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生活案例——
我總是很焦慮。因為一些別人無意的動作我會想很多,無緣無故心慌。有時我父母回家很晚我會想是不是遇到什麼危險被人綁架了,說不出的恐懼感,心裡極度不安,總害怕會有不幸的事降臨在自己頭上。
明鏡解析……
焦慮是每個人在不同時期都會遇到的一種正常情緒,根據個人心理素質不同,反應的程度也不同。但是過度焦慮就需要特別注意了,嚴重的時候需要尋求心理輔導的幫助。(可以通過SCL-90和SAS焦慮量表自評)
對於別人的某一句話、某個動作或某個表情會產生心慌、緊張、害怕……的情緒,則需要探索自己為何單單對這個情況如此敏感。有時候我們越是逃避,越要去想到底怎麼回事,就像不要想什麼,就一定會想什麼是一樣的。那麼,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看著它,分析它,解讀它,和解它,融合它。當我們能夠正視這個情況的時候,也就是開始面對和接受的時候,或許它並不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以解決。比如心慌,我們可以嘗試問自己幾個問題:我為什麼心慌?為什麼只對這件事心慌?除了對這件事還有什麼事我會心慌?除了心慌我還有別的感覺嗎?心慌讓我想起什麼了呢?心慌意味著什麼呢?我做些什麼可以讓自己舒服些呢?……可以問更多關於這件事和心慌之間的問題,問的問題越多越詳細,就越可以找到答案,而這個方法還可能會讓你對自己早期造成這個敏感的印記有一定的呈現,因此,感覺也越來越好受。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療愈師,往往答案就在問題裡面,只是我們平時忽略了或遺忘了,當我們覺察到它們的時候,也是我們開始解決的時候了。
而對於無名的恐懼感(被害妄想),也有相應的當下事件和過往的經歷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用上述的呈現法來觀察,同時,還可以用記錄法來嘗試與恐懼和解。恐懼感一般來自於對自己的安全保護,雖然看似是擔心父母的安全,真相是害怕自己失去父母,失去一些重要的、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東西。只不過父母更直觀的代表了(屬於心理投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記錄下來引起這份恐懼感的事件是怎樣發生、發展到結束的。建議用筆和紙,這樣在書寫的過程中也有療愈的功效,而且在書寫的過程中思考的速度會比電腦更慢,也更容易想起更多的細枝末節。當然,對於不擅長書寫的人來說可能有點困難,不過也沒有關係,可以從最簡單的書寫,只要自己能明白記錄的是什麼就可以了。順序可以按照事件的起因、發生、發展、程度、措施、結果來書寫。沒有句子也可以記錄關鍵詞,只要能串聯起來就行。接下來,仔細閱讀這些內容,看看是否可以找出什麼蛛絲馬跡的信息,幫助完善這個「故事」,再去感受恐懼感在整個事件過程中哪個部分比較嚴重,同樣的看著它,分析它,解讀它,和解它,融合它。這可能是一份提醒,也是一個信號,就是告訴我們需要處理的部分,只不過是需要自己處理還是需要對外求助的選擇,當然,程度輕的可以通過書寫來減緩,程度中、重的就需要求助專業輔導,否則就會出現抑鬱症狀,或許會超出心理治療的範疇了。
往往焦慮前期的頻率不會很頻繁,但是有一個習慣養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養成也很正常,有句話叫習慣成自然。任何習慣都是經過長時間、多頻率而形成的,無非就是看這個習慣給你帶來的感受是什麼?是促進的作用還是滯留的作用?對你而言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這個習慣的存在一定是有意義和價值的,按照上述的兩個方法可以找到,但是一旦出現抑鬱症狀的時候,就比較困難了,因為抑鬱症狀伴有的情緒非常幹擾正常思考的能力(重感性,輕理性),思考力受限,分析的能力和解決的能力也就受阻,結果可想而知,幾乎是沒有自助的可能性。所以,最好在抑鬱症狀剛剛出現的時候就遏制住。在沒有專業心理輔導之前,也可以做自我測評(可以通過SCL-90和SDS抑鬱量表自評)做初步的調整,這樣至少可以讓自己從心理上有一定的緩衝,不至於措手不及、驚慌失措。
另一個方面還可以了解這樣做(心慌、恐懼、擔心、害怕)的好處和壞處是什麼,這是初步的比較,當然也有幫助梳理思路的作用。一件事如果不能給一個人好的感受或者好的結果,一定是棄之不理的,既然不能自拔的去想,說明這方面有讓自己留戀的東西,也就是讓自己能獲益的部分,雖然表面看是痛苦的。比如逃避,安逸,好受,省事……總之,就是不想解決,讓它在那兒放著。這種情況就去區分好處和壞處分別是什麼,羅列出來,看看自己到底要從中獲得什麼,再去評估是不是自己一定要的東西,如果不是,為什麼又放不下、扔不掉、斷不了呢?這些都需要自己去探索,只有自己才最懂得自己!
總結,焦慮和抑鬱的情況每個人都會遇到,只是需要我們能夠正視它們的存在,合情合理的解決就不會發展到不可救治的地步,但往往我們選擇更多的是逃避和誤解,甚至排斥,畢竟沒有人願意被稱作病人,可惜的是,人一定會生病,無論身體還是心理,這也只能是自求多福了,自己的命自己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