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天壇為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二者皆為圓形的三重壇臺建築,都映襯著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奇數為陽」的思想。關於祭壇的形制,最早的來源似乎是《周禮》,但於1983年發現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將其來源大大向前推進了,不同於文字資料,遺址中的遠古祭壇以實物資料的形式震撼著學術界,種種跡象表明,在中國文明歷程中,形制繼承的深刻程度可能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出現的圓形祭壇與北京天壇的形制不謀而合,這種聯繫透露著文明傳續的密碼,綿延五千多年的規範自有其生存的根基,而古人的宇宙觀與形制思想也蘊含著深厚的道理。
關鍵詞:祭壇;紅山文化;形制;天壇;象徵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9-0010-03
天壇為世界級文化遺產,坐落於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其前身——天地壇於明朝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由明成祖朱棣建成,後經嘉靖、乾隆、光緒等朝的多次修繕、改建,形成今天的天壇公園。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境內,坐落在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是代表紅山文化的巨型禮儀建築群,其中包括大量祭祀建築和積石冢群,距今約55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這裡的眾多發現都與中國文明起源有著緊密的關聯[1],其中第2地點(N2)發現的圓形祭壇為一處三重壇臺建築,令人驚奇的是,它形制與今天的北京天壇如出一轍。
究竟是什麼力量使這種形制穿越數千年的時空一直影響著後世,最初的祭壇又為什麼要建成如此模樣,它體現出古人怎樣的思想,亦或是承載了某種人類所共有的情懷,它如何不被察覺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於美學、形制等意識層面。本文將結合已經發表的考古資料,從上述方面對紅山文化祭天祭壇的形制及內涵做出分析,解釋祭壇形制誕生和延續的深層緣由。
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的圓形祭壇
在距今五千多年的遠古時代,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瞬息萬變的自然氣象使人們對「天」充滿了恐懼與敬畏,「天」是當之無愧的自然之神,人們開始了虔誠的祭天活動並將之推崇到無以復加的高度。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圓形祭天祭壇,便是古人追求至高精神境界的物化載體。
根據2012年出版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年度)》的描述,位於牛河梁遺址第2地點(N2)的圓形祭壇為共有三層階臺的圓壇狀,形制、結構及用料、砌築方法均與諸積石冢差別甚大,也無墓葬發現,故定為「壇式」建築。壇的平面接近正圓形,由三層以立石為界的階臺和壇上積石組成,形成由外、中、內三周同心狀石界樁圈框定的三層臺階,從外到內逐漸高起,構成了祭壇的基礎和輪廓。外樁圈直徑約為22米,中樁圈直徑約為15.6米,內樁圈直徑約為11米[2]。
首先,該祭壇最顯著的形制特徵是圓形,對此,學術界普遍認為它與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思想有關,本文也支持這種觀點,此處僅對「天圓」思想的形成做一些探討。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其他建築和精美玉器、彩陶證明,這裡是一處等級極高的祭祀活動中心,當時人對於天神及祖先的信奉非常虔誠,祭壇所用的形制一定經過謹慎的斟酌,絕不是隨意或偶然而為。那麼,紅山人為什麼最終選擇了圓形的形制呢?學術界普遍認為是遵從太陽的形狀,本文同意此觀點,但不認為這是決定祭壇形制的唯一因素,還應該有更多重、更深層的原因。例如滿月時的月亮是圓形的,天空中的星星是圓形的,雨點落在地上的痕跡是圓形的,冰雹大多數是圓形的,龍捲風的形狀是圓形的,這些與天相關、從天而來的事物都帶有圓形的外表,所以敬畏天神的紅山先民很自然地認為這是上天下達的旨意,「圓形」是天獨有的形制,因此圓形祭壇的形制才能如此的深入人心、留存久遠。
其次,該祭壇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三重壇臺,這與其他廟、冢的形制完全不同。為什麼是三重壇臺,數字「三」又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呢?學術界普遍認為這與古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哲學思想有關,本文也支持這種觀點,但是這一思想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尚無明確解釋。本文認為,這種思想的形成一定與古人特有的思考方式有關,奇數往往意味著變化、活躍、不平衡,而偶數代表著固定、沉穩、平衡。在紅山時代,人們的思想較多來源於生活經驗,一隻腳著地的動作是不穩定的,雙腳著地是穩定的;地上的腳印也一樣,不對稱的是正在運動的,而對稱的是處於靜止的。這一解釋於英文中也能略見端倪,英文中表示「奇數」的單詞,往往也帶有「特殊」、「不平衡」、「臨時」、「變化」之意,例如「uneven」①和「odd」②,雖然東西方文化存在差異,但人類認識世界、思考宇宙的方式應該是相通的。或者也有可能出於古人對自身性別的認知,男性為陽,代表力量、衝動;女性為陰,代表安靜、平和。既然「奇數為陽」的說法有合理依據,那為什麼單獨選用「三」,而不是其他奇數呢?這很可能是因為奇數中「三」的位置離「一」最近,「天」無疑是萬向歸一、一元復始的「一」,而祭天自然要用最接近天的數字——「三」。「一」座用來祭天的「三」層祭壇,是古人把對天的敬畏、對宇宙的理解融入建築形制的最好例證。
最後,根據發掘報告中提供的數據和基本幾何知識可知,該圓形祭壇三層壇臺之間的直徑之比為√2、面積之比為2,如此特殊的倍數關係一定不是偶然形成的。關於這種形制的誕生與實施,學術界有一種解釋,認為當時的紅山人已經掌握了圓形與正方形的內切、外切、內接、外接關係[3],並作出了相當合理的幾何證明③,並結合其他證據,有力的證明了「規」與「矩」的存在。[4]這種方圓相生④的結構理念,與中國古代哲學中「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天地相生」等思想的形成密切相關。中國古人習慣於把對天、地、萬物的認知與已知的數學、幾何、美學知識相結合,並將之灌注到他們心中重要的建築中,這就形成了中華文化特有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