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工作才會有成就感?是澳大利亞的稱為「世界最好工作」,「玩」就有價值十萬澳幣的工作?還是旅遊全世界的攝影大咖,邊旅遊邊賺錢。
這些工作確實很吸引人,但現實是,大多數人每天朝九晚五,奔忙在柴米油鹽中,或許是每天既重複,又無聊的工作,感受不到工作帶來的成就感。
從工業革命開始到現在的人工智慧,因為科技的進步,各種工作曾經出現又消失,有些工作從沒有到誕生。但不管怎麼改變,有一種趨勢是一定的,那就是: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各個領域越來越精細化,還有單調。
有人說: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就可以了嗎,樂趣和工作兼得,這多好啊。可是,小編認為:興趣愛好是用來消費的。即便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會因為沒有辦法隨心所欲,而感到苦惱,要是再加上時間要求以及質量要求,壓力就隨之而來了。
即便自己當了老闆,也還會有帶來壓力的外界事務,總之,只要是工作,就幾乎註定苦多於樂的,哪怕是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也會枯燥。
物質獎勵,不是我們工作最好的好理由,當我們說某人「做這個就是為了錢」的時候,顯而易見,工作往往是沒有成就感的。
其實,每個工作都可以充滿成就感。工作是為了什麼?一方面是薪水,因為我們要生存,美國心理學家巴裡·舒瓦茨認為:除了薪水外,工作還能帶給我們許多無形的價值,而這些無形的價值,恰恰是我們當前的工作觀所忽視的。
如果一份職業就只能是賺錢的渠道,那我們的人生中將會有很大一部分時間在迷茫和焦慮中度過。如果沒有感覺到工作的成就感,試試思考工作的其他價值。
環衛工人本職工作是清理垃圾,但卻有美化城市的成就感;公交車司機每天開著重複的路線,確實枯燥,卻有守護乘客安全,按時送人們上下班的成就感和喜悅;老師幾十年教同一本教材,為學生們操碎了心,但學生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就有一種培養成才的成就感,這個園丁再辛苦也覺得是甜的……
在工業革命時期,資本家給工人們激勵,給他們報酬,他們就會成為你想要他們成為的樣子。這種機制就是上層管理人員對於底下員工的管理機制。這是亞當斯密斯在工業革命時就已經總結出來的一種模式,後來的人為了達到目的也這樣做。
所以,我們做枯燥乏味的工作,拿到薪水成為了工作目的。由於亞當斯密斯認為人生來就是懶惰的,但是社會運作離不開人類的勞動,錢就成為了人工作的動力,這樣說起來人就是社會的奴隸啊。
但最重要的是,看到自身的價值,而不是重複勞動只為了錢,當看到自己除薪水以外還有對社會做出的無形的價值時,也許就會有成就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