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登陸納斯達克20個年頭後,丁磊發布了第一封股東信。
預料之中的是,丁磊這封股東信連同網易即將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實錘」,迅速在網際網路圈刷了屏。
預料之外的是,長達2000字的信中,並未通篇畫大餅講述網易的戰略定位、盈利預期和業務布局,而是闡述了網易特有的哲學:像一個傻瓜一樣,為一件事堅持,為一個念頭瘋狂,總有一天會找到想要的答案。
網易身處的網際網路行業,一直是聰明人的江湖。在這樣一個註定被聚焦的發聲渠道上,丁磊為何絲毫不掩飾對「傻瓜」的鐘情,想必是不少人心中的疑問。
丁磊與《阿甘正傳》
近十年的深居簡出,讓外界對丁磊的印象有些模糊。即便是被坊間津津樂道的傳聞,也多半出自「他人之口」。
就像吳曉波曾在《鏘鏘三人行》中對竇文濤說的:「我見過的中國富豪裡面,三分之二以上都是不快樂的,除了丁磊」。
於是「最快樂富豪」的形象逐漸深入人心。網際網路圈子裡提到丁磊時,從來不缺少各種歡樂的段子:比如喜歡穿300塊錢的優衣庫、被做成表情包承包了網易員工的快樂源泉、就連HR也用他定製神曲來招人……玩主、感性等漸漸成了丁磊的「人設」。
不過,丁磊並非一個天生抗拒媒體和鎂光燈的人,至少在2003年摘得「中國首富」的頭銜前不是。在那之前不算豐富的文字資料裡,丁磊對外採訪和演講中提到最多的正是《阿甘正傳》。
2000年的某個周末,丁磊在北大作了一場演講,簡單回憶了自己的創業經歷後,丁磊說了一段相當煽情的話:「我非常欣賞《阿甘正傳》,特別是阿甘跑遍美國的那一節。一開始,阿甘也是在冷嘲熱諷中開始自己的歷程的,但後來,他卻帶動了成千上萬的人跟在他後面一起跑。從』瘋子』到『領跑者』,是每個創業的人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沒有阿甘執著的精神,是走不完這個過程的。」
因為不懂國際規則出現財務誤報,網易在2001年慘遭納斯達克停牌,《華爾街日報》甚至評論稱:「網際網路門戶網站網易似乎走到盡頭」。對於這段辛酸往事,幾乎沒有人在意剛剛30歲的丁磊是如何熬過來的,只有丁磊在一次採訪中偶然提及:那時候看了5遍的《阿甘正傳》,跑步、打桌球、捕蝦,阿甘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很簡單,但關鍵在於他做到了極致。
2003年丁磊親自率隊到杭州招聘,對剛畢業的學生們開出了十萬年薪和持續增長的股票期權。放到今天的話,這樣一份誘惑力十足的招聘廣告足以刷屏朋友圈。丁磊彼時給出的解釋是:「選擇人才我並不注重成績,我所看重的是能力。我喜歡阿甘這樣的人,目標和堅持正是我們現在的許多年輕人所欠缺的。」
今天幾乎沒有人將丁磊和「阿甘」聯繫在一起,但早期的網友們可能對「網絡大少爺」的ID並不陌生,那時候的丁磊寫下了這樣的籤名:「人生就像一盒手榴彈,你永遠不知道會拿到哪一顆。」略帶調侃的文字背後,也讓外界看到了另一個丁磊,一個獨立於「玩主」人設之外的丁磊。
網易的「阿甘哲學」
作為一家創始人文化濃厚的企業,丁磊的阿甘情結顯然影響了網易。只是和外界讀不懂只會奔跑的阿甘一樣,市場也在某種程度上誤讀了丁磊和網易。
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是,丁磊是個興趣點漂移不定的人,導致網易的產品布局缺少章法和邊界,一家讓人「看不懂」的公司成了網際網路觀察者們的共識。
之所以「看不懂」網易,是因為外界「看懂了」其他網際網路公司。
阿里巴巴很早就明確了「打造社會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的戰略,然後在電商、金融、雲計算、泛娛樂等賽道上有序落子;
騰訊在20周歲時啟動了新一輪戰略升級,在連接人、連接數字內容、連接服務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探索更適合未來趨勢的社交、內容與技術的融合,並推動實現由消費網際網路向產業網際網路的升級;
即便是美團、拼多多這樣新崛起的網際網路大戶,也找到了自身的戰略定位,前者要深耕本地生活服務,後者以Costco+迪士尼的結合體自居......
丁磊似乎對這種戰略定位不怎麼苟同,在股東信中表達了觀點:「在我看來,戰略是一個被玄化的概念。談起戰略,很多人總是希望展現宏偉藍圖、精巧計算,但商業的魅力正在於,總有一些意外會讓那些紙面上的精妙計算失靈。」
網易的業務戰略儼然少了所謂的「宏大構想」,從郵箱、門戶、遊戲到教育、音樂、電商,似乎很難看懂網易的邊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網易推出的大多數產品都對用戶需求有著獨特的理解,不少產品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商業化布局。
回到《阿甘正傳》的電影中,或許更能理解這種商業哲學的奧秘:為了實現好友布巴的遺願,阿甘用廣告代言的錢買了一艘捕蝦船,甚至為了捕到蝦在一個暴雨夜出海,結果碼頭裡的其他捕蝦船都被颶風摧毀,阿甘的捕蝦船最終發了大財。在其他的捕蝦人眼中,捕蝦只是一種生計,對於阿甘卻是一種熱愛。
網易在很多賽道裡的表現都和阿甘有些相像,網易雲音樂就是最直接的例子。有人問丁磊網易雲音樂的最大威脅是什麼,丁磊的回答是「怕大家失去了對音樂的熱愛。」在線音樂可以說是資本運作最頻繁的賽道之一,騰訊音樂憑藉一連串的併購和版權豎起高牆後,不少玩家選擇退出了戰場,網易雲音樂卻在市場上牢牢佔據了一席之位。對於其他公司來說,在線音樂只是泛娛樂生態的一環,丁磊的出發點是對音樂的熱愛。
丁磊口中網易特有的哲學,似乎也可以稱之為「阿甘哲學」。
「阿甘」的長遠主義
深究「阿甘哲學」的內核,與道家的「無為」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任憑周圍的世界如何變化,阿甘總是我行我素;不管網際網路行業有多少誘惑性的風口,網易都按照自己的節奏穩紮穩打。
早在2009年的ChinaJoy上,丁磊就在發言中闡述過自己對企業經營的理解:「當一個企業的產品毀了的時候,不管是168年的企業,還是十幾年快速壯大的企業,都有可能很難再回來。」
之後的十年恰逢中國網際網路最為瘋狂的十年,趕上移動網際網路的浪潮,每年都有新的風口,資本也樂此不疲地批量生產獨角獸。但大多數擁抱風口的企業陷入了一種怪圈,需要不斷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調整方向,管理層的注意力被集中在商業模式上,逐漸偏離了產品為王的軌道。
回憶一下這段時間裡稱得上優秀的產品,錯過了所有風口的網易卻是最有存在感的企業之一,網易雲音樂、網易嚴選、有道雲筆記,再到《陰陽師》為代表的一系列手遊,一次次贏得了「網易出品,必屬精品」的用戶評價。
折射到業績表現上,2009年網易全年的營收為38億元,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至592.4億元。同時上市20周年的時間裡,網易的股價增長了2000多倍,每年的資本回報率都超過26%,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中概股第一牛股」。
信奉「阿甘哲學」的網易絕不是一個像阿甘一樣的傻瓜,恰恰是市場中最聰明的人。如果一家企業的生存根基建立在變化的事物上,再精妙的計算也會失靈。丁磊的感悟是:「做公司,從來不是百米跑,而是馬拉松。起跑和一時的速度不代表贏面。既然追求的是長遠,就要拿出對得起用戶和時代的好東西。」
只是「討好」用戶也是有代價的,打磨優秀的產品需要降低對速度與規模的追求。確切的說,外界對網易的所有不解和質疑都源自於「慢」,似乎與網際網路這個行業格格不入,再激進一些還會給網易貼上偏安保守、不思進取的標籤。
以往太多人對網際網路的認知偏向於「快餐化」,習慣於用一套看似正確的標準衡量網際網路企業,一旦某個新興領域快速崛起,而所謂的網際網路巨頭沒有迎頭趕上,在營收上又無法保持高增速的時候,多半會陷入「掉隊」的輿論漩渦。一些戰略定力偏弱的企業,往往被網際網路的一元化標準所「綁架」,輾轉徘徊在一個又一個風口之間,一次又一次錯估了適合自身的正確方向。
網易讓外界看到了網際網路的另一面:網際網路絕不是一個風口堆砌起來的產業,「慢」也是一種生存方式。如同電影裡看似喜歡做「傻事」的阿甘,由於沒那麼多顧慮牢牢操控了自己的方向,最終用自己的節奏超越了所有人。
寫在最後
正如丁磊在股東信中給出的「看懂」網易的方法論:當你用「用戶」、「熱愛」這些關鍵詞去檢索網易的過去時,再也不會看不懂網易。
無疑為外界提供了一個審視網際網路企業的新視角。不少創始人喜歡把網際網路上的競爭比作「戰爭」,可不管是以取勝為目的的有限戰爭,還是以延續戰爭為目的的無限戰爭,或多或少都夾雜著成敗勝負的豪賭。可這種「戰爭思維」的目標對象是誰呢?恐怕不是用戶,而是資本。
特別是在中概股危機,越來越多網際網路企業回歸香港上市背景下,丁磊的「阿甘哲學」不只適用於網易:追逐資本當賭徒,十賭九輸,因為風口和風向本身就是不確定事件;追逐用戶謀長遠的,自然也被資本追逐,畢竟這才是一家企業最核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