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教養」勝過「好成績」身教勝於言傳,父母充滿自豪感
身教勝於言傳孩子的教養完全是取決於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也是每時每刻都在向孩子傳達標準,一舉一動也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這句話不僅僅是主動教導的老師,也是讓孩子被動學習的老師。所以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小鏡子,折射出來的就是自己的行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想要孩子談吐優雅,舉止優雅,父母的行為就必須得到加強鍛鍊。孩子進入一年級課本就有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的課文,往往是孩子天天讀卻不能讓孩子具體做到。
-
家長必讀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每一個人都不是他自己要求出生的,父母使他們偶然來到這個世界,來到一個他們自己無法選擇的家庭,有了一對永遠不能變換的父母。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父母是何種層次的人,取決於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家庭教育。
-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榜樣--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每一個人都不是他自己要出生的,父母使他們偶然來到這個世界,來到一個他們自己無法選擇的家庭,有了一對永遠不能變換的父母。 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父母是何種層次的人,取決於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家庭教育。 -02- 在英國有一個愛德華家庭,是真正的書香門第。
-
不言之教勝於教
不言之教勝於教 ——結合部隊思想政治教育實際落實「八個相統一」系列談 2019年05月05日 08:16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張天 字號 內容摘要:
-
「會教」的父母,才能教出成功的孩子
女孩必然是知道的,明知不對也甘願自己以身冒險,可想而知,她是多麼想逃離媽媽。媽媽打著「愛的名義」,以女兒的前途著想為理由,剝奪女兒的自由和興趣愛好,將女兒活在自己的掌控陰影中。「說教」勝於「不教」「鬥嘴」小男孩不斷「質問」父親,而父親很耐心地傾聽孩子,沒有打斷他,讓他把話說完,然後爸爸安撫孩子,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
道德教育,要用行動來教,而不是說教
到考試需要考,但是和自己的修身處事,毫不相關,該不孝敬父母,還是不孝敬父母;該不尊敬師長,還是不尊敬師長;該友愛兄弟,還是不友愛兄弟。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要把這個傳統文化,表演出來。言行一致,要把儒學變成學儒,像我自己對這一個區別,就感觸很深。因為我們從大學開始,就來接觸了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到研究生,我的導師也是專門研究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到博士生寫的論文,也是和儒家倫理思想相關的。
-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看林徽因難得的優質教育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看林徽因難得的優質教育林徽因,一個傳奇的女子。即使是在民國那樣才女輩出的時代,她也是其中非常耀眼的一個。林徽因的才藝更全面,人生際遇也比很多人幸運得多。林徽因會每晚給孩子們講解莊子《解牛篇》和《唐雎不辱使命》這些經典,教他們讀詩,為他們領讀英文作品。每逢假日,不同領域的學者來到他們家的小屋,縱橫天下,品茗坐論。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收穫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林徽因不僅教給孩子學識,更教給他們修養、態度與風骨。
-
《三十而已》顧佳:身教勝於言教,沒有孩子贏在擁有一個全職媽媽
劇照 顧佳媽媽懷胎十月,期間忍受嘔吐、行動不便——應該的;媽媽生孩子如入鬼門關,以命換命——應該的;媽媽餵養孩子母乳,教孩子說話走路這個媽媽沒有自己的人生,她一輩子都在為別人而活,媽媽們這麼偉大,是為了教出一個將來和你們一樣只會犧牲掉人生的孩子嗎,還是讓他們學會只會享受別人的犧牲,或者,給孩子施加成長的壓力:你看,媽媽什麼都不做了,就是為了照顧你,你再沒出息,對得起誰?
-
平視 身教 賞識 陪伴
父母這名頭最是容易獲得,從孩子呱呱墜地便自行加冕。但想當好父母真是不易,孩子十歲,我才初窺門徑。感謝兒子,逼著我和他一起成長。和孩子一起成長,我才發現,平視是最恰如其分的態度。我們這茬人小時候,挨揍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那會兒的爹大都以「老子「自居。於是,初為人父,我無師自通。在部隊當過軍事幹部也當過政工幹部的我,既能打又能說。
-
潤物細無聲:母親的身教與言教
勞作中的母親母親不是教育家,但她對我們的身教和言教影響了我們一生,從這點來看,她要超越某些教育家!
-
騙了無數家長多年的謊言,「言傳不如身教」,這是個偽命題
01從楊絳先生的成長經歷可以看出身教的重要性:我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響,從淘氣變得好學。爸爸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報》評論一篇接一篇,豪氣沖天,擲地有聲。楊絳因父母好學,她的女兒又因她和丈夫而愛上閱讀,家族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承最重要的因素大概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則了吧。02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兩個孩子分別問各自媽媽一個問題:「媽媽,你為什麼上班呢?我想讓你在家陪我?」
-
父母身教言傳缺一不可
孩子們也一樣,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老生常談:看到孩子就會知道父母是怎樣的一個人。按李玫瑾老師的說法,如果一個人脾氣暴躁很容易發火且自控能力差,是因為幼小的時候沒有被很好照顧的一種必然。「要想養一個貴氣、高貴、有教養的孩子,首先要把孩子的情緒養好。」
-
言傳不如身教
美籍華人企業家徐曙光在《做父親,不許失敗的創業》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所謂言傳,就是說教中國父母喜歡說教。所謂身教,就是依靠榜樣的力量來感染。所謂境教,就是營造環境進行薰陶。我非常贊同徐先生的觀點。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身教難,境教更難,但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境教,也就是基於情景的因材施教。
-
「兒童教育100招」第一招:你要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先做好父母
,與他們最親近的人:父母。孩子表現出一些個性品質,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實際上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形象為子女逐漸樹立了成功的榜樣。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孩子在童年時期的個性、品德逐漸開始形成,此時他的主要學習方式就是模仿,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模仿父母的舉止做法,因此父母的行為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甚至被孩子全盤接受。
-
教後反思及心得體會
老師們的細心評課、耐心指導,讓我深深體會到有些知識點自己懂但要使得學生懂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要教好一個學生不難,但要教好整個班的學生就必須真正全心全意付出。 讓我體會最深的是學校對各位新教師的關愛以及各位老教師的不斷提攜。為了使新教師迅速成長,學校特地進行了新教師與老教師師徒結隊的活動。
-
家風家訓|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榜樣!
每一個人都不是他自己要出生的,父母使他們偶然來到這個世界,來到一個他們自己無法選擇的家庭,有了一對永遠不能變換的父母。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父母是何種層次的人,取決於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家庭教育。在英國有一個愛德華家庭,是真正的書香門第。老愛德華是個博學多才的哲學家,為人嚴謹勤勉。
-
教育隨感——身教重於言教
身教重於言教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盧梭也說過:「榜樣!榜樣!沒有榜樣,你永遠不能成功地教給孩子以任何東西。」師者,表率也。身為教師應該時時作出模範表率;處處體現相互尊重;努力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以良好的師風師德感召和薰陶學生,以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學生,真正做到寓德於教,言傳身教,為人師表。
-
《普賢上師言教》:顯密圓融的殊勝妙法
編輯推薦 《普賢上師言教》所教授的是大圓滿前行引導,在密法大海中比前行更高深的密法還有很多,但如果前行不能圓滿,後面的正行也無法起修,因此說舍此更無餘法能獲得圓滿解脫。內容簡介《普賢上師言教》一書內涵廣博,顯密圓融,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從顯宗修心,到密宗基礎,一直到大圓滿,可以說是寧派最基本的修行之路。在傳統的寧瑪派修學體系中,《普賢上師言教》是以邊講邊傳的形式,在一百天之內,無論化身、堪布,還是普通僧人,每天都要依本書來修行。
-
不要只重言傳忽視身教
【TIPS】都說身教勝於言傳,孩子不只聽家長怎麼說,更深受家長一舉一動的影響,家長的身體語言在無形中會傳染給孩子。所以家長們首先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比如除了給孩子做好後勤工作外,多參加一些體育運動,做做瑜伽、打打球、散散步,還可以找朋友聊聊天、看看電影,這都是比較好的釋放和調節方式。
-
父為兒「下池拾渣」,彰顯身教重於言教
(圖文無關)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身上則留有父母的印記。 (視覺中國/圖)在江蘇宜興,一名兩歲寶寶在小區池塘邊玩耍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瓶,其父立即光著腳下池,一塊塊撿起玻璃碎片。「下池拾渣」的魅力與意義,其實就一句話:言傳不如身教,言傳身教之「身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術」。對兩歲娃娃講不得大道理,對大孩子就講得?未必。言傳當然得有,否則「言傳身教」就不成立了,但是如果輕身教重言教,那就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身教好就好在,家長的示範可以直抵孩子心靈。所謂潤物無聲,「自上而行於下」的身教也有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