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歌劇院創排,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為主人公的原創歌劇《晨鐘》,11月28日-29日將在上海大劇院上演,並分別由於浩磊和徐曉英、韓蓬和宋倩兩組演員擔綱主演。
《晨鐘》共分三幕,以「尋道、行道、殉道」貫穿全劇,重點突出了李大釗在革命之路上為共產主義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展現了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晨鐘》劇照四年多來,上海歌劇院與主創團隊、各方專家,針對《晨鐘》的劇本、音樂、舞臺呈現等各個方面展開探討,並通過音樂會版、舞臺版、巡演版、講演版等多個版本數十場的演出實踐,不斷總結、修改打磨。作曲家許舒亞介紹,相對於最初的版本,《晨鐘》的劇本做了重大修改,人物也有所增加,音樂也要相應調整,「《晨鐘》是一個正劇,但我個人希望不要給它太多口號,應該展示更多的柔情。歌劇裡有詩意的地方,也是作曲家最應該發揮和展開的地方,怎麼寫?你要根據劇本背景、人物性格,和此時此刻的細節來寫。」另外,「這部歌劇要有思想性,怎麼詮釋思想性,而不讓它生硬?我們加強了音樂藝術的表現力。」
同時,《晨鐘》邀請設計師豐江舟加入主創團隊,對多媒體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上海上海」「相約建黨」等多段場景的多媒體投影煥然一新,與此同時,調整了部分舞美、道具,兼顧歷史與當代審美的同時,也為演員的舞臺調度提供更大的便利。
《晨鐘》劇照今年七一期間,《晨鐘》在上海大劇院演出過一輪,導演熊源偉曾問現場的年輕觀眾,包括十來歲的青少年,喜不喜歡這部劇,他們都表示很喜歡。「藝術創作從來沒有題材的限制,我們做紅色題材,一定要讓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喜歡。」熊源偉說,尤其是那些深刻的部分,「你不能把它吊起來,要讓它貼近地面,貼近觀眾的心。」同時,「我們要把它詩化,有西洋歌劇的形式,也有東方的品味。」
熊源偉說,劇目一開始,李大釗28歲,犧牲時才36歲,背後始終有堅定的信仰在支撐著他,這部劇感人的地方正是信仰,「對於現在的年輕人,我覺得,特別需要在他們心中點燃信仰的火焰,這恰是一部能點燃信仰火焰的歌劇。」
《晨鐘》劇照作為最早醞釀在中國創建共產黨的兩位先驅,李大釗和陳獨秀革命情誼深厚,「南陳北李 相約建黨」更是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史上的一段佳話。《晨鐘》對這段革命情誼有濃墨重彩的展示,在上海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南陳北李」雕像一直也是如潮的觀眾前去瞻仰的地方。
值此演出之際,又恰逢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休館翻新,上海歌劇院和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聯合策劃,讓「南陳北李」雕像首次走出紀念館,來到上海大劇院做特別展出。
「南陳北李」雕像首次走出紀念館,來到上海大劇院做特別展出。不久前,上海召開全市重點文藝創作推進會議,吹響文藝戰線重大主題創作「衝鋒號」,圍繞全面小康和建黨百年主題,發布首批重點文藝創作項目39項,《晨鐘》是其中之一。此番演出,也是《晨鐘》入選上海首批重點文藝創作項目後的首度亮相。不僅如此,《晨鐘》也是「藝起前行·全國優秀新創舞臺劇目上海展演」的參演作品。9月以來,來自北京、江蘇、廣東、廣西、四川、陝西、上海等地的14臺優秀劇目集中亮相申城,《晨鐘》作為最後一部大戲,即將在11月底壓陣亮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