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子湖街道項目組從2018年10月份就開始進行「社工好書共讀」計劃,每月讀一本社工專業相關書籍,本月共讀的書籍是《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不同人有不同的焦慮。有人說,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其實不然。因為不單單是成年人,小學生甚至都會出現焦慮,比如考前焦慮症。從出生開始,我們就被捲入了這個焦慮的時代。
讀書時,我們面臨著升學壓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當踏入社會,成為「社畜」,則不斷接受著社會的打擊,焦慮已逐漸成為常態。
焦慮是一種情緒,它包含了擔心、緊張、恐懼、尷尬等許多不舒服的情緒感受,同時伴有軀體上的不適,如坐立難安、眩暈、心慌、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腹脹、腹瀉等。焦慮是人類最常見的情緒之一,它可以分為正常性焦慮和病理性焦慮。
焦慮並不是壞事,往往能夠促使人集中注意力,去應對即將發生的危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只有當焦慮的程度及持續時間超過一定的範圍時才構成焦慮症狀,妨礙個人處理眼前危機,甚至阻礙正常生活,屬於一種精神疾病。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一書講述了內在的力量、人的神經系統如何工作、如何治療簡單及複雜的神經疾病等等。神經疾病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級,焦慮症只是其中一種。很多人的神經狀況很糟糕,儘管沮喪,但還是在堅持工作,實際上這樣的情況並不能被稱為神經衰弱。 當種種症狀開始加劇,以至於當事人無法打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時,不知不覺就產生了神經衰弱。
簡單類型的神經衰弱日常可能會出現胃痛、手出汗、心跳加快、恐慌、心悸、心律不齊、呼吸困難、眩暈等症狀。複雜的神經疾病通常是由問題、悲傷、內疚或羞恥感引發的。
也許你曾感到失落,也許你會在深夜焦慮得睡不著覺,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快要發瘋。而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神經衰弱不過是一種情緒和腦力上的疲勞,而恐懼通常則是引發這種疲勞並使之持續的原因。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裡提出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面對、接受、飄然、等待。書中一位女士的案例令我印象深刻。因為怕見人,她覺得自己無法去商店買東西,越是努力想進去,越是無法做到。在聽從作者的建議後,她想像自己乘著一片雲在飄,慢慢飄進商店,而不是掙扎。在這過程中,她的緊張得以緩解,進商店也不那麼困難了,後來她也可以自己應對其它類型的緊張了。
不要恐懼,不再逃避,去積極的面對,面對你所認為困難的事,直面自己的情緒,通過一點點接觸熟悉它,此時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接著,不要抗爭,試著去坦然接受,無論現在的情況有多麼糟糕。試著運用「飄然」這一方法,把自己想像成一朵雲,從你在意的問題上飄過去,而不是過分關注。最後,只需放鬆下來,靜靜等待,相信時間會治癒一切,你的身體也會慢慢恢復,你也會成為原來的自己,甚至,當你掌握了這些方法後,你會成為一個全新的更好的自己。
工作、勇氣及信仰是我們與命運抗爭的三大法寶。讓自己有事可做,平靜下來,不要過分關注一些身體反應及情緒。把注意力放在對自己真正有用的事情上,可以多做運動,多做開心的事,讓大腦沒有時間去處理那些消極想法。給自己勇氣,堅定地擁抱希望,並努力相信,無論需要多長時間,恢復都將是必然的。
當然這個過程是緩慢的,必要時可以輔以藥物治療。並不是只有生理上的疾病才需要看醫生,心理上如果出了問題,已經嚴重影響道生活,且自行無法調解的時候,也需要尋求診治。通過抗焦慮藥物治療達到抑制消極的作用。
焦慮時提醒自己放鬆,不過度沉思,學會包容接受自己生理或心理上的各種症狀,從習慣逃避到面對痛苦,積極尋求每天一點細小的改變。我們需要正視焦慮,不要恐懼它,要與其達到一種「和解」的狀態。如果你的身邊有正在被焦慮困擾的人,請多一些耐心,必要的時候給予一些支持和幫助,讓他感到鼓舞,坦然地度過面前的困難。
文章來源:塔子湖街道項目組 洪晨晨 何英 王卉
排版:郝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