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山月記》都是因為這一句話:
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與瓦礫為伍。於是我漸漸地脫離凡塵,疏遠世人,結果便是一任憤懣與羞恨日益助長內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這句話曾在知乎上引起幾萬人點讚,可見戳中了很多人的內心。
終其一生,我們在努力與懈怠中來回糾結,在認同自我與懷疑自我拉鋸內耗。
01
世上每個人都是馴獸師,而那匹猛獸,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
《山月記》是日本作家中島敦根據中國唐代傳奇小說《人虎傳》改編寫成的一篇短篇小說。
講述的是一個叫李徵的人,頗有才名弱冠之年就考上了進士做了官,但是生性狂狷不屑於對長官卑躬屈膝,又不願與稗官小吏為伍,在官場過的比較鬱悶,他想著自己既然有才氣,不如辭官,鑽研詩文,日後成為一個名留青史的大詩人,於是就歸隱了。
但是成為大詩人哪有那麼容易呢,加上他自尊心比較強,不願意出去與其他文人討論,生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他內心既自大又自卑,這份自大說起來也是為了掩蓋其內心的自卑,於是就只是閉門造車,加上本身靈氣也是有限,也不是那麼不顧一切刻苦努力的人,最後並沒有成為一個有名氣的詩人。
還因長期不工作導致家庭沒有收入,眼看窮困潦倒,妻兒衣食無著,最後只得出來繼續從官,從低做起,但這個時候他以前的同僚同學,都已經有了較大的成就,而自己還要屈居於他們之下,強烈的自尊心讓他羞憤不已,最後竟然在一天晚上發瘋,化虎而去。
我看完這個故事時,驚訝於人類性格上的不足對人的毒害竟如此之深,並也因此,深覺,每一個成功的人是多麼的不容易。
我們常說,人要麼就一股腦的無知,自大,自己總算能安然自得。
要麼就看透人事,承認自己的平庸,並甘於平庸。
或者雖然看到自己的平庸,但仍願意努力拼搏,相信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最怕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才華撐不起野心,過於著急追求結果,卻又不願意刻苦沉澱,那真的是要命。
李徵變成虎後,經過長期的反思,他也終於體會到了:「世上每個人都是馴獸師,而那匹猛獸,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然後一切都來不及了,他沒有辦法再成為人,再努力雕琢自我。
02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擺平自己。
蘇辛在她的散文集《度光陰的人》裡曾說:「活在世間,要做的事千千萬萬件,但最重要的事卻只有一件:擺平自己。」
李徵的故事,我們其實或多或少從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們很多人一邊不甘於普通,一邊又不相信自己真的可以成功。
所以既沒有好好享受生活,又沒有好好沉下心為夢想而奮鬥。總想著,如果有人告訴我,我的目標是什麼,怎麼樣才可以成功,我一定好好努力。
可是,不是因為有結果你才去努力,而是因為,先有努力,才有結果。
李徵在變成虎後,曾反思自己無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華不足之卑劣的恐懼和不肯刻苦用功的無恥之怠惰而已。他說:「才華遠遜於我,卻憑磨礪精進而卓然成家的詩人,不止凡幾。」
沒有人生來完美,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的性情,或自大,或自卑,或猶豫不決,或莽撞衝動,如果我們不能看到自己的問題,戰勝自我性情上的不足,我們本身就不太可能獲得幸福或者成功。
其實,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以為的一成不變。
有人一開始不好,但是他願意勤勞的雕琢自己,那麼也可以成才。有人一開始很好,但是如果不加以雕琢,也會淪為一塊平凡的石頭。
這就看,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戰勝自己。
一個人只有戰勝了自己,經常去反思自己的不足,並願意虛心學習,鑽於改變,精於思敏於行,才能在成功之路上越走越遠。
03
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誠然,《山月記》裡的李徵是因為虛妄的自大以及內心的自卑,影響了自己的一生。
但如果,在他為人的時候,他願意去看到自己的問題,並虛心向人學習,再不濟,多與同仁進行交流,也不至於走了極端。
但他沒有。
他不善與人交流溝通,也沒有想過去改善下自己的情商。而是乾脆辭官避世,類似於我們很多人工作不順心就逃避工作。
可辭官後,這個毛病仍舊沒有改。
他想成為一個詩人,卻不與人交流,不出去走親訪友,互拜詩貼。寫詩這種事情,不是說閉門造車就可以寫出來的。
像李白,要真的見了楊貴妃這樣的美人,才能寫出「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像杜甫,要真的深入群眾,見慣百姓疾苦,才能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李徵在變成虎後,偶遇昔日好友,曾將自己以往做的詩念給好友聽,好友聽後,覺得每一首都格調高雅,感嘆李徵作為詩人的資質確實一流,但是在某個地方還是缺了點什麼。我想,大概就是缺了點菸火氣。
不改變自己狹隘的性情,就無法寫出坦蕩瀟灑的詩文。
很多人遇到問題習慣性的選擇逃避,可是,我們的能力提升,還有心智的成長,都是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的。
美國開國先哲班傑明·富蘭克林說過:「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
面對問題,智慧的人不會因害怕而選擇逃避,而是果斷迎上去,坦然看待,直至把問題徹底解決。
你不去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曾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疾病,而其關鍵在於不願意坦然面對問題。不是認為問題出在別人的身上,陷入自高自大,就是把問題全部歸咎於自己的身上,然後陷入自我懷疑。
其實這類人,最缺乏的是對自我的認知和認同。
雖然李徵最後明白了,但是終究是遲了,野獸的狼性逐漸湮滅他的意識,直至不見。
而我們讀更多書的意義正在於這裡,在書中,通過見他人,反省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