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先後有兩個人對我說自己很焦慮。今天寫寫「焦慮」這個話題。
人終其一生,都有許多個焦慮階段:單身時,擔心找不到伴侶;結婚後,擔心出現第三者;生娃後,操心孩子教育;年老時,又害怕死亡……
有句成語「杞人憂天」,將焦慮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列子·天瑞》記載:「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雖然正常人,不至於擔心天會塌下來,但反思自己、環顧他人,會發現大多數人的焦慮都來源於對未知世界的恐懼。
人的一生,可以按「三段式」劃分,分為過去、現在與將來。當過去經驗和現狀不夠支撐自己對未來的期許時,焦慮就產生了。
每個人的大腦裡,都有一個正面情緒小人和一個負面情緒小人。焦慮的時候,正是他們的打架時分。
如何處理身不由己的焦慮感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接受它、與自我和解。
王小波曾在他的著作中說:「生活就是一個個緩慢受錘的過程」。
誠然,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不容易。人人都像湖面上的天鵝,表面上雲淡風輕,雙腳卻在拼命划水。
生活處處受錘不假,但如果換一種思考路徑:每次受錘的時候,不是剛好長記性了麼?人是一種具有極高主觀能動性的動物,誰又甘心變成錘子下的肉醬呢?
所以,放過自己,原諒那些錘子,同時也原諒自己的不完美吧。
今年疫情與災情不斷,期間的感觸也特別深刻。無數個生命無聲無息的隕落。在天災人禍面前,生命脆弱不堪。
這讓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無論以前遇見過什麼糟心事,當下跟多麼爛的人相處,對今天的我而言,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在乎誰、誰在乎我,接下來的日子裡,打算怎麼過。
一個人,可以選擇鬱鬱寡歡過一生,也可以選擇開心瀟灑的一生。沒有誰能知道自己生命的長度,但確實可以決定它的廣度。
途中碰到的那些挫折,無非是過關打獸。只有還有一口氣在,總能有翻盤的可能。
世事充滿玄妙,擔心很久的事不一定會成真。即使成真了,也未必是壞事。有的時候,稍微變一變看事情的視角,就會豁然開朗。
焦慮的時候,試著將眼光看得長遠些,以輕鬆的心態處事,人會開心得多。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去年曾經看過的一個紀錄片《人生果實》。它講的是90歲的建築師津端修一爺爺和87歲英子奶奶在林間隱居的故事。
兩位老人遠離城市,住在自己搭建的木屋裡。他們在房子周邊種植了180棵樹、50多種水果、70多種蔬菜。兩人在那裡一起度過了40多年時光。
木屋雖小,卻裝滿了愛意:兩位老人會給院落的蔬果做上編號;他們會為來往的鳥兒搭建專屬棲息地。
一年四季,他們與田園相伴,食用自己種植的蔬果。三餐四季,遠離塵囂,享受最樸實的幸福感。
紀錄片中,英子奶奶說:「你越是認真生活,你的生活就會越美好」。
她也是這樣做的:將院子打理得井井有條,每日三餐從不敷衍,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變換家具位置,為居家生活增添新鮮感。
都市裡的年輕人,行色匆匆,疲於奔命。很少有人能記起活著的意義不在於賺很多錢,而是珍惜當下,珍惜值得的人和事。
紀錄片裡的修一爺爺和英子奶奶時刻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淡然豁達,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生活軌跡。選擇保持初心、戒掉焦慮、享受當下,何嘗不是最智慧的處世態度呢?
最後,以紀錄片的字幕做結尾,與大家共勉——
「風吹枯葉落,落葉生肥土,肥土豐香果。孜孜不倦,不緊不慢,人生果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