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焦慮和解?

2020-10-24 明鏡365


圖畫:焯焯

生活案例——

我總是很焦慮。因為一些別人無意的動作我會想很多,無緣無故心慌。有時我父母回家很晚我會想是不是遇到什麼危險被人綁架了,說不出的恐懼感,心裡極度不安,總害怕會有不幸的事降臨在自己頭上。

明鏡解析……

焦慮是每個人在不同時期都會遇到的一種正常情緒,根據個人心理素質不同,反應的程度也不同。但是過度焦慮就需要特別注意了,嚴重的時候需要尋求心理輔導的幫助。(可以通過SCL-90和SAS焦慮量表自評)

對於別人的某一句話、某個動作或某個表情會產生心慌、緊張、害怕……的情緒,則需要探索自己為何單單對這個情況如此敏感。有時候我們越是逃避,越要去想到底怎麼回事,就像不要想什麼,就一定會想什麼是一樣的。那麼,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看著它,分析它,解讀它,和解它,融合它。當我們能夠正視這個情況的時候,也就是開始面對和接受的時候,或許它並不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以解決。比如心慌,我們可以嘗試問自己幾個問題:我為什麼心慌?為什麼只對這件事心慌?除了對這件事還有什麼事我會心慌?除了心慌我還有別的感覺嗎?心慌讓我想起什麼了呢?心慌意味著什麼呢?我做些什麼可以讓自己舒服些呢?……可以問更多關於這件事和心慌之間的問題,問的問題越多越詳細,就越可以找到答案,而這個方法還可能會讓你對自己早期造成這個敏感的印記有一定的呈現,因此,感覺也越來越好受。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療愈師,往往答案就在問題裡面,只是我們平時忽略了或遺忘了,當我們覺察到它們的時候,也是我們開始解決的時候了。

而對於無名的恐懼感(被害妄想),也有相應的當下事件和過往的經歷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用上述的呈現法來觀察,同時,還可以用記錄法來嘗試與恐懼和解。恐懼感一般來自於對自己的安全保護,雖然看似是擔心父母的安全,真相是害怕自己失去父母,失去一些重要的、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東西。只不過父母更直觀的代表了(屬於心理投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記錄下來引起這份恐懼感的事件是怎樣發生、發展到結束的。建議用筆和紙,這樣在書寫的過程中也有療愈的功效,而且在書寫的過程中思考的速度會比電腦更慢,也更容易想起更多的細枝末節。當然,對於不擅長書寫的人來說可能有點困難,不過也沒有關係,可以從最簡單的書寫,只要自己能明白記錄的是什麼就可以了。順序可以按照事件的起因、發生、發展、程度、措施、結果來書寫。沒有句子也可以記錄關鍵詞,只要能串聯起來就行。接下來,仔細閱讀這些內容,看看是否可以找出什麼蛛絲馬跡的信息,幫助完善這個「故事」,再去感受恐懼感在整個事件過程中哪個部分比較嚴重,同樣的看著它,分析它,解讀它,和解它,融合它。這可能是一份提醒,也是一個信號,就是告訴我們需要處理的部分,只不過是需要自己處理還是需要對外求助的選擇,當然,程度輕的可以通過書寫來減緩,程度中、重的就需要求助專業輔導,否則就會出現抑鬱症狀,或許會超出心理治療的範疇了。

往往焦慮前期的頻率不會很頻繁,但是有一個習慣養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養成也很正常,有句話叫習慣成自然。任何習慣都是經過長時間、多頻率而形成的,無非就是看這個習慣給你帶來的感受是什麼?是促進的作用還是滯留的作用?對你而言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這個習慣的存在一定是有意義和價值的,按照上述的兩個方法可以找到,但是一旦出現抑鬱症狀的時候,就比較困難了,因為抑鬱症狀伴有的情緒非常幹擾正常思考的能力(重感性,輕理性),思考力受限,分析的能力和解決的能力也就受阻,結果可想而知,幾乎是沒有自助的可能性。所以,最好在抑鬱症狀剛剛出現的時候就遏制住。在沒有專業心理輔導之前,也可以做自我測評(可以通過SCL-90和SDS抑鬱量表自評)做初步的調整,這樣至少可以讓自己從心理上有一定的緩衝,不至於措手不及、驚慌失措。

另一個方面還可以了解這樣做(心慌、恐懼、擔心、害怕)的好處和壞處是什麼,這是初步的比較,當然也有幫助梳理思路的作用。一件事如果不能給一個人好的感受或者好的結果,一定是棄之不理的,既然不能自拔的去想,說明這方面有讓自己留戀的東西,也就是讓自己能獲益的部分,雖然表面看是痛苦的。比如逃避,安逸,好受,省事……總之,就是不想解決,讓它在那兒放著。這種情況就去區分好處和壞處分別是什麼,羅列出來,看看自己到底要從中獲得什麼,再去評估是不是自己一定要的東西,如果不是,為什麼又放不下、扔不掉、斷不了呢?這些都需要自己去探索,只有自己才最懂得自己!

總結,焦慮和抑鬱的情況每個人都會遇到,只是需要我們能夠正視它們的存在,合情合理的解決就不會發展到不可救治的地步,但往往我們選擇更多的是逃避和誤解,甚至排斥,畢竟沒有人願意被稱作病人,可惜的是,人一定會生病,無論身體還是心理,這也只能是自求多福了,自己的命自己說了算。

相關焦點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 談談焦慮的常態化:正視、和解與共存
    失眠半年的我,一直在尋找方法從焦慮中走出,一次偶然機會閱讀了蘑菇姑姑的《一邊焦慮,一邊成長》(以下簡稱《焦慮》),失眠有所緩解,我像是迷失在沙漠中的探險者,此時找到了回家的路。蘑菇姐姐在《焦慮》一書中寫到:世上從來沒有不焦慮的生活,誰還不是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擁抱焦慮,才能快速成長。因為每一件讓你焦慮的事,都是上天為你打開的一扇門。重要的是你該如何穿過這扇門,從此與其和解、共存。下面我將從「尋找焦慮,正視焦慮、與焦慮和解、同焦慮共存」四個方面談談「焦慮的常態化」。01 尋找焦慮,何為焦慮何為焦慮?
  • 與焦慮和解,從思考切換到執行
    — 羅伊·馬丁納 —之前發布了「2017年度總結與回顧」很多人對其中「如何與焦慮和解」比較感興趣,今天做個展開分享。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會有焦慮,金錢焦慮、知識焦慮、社交認同焦慮、婚姻焦慮...焦慮無處不在,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適當的焦慮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環境,因為焦慮是大腦通過情緒的方式讓我們採取行動。
  • 致顧佳與自己:學會控制焦慮,與自己和解
    1.無需力求完美,學會與自己和解最近現象級熱播劇《三十而已》,拋出的有關於30+女性面臨的種種問題,引起了大家的共鳴。三個人,三種不同的人生。但劇中三人,顧佳反而是最焦慮的,而最不完美的鐘曉芹卻最安逸。在許多人眼中,她已然是人生贏家,而如何讓孩子上精英雙語幼兒園,本應只是人生的加成,但在她眼裡,這儼然成為了必須要完成的事,哪怕為此換了房子背上高昂的貸款,哪怕為此放棄尊嚴的求人。她的焦慮,來源於與他人的比較和對於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逐。
  • 說「焦慮」:人活一世,當與自己和解
    這個星期,先後有兩個人對我說自己很焦慮。今天寫寫「焦慮」這個話題。 人終其一生,都有許多個焦慮階段:單身時,擔心找不到伴侶;結婚後,擔心出現第三者;生娃後,操心孩子教育;年老時,又害怕死亡……有句成語「杞人憂天」,將焦慮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列子·天瑞》記載:「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 如何避免孕期焦慮?
    某天茶話會談到孕期焦慮這個話題,朋友問我懷孕的時候是否有這個情況。當時我想也沒想就否定了。當「沒有」二字脫口而出的時候,我腦海裡有個聲音告訴我:並不是這樣的。仔細算起來,我的焦慮恐怕是從醫生告訴我懷孕的時候開始的。因為在那不久前我在單位安排的年度例行體檢裡做了胸透。醫生說:如果有流血情況就不用保胎了。
  • 總是焦灼不安,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可以快樂地和焦慮和解
    那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可以快樂地和焦慮和解呢?克裡斯多夫·科特曼的《如何才能不焦慮》給出了答案。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3個問題:1、什麼是焦慮?2、焦慮的3大源頭是什麼?3、遠離焦慮的4大方法是什麼?那焦慮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公式,那就是:關切+威脅=焦慮。首先,我們會焦慮,是因為我們意識到威脅的存在。例如,面臨被辭退或關係破裂。這些非致命的因素雖然還未真正發生,但前路未知不清會給我們帶來一種恐懼感。其次,我們會焦慮,是因為我們在意某些人事物。
  • 我學著與焦慮和解
    到了高三上,又有了一種新的、面對申請季的焦慮。我跟舍友開玩笑說,哎呀,我要是將來沒學上了怎麼辦?因為這種焦慮,我申請了一些自己沒那麼想去的學校,比如康奈爾、威廉士學院、UCSB、UC Davis等等,但最後,要不就是學校沒給我offer,要不就是我撤了申請,說到底反而是我自己在申請上浪費了時間與金錢。後來我看電影,有時候很受到啟發,比如《心靈捕手》裡Will Hunting對一位誇誇其談實際金玉在外敗絮其中的哈佛學生說,你花15萬美金得到的教育,用一塊五就能在公共圖書館得到。
  • 《平行線》:那些「後青年」們的焦慮與和解
    微電影《平行線》,便將鏡頭對準了「後青年」這個群體,用科幻片的新穎題材,對他們面臨的焦慮進行了關照。它由《歡樂頌》中飾演王柏川、《父母愛情》中飾演江衛國的演員張陸擔當男主角,通過男主無數次穿越回過去、一次次修改人生設計的情節,展現了當今時代下「後青年」們對焦慮的恐慌。
  • 面對拖延症,與其鬱悶焦慮不如與它和解
    面對拖延症,與其鬱悶焦慮不如與它和解 2020-10-20 1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與負向情緒和解
    感謝您收聽這個音頻,今天音頻的主題是與負向情緒和解。中高考一步步臨近,硝煙味一點點加重。一旦你放下手中的筆,合上眼前的書,會不會緊張、焦慮甚至恐懼?這些情緒爬上了心頭,會不會妄念紛飛?如果你現在經常性地處於緊張、焦慮與恐懼之中,我提供三種方法,一定可以幫到你:第一種接納這些負向情緒,體驗它們,與它們和解。負向情緒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存在,你越是排斥它,它就越困擾你;反過來,你接納它,關注它,體驗它,與它和解,它反而會化敵為友,化負為正。
  • 與焦慮症和解
    不同人有不同的焦慮。有人說,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其實不然。因為不單單是成年人,小學生甚至都會出現焦慮,比如考前焦慮症。從出生開始,我們就被捲入了這個焦慮的時代。讀書時,我們面臨著升學壓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當踏入社會,成為「社畜」,則不斷接受著社會的打擊,焦慮已逐漸成為常態。
  • 刑事和解協議未履行如何處理?
    這些問題對於被告人違反刑事和解協議,法院應該採取怎樣的處理措施有著重要意義。從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來看,第二百七十八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和解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聽取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的意見,對和解的自願性、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主持製作和解協議書。」第二百七十九條規定「對於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
  • 微動漫|執行和解如何約束雙方當事人
    微動漫|執行和解如何約束雙方當事人 2020-12-08 1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邊的曼徹斯特》如何和過去和解?
    在以往很多的電影中,更多的可能都是講述「自我救贖」、「自我和解」,比如《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歐維面對妻子離世、失去工作的種種挫敗決定自殺,自殺失敗的每一次都是因為向別人伸出援手,他永遠抱有善念,最終他選擇了留在世界上,他完成了同這個世界的和解。
  • 焦慮來襲,如何面對?
    很多知識付費機構就是在販賣焦慮。焦慮,人人皆有,但並非人人顯現。有時候出現了,很快就消失了。那些長期困擾人們,讓大家吃不好、睡不好的焦慮不是好東西。焦慮可能在特定情況下產生;也有可能是慣性或是常見與普遍的一種感受。不切實際的期望,是造成不必要焦慮的原因。
  • 不知不覺中我也成為了焦慮的母親,如何和焦慮說再見
    我那位單身的男性朋友一直陪聊到現在,他作為一個旁觀者,只要大家一提起孩子,他就會吐槽群裡又開始散播焦慮的情緒。其實大家也都是正常說說孩子的情況,但是不知不覺中都帶著焦慮的情緒。希望孩子上個好的中學,然後能考上重點高中,接著能考上好的大學,我知道以後的我肯定比現在的我更加關注成績,也許會更加焦慮。
  • 餘生,願你學會與自己和解
    下午上完課回到宿舍,我又琢磨起了如何才能讓世界清淨的好辦法。洗著衣服,耳畔無意間響起昨晚我向母親訴苦後,她對我說的話:「不就是一隻小蟲嗎?就把你惱成這樣。你這麼生氣,但是抓不到它,也於事無補啊。再說了,夏天昆蟲本來就多,你能讓一隻沒有意識活動的蟲子閉嘴嗎?」
  • 與自己和解,就是與世界和解!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文/梅哲仁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人們常說,「人要與世界和解」,話說起來沒錯,但是怎樣才能做到「與世界和解」?這是一個問題。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身體健康好,但怎樣鍛鍊才是關鍵。同樣的,能做到「與世界和解」非常有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而關鍵點也在於怎樣做。雞湯是好東西,但是沒有勺子是喝不到的。
  • 《愛與和解》首期讀書會分享
    首期《愛與和解》讀書會在經過一周時間的準備後,終於在10月31日下午樂培的家長課堂裡舉行了。在此次遠道而來的學員們中,有不乏孩子正好處在青春期的家長,孩子剛進入小學低段的家長,甚至還有剛剛進入婚姻關係的年輕女學員……他們希望在參與《愛與和解》共讀的過程中,這樣的學習可以為他們帶來新的生命啟示。
  • 焦慮、焦慮,如何遠離焦慮?
    這也真是應了那句話,知道的越多,焦慮的也就越多!前幾天剛寫了一篇文章《焦慮,高血壓的另一個導火索!》,很多人都在不斷的尋找降低焦慮的方法!或許以下3點,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希望越大,焦慮越多。你對一件事越是耿耿於懷,這件事也就越會產生更多的焦慮。這不是你自己能左右的,而是焦慮產生的根源,便是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