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越南「蛙人團」解密

2020-12-19 海南日報數字報
  核心提示

  據新華社報導,2014年5月2日,中國企業所屬「981」鑽井平臺在中國西沙群島毗連區內開展鑽探活動。

  中方作業開始後,越南方面即出動包括武裝船隻在內的大批船隻,非法強力幹擾中方作業,衝撞在現場執行護航安全保衛任務的中國政府公務船,還向該海域派出「蛙人」等水下特工,大量布放漁網、漂浮物等障礙物。

  越南「蛙人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部隊?它有什麼特點?

  越南的「蛙人團」可以潛至距離戰艦三四米處,引爆水雷,從而破壞戰艦殼體。實際上這幾乎是必然犧牲的自殺式襲擊。

  東南亞各國中,越南擁有幾乎實力最強的蛙人部隊。特別是越南第126突擊團的蛙人精英分隊,每名隊員都能攜帶500公斤的負重潛入水下50米,「靜默」超過24小時,或者隱蔽在開闊地的沙地中而不被察覺。  

  曾炸沉美軍航母

  越南戰爭期間,北越蛙人曾炸沉美軍航母。1964年5月1日,美軍「卡德」號航空母艦將武器彈藥運抵西貢芽莊港。6名北越蛙人潛入港內,用磁性水雷炸毀了航母動力艙,僅僅20分鐘巨艦宣告沉沒。

  整個越南戰爭期間,越共水上特工部隊共炸沉美軍和南越軍隊艦船近1000艘。1969年,北越在水上特工連的基礎上成立了「126水上特工團」,被視為越南蛙人部隊的前身。1975年,北越借蛙人從南越手中一舉奪得6個島礁。

  目前,越南突擊工兵司令部分別在隆安省和建和省設有蛙人作戰學校,每年培養30-50名蛙人,前者擁有從朝鮮購買的「山高」級微型潛艇,主要進行登陸作戰以及破襲敵船的訓練,可實施班排級水下突擊,而後者則主要培養蛙人執行偵察、敵後滲透任務。

  最苛刻的訓練

  作為越南軍隊的精銳,以蛙人為主的突擊隊訓練極為嚴苛。

  在該部隊服役18年的Nguyen Hai Trieu上尉曾表示,訓練科目以深潛捉物開始。

  這是最殘酷的訓練,每名士兵負重200公斤,之後加重到500公斤,深潛20~50米。

  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士兵由特殊器材引導深潛。由於深水中強勁的潮湧,這是一項很容易耗盡體能的任務。

  士兵們還要訓練一動不動沉在水中、準備伏擊特定目標的能力。當前的紀錄是連續24小時在海水深處持續潛伏。

  在溫度降至8~10攝氏度的寒冷季節,蛙人們仍舊進行常規遊泳訓練。出水之後,人體皮膚經常變成藍色或蒼白色,嘴部肌肉也會失調。

  特戰隊員每年3次被派遣至越南以東海域,進行30~50天野戰訓練。

  蛙人戰士的前庭神經十分強大,能夠幫助其在高難度的旋轉運動中和運動後保持平衡感和方向感。

  模擬訓練中,士兵的雙腳綁在旋轉輪上,身體倒掛不停旋轉,有時長達數小時。

  Trieu表示,在四五十米深的海水中,如果不能熟練使用適合不同水深的減壓器材,就可能氧中毒或氮中毒。在完全黑暗的海水中操作某種隨身攜帶的器材時如果進水,肺部也會嚴重損傷。

  Trieu還說,他們可以潛至距離戰艦三四米處,引爆水雷,從而破壞戰艦殼體。實際上這幾乎是必然犧牲的自殺式襲擊。

  夏季,特戰隊的訓練場轉到陸地。通常做法是將士兵埋入太陽炙烤的沙中,訓練偽裝能力和堅強意志。據稱,在35攝氏度氣溫下,沙中溫度可達37至45攝氏度。

  這種偽裝能力能夠用於進攻城市或者防守堅固的地點,當然也包括海灘。突擊隊員是圍困目標的先遣部隊,每名士兵將自己埋入挖好的坑中等待攻擊發起。

  擅長島礁作戰

  戰後,越南不僅將蛙人部隊擴編,更在資金、人員、裝備上不斷提供支持,欲將其打造成王牌力量。

  對艦艇、島岸設施進行突襲破壞,是越南海軍蛙人的慣用手段。而潛艇出色的隱蔽性,使其成為搭載蛙人執行滲透任務的天然選擇。越南已購買了六艘「基洛」潛艇,除執行巡邏、攻擊任務外,作為越南人的看家本領,「基洛」潛艇很可能被用於輸送蛙人,執行島礁爭奪中的特種作戰任務。越南蛙人部隊對南海島礁守備部隊的威脅比其水面艦艇更大。

  在茫茫大海中,防守一方受島礁面積限制,大多只部署有遠程警戒雷達或氣象雷達,基本處於「以點保面」的格局。這些島礁離後方基地較遠,一旦遭到蛙人突襲不易獲得支援,這也成為越南發展蛙人部隊的一個重要的著眼點。

  (來源: 新華國際)

相關焦點

  • 越南蛙人團:負重潛水「靜默」超24小時
    東南亞各國中,越南擁有一支實力很強的蛙人部隊。特別是越南第126突擊團的蛙人精英分隊,每名隊員都能負重潛入水下50米,「靜默」超過24小時,或者隱蔽在開闊地的沙地中而不被察覺。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裡應外合」,讓海南人的英語強起來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外語類高校。在海南,多個城市的街頭標語、多座圖書館的外文書籍由該校師生翻譯,多個熱門景區的外語導遊、多場外交活動的同聲傳譯等工作也由該校師生承擔。  據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副院長楊學前介紹,多年來,該校根據海南12個重點產業發展方向,有側重地開展外語人才培養工作,目前開設的17個外語專業裡,除了英語系之外,還有韓語、日語、泰語、印尼語、阿拉伯語、越南語等語種在內的東語系,以及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語種在內的西語系,為省內外輸送了大批小語種人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處女星號帶您體驗不一樣玩法
    在海南的遊客,能從處女星號上體驗到什麼不同的感受和玩法呢?海南日報旅遊周刊記者近日採訪了海南康泰國旅中國公民旅遊中心總經理何鵬。  郵輪上的非凡享受  何鵬介紹,從4月至10月,「處女星號」將有20個航次將三亞作為經停港,海南遊客可以享受三亞———越南———香港航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守住美麗風景 贏得美好「錢景」
    11月8日,第一次來到海南遊玩的10歲女孩王曦不僅對碧海藍天充滿喜愛,更對這片土地上的少數民族村落十分好奇。  對於孩子來說,「少數民族」是個新鮮詞彙,甚至充滿神秘感。王曦的媽媽沒有提前解密,而是笑著回答:「我們去瞧瞧海南的少數民族村落,再住上幾日,走進他們的生活。」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00後」新生流行「空手到」  8月29日下午,海南醫學院校內快遞代收點前人頭攢動。不少「00後」大一新生與父母一起來領取包裹,裡面大多是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  開學報到時,海南醫學院大一新生李佳佳只背了一個雙肩包,其他行李全部從老家寄到學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發揮優勢 做足海南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本報海口12月22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王金強)海南發展房車露營旅遊潛力如何?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