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故事NO.12 一碗羹
手打的牛肉 打動《舌尖2》劇組
去年9月,《舌尖2》劇組在黃財成店裡拍攝現場(資料圖片)
閩南網8月19日訊 兩個都是200多斤重的重量級男人,用盡力氣,一遍又一遍用刀背反覆揙打著大塊大塊的牛肉……這畫面讓《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攝製組一行人嘖嘖稱讚。「那可真正是『牛人』呀!」大伙兒當場敲定,要的就是這個感覺。
入鏡的這兩個男人,是泉州市區塗門街一家老字號牛排館的店主黃財成、其子黃志峰。因為臨近清淨寺,每到回族的開齋節,店裡便人滿為患,回民紛紛來此享用他家的牛肉羹,這已經是塗門街一景。而作為《舌尖2》收錄的特色小吃之一,如今,店裡慕名而來的遊客越發多了,人們都知道,泉州人愛吃牛肉、牛肉做得好吃,是一日三餐中最代表泉州特色的傳統小吃之一。
可以不誇張地說,福建全省,數泉州的牛肉小吃店最多。僅泉州市區的牛肉店就有兩三百家。但鮮有人知道的是,牛肉之所以在泉州這麼火,追溯起來也是「海絲」印記之一,正是宋元時期許多阿拉伯人、蒙古人、波斯人、回族人紛紛湧來泉州,受到他們的飲食習慣影響,泉州人才開始烹煮牛肉。
尋味
遊客來泉州,關帝廟是一定要去逛逛的,再參觀一下旁邊清淨寺的伊斯蘭教寺廟遺蹟,然後到旁邊找家老字號牛排館,一碗牛肉羹下肚,才算真正走完了塗門街。
《舌尖2》來拍攝之前,黃財成的牛排館,一直是熱鬧之所。尤其是因為店面臨近清淨寺,每到回族的開齋節,牛排館裡便人滿為患,回民紛紛到店裡享用他家的牛肉羹,成了塗門街一景。
大約去年年初,微博上許多泉州網友,隔三岔五地@CCTV9舌尖,推薦泉州美食。口碑效果明顯,去年9月,《舌尖2》透露,擬到泉州拍攝第七集《三餐》,講述一日三餐中最代表泉州特色的三道傳統小吃:牛肉羹、面線糊、潤餅菜。
攝製組一行興衝衝地扛著器材就來了,可是一進門,看到黃財成的店裡裝修偏於現代化,大家都困惑起來,「我們片子裡追求的是原生態的感覺,最純樸的味道,有嗎?」
尋景
好奇於這家店的口碑,攝製組走進了廚房。
當看到黃財成和兒子黃志峰,兩個各200多斤的重量級男人,正用盡力氣一遍又一遍,用刀背反覆揙打著大塊大塊的牛肉時,大家都驚呆了,「那可真正是『牛人』呀。」攝製組當場敲定,要的就是這個感覺!事實證明,這畫面最終也成了他們泉州此行最滿意的鏡頭。
鏡頭下的那口瓷缸看起來特別古樸,特別是導演們得知,這口缸用了幾十年,是兩代人堅守的祖業時,又是一陣讚嘆。
黃財成告訴導演們,家裡這門手藝始於清宣統二年,他繼承這門祖傳手藝,已有40多年了。每天清晨五六點,就得來店裡製作、抓打、攪拌牛肉,堅持純手工製作,他說,雖然費時費力,但這樣能保持牛肉羹原始原汁的味道。他很欣慰,兒子黃志峰雖然年輕,卻願意繼承這份傳統,如今陪他一起經營牛排館,是個很得力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