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深圳港式學校的「殺手鐧」是聘請外籍教師教授英語,吸引家長送孩報讀 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提供 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10月17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近年「雙非」(父母都非港人)跨境學童激增,香港北區的幼兒園及小學學位均供不應求。記者調查發現,受香港優質學校學位難求及在內地公立學校拒收的雙重限制,越來越多「雙非」學童轉投深圳的「港式學校」,其中尤其以幼兒園和小一的港籍生源居多。今年9月,北上深圳成立分校的港資幼兒園均出現不少「雙非」插班生,深圳的港人子弟學校小一班亦紛紛擴招增班。
16日中午,在福田口岸附近的麗城幼兒園門口,「雙非」童媽媽謝女士接上已有香港身份證的3歲寶寶回家吃飯。謝女士告訴記者,本想送孩子去香港讀書,但擔心孩子年紀太小天天跨境太麻煩,所以選擇讓他在深圳就讀港資幼兒園。她說,「跨境求學舟車勞頓很辛苦,小孩子最重要的是有個愉快輕鬆的童年時光。」
深圳港資幼園如雨後春筍
麗城幼兒園位於皇崗片區港人密集聚居地,目前在校就讀的學生有三分之二是港籍兒童(包括「單非」、「雙非」)。該幼兒園副園長邱繼芳表示,近年來港籍生源充足,常常大排長龍,今年9月更出現了不少插班申請的「雙非」學童。她說,香港北區幼兒園學位緊張,很多在深圳的港籍學童轉投深圳的港資私立幼兒園。
近年來,隨著「雙非」適齡學童增加,深圳的港資私立幼兒園的發展猶如雨後春筍,當中不乏維多利亞教育機構、麗晶、德寶、方方樂趣、萊恩、吉紐思等為港人熟悉的知名教育機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深圳、上海港資幼兒園數量至少二十家,且規模不斷擴大。
香港幼兒園市場競爭激烈,香港學童紛紛轉投可以兌現學券的非牟利幼兒園,令其他私立幼兒園大嘆難捱。為此,部分具規模的私立幼兒園開始北上尋覓商機。不少港資教育機構負責人表示,內地租金便宜、各種支出較低,而且適齡港籍兒童人數充足,經營環境較香港佳。
港人子弟校「雙非」新生近三成
除了港資幼兒園備受「雙非」家長青睞外,深圳港資子弟學校的小一學位也頗受歡迎。在羅湖港人子弟學校,今年招收的小一新生中,「雙非」學童佔了三成。據該校校長廖翔顯稱,今年共有約240名新生入學,其中「雙非」學童數量達65人。
因港籍學童增加,該校小一班自去年開始由4個班擴展至6個班,平均每班35至40人。廖翔顯透露,羅湖港人子弟2001年創立時,只為解決在深圳置業港人的子女讀書問題,生源亦只有16人,如今發展到現在的800多名學生,8成以上是港童。
模擬港式教學幼園聘外教
港資幼兒園及小學之所以廣受歡迎,除因香港學位難求,還體現了港式教學的優勢。大部分深圳的港資幼兒園均採用原汁原味的香港雙語教學模式,有的更聘請外教,以便深圳港籍學童返港升學後能順利銜接。
羅湖港人子弟學校亦採用香港教材,參與香港的升中派位,是「雙非童」報讀的一個重要原因。據悉,該校課程及教學模式都以香港為藍本,英文和常識使用香港教材,常識使用廣東話教學,並設繁體字課程。
同時,該校自2010年起參加香港的升中派位,每年約有40至50名小六學生,佔小六級總人數約一半,有學生更獲派香港傳統英中名校,如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和賽馬會體藝中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