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生活,聆聽美好。大家好,歡迎收聽封面夜讀,我是今天的主播彬月。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文章是:《最好的工作,需要有成就感》。
1
辭職,是因為沒有成就感
如今的職場,總是充滿著各種抱怨,「辭職」二字也經常被大家掛在嘴邊:
這個月的工資又發少了,我要辭職;
老闆總是針對我,我要辭職;
同事們都是豬隊友,我要辭職;
當然,抱怨歸抱怨,上班還是得繼續,他們不斷的突破自己的底線:錢少了,忍;被老闆罵了,忍;被同事坑了,還是忍!
有時候我也在想,到底是什麼東西能讓一個人離職?
最近,我看到了某招聘網站發布的一份《2019年職場人年中盤點報告》。報告上顯示:75.8%的職場人之所以想辭職,並不是因為什麼加班、扣工資。而是因為看不到發展前景,在工作中沒有成就感。
的確,真正讓人們對某份工作恐慌、排斥的,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工作本身有多難,自己多不會做,到手的工資有多少,而是要麼工作本身喚起不了你的興奮,讓你發揮不了創造力,由此讓你覺得不值得、不喜歡、不開心、不想做……
簡單的說,這種情緒就是失敗感,換個說法就是「成就感的缺失」。
2
成就感來源於興趣和能力
當然,話說回來,沒有成就感,也不能總靠離職來解決。有些情況確實需要離職,但有些情況下,也要學會自己創造成就感。
那什麼算是成就感呢?
百度百科裡是這麼寫的:成就感,指一個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時,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覺,即願望與現實達到平衡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
不過,每個人對成就感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完成一個項目,同樣是發1000塊錢獎金,有人覺得這是打發乞丐,抱怨一番,有人會覺得這是對自己努力最好的獎勵,成就感滿滿,晚上還要喊上親朋好友大肆慶祝一番。
那工作中的成就感,究竟從哪裡來呢?
網絡節目《圓桌派》中的許子東老師曾提到過這樣一個關於成就感的公式:成就感=能力/理想。
怎麼理解?意思是假如你的理想是一百,你的能力也是一百,那你的成就感就是1。反過來,假如你的理想是兩百,你的能力還是一百,那成就感就只剩0.5了,這個時候你就會有失敗感了。
由此可見,工作中的成就感主要來源於興趣和能力。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我們的見識和認知也在不斷變化,興趣必然增長,這個時候,只有我們的能力跟著一起增長,成就感才會上升,不會有失敗感。
比如,剛畢業的大學生,對於工作中的一點點收穫,都會高興一整天。但是,隨著工作時間的增加,他們的理想會越來越高,如果能力沒有提升,挫敗感就會越來越強。到了中年再來談理想,能力又跟不上,危機也就來了。
要想在工作中有成就感,一方面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清楚的認清自己的能力。
因此,我們不要盲目的追求不切合實際的理想,不要盲目做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如果我們的能力達不到,即便我們再努力,最後也不會有成就感。相反,還會因為挫敗感而損失自信心。
總之,在職場上,你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職業定位,然後確定自己的長期發展目標,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的匹配,確定自己的職業進行職業探索,最終才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3
成就感是我們不斷成長的源動力
有人說,成就可以帶來短暫收益,而成就感卻是驅使成就持續增長的源動力。
成就感真的那麼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
努力太久而無所得會讓人失去動力,經常收穫來自工作中、生活中的點滴成就感,才能積攢能量追求更大的進步。
當你完成一件事情後,不管安慰還是承認還是驚喜,這些成就感會讓你感受到,付出是值得的、開心的、鼓舞人心的。你可以不只是為了完成而完成,你更有奔頭的去行動,你會精神煥發,神採奕奕,整個人變得自信、積極起來。
而一旦當你變得自信,變得更加積極,你就有更大的興趣去嘗試新的挑戰,去開闢新的領域。在不斷的探索和嘗試過程中,既提升了能力,又收穫了滿滿的成就感。
這樣一個良性循環,促使我們不斷成長,也可以讓我們永立在潮頭,實現人生價值,更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更快樂,更自信。
最後,當我們回望人生,看到一路的收穫,滿滿的成就感,也就無憾了。
主播:彬月文章作者:泡沫來源:封面新聞特約作者監製:王浩野 羅志強美術設計:姚海濤封面新聞聽封音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