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求學舟車勞頓 「雙非」學童轉投深圳港式學校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跨境求學舟車勞頓 「雙非」學童轉投深圳港式學校

    圖:深圳港式學校的「殺手鐧」是聘請外籍教師教授英語,吸引家長送孩報讀 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提供 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10月17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近年「雙非」(父母都非港人)跨境學童激增,香港北區的幼兒園及小學學位均供不應求。記者調查發現,受香港優質學校學位難求及在內地公立學校拒收的雙重限制,越來越多「雙非」學童轉投深圳的「港式學校」,其中尤其以幼兒園和小一的港籍生源居多。今年9月,北上深圳成立分校的港資幼兒園均出現不少「雙非」插班生,深圳的港人子弟學校小一班亦紛紛擴招增班。

  16日中午,在福田口岸附近的麗城幼兒園門口,「雙非」童媽媽謝女士接上已有香港身份證的3歲寶寶回家吃飯。謝女士告訴記者,本想送孩子去香港讀書,但擔心孩子年紀太小天天跨境太麻煩,所以選擇讓他在深圳就讀港資幼兒園。她說,「跨境求學舟車勞頓很辛苦,小孩子最重要的是有個愉快輕鬆的童年時光。」

  深圳港資幼園如雨後春筍

  麗城幼兒園位於皇崗片區港人密集聚居地,目前在校就讀的學生有三分之二是港籍兒童(包括「單非」、「雙非」)。該幼兒園副園長邱繼芳表示,近年來港籍生源充足,常常大排長龍,今年9月更出現了不少插班申請的「雙非」學童。她說,香港北區幼兒園學位緊張,很多在深圳的港籍學童轉投深圳的港資私立幼兒園。

  近年來,隨著「雙非」適齡學童增加,深圳的港資私立幼兒園的發展猶如雨後春筍,當中不乏維多利亞教育機構、麗晶、德寶、方方樂趣、萊恩、吉紐思等為港人熟悉的知名教育機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深圳、上海港資幼兒園數量至少二十家,且規模不斷擴大。

  香港幼兒園市場競爭激烈,香港學童紛紛轉投可以兌現學券的非牟利幼兒園,令其他私立幼兒園大嘆難捱。為此,部分具規模的私立幼兒園開始北上尋覓商機。不少港資教育機構負責人表示,內地租金便宜、各種支出較低,而且適齡港籍兒童人數充足,經營環境較香港佳。

  港人子弟校「雙非」新生近三成

  除了港資幼兒園備受「雙非」家長青睞外,深圳港資子弟學校的小一學位也頗受歡迎。在羅湖港人子弟學校,今年招收的小一新生中,「雙非」學童佔了三成。據該校校長廖翔顯稱,今年共有約240名新生入學,其中「雙非」學童數量達65人。

  因港籍學童增加,該校小一班自去年開始由4個班擴展至6個班,平均每班35至40人。廖翔顯透露,羅湖港人子弟2001年創立時,只為解決在深圳置業港人的子女讀書問題,生源亦只有16人,如今發展到現在的800多名學生,8成以上是港童。

  模擬港式教學幼園聘外教

  港資幼兒園及小學之所以廣受歡迎,除因香港學位難求,還體現了港式教學的優勢。大部分深圳的港資幼兒園均採用原汁原味的香港雙語教學模式,有的更聘請外教,以便深圳港籍學童返港升學後能順利銜接。

  羅湖港人子弟學校亦採用香港教材,參與香港的升中派位,是「雙非童」報讀的一個重要原因。據悉,該校課程及教學模式都以香港為藍本,英文和常識使用香港教材,常識使用廣東話教學,並設繁體字課程。

  同時,該校自2010年起參加香港的升中派位,每年約有40至50名小六學生,佔小六級總人數約一半,有學生更獲派香港傳統英中名校,如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和賽馬會體藝中學等。

相關焦點

  • 跨境學童現退學潮:港澳籍學生可在深圳積分入學
    然而據港媒報導,受內地政策的改變,允許無深圳戶籍的香港學生在深圳讀書,於是香港有不少學校都出現了跨境生退學潮,甚至有學校還出現學生整體流失率高達72%的情況。所謂跨境生,即「雙非兒童」,指的是父母皆非香港人,卻在香港出生、具有香港戶籍身份的兒童。正是由於這樣「尷尬的身份」,雙非兒童既無法成為香港人,也難以像正常的內地孩子一樣在內地求學。
  • 香港雙非學童面臨教育困境 校長嘆跨境學生辛苦
    據統計,今年度入讀香港幼稚園的跨境學童達5708人,比去年度激增超過五成,其中大部分為雙非學童。港府之前表示,明年會限制跨境學童的數量在1.3萬人。然而,雙非學童若不到香港上學,則只能在深圳上民辦學校或學費高昂的國際學校,尷尬的身份使他們面臨著教育的困境。
  • 深港跨境學童人數增27% 業界憂幼兒園學額不足
    圖片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12月31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深港跨境學童人數持續攀升,香港北區幼兒園及小學學額告急。  據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最新數字顯示,本學年跨境中、小、幼學生總數達1.6萬,較2011-2012學年急升27%。其中,幼兒園及小學生人數急升約30%,「逼迫」鄰近邊境的北區學校。
  • 深港跨境學童 小小年紀為何如此辛苦?
    跨境學童群體中「雙非」兒童佔了很大的比例,他們不僅要應付跨境上學路途中的辛苦,社會文化的差異,還或多或少地會面對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紛擾。分隔兩地的深圳河上,有一支獨一無二的跨境學童大軍,每天為數近三萬人之多。這些孩子從三四歲的幼兒,到十來歲的中學生。他們每天清晨過關去香港上學,下午又過關回到深圳的家,披星戴月風雨不改。路途的艱苦和兩地文化差異,讓他們的求學過程十分不易。
  • 深圳香港跨境學童的拼「命」:身份,與努力
    後來,一個朋友和我說,深圳有家思源學坊,專門做深港跨境學童的課外輔導。在學坊內外,我分別以深圳普通打工者、熱心市民、香港教育好奇者、給孩子報班的爸爸、家裡有孩子上學的表哥、教育自媒體作者等身份,與老師、家長和孩子,聊了不少天。
  • 深圳赴港生子家長很後悔:跨境上學崩潰到想哭
    再過一年多,深圳人曾娜(化名)在香港生下的女兒就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當下面臨的尷尬是:跨境,孩子從六七歲起就得每天五小時耗在路上;不跨境,私立學校的學費承受不起,而且離家近的私立學校已經明確不收「雙非」兒童,「今年過完年一家人都在愁這個事」。  曾娜的煩惱不是個案。
  • 香港在深圳建學校不被看好 學童父母:香港氛圍好
    跨境學童每天都要奔波兩地 羊城晚報記者 沈婷婷 攝「雙非」兒童天天赴港讀書太勞神,香港在深圳建官辦學校卻不被看好,家長認為  學童父母:  香港氛圍好,香港食物香  如此消息,對於常年往返於深港兩地飽受舟車勞頓的跨境學童來說,應該是利好的,這樣他們在深圳也可以享受到香港的教育資源了。但是記者採訪了13名家長,只有三名家長對此有期待,但是仍然有不少疑慮,而大部分的家長聽到這樣的消息還是不能認同。
  • 香港夫婦辦「雙非」宿舍收跨境學童 料年賺百萬
    中新網9月2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香港北區的小學學位名額緊張,香港教育局推出居港學童優先派位政策,令明年入讀小學一年級的跨境童(指居住在內地但求學香港的學童)難以躋身北區小學,「雙非」(指學童父母皆非香港居民)寄宿服務勢必更有市場。
  • 深圳公校再開放招收港籍學生 雙非童回流求學
    ,再度開放招收香港籍學生,不少跨境學童回流深圳求學。《大公報》記者向深圳多所重點公立學校了解,目前一年級新生中均有少數港籍學生。一名回流的「雙非」學童家長坦言喜出望外,指跨境上學路途遙遠,兒子又難融入香港本地文化,較難交朋友,加上兒子獲住所附近的重點小學錄取,遂決定放棄香港求學路。  獲深圳福田區知名公校荔園小學錄取的韓同學,是「雙非童」(爸媽都不是香港居民),之前在香港北區一間幼稚園上學。
  • 30000跨境學童每天為求學奔波 香港教育比內地好那麼多?
    來看一組數據就知道了:2018年,深港「跨境學童」人數創紀錄超過到30000人!這意味著什麼呢?每天有30000多幾歲到十幾歲不等的少年兒童,早上5點鐘起床,6點鐘從深圳過關到達香港,再分流到各個學校裡上課。
  • 一條上學路,兩種制度間:深港跨境學童的迷惘與追尋
    但在深圳,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可見——清晨,近3萬名跨境學童,如潮水般湧向福田、羅湖等6個口岸,跨過深圳河,出關到香港上學,下午再返回深圳家中。他們是坐在口岸大廳地上,等待保姆阿姨帶隊過關的幼稚園學童;是背著或用推車拉著撐得鼓鼓的書包,擠進人流的小學生;也是穿著港式校服、腳踩黑皮鞋,三五成群或獨自過關的中學生。
  • 子女變跨境學生 香港"雙非"家庭轉回內地戶籍難(圖)
    子女變跨境學生 香港"雙非"家庭轉回內地戶籍難(圖)為子女求學問題苦惱的陳先生。香港文匯報圖  原標題:子女變跨境學童 港「雙非」家庭稱轉回內地戶籍難    中新網7月3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在深圳求學的港生中,為數不少來自「雙非」(父母均非香港永久居民)家庭。因為文化差異、社會輿論和教育壓力「夾擊」,這些家庭醞釀著離開香港的念頭。
  • 香港為跨境學童設立選校專網
    原標題:香港為跨境學童設立選校專網本報香港8月15日電 (記者尹世昌)為應對跨境學童增長,舒緩北區小學學位不足,香港教育局今天宣布將為跨境學童設立特別選校名單,在8個鄰近深圳的校網中,所有小學每班小一必須撥出至少2個學額給跨境學童就讀。教育局長吳克儉表示,這項政策能降低北區學校所承受的壓力,達至分流功能。
  • 「雙非」兒童跨境上學 部分被迫上半日制小學
    隨著「雙非」嬰兒的逐漸長大,給香港造成的壓力從母嬰護理傳遞到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在深圳各關口,每天有1.3萬兒童跨境上學,香港公平、有序的社會環境給家長留下了深刻印象。比深圳幼兒園學童早起兩小時,5歲的婷婷凌晨5點就起床上學。她胸前掛了一個小包,裡面裝有香港發出的回港證,廣東省公安廳發出的邊境特別通行證、跨境學童證,還有香港天水圍可瑞幼稚園的班級信息。
  • 「雙非」學童赴港接受早期教育急迫,促生「香港幼稚園面試班」
    對於深圳家長而言,將這一理念化為行動,便是把三四歲的孩子送進香港幼兒園。與這種「赴港讀幼潮」相對應的是這樣一組數據:2013年,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3歲左右的「雙非」兒童人數已由2003年的709人急升至3 .56萬,10年間激增50倍。如今,早些年出生的「雙非」嬰兒已成「雙非」港童。數以萬計的「雙非」兒童步入求學年齡,有意跨境奔赴香港上學。
  • 在深圳,有20萬孩子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
    而隨著年歲的增長,由於這些孩子的家庭不願意放棄香港戶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許多雙非學童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福田口岸排著隊等待跨境上學的孩子們圖片來源:看客他們每天往返於深港兩地,清晨過關去香港上學,下午又過關回到深圳的家,朝六晚六、一周雙休,成為兩地密切交流的象徵之一。
  • 在深圳,有20萬孩子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
    而隨著年歲的增長,由於這些孩子的家庭不願意放棄香港戶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許多雙非學童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 因為不願意放棄香港戶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許多跨境學童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 2003年9月,深圳邊檢總站在羅湖口岸首次開通了「深港跨境學童專用通道」,將學童與其他旅客分開驗放。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深港跨境學童人數創紀錄地達到了3萬餘人。
  • 雙非港籍兒童有望入讀公辦學校 南山區給出了時間表
    原標題:雙非港籍兒童有望入讀公辦學校 南山區給出了時間表 3月14日,深圳福田口岸,一群跨境學童準備過關前往香港上學。南都記者 趙炎雄 攝">3月14日,深圳福田口岸,一群跨境學童準備過關前往香港上學。
  • 在深圳,有20萬孩子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
    這群出生在香港、生活在深圳的孩子,擁有香港戶口、享受香港人的一切福利,一出生便被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而隨著年歲的增長,由於這些孩子的家庭不願意放棄香港戶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許多雙非學童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
  • 香港北區幼稚園1.2萬港元/月 漲價難擋跨境學童
    原標題:香港北區幼稚園1.2萬港元/月 漲價難擋跨境學童  北區幼稚園開價1.2萬港元/月  香港幼稚園漲價 擋不住跨境學童  黃金周期間,關於內地「雙非」(父母均非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