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劇院放歌北京大學,三臺大作展現海派文化

2020-12-22 澎湃新聞

歷時43天,途經 17個城市,演出38場,上海歌劇院發動全院演出、舞美、行政部門300多人的力量,正在進行「魅力中國行——原創及經典作品全國巡演」。

5月26日-30日,「魅力中國行」來到了北京大學。為慶祝北大建校120周年,上海歌劇院應邀在北大百年紀念講堂獻演了原創音樂劇《國之當歌》、現代舞劇《早春二月》、「貝多芬交響作品專場音樂會」等三臺大作。

上海歌劇院黨委書記範建萍表示,之所以選擇這三部作品,是希望全面展示上海歌劇院的綜合實力,向北京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遞上一張帶有濃鬱海派文化特質的名片。

《國之當歌》:國歌聲裡紅旗飄揚

上海歌劇院首次獻演北京大學,選擇以音樂劇《國之當歌》打響頭炮。

《國之當歌》問世於2014年,講述了人民音樂家聶耳與左翼戲劇家田漢從相識、相知直至共同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故事。劇中既能看到摩登的海上風情,也能看到慘烈的抗戰烽火,既能聽到老上海的爵士樂,也能聽到聶耳的激情戰歌。

首度在北大亮相,《國之當歌》作曲、上海歌劇院副院長李瑞祥早早來到劇場,帶領演員反覆研究角色情緒,對重點唱段反覆打磨。觀演過程裡,北大學子感受到了抗戰青年追尋理想的昂揚鬥志,也重溫了聶耳譜寫的多首經典歌曲。

有意思的是,演出前,歌劇院特向觀眾發放了1500面小國旗,成就了現場獨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在音樂的帶動下,現場觀眾時不時揮起紅旗,當所有人起立合唱《義勇軍進行曲》時,全場更成為五星紅旗的海洋。

對重視愛國主義和歷史教育的北大來說,《國之當歌》就是一堂好聽的課。

《早春二月》:有時代印記的現代舞劇

現代舞劇《早春二月》誕生於2017年,以柔石的小說《二月》為藍本,反映了1920年代江浙一帶鄉土文化的傳統觀念下,以蕭澗秋為代表的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與彷徨,追尋理想與出路的強烈願望。

王媛媛編舞,杜薇作曲,譚韶遠設計服裝和舞美,上海歌劇院從北京請來一線主創陣容,打造了這臺具有江南風格的現代舞劇。

王媛媛擅長排演當代芭蕾,《早春二月》是2008年以來她第一次與本團以外的院團合作。上海歌劇院想要自我改變的熱情,讓王媛媛覺得有發揮的空間,而最吸引她的,是能同時使用歌劇院旗下的舞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用三個團的勁來打造這部舞劇。

不過,上海歌劇院舞劇團的演員都是民族民間舞、中國舞出身,一時間要跳不擅長的現代舞,對他們來說難度不小。

「從無到有反而簡單,但你習慣的東西要去改變,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蘇楠楠在《早春二月》裡扮演文嫂,她說,「民族民間舞追求的是上身和表情的感染力,王導要求我們,首先腳底下要像芭蕾一樣開繃直,上半身要保持現代舞的鬆弛。」

首演前,王媛媛帶著演員們從體力、技術方面從頭開始訓練,現代舞、芭蕾舞課輪著上,幾個月下來,她看到了他們的進步。此番在北大演出,王媛媛也特來到現場,為演員們把脈。

「讓這些民族民間舞、中國舞出身的演員多跳一些現代舞,能拓寬他們身體的可能性。舞蹈演員應該什麼都跳,而且基本功訓練一定要保證,這是基礎。」《早春二月》是一部有鮮明時代色彩的舞劇,王媛媛認為,在北大這樣一個有歷史印記的百年老校裡演這樣一部戲,二者在氣質上首先就是合拍的。

「整體感覺很美,情緒渲染到位,舞美超級贊,演員的舞姿也很棒。」小韓同學是北大數學系二年級的研究生,聽說有《早春二月》上演,她和朋友特地買了票過來觀摩,「這是我第一次看現代舞劇,北大平時演得也不多,感覺很新鮮。」

「貝九」:困難重生出的正能量

上海歌劇院在北大的收官之戰,以「貝多芬交響作品專場音樂會」壓陣,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親自上臺執棒。

一襲黑白裙,95後旅德青年鋼琴家萬捷旎率先帶來一曲《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在許忠的評價裡,萬捷旎謙和、文靜,琴聲裡能聽到她對音樂的熾熱和執著,「她的觸鍵很貝多芬化,聲音變化很多,對色彩的控制和對音樂的訴求是吻合的。」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緊隨其後。這是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情況下寫出來的作品,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部大作,儘管遭受了重重苦難,這部呼喚和平的傑作仍給世人帶來巨大的正能量。

「貝九」是上海歌劇院的保留曲目,連著四年跨年,歌劇院都在上海大劇院用此曲迎接新年,不僅是熟練度,他們對音樂的理解也很到位。

儘管已經很熟練,演出前,許忠仍舊帶領歌劇院交響樂團、合唱團連著排了三遍「貝九」,對他來說,這個排練量還遠遠不夠,「如果要完全貫徹我在藝術上的要求,至少還要排三天。」

「團裡對『貝九』很熟悉,但對我不一定熟悉,每個指揮家對這部作品的處理、要求、節奏和速度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詮釋都不同,所以每次我們都要重新開始排練。」

許忠說,每次翻開「貝九」的總譜,他都會把它當新作品來看待,「這部作品對我來說永遠是一個起點,我每次都會回歸到零,重新起步,重新站在這部偉大作品面前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感覺它的恢宏和音樂內在的力量。它人文精神中的那種歡樂,對和平的祈求,非常符合中國人的中庸之道。」

許忠笑說自己是比較「作」的指揮,每次排練都會做筆錄,會花時間去精雕細琢每一個細節,比如,當合唱團唱到「世界深受鼓舞」時,他希望他們能用一種非常柔和的表情來唱,「很多時候我們會刻意追求力量的表現,覺得唱得響、力量大就代表合唱團有水平,這是不對的,唱的輕、唱的優美才是我希望聽到的聲音。」

在北大演「貝九」是許忠刻意做出的選擇,不過,演出效果如何,就連他本人都覺得充滿懸念。最終,北大學子們用滿堂的喝彩聲、口哨聲給出了正面的反饋。

演職團隊:最大的挑戰是疲勞

4月29日至6月10日,歷時43天,途經17個城市,演出38場,上海歌劇院調動全院演出、舞美、行政部門300多人,在山東、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的17個城市拉練上演「魅力中國紅」。

北京站之前,上海歌劇院已經在山東臨沂、濟南、煙臺等6地完成11場演出。在北大連著駐演六天,上海歌劇院恰好趕上了高溫,收官這天,北京氣溫更是高達34度,這是歌劇院在巡演前完全沒有想到的。

不少人在巡演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合唱團演員因為氣候乾燥,出現了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交響樂團小提琴演奏員史維因為肺炎,一直戴著口罩排練;高溫天氣對木管和銅管的音準也帶來影響,因為氣壓過低,木管和銅管的演奏員甚至會喘不過氣來。

「他們非常累,我都不忍心排練。」許忠說,長時間大規模的巡演最大的挑戰是疲勞,對演員的體力、耐力、自信帶來了很大鍛鍊,「每個劇院其實都能做到這麼大的演出量,關鍵是量和質要齊頭並進。」

北京行結束後,上海歌劇院6月初將兵分兩路,《國之當歌》北上東三省,在30萬義勇軍浴血抗戰的白山黑水唱響《義勇軍進行曲》,四套交響音樂會則將南下江浙兩省八市,奏響《黃河》與《梁祝》。

2019年春節伊始,上海歌劇院將在美國近三十座城市展開為期47天的大規模巡演,「魅力中國紅」在國內的巡演,正好為即將到來的美國巡演打了前站。

相關焦點

  • 上海自貿區文創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現海派新形象
    「需要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著力構建對外文化交流體系」的工作要求,2016年7月29日,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共同主辦的「NICE Choice」——海派文創精品邀請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覽館正式開幕。
  • 體驗上海的「海派風情」?徐匯這6條路線值得去嘗試!
    衡復風貌館(復興西路62號)  由原徐匯區湖南路街道辦事處所在地改建而成,2019年5月18日正式開館,作為衡復風貌區優秀歷史文化的綜合文化展陳空間,專門展現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百年建築、百年人文與城市更新案例。
  • 海派文化中心開幕 上海「海派文化圈」正式形成
    6月15日,上海四川北路公園綠地內,海派文化中心在籌建一年多後正式開幕。由此,以四川北路公園為原點,輻射虹口、黃浦、靜安等海派文化重要區域的「海派文化圈」正式形成。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生命,而海派文化就是上海這座城市生機與活力的源泉。
  • 上海豐盛裡塔可貝爾開業 融合海派文化成最大亮點
    聯商網消息:繼2014年,以10億地價拍賣的上海張園·豐盛裡搖身一變,從傳統石庫門街區躍然成為靜安區新地王。據了解,位於南京西路歷史風貌區內的豐盛裡,按照上海石庫門裡弄建築特色打造,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風貌,創造了具有海派文化特徵的城市空間。
  • 館長訪談|上海大學博物館:溯源海派文化的背景與興起
    上海大學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對外開放,其館藏體系是以文學院歷史系舊藏逐步建立起來的,收藏的一批特色海派文化藏品很好的講述了海派文化的形成背景和興起。如「1884年的點石齋畫報」、「舊校場年畫《豫園把戲圖》」、光緒八年吳友如繪的《靜安寺圖》」、「《聯華畫報》悼阮玲玉號外」等藏品均以生動的歷史細節鉤沉出晚清民國時期的上海。
  • 青春放歌!上海19所高校3000多名學子唱響原創校園歌曲
    2018年11月19日,「青春放歌——上海大學生校園歌會」在復旦大學舉辦。 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攝11月18日晚,「青春放歌——上海大學生校園歌會」在復旦大學舉辦,「牢記時代使命 唱響青春旋律」校園歌曲創作活動推出的優秀原創歌曲在此唱響。
  • 革命文化、消費主義、上海本位……「海派」究竟是什麼?
    海派文學與文化構成了一種積蓄複雜的能量斷層,亟待闡釋與建構的空間。總而言之,即使我們把革命文化也算作海派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有一部分交叉,海派賴以存在的整體文化結構與場域,不但不能再延續下去,而且成為了50年代的黨和政府改造上海、改造城市的重要對象。在成為一種穩定的社會治理結構以後,激進的革命衝動與要求轉化成為了國家層面的動員力量,成為一種能動的律令而非對律令的挑戰,因此,至少在大部分的文學表現層面,海派文學看起來是銷聲匿跡了。
  • 不做「偉人頌」, 上海歌劇院要演一個有血有肉的「田漢」
    上海歌劇院為此創排了歌劇《田漢》,不做「偉人頌」,而是希望通過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事件,展現一個更多面、更立體、更真實的田漢。10月1日-2日,歌劇《田漢》在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青年指揮家張誠傑的執棒下,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兩場,上海歌劇院2020-2021年演出季也由此拉開大幕。
  • 上海16區16卷,「海派文化地圖」繪成!
    12月22日下午,叢書編委會向上海圖書館捐贈全套《海派文化地圖》,並與上海圖書館會議展覽中心、上海市廣播影視製作業行業協會微電影專委會、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上海航海郵局、上海喜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悅悅圖書有限公司等開啟「海派文化地圖」IP眾創與推廣合作,未來將圍繞海派文化微電影拍攝、動漫作品創作、文創郵票郵品設計、有聲出版、線上線下推廣,為市民遊客提供品讀書卷
  • 「文化」@樂迷們,上音歌劇院今晚正式啟用啦!
    趕緊和小布一起去了解↓文化新地標上音歌劇院坐落於上海音樂學院東北角、淮海中路和汾陽路的交界處,是中外團隊聯合設計的國內首個採用整體隔振技術建造的全浮結構歌劇院。上音歌劇院為8層綜合體,地下3層,地上5層,最高處建築高度為34米。
  • 四年潛心打磨 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昨晚,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在上海大劇院上演,壓軸「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晨鐘》聚焦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展現了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回顧為期兩個半月的展演,來自北京、江蘇、廣東、廣西、四川、陝西、上海等地的14臺優秀劇目在滬上各大劇場上演,讓上海觀眾感受到豐富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最新文藝創作成果。今年10月29日,李大釗誕辰131周年紀念日,上海歌劇院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曾聯合定製歌劇《晨鐘》主題黨課。
  • 東華上海紡博館「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 看海派時尚前世今生
    置身沙龍秀 領略新時代海派時尚的視覺盛宴歷史的摩登,時尚的魔都呈現在同一視野下,在傳統服飾背景及散布於背景中的中國時裝金頂獎設計師陳聞手繪的時裝設計稿和插圖營造的濃厚藝術氛圍中,32位模特在展廳現場演繹海派現代時尚設計,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動與靜的演繹,從歷史到當下,靈動展現海派時尚的新特點。
  • 上海植物園「海派盆景」成功申遺 匠心堅守傳承優秀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而盆景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之一,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中國幅員遼闊,由於地域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形成了眾多盆景流派,而「海派盆景」作為中國傳統五大盆景流派中最年輕的一支在中國盆景發展中一直備受矚目,此次上海植物園「海派盆景」成功申報徐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既是對海派盆景文化的認可,也是對在背後默默付出工作人員的肯定和鼓勵。
  • 「海派文化地圖」叢書16卷出齊 有望推出有聲書、微電影、動漫
    隨著2020年最後3卷的出版,「海派文化地圖」叢書16卷全部出齊。今天下午,「海派文化地圖」叢書贈書儀式暨「海派文化地圖」IP眾創與推廣合作意向書籤訂儀式在上海圖書館舉行。   「海派文化地圖」叢書是以上海16個區的海派文化特色資源和代表人物為核心內容,闡明海派文化在本區的發源、積澱、流布、傳承、發展、復興的歷史軌跡和地理分布,展現其品味特質、體現其國際格局、反映其非遺傳承,重繪上海海派文化的地理版圖。   「叢書以地圖的概念,把一個個海派文化地標、人物串聯起來。」
  • 韓正在臺訪問展現親民作風 民間知名度暴增(圖)
    中新網4月9日電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在臺訪問的上海市長韓正以其親民作風博得民眾和媒體好感,成為媒體寵兒,使他在臺灣民間的知名度暴增。不過,儘管其訪臺行程不免沾染了些政治味,但是見多識廣的韓正因應得宜,展現大陸高官少有的人格特質。
  • 「上海禮物」評選揭曉 兼具海派文化與國潮復興
    「上海禮物」評選揭曉 兼具海派文化與國潮復興 2020-12-19 19:31:10 張亨偉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 李佳佳 張亨偉)19日,由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十五屆「老鳳祥杯」上海旅遊商品設計大賽舉行頒獎典禮。這次「上海禮物」大評選,共選出20件商品組獲獎作品以及14件設計組獲獎作品。最終,樂高悟空小俠齊天大聖黃金機甲和朱家角文創系列產品分獲商品組和設計組一等獎。
  • 學上海話娶上海妻 透視新海派部落的情調生活
    海派是上海的專利。這種專利無須申請,也難於磨滅,它是上一世紀三十年代風情延續至今的積澱,是燈紅酒綠、春花秋月的縮影,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情結。  隨著「地球村」的逐漸形成,上海湧入了無數的外來人口,他們帶來了激情,帶來了競爭,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而海派的胃口,本身就是兼收並蓄,自成一家。外來人口帶來的一切,非但沒有改變海派文化的個性,反而愈加豐富了海派的色彩。而外來人口本身,也在海派文化的以柔克剛水火相融中,被包容或兼容成一個新上海人。  於是,一個針對外來人口的全新名詞就此產生———新海派部落。
  • 《海派文化叢書》英文版編譯啟動
    早報訊 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翻譯家協會共同發起的英文版《海派文化叢書》項目日前在上海大學啟動。
  • 海派家具——中西文化的經典碰撞
    一、何為海派家具?海派家具是在近代上海由中式家具西化和西式家具本土化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民用家具。二、海派家具成因1.審美風尚的西化民國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特殊時期,華夏幾千年的禮制文明受到西方器物文明的強烈衝擊,西風東漸成為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徵。
  • 海上藝術家眼中的海派文化是什麼樣的?他們各用一個詞來形容 ▸...
    ,他們在上海從事藝術創作,那麼他們眼中的海派文化是怎樣的呢?,把海派文化推廣到海外。」上海新文藝工作者聯合會主席黃豆豆結合自己12歲來到上海學舞以及為上海城市精神創作舞蹈作品的經歷,分享了他對海派文化的理解。即日起,這些海上藝術家談海派文化的短視頻將陸續同大眾見面,成為海派藝術傳播傳承的新窗口;同時視頻將通過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在國際各大文化交流平臺播出,成為一張推廣上海城市文化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