什麼,更不會表現出打抱不平。成人的眼睛是不完全的、充滿矛盾的。
將發芽作為生長的起點,將枯死作為終點,這都是人為的劃分。自然是一個,既沒有什麼出發點,也沒有什麼終點,有的僅僅是萬物在運動,也可以說什麼也沒有。
農民認為水稻結實是太陽的恩惠。科學家則解釋說:這是葉片中的葉綠素,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澱粉……科學家是不是真正了解光和空氣呢?這種科學只是擅長抽出某個死的自然現象的某個斷面來分析研究。把光僅僅作為一種物理現象來看的科學家,對光來說是個盲人。
▲ Larry Korn花了三年翻譯了福岡正信所著的《一根稻草革命》,現在他在俄勒岡州的阿什蘭成為了一個永續農業指導員。
這個世間什麼也沒有,人類只要歸順自然而生存便是幸福,什麼也不必操心。
依今年的觀察、經驗,是不能強加到來年的。
專門研究害蟲既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一味抓住蟲危害稻的現象追究下去,倒不如研究蟲不危害稻更好些。
不要關在研究室內,只需在大自然這個廣闊教室裡,就能受到生動教育。(這段話讓筆者想起文革後期郭振清、葛存壯演的那部電影《決裂》,呵呵)
越接近於不加區別,適用範圍就越廣,也就越接近於自然真理。
用科學農法栽培作物,是根據人們的欲望,從自然中選出特定作物,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經營的。因此,必然犧牲其它動植物的繁榮和發展,也必將受到其它動植物的反抗。
他對科技應用下的現代農業口誅筆伐:
小乘的自然農法,以自然實質作為研究中心。科學農法以自然的外因為研究目標,而大乘的自然農法則是什麼也不進行的不戰而勝的方法。
把柿子栽種在土地上,比用科學方法去合成,要省力得多。
在產量和美觀程度上,科學農法顯示了一時的表面優越性,由於導入了高產技術,有希望獲得更高的產量也是事實。所謂高產技術,說到底只不過是減產的防治技術。人為的增產必然破壞大自然的物質循環和平衡,是導致公害的根本原因。
科學農法是以人的欲望和追求為目標,而自然農法則依作物的自身力量,使人的欲望得以滿足,以人的需糧要求為使命,不追求不切實際和違法客觀規律的妄想。
本來是相輔相成的樹姿,一旦經人工修剪,就變成了弱肉強食的爭奪。修剪後的樹枝就不能按自己要求去生長,一生都需人照料。
人為把作物培育得不健壯,為作物感染病蟲害創造了條件,然後再去防治。
了解自然的目的是為了去幹涉自然,這是毫無道理、有害無益的。
甚至對看似「友軍」的主張也不假辭色:
原則上說有機物堆肥也是無用,作物要依靠人造養分才能生育的想法就根本錯誤。
有機農法、微生物農法、發酵農法,其實仍然是科學農法的一個領域而已,最終將導致無可挽回的失敗。
他的自然農法有「三無」:無意、無為、無策,根本哲學是「萬法皆空論」,具體作法是「四不」:
▪不耕地 ▪
耕鋤越勤,土粒越細,空隙越少,土壤越板結。自然土壤隨著年代的增長,變得多孔而鬆軟,這是有機質的增加、微生物繁殖、地力增進的結果。土壤的肥沃性和鬆軟性要靠自然力來完成。土壤的生態系統是互為關聯的,腐殖質一增加,結構就改善,微生物就活躍。土壤具有自耕的能力。自然的森林不藉助人力,單靠自身的力量,就能使幼苗長成巨木。靠草和樹、蚯蚓和鼴鼠等承擔完全徹底的土壤改良和土壤耕作的重任,比單靠人為的手段不知要高明多少倍。現代人硬把自然的手捆綁起來,以自己的手去代替,把蠢行誤認為明智。不管人們對土壤怎樣細加研究,也不可得知土中的一切,也不可能創造出超土壤的土壤。
▪不施肥 ▪
土壤中隱藏著無窮的奧秘和神秘力量,一般旱田一克土壤棲息著一億以上的黴菌、細菌、酵母菌、藻類等微生物;土壤並非死的礦物質,而是活的類生物體,這些微生物以各種形式生存、鬥爭、共生著。把土裝進盆缽、脫離自然環境的試驗,在特定條件下和有限範圍內,看到施肥促進了作物生長,不過是一時的局部現象,必然導致作物生長的軟弱化;酸性肥料抑制和殺滅了土壤微生物,使土壤發生混亂,而帶來無窮禍害。某種肥料施用過多,其它肥料的效果就降低;某種肥料一旦不足,其它肥料再多也是白浪費。
▪不除草 ▪
自然的環境能使各種植物共存共榮,但從人的眼光來看,共存是相對的,鬥爭是絕對的。在茂密的森林群體中,上有喬木下有灌木,灌木之下有雜草,雜草之下又有苔蘚,從上而下形成有秩序的合理層次結構,與其說它們在那裡爭奪養分,不如說是共生共榮、和睦相處、各得其所。草能夠使土壤肥沃。自然界有多種雜草,乍一看好像雜亂無章,仔細觀察卻生長盎然,生死有序,很有規律,潛在著深刻的哲理。
▲ 農民在田裡噴灑農藥
▪不用農藥 ▪
天敵和害蟲之間是什麼關係,又是如何變化的,人們很難說得清。直接無害而間接卻有害,況且天敵是多次相關聯的,害蟲自身內部也在互相殘殺,在選擇農藥時,如何區別使用,是很難辦到的。除草劑不僅鍛鍊了原有雜草的抗藥性,而且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能抗除草劑的新型雜草的蔓延,使除草問題陷入困境,導致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 福岡正信所著的《一根稻草的革命》英文版封面
他要探索「人間的奧秘」,緬懷雞犬相聞的理想生活,把個體回歸田園作為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方案:
田間有蜘蛛和青蛙活動,蝗蟲一個接一個飛來飛去,紅蜻蜓成群飛舞,稻穗像穀子那樣剛勁有力地屹立在田裡。樸實的農民在家前屋後搞自給自足的蔬菜生產、在庭院中栽植果樹,樹下小孩子玩耍,豬吃小孩子的糞便,同時也進行鬆土,狗攆走豬,人在這樣的肥土中種菜,蔬菜茁壯生長,一旦有蟲子危害就有雞來啄食,雞生的蛋供孩子們吃。這種最接近於自然狀態的生產生活方式,既不浪費也最合理,在六十年代的日本農村到處可見。
現代人已經完全與大自然隔絕了。表面悠然自在的年青人,其內心世界空虛,失去了自然歡樂,追求著無聊的娛樂。自然狀態的心曠神怡,僅僅存在於大自然當中。所有的人歸鄉耕種,是創造理想鄉村、社會、國家的根本途徑。一畝半田就可以達到自給自足要求了,在上面建小房屋,生產食物和蔬菜,飼養一頭山羊,飼養數隻地雞和養點蜜蜂之類,那是很理想的。
▲ 比爾·莫裡森和福岡正信
福岡是個固持理念、不肯妥協的人,終其一生,他的自然農法在日本很少被接納,連著作都不易出版。據說他兒孫的農場也沒有採用自然農法,而是一般的有機農法。
比爾·莫裡森是當代另一個主張革命性農法的人,他生於澳洲的塔斯馬尼亞,比福岡小15歲,1974年提出樸門(permaculture)農法。1986年,二人在美國一個有上千人參加的樸門聚會中有過一次交集,孤獨的福岡終於找到了同道中人,儘管他們的觀點不乏分歧。有趣的是,莫裡森也是位有志改造社會的人物。他們都沒把志向局限在農耕範疇裡。比福岡稍早提出自然農法構想的岡田茂吉亦然,他甚至創立了一個「世界救世教」。至少在東方,鄉農生活還有可能成為通往理想彼岸的渡口。
2008年8月16日10點15分,福岡因年老體衰在愛媛縣家中去世,享年95歲。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一根稻草的革命》作者:福岡正信出版社:北京大學社,1994;廣西師大社,2017
以上內容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門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