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故事:讀書與開卷有益

2020-12-17 傳統文化發微

孟老夫子有一句名言:盡信不如無。這也儼然變成不信書、不讀書的最大理由。

孟子為什麼這麼說呢?他列舉了《書》裡面的一個例子來說明:都說仁者無敵於天下,那麼最仁的武王討伐罪最不仁商紂王,怎麼會殺得血流漂杵?這在道理上說不通啊。如果商紂王最不仁慈,誰又會幫他攻打武王呢?如果武王真的最仁慈,又怎麼忍心看著那麼多人流血死亡呢?

如此說來,孟子是不相信《書》了?

其實孟子不是完全不信,而是不完全相信。他說:「我對於《書經·武成》這篇文章,只相信兩三竹簡上的內容而已,其餘不可盡信。」

原文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完全相信《書》,就變成書呆子,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食古不化,這樣讀書是讀不好的,也讀不通書。與其變成書呆子,落得「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罵名,那還不如不讀書。可是不讀書就沒有文化,不明白道理,不能明辨是非,特別是在今天信息發達、文化繁榮的時代,沒有文化,連個打工的地方都難找。

到底要不要讀書呢?當然要讀。那麼讀書是有害還是有益呢?怎樣開卷才能有益於人生呢?

過去我們簡單認為讀好書就有不好的就有害。例如一個孩子讀《雷鋒叔叔的故事》這樣的好書,就學著做好人好事;讀《蒙面大盜》這樣的壞書,就學著搶劫偷盜。在蒙學教材《弟子規》中也有「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的教訓。這樣說當然沒有錯,畢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這層面上來說,開卷讀好書才有益,開卷讀壞書則有害。

正是因為這種觀念,歷史上有一大批書籍被封禁。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水滸傳》在清朝就是禁書,不準流傳。被稱為中國古代小說的「四大奇書」之首的《金瓶梅》在明代也是禁書。但是這無法磨滅、否定《紅樓夢》《水滸傳》極高的文學價值。

至於《金瓶梅》確實有兒童不宜的成分,但是它本來就不是給小孩子看的,對於成年人來說,做人要有自己的價值觀,讀書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完全不相信書,也不能完全相信書,應該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於《金瓶梅》,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評價:「讀《金瓶梅》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這段話見地不凡,引人深思。

不好的書固然會誤導別人,但是也足以使人心生恐懼,引以為戒。也就是說開卷儘管開卷,但要有自己的見解,有一個基本的道德立場,有基本的是非判斷,在這個基礎上通過正反面的道理、事例來堅定自己的信心,這才是讀書之道。

近代林語堂先生曾過:「好學的人,於書無所不窺,就是偷看,於書無所不偷看的人大概學會成名。」這也可以看作開卷有益的另一種說法。

說開卷有益,實際上包含了兩個層面的道理:對於初級的讀者來說,讀好書才有益處;對於高級的讀者來說,好書壞書都有益處好書可以學知識、長學問,讀壞書可以吸取教訓,汲取經驗這也是有容乃大的道理。

開卷有益還是有害,不僅僅在於翻開什麼樣的書,更是自己學問、見識、品德的試金石,不妨試一試。

敢嗎?

相關焦點

  • 讀書散記開卷有益
    所謂開卷有益,在我看來更在於一個人的心態和視角。如果你以平常心、平靜心去讀書看世界,那每一次讀書、閱覽都會在他人,或書中汲取營養和精華,從而豐富自己,開拓視野,提高自我。最近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摘錄一些語子和片段記錄於此,是為讀書紀念。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麼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
  • 開卷有益——讀書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提高修養!
    成語:開卷有益:開卷:打開書本,指讀書。益:好處。只要讀書就會有所收益。出自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闕,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魯迅《集外集拾遺聊答》:「我自讀書以來,就很信『開卷有益』這句實在話,因為不論什麼書,都有它的道理,有它的事實,看它總能增廣些智識。」
  • 誰說讀書無用,開卷有益!
    我讀書的習慣都是深入挖掘每本書的靈魂,雖然有點慢,但這樣不好麼?小編當時回復的是:目的不一樣,沒有好與不好,總之,開卷就有益。說完後,感覺回答的很籠統,所以還想多說幾句,發表一下個人的淺知拙見。蜻蜓點水式和深入挖掘式閱讀其實並不衝突,也不分孰好孰壞,只是閱讀的兩種層次。
  • 讀書月| 開卷有益,分享感悟
    讀書月| 開卷有益,分享感悟 2020-04-23 15: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孟子的母親介紹 關於孟子與其母親的故事
    孟子早年喪父,全靠母親含辛茹苦,勤儉節約把他養大,這一點跟孔子的身世很相似,孔子也是幼年喪父,不過孔子的母親卻不及孟母出名。因此孟子與母親的關係非常好,關於他與母親之間流傳著很多故事,比如「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故事千古流傳。
  • 開卷有益作文(精選四篇)
    開卷有益作文2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中,又迎來了讀書節,我要大力發揚讀書的潮流。  讀書的好處可多啦。可以使我們增長見識,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可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開卷有益作文3  人們歷來提倡多讀書,說是「開卷有益」,但仔細一推敲,這種說法又有點含糊籠統。世界上既有真、善、美,同時也有假、惡、醜,書自然也不例外。如果我們良芬不分,飢不擇食,那「開卷有益」一說就值得深思了。  有的同學看武俠、言情之類的書刊,廢寢忘食,手不釋卷,一旦走火入魔進入「角色」,便憂惚不定,無心上課。
  • 世界讀書日手抄報作業不會做?一款「開卷有益」手抄報送給你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相信很多老師都給同學們留了相應的手抄報作業。讀書對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點不單單體現在學生時代,就連工作多年的我,也要每日堅持不懈地讀書。今天我來教同學們畫一款「開卷有益」主題手抄報。這款手抄報我們把重點放在版式和創意上,這點和傳統手抄報有所不同。我們先畫出一本用手拿著的書,書是打開的。在書的後面畫出一個小女孩,同學們也可以先畫小女孩再畫書,看個人畫畫習慣吧。
  • 《開卷有益》|今天我是閱讀推廣人
    品味書香閱讀推廣人今天的開卷有益,我們邀請到的是一位書痴——三步書坊的創始人,曹松濤。愛讀書,愛旅行,愛河流,愛神經。有未出版的短詩小輯《如果·十四行》。四部曲:《故道》《斷歌》《遊學》《還鄉》。在節目當中,曹老師和我們分享了他和書的故事。
  • 淺談開卷有益
    古人不也說,「開卷有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嗎?可見,古人也是以閱讀的「益處」誘導人閱讀的。那麼,怎麼做才會開卷有「益」?高手讀者,也就是習慣閱讀的朋友,無論讀什麼,都能觸類旁通,從作品中找到有益之處,特別是從文學作品體會人生/生命/信仰等大問哉的精髓。
  • 開卷有益讀《孟子》,十句道盡人生事
    有"亞聖"之稱一代儒家宗師的孟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一些言論我們今天看了也是受益匪淺的。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譯文】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出自《孟子·盡心下》。【譯文】在一個國家中百姓最為重要,江山社櫻在其次,國君為最輕。3、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譯文】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
  • 論開卷有益與死讀書變成了書呆子,探討閱讀選擇與怎麼閱讀
    古人說的開卷有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相信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永恆的真理。而每個人作為在世界上的個體,由於經歷不同,性格愛好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的原因,很難在許多事情上求得一致。而書作為人類思想的反應,也無可避免的會帶上作者的各種偏好或者偏見。所謂的壞書也會有閃光點。而所謂的好書也並非適合每個人。問題的關鍵是看你的閱讀能力與理解分析能力。
  • 孟子引導學生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孟子我們都很熟悉,幾千年來一直被視為我國的大思想家。其實孟子跟孔子一樣,不僅是大思想家,也是大教育家。不過,相關文獻留下的多是孟子作為大思想家的記錄,極少有教育學生的描述。少是少,但是畢竟有。本文就講一講孟子是如何教育其學生樂正子的。講述這個故事之前,先得知道樂正子的一些情況。
  • 世界讀書日:讓這些名家告訴你,如何做到「開卷有益」
    今天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文藝星青年精選八位名家的讀書心得,希望通過他們的讀書方法,能讓每一位讀者都實現「開卷有益」。讓閱讀把生活中的寂寞,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郭俊鋒攝(影像中國)《人民日報》(2019年02月12日01版)「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孟子是怎樣煉成的?「孟母教子」的故事,值得做父母的好好學習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是出自《三字經》裡的一句話,字面意思就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好好學習,就去選擇合適的生活環境居住,孟子不學習,就剪斷織布機上的布,讓孟子懂得持之以恆的道理。
  • 開卷有益:《孫權勸學》,告訴我們多讀書的重要性
    開卷有益,今天就學習《孫權勸學》。從而讓我們明白:只有多讀書,才能變得博學多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孫權勸學》注釋:(1)初:當初,起初,這裡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 每日翻譯:開卷有益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翻譯:開卷有益 2013-02-18 15:53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孟子》故事: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公孫丑前來拜見孟子:「老師,您說的仁義之道看起來非常高明而玄妙,真要實行起來難如登天,總是達不到。您能不能稍微降低標準,這樣大家就樂意去學、去實行了。」孟子輕輕搖了搖頭說:「你看看那些技術高明的工匠,他們不會因為徒弟愚笨學不會,就廢棄繩墨的使用方法;射箭能手后羿也不會因為學射箭的人愚笨,就改變他拉滿弓的要求。君子教人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孟老夫子可真夠嚴格,公孫丑前來討教取巧的辦法,孟子也不點破,拐了個彎罵他愚笨、不肯努力,反而妄想走捷徑。
  • 「我推薦的這本'書'叫'開卷有益'」
    最高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軍作為嘉賓圍繞「檢察人應該讀什麼書、怎樣讀書」率先和大家交流讀書心得。「當前,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全球經濟下行趨勢明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各種挑戰和機遇,讀書是我們汲取力量、攻堅克難的重要法寶。」在主持人的開場白之後,最高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軍圍繞「檢察人應該讀什麼書、怎樣讀書」率先和大家交流「讀書心得」。
  • 關於孟子的13個成語故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 『螬』本是生僻字,來至《孟子》原文為《孟子.滕文公》,其意明思
    原文為《孟子.滕文公》:『螬食者過半矣!』原文是孟子和匡章的一段對話,說陳仲子是廉潔之士。其出身於齊國世家,兄長的俸祿足有萬鍾。他都認為兄長的俸祿,是不義之財,自己搬到外地去居住。孟子也有這一層意思,核心是攻擊墨家。科舉考試的考生遇見此題,只要用人倫來開題,就可算標準答案,得分多少全看自己發揮如何。『螬』是一個生僻字,只要熟讀《孟子》肯定印象深刻,記不起來的多半沒真正掌握《孟子》。人家朱熹在作批註的時候,專門給出了『螬』字的注音和解釋,明朝科舉考生連朱子批註都不認真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