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漢是中國國歌的詞作者,名字很熟,但對其人其事,人們卻未必有過多了解。上海歌劇院為此創排了歌劇《田漢》,不做「偉人頌」,而是希望通過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事件,展現一個更多面、更立體、更真實的田漢。
10月1日-2日,歌劇《田漢》在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青年指揮家張誠傑的執棒下,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兩場,上海歌劇院2020-2021年演出季也由此拉開大幕。
《田漢》劇照
開幕大戲看《田漢》與田漢同為長沙老鄉,編劇盛和煜初接邀請時,既興奮又為難,「田漢,太有個性的一個人了,太精彩的一個人了。太多好寫的,但又真的不好寫。」
幾易其稿之後,盛和煜筆下的《田漢》既有大開大合的歷史風貌,又有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還有極具生活氣息的對白或歌詞,為音樂創作的民族化和戲劇性提供了發揮空間。
作曲家吳粵北認為,中國的原創歌劇,一定要符合中國觀眾的聽覺審美習慣,既要與劇中人物形象、性格吻合,與劇情發展、戲劇衝突相扣,還要接地氣、有好聽優美的旋律。
他舉例,歌劇一開場就用了湘劇高腔來交代田漢的成長環境,有濃鬱的民族韻味,也體現了民族戲曲文化對田漢的影響;田漢在上海度過人生中重要一段,巧用了蘇州評彈等元素,體現海派風情;田漢與安娥初次見面,二重唱選用了蘇聯歌曲《共青團之歌》,將安娥的蘇聯學習背景,其共產主義信仰對田漢的影響、兩人的志同道合,均通過音樂交代清楚。
在導演張曼君看來,儘管《田漢》有英雄主義色彩,但不應該做符號化、程式化的表達,不應該是「偉人頌」,而是要回歸到人本身。也因此,臺上的田漢不僅有家國情懷,更有生活底色。
《田漢》劇照
「我們聚焦在他的青年時代,有他浪漫、熱血、激情的一面,也有他猶豫、衝動、幼稚、天真的一面。」
張曼君舉例,好比一開場在湖南老家的片段,「溫馨的夜晚,油菜花開了,遠處傳來好聽的湘劇,這樣的環境培養了田漢最初的藝術情感,畫面很美,歌曲也好聽。」
「描寫淞滬會戰後那一段『國之殤』,抗日將士們的合唱與田漢的男高音交織呼應,錚錚入耳。田漢醞釀《義勇軍進行曲》的靈感時,過往種種歷歷在目,繼而揮筆寫就『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無疑,這是一個有血有肉、才華橫溢又充滿家國情懷的藝術大家。」
兩天的首演中,韓蓬和宋倩、於浩磊和徐曉英,將分別主演田漢與安娥,在現場與觀眾一同高歌《義勇軍進行曲》。
演出季揭開重重面紗今年適逢「樂聖」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0月、12月,上海歌劇院將推出「許忠演繹貝多芬交響曲」系列,由許忠執棒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共演貝多芬第三、第四、第六、第八交響曲。
明年又逢「鋼琴之王」李斯特誕辰210周年,上海歌劇院將邀請鋼琴家孫穎迪,共同帶來「速度與激情」李斯特之夜,看看這位聲名赫赫的鋼琴家,如何將鋼琴技巧發展到無與倫比的程度,又如何在鋼琴上創造出管弦樂的效果。
「線上版」《唐璜》
除了各類線下演出,上海歌劇院今年也將首嘗線上版歌劇。7月,上海歌劇院演出了「音樂會版」《唐璜》,反響熱烈,觀眾對「線上版」《唐璜》的期待值水漲船高。10月,「線上版」終於要上了,相比「音樂會版」的簡單布景,「線上版」在多個地方實景拍攝,由康斯坦丁·科斯蒂遠程導演。
女子弦樂演奏組
女性力量崛起的時代,上海歌劇院結合時下流行,打造了一支11人的女子弦樂演奏組。在量身定製的重奏音樂會裡,「全女班」陣容將重新演繹那些耳熟能詳之曲,借著女性的敏感、細膩、浪漫,希望給觀眾眼前一亮之感。
上海歌劇院還特別策劃了「阿卡opera重唱音樂會」,用年輕人追逐的無伴奏合唱「阿卡貝拉」,對歌劇音樂、古典音樂進行改編,努力破圈。
隨著各地演藝市場回暖,上海歌劇院也將開啟全新的巡演計劃,從7月到11月,帶著西方歌劇《卡門》《茶花女》《圖蘭朵》、民族歌劇《江姐》《天地神農》、舞蹈專場《海之夢》等,前往廈門、福建、珠海、煙臺、麗水等地演出。
此番巡演一改以往的大體量,輕裝上陣,推出多種組合、可變性強的小型「講演類演出」:一方面精減舞美、服化、演員陣容,減小巡演成本和地方承接壓力;一方面將歌劇中最精華的部分濃縮,通過導賞講演,去繁就簡,深入淺出。
上海歌劇院有著傳承多年的紅色基因。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上海歌劇院還將特別策劃慶祝系列,帶著歌劇《江姐》、歌劇《晨鐘》、歌劇《田漢》、音樂史詩《長徵組歌》,在北京、上海、山東、四川等地巡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