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李大釗」「光臨」上海歌劇院,只為敲響這一下《晨鐘》

2020-12-17 騰訊網

本周末走進上海大劇院觀看原創歌劇《晨鐘》的觀眾,將會身臨其境與「陳獨秀」「李大釗」驚喜相遇。

昨天來自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南陳北李」雕像首次離開「家門」,在劇場大堂裡,等待與觀眾在歌劇中一起重溫黨的歷史、重拾黨員初心、重振民族精神。

「南陳北李」雕像亮相上海大劇院 郭新洋 ▲

01

邊演邊磨

此番演出是《晨鐘》入選上海首批重點文藝創作項目後的首度亮相,

也成為「藝起前行·全國優秀新創舞臺劇目上海展演」的收官大戲。

《晨鐘》劇照 郭新洋 ▲

《晨鐘》誕生四年多來,上海歌劇院與主創團隊及各方專家一起,針對《晨鐘》的劇本、音樂、舞臺呈現等各個方面聽取意見、展開探討,通過音樂會版、舞臺版、巡演版、講演版等多個版本數十場的演出實踐,不斷總結、修改打磨。

《晨鐘》劇照 郭新洋 ▲

今年1月,本劇作曲家許舒亞交出了一版重新創作後的《晨鐘》,隨後就飛去了巴黎過年。

陰差陽錯,許舒亞因疫情在法滯留了6個月,一直到8月才回國。

這6個月,他潛心修改打磨,每天一起床就打開《晨鐘》的視頻開始播放,在電腦前一坐就是6小時。

許舒亞講述創作過程 郭新洋 ▲

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給他打過一次國際長途,「一部歌劇首要的就是音樂,創作中有任何問題我們來協調」,這讓許舒亞更加堅定了認真創作的信心,許舒亞感慨:「過程很艱辛,但《晨鐘》值得我們去付出。」

02

傳遞信仰

在「南陳北李」雕像前,歌唱家於浩磊、陳朝賓分飾李大釗、陳獨秀,演唱了劇中的精彩片段《她就叫中國共產黨》,仿佛把現場觀眾帶到了那個相約建黨的雪夜。

於浩磊、陳朝賓演唱劇中片段 郭新洋 ▲

首次飾演李大釗的歌唱家韓蓬演唱了詠嘆調《為了四萬萬同胞》,聽得人熱血沸騰,這是李大釗慷慨就義前的「絕響」。

韓蓬演唱《為了四萬萬同胞》 郭新洋 ▲

「從《託斯卡》《圖蘭朵》開始,往往最引人入勝的詠嘆調不是在最輝煌的大場面時刻唱響的,而是內心表達出來的。」

這是許舒亞重新修改《為了四萬萬同胞》的初衷,如何才能真正唱出李大釗犧牲之前的心聲,體現出他崇高的精神,將全劇的情感推向直擊內心的最高點,是本次音樂修改的重點之一。

《晨鐘》劇照 郭新洋 ▲

導演熊源偉說道:「《晨鐘》點燃了年輕人心中信仰的火焰,這部戲沒有說教,因而有了說服力。」

導演熊源偉 郭新洋 ▲

韓蓬表示,此前已經在臺下觀看《晨鐘》多次,這一版明顯感覺到英雄式的人物裡,多了很多柔情。「大釗先生不僅是精神領袖,也是一位有家室的普通人,歌劇很好地體現出了大喜大悲的張力。」

03

詩化歷史

《晨鐘》將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喻為以生命喚醒民眾、呼喚黎明的「晨鐘」,通過歷史背景、人物刻畫的有機融合,聚焦其崇高的革命信仰,「鐵肩擔道義,碧血鑄豐碑」的初心使命。

《晨鐘》劇照 郭新洋 ▲

熊源偉認為,藝術創作沒有題材限制,主旋律也可以做出藝術精品,因此,他將寫意與詩化的東方審美融入了劇中

《晨鐘》七一演出時,他特意找到現場的年輕觀眾詢問觀看感受,讓他意外的是,所有的年輕觀眾都覺得這部戲非常好,深受觸動。

《晨鐘》劇照 郭新洋 ▲

此番新上演的《晨鐘》,還特別邀請多媒體設計豐江舟加入主創團隊,對多媒體呈現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上海上海」和「相約建黨」等多段的多媒體投影將煥然一新展現在觀眾面前。

與此同時,主創亦調整了部分舞美、道具,在兼顧歷史與當代審美的同時,為演員的舞臺調度提供更大的便利。

許忠介紹歌劇《晨鐘》 郭新洋 ▲

據悉,歌劇《晨鐘》還將於明年在上海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北京國家大劇院等地上演,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趙玥

編輯:小開

圖片:郭新洋攝影

新民晚報文化部

相關焦點

  • 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壓軸「藝起前行」展演
    原創歌劇《晨鐘》片段(視頻來源:上海歌劇院)央廣網上海11月25日消息(記者楊靜 林馥榆)作為「藝起前行·全國優秀新創舞臺劇目上海展演」壓軸大戲,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將於11月28-29日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 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今晚上演 再現「南陳北李」崢嶸歲月
    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等一批仁人志士集結在北大紅樓,開始了他們對救國之道的探尋。作為「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的收官之作,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將於今明兩晚在上海大劇院上演。《晨鐘》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為主人公,以其在《晨鐘報》創刊號上的撰文《<晨鐘>之使命》為劇名靈感,將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主義先驅們喻為以生命喚醒民眾、呼喚黎明的「晨鐘」。
  • 藝起前行|「南陳北李」雕像走進劇院,歌劇《晨鐘》即將敲響
    由上海歌劇院創排,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為主人公的原創歌劇《晨鐘》,11月28日-29日將在上海大劇院上演,並分別由於浩磊和徐曉英、韓蓬和宋倩兩組演員擔綱主演。《晨鐘》共分三幕,以「尋道、行道、殉道」貫穿全劇,重點突出了李大釗在革命之路上為共產主義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展現了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 四年潛心打磨 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昨晚,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在上海大劇院上演,壓軸「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晨鐘》聚焦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展現了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回顧為期兩個半月的展演,來自北京、江蘇、廣東、廣西、四川、陝西、上海等地的14臺優秀劇目在滬上各大劇場上演,讓上海觀眾感受到豐富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最新文藝創作成果。今年10月29日,李大釗誕辰131周年紀念日,上海歌劇院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曾聯合定製歌劇《晨鐘》主題黨課。
  • 千錘百鍊,把「晨鐘」敲得更響
    昨天下午,記者剛走進上海歌劇院排練廳,就聽到李大釗的扮演者於浩磊跟新版《晨鐘》導演熊源偉叫苦:太難了!他前一天晚上剛拿到作曲家許舒亞修改完的劇終唱段,挑戰重重。熊源偉鼓勵於浩磊,再難也要啃下來,「這樣才能讓觀眾聽得過癮。」  新版《晨鐘》比起2018年首演版有較大改動。原來的兩幕調整為三幕,以「尋道、行道、殉道」貫穿全劇,聚焦革命先驅者的艱難求索、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 《晨鐘》本周末上演於上海大劇院 讓年輕人「入耳入心」
    作為「藝起前行·全國優秀新創舞臺劇目上海展演」的壓軸劇目,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將於11月28、29日在上海大劇院上演,盪氣迴腸的一聲「晨鐘」,點燃觀眾的滿腔熱血與澎湃激情。值此演出之際,又恰逢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休館翻新,上海歌劇院和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聯合策劃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雕像陳列」,讓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原展廳中的重要展品「南陳北李」雕像首次「走出」一大會址,在上海大劇院作特別展出,「南陳北李」在劇中李大釗與陳獨秀等人的歌聲中再次「相會上海」。
  • 藝起前行|《晨鐘》:一百年後,我們要把晨鐘敲得更響
    海報設計 白浪9月13日,「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將於上海拉開帷幕,持續至11月。展演期間,來自北京、江蘇、廣東、廣西、四川、陝西、上海等地的14臺劇目,將集結亮相申城舞臺,所有參演劇目均為國內原創。
  • 上海歌劇院新演出季發布:民族歌劇《田漢》《晨鐘》講述中國故事
    圖說:上海歌劇院發布演出季劇目 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攝 下同今天, 上海歌劇院發布了2019-2020演出季劇目,19臺44場演出、14場藝術導賞及一系列歌劇沙龍將為上海觀眾開啟新一輪的「歌劇盛宴」。唱響民族歌劇在男高音歌唱家韓蓬的帶領下,上海歌劇院合唱團獻上了歌劇《田漢》的選段「國之殤」。氣勢雄渾、充滿中國韻味的唱腔,給新演出季定下了「民族」的基調——上海歌劇院的三部原創民族歌劇《田漢》《晨鐘》《天地神農》將陸續在新演出季中亮相。
  • 李大釗與胡適惺惺相惜(圖)
    1916年輟學歸國,與友人創辦《晨鐘報》,繼續討袁,倡導民族革命,反對北洋軍閥。1918年2月,被北京大學聘為該校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為當時名教授。與陳獨秀、胡適合辦《新青年》雜誌。  李大釗與胡適都是以極大的熱忱投入新文化運動,共同迎接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的時代英雄。  李大釗與胡適是通過《新青年》邂逅的。
  •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藏康有為、梁啓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
    4月13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藏康有為、梁啓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書信展」開幕,首次集中向公眾展出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近年徵集入藏的一批清代、民國人物的信札和書畫作品。包括陳獨秀致胡適、李大釗等人,梁啓超致胡適,康有為致梁啟勳書信、詞稿等共26通,藏品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
  • 李大釗的梵人心腸
    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老師同學合影,左三為李大釗|李大釗紀念館供圖李大釗痛批陳獨秀為那般?從此李大釗「以身相許」,與湯化龍成為感情上的「戀人」。「因長期缺席」李大釗被早稻田大學除名,回國後受湯化龍之託,在北京創辦《晨鐘報》。不久湯化龍食言「編務獨立」,將《晨鐘報》淪為內鬥工具。李大釗拒絕做湯化龍的槍手,婉言去職,作小說《淚別》與昔日恩主分手。
  • 李大釗與上海的不解之緣:曾七度來滬,結識孫中山促成國共合作
    只可惜資料闕如,李大釗這次的滬江行跡已不可考,但從他抵滬後寫給遠在東京的摯友霍侶白的一首詩中,略能體會其當時的心境。「一輪舟共一輪月,萬裡人懷萬裡愁。正是黯然回首處,春申江上獨登樓。」字裡行間浸潤著一個愛國青年憂國憂民的情懷。逗留兩周之後,李大釗便返回東京。首次上海之行令李大釗的心情久久難以平復,「益感再造中國之不可緩」。
  • 最近風靡網絡的陳獨秀請你坐下,下面請李大釗同志發言是什麼梗...
    陳獨秀請你坐下是什麼梗?網絡用語「陳獨秀」我們經常會在各種評論下面看到,關於陳獨秀的熱度一直不下。其實網上的意思和陳獨秀本身沒有什麼關係,而是和他的名字有關。最近又出現了「陳獨秀請你坐下」,這是什麼梗呢。
  • 新文化運動倡導人陳獨秀開闢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在三年之後,1889年7月14日,恩格斯領導下的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的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把5月1日定為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節日。這一決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陳獨秀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領導者陳獨秀,便是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尤其是在得知了國際上將五月一日定為國際無產階級的節日後,便即刻為這一事件在中國的傳播做準備。
  • 一把藤椅見證偉人風範 李大釗故居前的遐思
    仲春之際,李大釗故居前的兩株丁香花開得正盛,清香瀰漫整個院落。作為我省「紅色足跡」大型紀行式採訪的第一站,4月28日,筆者來到大釗故裡——— 樂亭縣大黑坨村,追尋偉人的足跡。「就是在這張藤椅上,大釗先生撰寫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倡導革命的宏文巨作……」解說員的講解,讓人們走進了歷史。
  • 李大釗與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
    面對封建復古思想的反撲和民主制度的巨大危機,李大釗和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發動了新文化運動,同封建思想展開了猛烈的鬥爭,為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1.高揚反封建旗幟,衝決禁錮人們思想的閘門,為早期馬克主義思想運動掃除思想障礙    孔學是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 李大釗:民國模範好丈夫
    1913年,李大釗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早稻田大學,1916年回國即到北京創業,和胡適、陳獨秀等等一干人搞新文化運動。1918年1月,李到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這期間,李把妻子接到了北京。 李大釗在北大工作期間,剛30歲出頭,事業和生理上都風華正茂。妻子趙紉蘭已年近四旬,早已過了男人們都不會回頭看一眼的最好年紀。
  • 開天闢地陳獨秀,經天緯地文化魂
    陳獨秀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無可爭議的創始人,而且還是中國共產黨中堪稱文化大家的首屈一指之人,縱觀九十年歷史,此兩點沒有人能夠出其右。可以這樣說:陳獨秀不僅創建了共產黨,而且還撥亮了新時代;有了陳獨秀的氣概與文採,共產黨才有了更大的動靜與光彩!如果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裡沒有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蔡和森的氣概與飄逸的文採,那麼,以軍事暴動為主線的群眾運動就更難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 尤小立:傅斯年與陳獨秀!
    傅斯年由裡而外,而陳獨秀由外而裡,恰代表了「五四」後新文化人士學術研究與現實政治的兩個不同的取向。以後,差不多有二十年時間,傅斯年與陳獨秀各自在自己的領域裡奮鬥,少有接觸。1932年10月,陳獨秀在上海嶽州路永吉裡11號寓所被公共租界捕房探員逮捕,消息一出,全國譁然。
  • 不做「偉人頌」, 上海歌劇院要演一個有血有肉的「田漢」
    上海歌劇院為此創排了歌劇《田漢》,不做「偉人頌」,而是希望通過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事件,展現一個更多面、更立體、更真實的田漢。10月1日-2日,歌劇《田漢》在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青年指揮家張誠傑的執棒下,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兩場,上海歌劇院2020-2021年演出季也由此拉開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