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小就喜歡讀書。沒上小學的時候,父親會在我晚睡前給我讀故事或者毛主席詩選。
父親喜歡藏書,也喜歡讀書,所以家裡的書架上常年有各種圖書供我閱讀。《基督山伯爵》帶我進入一種奇幻的冒險世界;《暴風驟雨》讓我體會到革命者那種頑強的創業精神和那個時代火熱的奮鬥激情;《家》《春》《秋》讓我感受到一個家族跌宕起伏的命運糾葛;而《青春萬歲》又讓我看到了新中國年輕兒女們那種刻苦讀書的朝氣與活力。
高中我選擇到縣城的寄宿學校讀書。《微型小說選刊》和《說唐演義》是那個時間我最愛看的讀物。我還經常在休息日溜出校園去書店買上兩本心愛的圖書。
大學時代,正趕上中國城市裡紛紛興建市民文化中心,我也就擁有了現代化的閱讀去處。我喜歡結交老人家,一些同樣愛書如命的人。老前輩經常給我推薦一些他們閱讀過並且認為足夠有價值的書籍。
出國了,在紐約可以看到很多公共圖書館和書店。我來到新城市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書讀。唐人街的中文書店,是我經常駐足閱讀的地方。有些時候,書店不是單純的存在。店主為了豐富經營品類,會售賣一些中國特色的其他商品。結果,表面上只是工藝品和字畫鋪的店面裡,經常會有一個年輕 人,走進來對工藝品從來不看一眼,輕車熟路地掀開牆上書架前的紅色春聯,翻找和閱讀藏在後面的中文書。春聯、書架和我,也就形成了一種怪異的存在。店裡面的阿公阿婆都認得我,只管笑眯眯地看著我這個愛讀書的傻後生。
在布魯克林大橋下,在中央公園的草甸上,總能留下我刻苦讀書的身影。去買菜的時候,看到大街上有售賣中文書的攤位,我也忍不住停下腳步翻看上一會兒。 這樣一直在書攤前看到傍晚,超市早已關門。我才發現該做的事情還沒有做,飯菜沒來得及買,準備和攤主商量買下的書籍卻已經在我面前堆了厚厚的一摞。
有時候我也喜歡在聯合廣場的史傳德 書局三樓看書,尋覓一些外文描述中國故事的書籍,就十分高興。前幾年,我在那裡找到一本英文版李清照詩集,馬上翻開閱讀,大為驚喜,毫不猶豫地買下,坐在書店裡又一直讀到打烊。在書局裡讀書,我喜歡和一些熱愛中國文化的美國朋友聊天。在他們的閱讀中,也包括了很多次與中國文學的風雲際會。我感覺讀書不只是學習自己民族的知識,更能夠通過閱讀了解不同語言、不同文明的豐富遺產。我們的讀書生活,也就因此展現出非凡的環球視野。
現在,我經常坐在紐約的公園草地上看書,感受那一種大隱隱於市的安靜閱讀時刻。相隔哈德遜河,在面對曼哈頓的方向,我仿佛感覺眼前並不是高樓大廈,而是一些文學的殿堂,那裡有我喜愛的書籍,有我揮灑夢想的地方,也有我二十多歲最美的青春。
我還會時常想起在家鄉讀書的生活,會想念很多熟悉的朋友,想著明年一切都好了,回去好好繼續看書,永遠都不要離開祖國。
(黃迪)
主辦單位:河北省作家協會
投稿信箱:wddsgs@163.com(歡迎投遞電子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