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不忘童心」與無功利的態度,對當下中國畫是一味良藥

2020-12-17 澎湃新聞
說到近現代中國畫裡的童心,無論是豐子愷,還是齊白石的作品,都可以見出一種真趣與單純。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下的中國畫創作中,童心是存在缺失的。

結合春節前在上海古美藝術中心舉行的「青春有約·不忘童心」畫展,展覽主辦方與「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在展覽開幕當天聯合舉行了「當下中國畫裡的童心」研討會。知名評論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認為,童心對當下的中國畫是一味良藥,中國畫強調書卷氣,強調寫意,中國畫應該追求純真與赤子之心,「現在很多畫家是看『眼色』畫畫、『淪為工具化』,不應該讓我們的藝術成為工具!」

參展者認為,真正的中國畫家在當下還是要看到並追求一種無功利的藝術態度,胡適當年之所以答應編寫齊白石年譜,就是因為齊白石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位大量以自己「童年經驗」入畫的藝術家,而從童年童心出發,是浪漫主義的神髓,也是五四初期中國新文學運動的靈魂。

豐子愷畫作《爸爸不在家的時候》

把脈書與畫:何以少了童心,多了功利心與市儈氣

顧村言(研討會主持人):

人都是從童年開始的,也可以說,每個人最早其實都有童心,童心見證無邪,也見證元氣。有的藝術家的童心會保持很久甚至一直到老,比如齊白石、豐子愷等,而有的則很容易被社會與世故沾染而失去童心。孩子的眼睛是純淨的,孩子們說的都是真話。對藝術家來說,到了一定的境界,最重要的其實也是求真,而其中,童心尤其可貴。童心與真、拙相關,老莊中的「天際真人」與「赤子」「嬰」都指向一點,幾年前我與謝老做過一期關於在兒童藝術教育的視頻話題,孩子的天性是最可貴的,甚至可以說每一位兒童都是真正的藝術家,就是因為其中的真趣與無功利性,其實很多小孩一下筆就是中鋒,元氣淋漓,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天才,很多孩子就繪畫的直感來說,真是大人的老師,畢卡索曾說:「我終其一生都在向孩子學習如何作畫。」但很多孩子長大後,這樣的元氣與天真卻漸漸失去,這是為什麼呢?

豐子愷先生曾說,藝術教育就是教人用像作畫、看畫一樣的態度來對世界。換言之,就是教人學做孩子,就是培養小孩子的這點「童心」,使他們長大以後永不泯滅。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種「趣味」。培養童心,就是涵養趣味。

這次座談會提出關注中國畫童心的話題也正在於看到當下藝術界的功利化、炒作化、缺少學養等諸多問題,而希望真正的中國畫家能夠以一種無功利的態度來重新看待藝術。真正的大藝術家的作品其實都有著一種真正的童心,明末李卓吾有《童心說》:「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四百年後,無論言文言藝,抑或面對這個社會與人生,這句話其實依然是可以讓人品味再三的。

「不忘童心」研討會現場,上海古美藝術中心

上海古美藝術中心展覽現場

毛時安(文藝評論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這次展覽提出「不忘童心」,有個成語叫「童言無忌」,比如這次參展中的畫家謝春彥,敢於對現實中的種種不理想、不美好、陰暗的,甚至帶有點黑暗的,他敢於直言,直言不諱,所以這本身就是一個童心的表徵。回到中國畫,一直講書卷氣,其實書卷氣是修養以後的書卷,但書卷氣提煉到以後,還是要回到一片單純的赤子之心,所以王國維講李後主的詩,講他好在什麼地方,有赤子之心。

李後主是有赤子之心,什麼叫赤子之心?《古文觀止》講諸葛亮、李密,他們寫的文章,他們不是作家,他們那時候沒有職業作家,他們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內心有什麼東西就表達什麼,所以叫「字字句句皆自肺腑流出」,無心於做一個職業作家,結果留下了千古名篇,無心成為一個在市場上大紫大紅的一個畫家。

相對書卷氣來說,應該說我們現在的書畫界,很多人市儈氣很重,見風使舵,需要什麼畫什麼,也不管自己畫得出畫不出就硬畫,看眼色畫畫,還有為某種服務畫畫——我們現在也可以大膽地批評「為政治服務而畫畫」,這樣的行為其實鄧小平已經批評過了,藝術與繪畫是有一定的政治性的,但是絕對不能再讓我們的藝術成為政治的工具。

第二,就是匠氣。第一層是奴氣,一個是做金錢的奴才,還有做流行的需求的奴才,我覺得這兩個都是不行的。鄧小平反對文藝工具論。我們還是要成為藝術的主人,藝術就是我內心有什麼需要,我有什麼想法,我想怎麼畫就怎麼畫,我想畫什麼就畫什麼。藝術就是要把自由化作你內心的表達,需要一種自在。還有現在中國畫越來越匠氣,特別是工筆畫有了市場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寫意畫被壓得喘不過氣來,這是一條。

此外,因為畫展的需要,都要大尺寸,所以現在這個畫風下,像前輩大師的很多畫放到現在連展覽都沒法出現,但這次展覽的一些作品,有大有小,不是為參加展覽而畫畫,這些作品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標本,即畫家怎麼樣保持初心,保持藝術的童心。

謝春彥(畫家、評論家):

人的童年與上古上上古人類始祖的童年十分切近,所謂「無邪者也」,每個有過童年有過童心的藝術家當明白,這才是我輩保持天真乾淨、拒絕庸俗朽敗的通靈寶玉吧!童心是沒有功利的,研究歷史的時候,也需要一點童心,不要太功利了。每個中國人應該想到你自己有多少力量,把自己做好。「抬起你高貴的頭顱」,比如就當下繪畫界而言,有的似乎頭顱不大高貴,幾個銅板就可以讓他低下,這是很不好的事情。

真正的中國畫家不應當是職業性的,也不是工匠性的,真正的中國畫創作,是感情與生命的需要。

豐子愷畫作《瞻瞻的黃包車》《瞻瞻的腳踏車》

陳村(知名作家):

從老子說的「赤子之心」,一直到現在,說到童心,當然都是好的,大家如果有點童心也顯得好像是很有趣的樣子。當下很多人已經遠離了自然,遠離那些有趣的事情,我們能在畫裡回憶起童心與別的一些東西,是挺好的,應該鼓勵。當下的社會比較浮躁,這個畫展要把很多人特地從一個特定的時間,到一個特定的地方出現,本身是個困難的事,但今天居然那麼多人,而且有很多在上海很好看的很有意思的人都出現了,這是作品的魅力,也是童心的魅力。

研討會現場

探討文與畫:齊白石請胡適編年譜的背後

羅青(臺灣地區畫家、學者):

說到有著童心的齊白石,很多人不明白為何老人在晚年時(1946)捧著一生資料,敦請新文學的領袖之一胡適之為他編年譜?齊胡二氏,年齡相差二十七歲,整整一代,創作、學問、生活,南轅北轍,毫無交集,完全扯不到一起,而白石卻執意要胡適替他編年譜,是為一怪。而更怪的是,剛剛自美返國出任北大校長、朋友滿天下的適之先生,於戰後百廢待舉之中,居然也毫無難色的欣然同意,接下這件吃力但卻不頂要緊的工作。

胡適自校本《齊白石年譜》

作畫中的齊白石

事後證明,胡適是真心誠意願為老人編寫年譜。在內戰方殷多事之秋的北京,他竟然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把複雜的《齊白石自述編年》初稿完成,最後在他去國之前,1949年三月,交由商務印書館以《齊白石年譜》為書名,正式出版。終其一生,胡適對此譜都十分留心,倘遇新出資料,一定補入「自校本」中。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在胡適逝世後十年,影印出版了他的《齊白石年譜》自校本,成為二人忘年友誼的最後見證,也為後人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謎。答案就是齊白石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位大量以自己「童年經驗」入畫的藝術家。而從童年童心出發,是浪漫主義的神髓,也是初期新文學運動的靈魂。 五四時代的作家,從胡適到周樹人、周作人到冰心、沈從文、豐子愷……無一不把童年回憶,當成重要題材處理。至於兒童文學的提倡與歷代兒歌的蒐集研究,更是新文學運動的重要項目,成果豐碩,不在話下。

齊白石畫鼠之作

白石老人的畫法源流及其特色不在一般傳統的梅、蘭、竹、菊、松柏、荷花,因為這些題材,從揚州八怪至任熊、任頤與吳昌碩,早已多所開發,他能繼續拓展的特色有限。齊白石真正的重要作品,在描寫他童年回憶中的草蟲魚蝦、蝌蚪青蛙、貓狗老鼠、牧牛農事、童玩用具、上學讀書、習字瞌睡等等,這也都是歷代畫家所不及著墨的地方,但卻是浪漫主義最擅長的領域。因此,齊白石成了第一個以「童心」與新文學運動相互呼應的畫家,受到當時作家的熱愛、追捧與支持。

徐國衛(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館長):

中國繪畫一直注重文學性,這在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著很強的顯現,比如詩詞題跋,皆從己出,這在當下的中國畫中是比較缺失的。知名作家陳村則就文學中的童心與藝術中的童心進行了發言:說到童心,其實所有人本來都有一顆童心,只是到了五十歲、六十歲你的童心還能不能再激發出來,這一點非常重要。特別是他們七八十歲的人,還能把童心再能激發出來,這就是不得了的人了。大家都知道齊白石先生,他就是到了九十歲的時候,他的童心才真正達到一個高度,包括海派的很多代表作家,如豐子愷、吳大羽等皆是如此,在作品中藝術家真正的童心被激發出來後,其作品往往更容易為人所接受。實際上文學作品也是如此。這是我對童心的理解。

我再回頭說說謝春彥老師,可以說是我們山東的驕傲,大家都認為他是老頑童,甚至上海人都認為他說話很隨意,此話不對,我跟謝老師接觸將近二十年了,我每次跟謝老師的接觸中,他說的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句俏皮話,其實都有很深的思想層次在裡面。

張立行(文匯報文藝中心負責人):

童心是一個比較泛泛的概念,因為要知人才能認藝。就藝來說,這三位先生裡我對謝老更熟悉一些。我覺得謝老這一生是被童心所貫穿的。童心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我覺得他所謂的童心是童心裏面的一種頑皮之心,他這個人是很頑皮的,他就是好奇之心,頑皮之心,這是很可貴的。比如就沒看他辦過一個安安分分的展覽,純粹的讓人家看看畫畫的展覽,總是會搞點花頭,前面我看有一個帶著帽子的女孩子,二十幾歲,也在那裡很頑皮地說,這都是童心。再重大的題材,我覺得在謝老的筆下,不是說消減,但卻是非常智慧的以俏皮的方式呈現。另外,我覺得一個有童心的人,或者有頑皮之心的人,都是有俠義之氣的。

陳九(畫家):

謝老是我們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的會長,和他接觸比較多,一段時間不見就會念他。我們都喜歡和他聊天,他總是插科打諢,十分幽默。還是一位京劇的老戲迷。可以說,他是我們上海為數不多的一位詩書畫皆能的老頑童!他的童心不只是一種單純和天趣,他還是情懷所寄的文化人。他以文心入畫,看似漫畫與文人畫之間,卻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用筆直率自由,毫不猶豫,看似樸素簡單,設色也會出其不意!仔細讀來,意味深長。從他的書法來看,七扭八歪的,似是兒童體,那是他獨特的謝體字。講究中鋒用筆,寧樸拙而不膩滑。這大概與他酷愛魏碑書體有關吧。我每每到他書房,常見他案頭堆滿臨碑種種,不是金農就是二爨,可見謝老習書也是十分用功的。

我常想,一個讓自己的畫能保持童心天真的人,必定是經歷過世間的複雜和艱險的,看透人性並笑對人生,這絕對是一種智慧。

記得一次和謝老去爬一座亭臺,起初他還和我們一樣象個孩童,一路上笑語不斷。當登臨高臺昂首遠望時,只見謝老迎風佇立,頓發思古之幽情起來,自告奮勇地用古人的腔調朗誦起唐人李賀的《金鋼仙人辭漢歌》來:空江漢月出宮門,憶江清淚如鉛水!..….念著念著聲音沙啞起來,情不自禁濁淚盈眶,著實讓人感動不已。可見他的童心,實在充滿人文情懷的。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

羅青老師也是我熟悉多年並尊敬的一位藝術家,他的畫裡充滿想像,構圖自由,具現代意味,值得我們思考和想像。

張偉麟(閔行區古美街道黨工委書記):

我是從小就喜歡藝術,喜歡文學,非常感謝大家、前輩到閔行區古美街道的藝術中心,古美是一片古老美麗的土地,也是改革開放的縮影,今年正好是古美街道成立二十周年,這次展覽讓社區的民眾可以在家門口享受文化大餐,非常感謝。

這個展覽的主題我覺得非常契合,童心也是初心。就對藝術的理解而言,我覺得本真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說守正創新,本真是非常重要的。童心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我覺得是非常有藝術魅力的,縱觀歷朝歷代,我們傳承下來的好的藝術作品,都有很多童心的表現,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和西方的《哈利·波特》等,這些流芳百世的作品,倘若沒有童心的話是很難表現。所以我覺得保持童心進行藝術創作,是一種非常自省的藝術能力。藝術要有靈性、悟性和童心,只有這樣,藝術才能生動、靈動,進而打動人心。


現場作品,謝春彥題其女兒童年時畫作

反思中國畫:寫意與寫心的丟失,中國畫是感情與生命的需要

陳鶴良(畫家):

前一段時間辭世的知名畫家方增生先生生前與我交談時對中國畫有著諸多反思。方先生認為,現在很多中國畫展包括全國美展上的中國畫,都背離了中國繪畫的本源,而用西方的素描堆積。中國畫發展到文人畫一脈最重要一點即在於中國畫是寫意的,這些在當下都失去了很多。第二個,必須有中國傳統國學做支撐的,文史哲,儒釋道。第三條,就是自覺,佛教講的覺悟,把傳統的內容經過自己的思考,創造一個符合當代的東西出來。從過去寫生開始,西方是寫生,中國是寫心。這三條東西現在都接近沒有了,很可憐。方先生後來說年齡太大了,做不下去了,他想讓西方人也知道中國畫是全世界認同和接受的。

大壺(畫家):

這次展覽兩岸三地三位年屆八旬的老先生從青春和童心出發很有意思,永葆青春和童心何嘗不是所有畫友一生的訴求?三位前輩畫家中對謝春彥先生的人與畫比較熟悉,我和謝老的神交已有近二十年了,不光電話裡聊當面聊,文章也有過幾次對話甚至激烈交匯過。向來欣賞謝老激情滿懷的個性以及他繪畫裡天真無痕的童心漫趣。在寫文章和日常活動中,我關注中國畫比當代藝術多,與國畫界的朋友主要是電話裡聊,聊得比較多的以前是張桂銘和了廬二位先生,現在是謝春彥和蕭海春二位先生。可謂忘年之交。

中國畫的現狀是有很大問題的,這個問題百年前就有了,到現在尤為突出。最主要的問題還是筆墨人才匱乏,講筆墨講傳統變成落伍的代名詞,書寫性質量已經不再作為標準,可見中國畫理論氣場已然失去。全國美展裡的所謂中國畫百分之九十是以描摹為主毫無繪畫性的工筆畫,偶爾有幾幅寫意作品也是筆墨文脈盡失。中國畫不至於崩潰,但確實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危險在於忘卻了傳統之後,沒有審美判斷標準,民族繪畫的價值觀迷失了。

對於傳統我是這個態度:傳統不應該是包袱,應該是中國畫家的營養;傳統是畫家基本修養必經的途經,同時不該是拒絕創造的藉口。

畫國畫的還是要對筆墨紙硯有敬畏之心,有了就不會亂搞,以為隨便在宣紙上弄些什麼就是創新就是當代水墨,這是在玷汙中國畫三個字。書法和國畫的本質其實是那根線條的質量,經常畫畫的知道,圖像製作並不難,製作出來的風格經不起時間檢驗,難的是書寫的內在力量,這是一條高難度的標準。不能降低標準去搞創新 ,廉價的創新比比皆是虛假繁榮。

徐明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

我們講童心未泯,一個人如果保持童心,不是說他在晚年的時候我們能看到這個部分,實際上他的童心肯定是貫穿他人生的整個始終的。剛才大家已經講到,特別毛時安講到童心,跟中國畫很多的現象結合起來,我覺得做這個首先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今天不完全是把童心這樣一個思想在畫界發揚光大,是對整個文化界,乃至整體的社會人群都要充滿著這種童心,要去呼喚這個童心,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實際上從美術史的發展,因為中國古代的美術史大家已經看到,包括很多畫家的繪畫方法上,實際上都找到了以拙見巧,大巧大拙的那種意味。這種意味回過頭來講,既是藝術的智慧,又是人生的智慧。

我們今天一直講,因為技巧,因為他的巧,實際上從中看到的是更多的交情,看到的是很多繁複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實際上離藝術很遠。剛才講到現在的工筆畫,我們看為什麼現在工筆大行其道,但這些工筆畫真正能在當代藝術,在我們今天的藝術界中獨樹一幟,讓你眼睛為之一亮,讓你心靈為之感動的東西有多少?那些赤子之心的畫家的作品,我覺得實際反映出人們對巧拙之間的這種美學關係,實際上中國人是有特殊體會的。為什麼文人書畫,從朱新建的作品現在不斷地被重複提起,應該從這種現象中可以透析出人們為什麼會去尋找那份童心。包括像豐子愷的漫畫,從日本一路下來,再往上都可以看到,這跟人與世態的生活是非常緊密相關,也就是現在很多藝術家畫的畫,是不是接地氣,是不是能真正深入到人們的靈魂中去,而不僅僅只是一個思想圖解的符號,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理念的闡釋,如果僅僅這樣的話,藝術的趣味,藝術的靈魂將不復存在。

我用一句比較空洞的話總結,黑格爾在講「藝術的靈魂是哲學」,哲學好像一聽,大家覺得是無窮大的事情,覺得非常不可理解,但回到哲學本身,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就是你所有的價值,你的價值觀,你的審美價值觀的某種體現,尤其對畫家來講,是要尋找到這種自由的精神,找到這種藝術的精神的。所以我覺得寫意中國畫真正本真的東西,真正內在的精髓就是要守真,就是要找到那種大拙見巧的智慧,真正要能透析出人生的智慧。


古美藝術中心,參展畫家向古美藝術中心捐贈作品

李磊(藝術家、上海美協副主席):

我談點繪畫的體會,對於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我的體會用四個字來概括,「文心歸真」,「歸真」是結果,「文心」是過程、途徑。因為這不僅僅是童心的問題,我們說童心是一個狀態,但人類不僅僅有一顆童心,更重要的是提煉出來,從童心中走出來以後他更加有意識的認識了宇宙的本性和真理,回到自己的心裏面去,這樣是一種回歸。這個回歸一定不是發出來的,他是轉了一圈以後再回去,才有這個味道,所以中國畫的味道就在這裡,本質上是一個文人的畫,但因為我們教育的普及,大家參與多了,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人人都可以去做這件事,但未必是人人做得到。

( 本文據錄音,楊潔也參與整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味止咳化痰的良藥,花朵美麗妙用多
    湖南龍山的小縣城中生長著一種水靈的鮮花,每到7月份,纖細的枝丫上就會漸漸開出奪人眼球的美麗鮮花,其枝婭高潔靚麗,卻不輸典雅,花朵潔白芬芳,卻不煊赫,沒錯,我們接下來要提到的就是生長於龍山的一位草藥百合。
  • 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國畫
    此時,「中國畫窮途末路論」、「筆墨等於零」等帶有武斷性的藝術言論,對中國畫的創作產生了持續性的衝擊和極大的負面影響。作為兩種主要的繪畫樣式,中國畫與西方油畫孰高孰低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結果常常是對中國畫的創作模式和藝術價值持懷疑態度,覺得保守、老舊、形式雷同,其實,這種見解大多是基於沒有對中國畫深入理解後的一種膚淺解讀。
  • 一味被人忽略的良藥「通氣滯而解胸腹脹痛,燥溼氣而愈皮膚疹癬」
    民間百草良藥多,可惜至今無人識。閒暇輕擷三兩味,偶見疑難也能醫。人們常說「高手在民間」,要我說世間這無數神奇的中醫良藥,才是真正的隱藏在「民間」。可惜的是現在很少有人去特意的認識和學習這些民間的中醫良藥,漸漸地人們就忽略了這些中草藥的存在。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在民間常見,可惜又常被人們忽略的一味良藥,它就是「楝實」。
  • 一味不被人熟知的良藥,李時珍卻說它善於「補氣除熱、斂汗止汗」
    出汗雖然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過多的出汗、不正常的出汗卻是一種「病態」的表現。中醫裡面認為,人體之汗乃由津液所化生,有「蘊於內為津液,散於表則為汗液」之說。但是在生活中還有一些「病態」的出汗情況,比如體虛氣虛而自汗、陰虛而夜晚盜汗等不自然的出汗,皆屬於「病態」的出汗。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常被人們忽略,且還被人們遺棄的良藥,其在「止汗」方面卻有很好的功效,此物正是「浮小麥」。
  • 一味止咳化痰的良藥,能入肺降氣,新久咳嗽,皆可用之
    在眾多的中藥裡面,就有一味止咳化痰的良藥,而且它的名字也特別的具有意境---紫菀。中藥紫菀來源於植物紫菀的乾燥根莖,在北方地區相對來說還是很常見的。由於紫菀屬於菊科植物,自然和菊花有幾分相似之處,而且它的花瓣偏淡藍紫色,經常一叢叢的生長旺盛,因此古人為其取名「紫菀」。紫菀自古以來就被醫家視為止咳化痰的良藥。
  • 希望本身,就是一味良藥
    了解和學習心理學的一個魅力所在,就在於不停打破一些關於生活的固有思維模式。可能是那個希望做完作業之後還有半小時的時間可以讀課外書的小學生,也可能是那個希望孩子不磨蹭早些完成作業,從而自己有點時間來整理一天思緒的家長。希望還可以出現在任何境遇的人當中。
  • 它常被誤認為「山棗」,是一味被人忽略的良藥,專能「益肝固腎」
    山野之中的野生植物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座天然寶庫,這裡面既有鮮有人知的花草,還有美味可口的果實,更重要的是,在這山野之中還孕育著無數可以救人的中醫良藥。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在山野之中常見的中藥材---山茱萸。
  • 招人煩的葎草「刺刺藤」,看見都繞著走,竟然是一味良藥!
    葎草估計是全國最常見,也是最不招人待見的雜草之一。山野自不必說,在城市之中,想要找一個沒有葎草的地方都很難,只要稍微注意一下身邊的拆遷廢墟、院牆籬笆、偏僻角落,十有八九可望見其熟悉的身影。葎草為什麼不招人待見呢?因為「刺」!它的莖、枝、葉柄山都長滿了倒刺,輕輕捏一捏它,手指就會有一種被黏住的感覺,如果不小心沾到衣服上,可能就會被鉤破或被拉出幾根絲。要是不小心伸手拉了一下葎草,手上準要被劃開一道口子。不過,葎草並非一無是處。
  • 一味清熱燥溼的良藥,來源於樹皮,還能清肝熱,解熱毒,明目
    其實有很多植物的根皮或者莖皮都可以入藥治病,而有一味清熱燥溼的良藥就是由樹皮製成。這味清熱燥溼的良藥名字叫做---秦皮,相信不熟悉中醫藥知識的人或許對秦皮沒有什麼深的印象。其實中藥秦皮就是木犀科植物白蠟樹的樹皮,白蠟樹在很多地方都有種植,在北方地區是一種常見的樹種。在春秋二季,人們會採收白蠟樹枝莖上的樹皮,切成絲或段乾燥後即可入藥使用。
  • 一味安神良藥,李時珍稱其服之能「益智慧、寧心神、利九竅」
    今天就和朋友們介紹一味非常好的安神良藥---遠志。早在《神農本草經》之中,遠志便已經被醫者視為是『上品』安神良藥。明代的中醫大家李時珍在介紹遠志的時間則說,此物「益智強志,故有遠志之名」,服之更是有「益智慧、寧心神、利九竅」等良效。
  • 一味能「去熱邪散各種無名腫毒,除溼氣消一身水腫溼瘡」的良藥
    民間良藥多,造福百姓廣。本草除百疾,遇病莫驚慌。今天就和朋友們介紹一味民間常用的中藥材---半邊蓮。半邊蓮自古以來就是民間常用的清熱解毒之良藥,它對於人體常見的各種無名腫毒、皮膚紅腫、熱毒瘡癰等症,皆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在民間很多地區,當人們出現皮膚熱毒瘡癰之症的時候,就常常會在野外採挖一些新鮮的半邊蓮,然後將它搗碎後外敷,可有效清解各種熱毒瘡癰之疾。
  • 楊瀾:女性面對「社會病」,良藥是積極的人生態度
    (原標題:楊瀾:女性面對「社會病」,良藥是積極的人生態度) 「2020
  • 一味不被人熟知的良藥,「除一身之溼消水腫,軟內外硬結散癭瘤」
    海鮮如今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餐桌,但是很多人只知道海鮮好吃,卻不知其實還有很多中醫良藥也源自於這些海鮮之中。今天就在這裡和朋友們分享一味源自於人們常吃的海鮮,卻又不被人熟知的良藥---海蛤殼。
  • 中國畫的意象審美與興象思維
    雖然有許多尊重傳統的奮力抗爭之士,但因此而改弦更張者不在少數,更多是對討論的困惑轉向傳統的反思。百年來中國繪畫的每次重大轉折,幾乎都是採取了「以復古為革新」、「借古以開今」的方式,充分顯示了中國畫的深厚傳統根基,蘊含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景。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這一民族繪畫,傳承了數千年而不衰。當今,重新探討,重申中國畫的傳統精神是有積極意義的。
  • 被人忽略的一味良藥,形似「廢柴」,入藥活血化瘀,療傷止痛
    但是中藥的品類繁多,常人很難去熟知每一味中藥的形狀以及功效,生活中我們不妨留心,會發現自己的身邊存在著很多不被我們熟知的中藥材。就有這樣一味不被我們常人所熟知的中藥材,它來源於一種植物莖枝裡面的芯材,顏色亮黃,很是吸引人的目光。入藥的時間人們常常會把它切成絲段狀,一縷縷亮黃色的枝莖,看著好像「廢柴"一般,很好區分和辨認。
  • 一味被人忽略的良藥,溫化肺中寒痰、行散胸中氣滯、通調一身經絡
    比如這味叫做「白芥子」的中藥材,就是一種價格低廉,但藥用價值卻非常高的中醫良藥。中藥白芥子源自於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古人認為白芥植物的葉子顏色發白,故而稱它為白芥,而其種子自然也就是白芥子。而現代中醫裡面在汲取古人的經驗之後認為,白芥子乃是一味辛溫行散之藥,入藥有溫化肺中寒痰、行散胸中氣滯、通調一身經絡等功效,可以說此物還是一味非常值得人們學習和應用的良藥。1、白芥子的「溫化寒痰」之功。
  • 被人忽略的一味良藥,河邊常見,枝葉入藥,祛風止癢,除溼止痺
    其實在中藥裡面有一味叫做「檉柳」的中藥材,正是取自於這西河柳。中藥檉柳用的就是西河柳乾燥後的新鮮細嫩的枝葉,人們一般會在春末夏初,西河柳尚未開花的時間去採收它的新嫩枝莖,然後乾燥後就能成為一味治病的良藥了。在中醫裡面,人們認為檉柳的氣味辛散而略帶甘甜,且其藥性相對平和,應用還是非常廣泛的。
  • 「世界壽鄉·美麗大埔」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在大埔舉行
    本報訊 (記者李少鳳)在國慶、中秋佳節到來之際,今日上午,由廣東省中國畫學會、梅州市中國畫學會、大埔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世界壽鄉·美麗大埔」——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開幕式,在大埔縣西河鎮北塘藝術部落崇德堂藝術(展覽)中心舉行。 此展特別邀請國內名家作品23件,邀請梅州市畫家作品43件,共展出作品66件。
  • 活在當下,抓緊時間,不忘初心。——Carpe diem
    carpe diem是拉丁文,翻譯成英語是seize the day,意為活在當下,抓緊時間,不忘初心。但是從拉丁語的字面意思來理解,翻譯成「抓住現在」更為準確,抓住現在的每一瞬間就不單指的是及時行樂,還意味著要為了未來而牢牢地抓住「現在」。如今的人,在緬懷過去,在期待未來,卻抓不住現在,何為現在呢,「現在」譯為存在,指目前活著,目前活著的人,有的活在過去,有的活在未來,過去和未來的人,是當下的你嗎?
  • 一味被人忽略的良藥,李時珍稱其「瀉肺熱而止咳,利水道而除溼」
    但是世人的眼光卻不這樣認為,人們在養生的時間,大部分的人往往會追捧一些價格昂貴的滋補名藥,反而是常常忽略了那些在我們身邊唾手可得的本草良藥。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在民間較為多見、但如今卻又被眾人忽視的良藥---桑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