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43天,途經 17個城市,演出38場,上海歌劇院發動全院演出、舞美、行政部門300多人的力量,正在進行「魅力中國行——原創及經典作品全國巡演」。
5月26日-30日,「魅力中國行」來到了北京大學。為慶祝北大建校120周年,上海歌劇院應邀在北大百年紀念講堂獻演了原創音樂劇《國之當歌》、現代舞劇《早春二月》、「貝多芬交響作品專場音樂會」等三臺大作。
上海歌劇院黨委書記範建萍表示,之所以選擇這三部作品,是希望全面展示上海歌劇院的綜合實力,向北京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遞上一張帶有濃鬱海派文化特質的名片。
《國之當歌》:國歌聲裡紅旗飄揚
上海歌劇院首次獻演北京大學,選擇以音樂劇《國之當歌》打響頭炮。
《國之當歌》問世於2014年,講述了人民音樂家聶耳與左翼戲劇家田漢從相識、相知直至共同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故事。劇中既能看到摩登的海上風情,也能看到慘烈的抗戰烽火,既能聽到老上海的爵士樂,也能聽到聶耳的激情戰歌。
首度在北大亮相,《國之當歌》作曲、上海歌劇院副院長李瑞祥早早來到劇場,帶領演員反覆研究角色情緒,對重點唱段反覆打磨。觀演過程裡,北大學子感受到了抗戰青年追尋理想的昂揚鬥志,也重溫了聶耳譜寫的多首經典歌曲。
有意思的是,演出前,歌劇院特向觀眾發放了1500面小國旗,成就了現場獨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在音樂的帶動下,現場觀眾時不時揮起紅旗,當所有人起立合唱《義勇軍進行曲》時,全場更成為五星紅旗的海洋。
對重視愛國主義和歷史教育的北大來說,《國之當歌》就是一堂好聽的課。
《早春二月》:有時代印記的現代舞劇
現代舞劇《早春二月》誕生於2017年,以柔石的小說《二月》為藍本,反映了1920年代江浙一帶鄉土文化的傳統觀念下,以蕭澗秋為代表的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與彷徨,追尋理想與出路的強烈願望。
王媛媛編舞,杜薇作曲,譚韶遠設計服裝和舞美,上海歌劇院從北京請來一線主創陣容,打造了這臺具有江南風格的現代舞劇。
王媛媛擅長排演當代芭蕾,《早春二月》是2008年以來她第一次與本團以外的院團合作。上海歌劇院想要自我改變的熱情,讓王媛媛覺得有發揮的空間,而最吸引她的,是能同時使用歌劇院旗下的舞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用三個團的勁來打造這部舞劇。
不過,上海歌劇院舞劇團的演員都是民族民間舞、中國舞出身,一時間要跳不擅長的現代舞,對他們來說難度不小。
「從無到有反而簡單,但你習慣的東西要去改變,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蘇楠楠在《早春二月》裡扮演文嫂,她說,「民族民間舞追求的是上身和表情的感染力,王導要求我們,首先腳底下要像芭蕾一樣開繃直,上半身要保持現代舞的鬆弛。」
首演前,王媛媛帶著演員們從體力、技術方面從頭開始訓練,現代舞、芭蕾舞課輪著上,幾個月下來,她看到了他們的進步。此番在北大演出,王媛媛也特來到現場,為演員們把脈。
「讓這些民族民間舞、中國舞出身的演員多跳一些現代舞,能拓寬他們身體的可能性。舞蹈演員應該什麼都跳,而且基本功訓練一定要保證,這是基礎。」《早春二月》是一部有鮮明時代色彩的舞劇,王媛媛認為,在北大這樣一個有歷史印記的百年老校裡演這樣一部戲,二者在氣質上首先就是合拍的。
「整體感覺很美,情緒渲染到位,舞美超級贊,演員的舞姿也很棒。」小韓同學是北大數學系二年級的研究生,聽說有《早春二月》上演,她和朋友特地買了票過來觀摩,「這是我第一次看現代舞劇,北大平時演得也不多,感覺很新鮮。」
「貝九」:困難重生出的正能量
上海歌劇院在北大的收官之戰,以「貝多芬交響作品專場音樂會」壓陣,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親自上臺執棒。
一襲黑白裙,95後旅德青年鋼琴家萬捷旎率先帶來一曲《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在許忠的評價裡,萬捷旎謙和、文靜,琴聲裡能聽到她對音樂的熾熱和執著,「她的觸鍵很貝多芬化,聲音變化很多,對色彩的控制和對音樂的訴求是吻合的。」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緊隨其後。這是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情況下寫出來的作品,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部大作,儘管遭受了重重苦難,這部呼喚和平的傑作仍給世人帶來巨大的正能量。
「貝九」是上海歌劇院的保留曲目,連著四年跨年,歌劇院都在上海大劇院用此曲迎接新年,不僅是熟練度,他們對音樂的理解也很到位。
儘管已經很熟練,演出前,許忠仍舊帶領歌劇院交響樂團、合唱團連著排了三遍「貝九」,對他來說,這個排練量還遠遠不夠,「如果要完全貫徹我在藝術上的要求,至少還要排三天。」
「團裡對『貝九』很熟悉,但對我不一定熟悉,每個指揮家對這部作品的處理、要求、節奏和速度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詮釋都不同,所以每次我們都要重新開始排練。」
許忠說,每次翻開「貝九」的總譜,他都會把它當新作品來看待,「這部作品對我來說永遠是一個起點,我每次都會回歸到零,重新起步,重新站在這部偉大作品面前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感覺它的恢宏和音樂內在的力量。它人文精神中的那種歡樂,對和平的祈求,非常符合中國人的中庸之道。」
許忠笑說自己是比較「作」的指揮,每次排練都會做筆錄,會花時間去精雕細琢每一個細節,比如,當合唱團唱到「世界深受鼓舞」時,他希望他們能用一種非常柔和的表情來唱,「很多時候我們會刻意追求力量的表現,覺得唱得響、力量大就代表合唱團有水平,這是不對的,唱的輕、唱的優美才是我希望聽到的聲音。」
在北大演「貝九」是許忠刻意做出的選擇,不過,演出效果如何,就連他本人都覺得充滿懸念。最終,北大學子們用滿堂的喝彩聲、口哨聲給出了正面的反饋。
演職團隊:最大的挑戰是疲勞
4月29日至6月10日,歷時43天,途經17個城市,演出38場,上海歌劇院調動全院演出、舞美、行政部門300多人,在山東、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的17個城市拉練上演「魅力中國紅」。
北京站之前,上海歌劇院已經在山東臨沂、濟南、煙臺等6地完成11場演出。在北大連著駐演六天,上海歌劇院恰好趕上了高溫,收官這天,北京氣溫更是高達34度,這是歌劇院在巡演前完全沒有想到的。
不少人在巡演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合唱團演員因為氣候乾燥,出現了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交響樂團小提琴演奏員史維因為肺炎,一直戴著口罩排練;高溫天氣對木管和銅管的音準也帶來影響,因為氣壓過低,木管和銅管的演奏員甚至會喘不過氣來。
「他們非常累,我都不忍心排練。」許忠說,長時間大規模的巡演最大的挑戰是疲勞,對演員的體力、耐力、自信帶來了很大鍛鍊,「每個劇院其實都能做到這麼大的演出量,關鍵是量和質要齊頭並進。」
北京行結束後,上海歌劇院6月初將兵分兩路,《國之當歌》北上東三省,在30萬義勇軍浴血抗戰的白山黑水唱響《義勇軍進行曲》,四套交響音樂會則將南下江浙兩省八市,奏響《黃河》與《梁祝》。
2019年春節伊始,上海歌劇院將在美國近三十座城市展開為期47天的大規模巡演,「魅力中國紅」在國內的巡演,正好為即將到來的美國巡演打了前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