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紅山文化祭天祭壇的形制特點及其內涵繼承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赤峰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天壇為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二者皆為圓形的三重壇臺建築,都映襯著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奇數為陽」的思想。關於祭壇的形制,最早的來源似乎是《周禮》,但於1983年發現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將其來源大大向前推進了,不同於文字資料,遺址中的遠古祭壇以實物資料的形式震撼著學術界,種種跡象表明,在中國文明歷程中,形制繼承的深刻程度可能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出現的圓形祭壇與北京天壇的形制不謀而合,這種聯繫透露著文明傳續的密碼,綿延五千多年的規範自有其生存的根基,而古人的宇宙觀與形制思想也蘊含著深厚的道理。

  關鍵詞:祭壇;紅山文化;形制;天壇;象徵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9-0010-03

 

  天壇為世界級文化遺產,坐落於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其前身——天地壇於明朝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由明成祖朱棣建成,後經嘉靖、乾隆、光緒等朝的多次修繕、改建,形成今天的天壇公園。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境內,坐落在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是代表紅山文化的巨型禮儀建築群,其中包括大量祭祀建築和積石冢群,距今約55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這裡的眾多發現都與中國文明起源有著緊密的關聯[1],其中第2地點(N2)發現的圓形祭壇為一處三重壇臺建築,令人驚奇的是,它形制與今天的北京天壇如出一轍。

  究竟是什麼力量使這種形制穿越數千年的時空一直影響著後世,最初的祭壇又為什麼要建成如此模樣,它體現出古人怎樣的思想,亦或是承載了某種人類所共有的情懷,它如何不被察覺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於美學、形制等意識層面。本文將結合已經發表的考古資料,從上述方面對紅山文化祭天祭壇的形制及內涵做出分析,解釋祭壇形制誕生和延續的深層緣由。

  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的圓形祭壇

  在距今五千多年的遠古時代,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瞬息萬變的自然氣象使人們對「天」充滿了恐懼與敬畏,「天」是當之無愧的自然之神,人們開始了虔誠的祭天活動並將之推崇到無以復加的高度。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圓形祭天祭壇,便是古人追求至高精神境界的物化載體。

  根據2012年出版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年度)》的描述,位於牛河梁遺址第2地點(N2)的圓形祭壇為共有三層階臺的圓壇狀,形制、結構及用料、砌築方法均與諸積石冢差別甚大,也無墓葬發現,故定為「壇式」建築。壇的平面接近正圓形,由三層以立石為界的階臺和壇上積石組成,形成由外、中、內三周同心狀石界樁圈框定的三層臺階,從外到內逐漸高起,構成了祭壇的基礎和輪廓。外樁圈直徑約為22米,中樁圈直徑約為15.6米,內樁圈直徑約為11米[2]。

  首先,該祭壇最顯著的形制特徵是圓形,對此,學術界普遍認為它與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思想有關,本文也支持這種觀點,此處僅對「天圓」思想的形成做一些探討。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其他建築和精美玉器、彩陶證明,這裡是一處等級極高的祭祀活動中心,當時人對於天神及祖先的信奉非常虔誠,祭壇所用的形制一定經過謹慎的斟酌,絕不是隨意或偶然而為。那麼,紅山人為什麼最終選擇了圓形的形制呢?學術界普遍認為是遵從太陽的形狀,本文同意此觀點,但不認為這是決定祭壇形制的唯一因素,還應該有更多重、更深層的原因。例如滿月時的月亮是圓形的,天空中的星星是圓形的,雨點落在地上的痕跡是圓形的,冰雹大多數是圓形的,龍捲風的形狀是圓形的,這些與天相關、從天而來的事物都帶有圓形的外表,所以敬畏天神的紅山先民很自然地認為這是上天下達的旨意,「圓形」是天獨有的形制,因此圓形祭壇的形制才能如此的深入人心、留存久遠。

  其次,該祭壇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三重壇臺,這與其他廟、冢的形制完全不同。為什麼是三重壇臺,數字「三」又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呢?學術界普遍認為這與古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哲學思想有關,本文也支持這種觀點,但是這一思想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尚無明確解釋。本文認為,這種思想的形成一定與古人特有的思考方式有關,奇數往往意味著變化、活躍、不平衡,而偶數代表著固定、沉穩、平衡。在紅山時代,人們的思想較多來源於生活經驗,一隻腳著地的動作是不穩定的,雙腳著地是穩定的;地上的腳印也一樣,不對稱的是正在運動的,而對稱的是處於靜止的。這一解釋於英文中也能略見端倪,英文中表示「奇數」的單詞,往往也帶有「特殊」、「不平衡」、「臨時」、「變化」之意,例如「uneven」①和「odd」②,雖然東西方文化存在差異,但人類認識世界、思考宇宙的方式應該是相通的。或者也有可能出於古人對自身性別的認知,男性為陽,代表力量、衝動;女性為陰,代表安靜、平和。既然「奇數為陽」的說法有合理依據,那為什麼單獨選用「三」,而不是其他奇數呢?這很可能是因為奇數中「三」的位置離「一」最近,「天」無疑是萬向歸一、一元復始的「一」,而祭天自然要用最接近天的數字——「三」。「一」座用來祭天的「三」層祭壇,是古人把對天的敬畏、對宇宙的理解融入建築形制的最好例證。

  最後,根據發掘報告中提供的數據和基本幾何知識可知,該圓形祭壇三層壇臺之間的直徑之比為√2、面積之比為2,如此特殊的倍數關係一定不是偶然形成的。關於這種形制的誕生與實施,學術界有一種解釋,認為當時的紅山人已經掌握了圓形與正方形的內切、外切、內接、外接關係[3],並作出了相當合理的幾何證明③,並結合其他證據,有力的證明了「規」與「矩」的存在。[4]這種方圓相生④的結構理念,與中國古代哲學中「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天地相生」等思想的形成密切相關。中國古人習慣於把對天、地、萬物的認知與已知的數學、幾何、美學知識相結合,並將之灌注到他們心中重要的建築中,這就形成了中華文化特有的內涵。

相關焦點

  • 紅山文化:這些奇形怪狀的玉器有什麼含義?
    預料之外的遼河紅山文化河梁位於遼寧西部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因牡牛河出山梁東麓而得名。在紅山文化壇、廟、家發現以後,壇廟家大型禮儀性建築的發現,以及以玉龍、陶塑女像、特異形陶器等為代表的大量器物的出土,以無可辯輕的事實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這裡出土的精美的玉雕和龍的發現,贏得了世人不斷的喝彩聲。其中,有豬龍形玉飾、玉箍形飾、勾雲形玉飾、玉璧、玉壞等。從考古資料來看,玉豬龍形飾並非僅在牛河梁遺址中發現。
  • 臺灣記者驚嘆紅山文化遺址
    位於凌源境內的紅山文化遺址是世界著名的「八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教授最近在《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文明的源頭在哪裡》的文章,文章介紹道:「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千年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期,距今五六千年以前已經產生了文明的因素,很多地方都發現了和文明有關的跡象,比如紅山文化中的祭壇、積石冢、玉器等。」
  • 紅山文化玉器鑑定要點
    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 ,距今約5000至6000年,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從各類出土 報告分析來看,紅山文化玉器小件較多,典型器為玉豬龍、馬蹄形器、勾雲形佩、玉梟、玉龜等。一般看到的市場上的很多仿紅山文化的玉料都被上過色,但是看起來比較自然,皆原因於此。    紅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質較多的是遼寧岫巖縣細玉溝透閃石類的玉材,材料質地細密,硬度較高,近似新疆和田玉的硬度,色澤也比較均勻。玉的顏色有蒼綠、青綠、青黃、黃色,也有玲瓏剔透的碧玉和純白色玉。在紅山玉器中使用岫巖透閃石玉的約佔70%以上。
  • 山和地理|紅山文化:玉豬龍
    但是,關於龍的形象來源也一直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大謎團之一。在遼寧省博物館的「遼河文明」展中,便陳列著一件與龍的起源相關的紅山玉器——玉豬龍。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活動於燕山以北,西遼河、大凌河流域和渤海灣北岸的一支部族集團所創造的古文化。它的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因遺址最早在內蒙古赤峰紅山後被發現,1954年命名為紅山文化。
  • 「中華第一龍」領銜,紅山文化上古玉器集結國家博物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0月17日,「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中華第一龍」碧玉C形龍、玉玦形龍、玉勾雲形器等代表性紅山文化玉器,呈現了紅山玉文化全貌。「中華第一龍」碧玉C形龍,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
  • 漢服為什麼追求形制?每件漢服的形制都有深刻內涵和意義
    和仙女服是指一些形制不對,漢服商家臆想出來的漢服,比較代表的是魏晉風和兩片式襦裙。因為傳上之後衣袂飄飄宛若仙女,所以一位「仙女黨」的妹子說是仙女服。魏晉風和「仙女黨」相對的是被仙女黨稱為「形制黨」的同袍,因為他們追求漢服自身的形制,講求還原歷史形制的漢服。和仙女黨相比,形制黨更追求歷史的還原,更尊重歷史和中國服飾文化。
  • 旅行| 紅山文化——赤峰
    1符號是在不同歷史階段形成,凝聚和表達一定文化內涵、意義的象徵形式。赤峰文符號標示象徵著赤峰的形象、特徵和價值。赤峰紅山赤峰紅山位於赤峰城區東北郊英金河畔,是著名的紅山文化發祥地。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裡,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
  • ——試揭5000年前紅山人創造文明之謎(組圖)
    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是中國首次發現的遠古神殿,其遺址中文化內涵與宗教遺存的豐富程度都是任何其他遺址所無法比擬的。它的發現,對中國史前宗教及文明起源的研究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同時,一場關於中國文明起源的討論熱潮也因牛河梁遺址的發現在國內學術界,甚至在世界範圍內被掀動起來。
  • 史書中405年拓跋珪祭天的天壇是方的,內蒙古發掘的天壇卻是圓的?
    祭天是起源於上古時期的最高祭禮,由天子舉行,祈禱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祭天的天壇一般建造在首都的南郊,也就是「南郊祭天」,而且祭天的祭壇為圓形。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為什麼會將祭天的祭壇設在西郊,而且還是一個方壇?北魏鮮卑人是興起於大興安嶺嘎仙洞附近的遊獵民族,在東漢初年,和匈奴、烏桓等遊牧民族一起生活在漠北草原。
  • 東北的紅山文化對中原文化有啥影響?聽考古大咖李伯謙、劉國祥怎麼說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通訊員  張幸格  紅山文明形成於距今5300~5000年,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居源頭地位,那麼,它對中原文化有著怎樣的影響?
  • 《童眼看赤峰》走進紅山文化博物館 感受文化魅力
    ,感受五六千年前紅山文化的魅力。生動形象的講解,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孩子們更全面的了解了紅山文化。 劉澤:我剛才看到由動物演變的玉石的時候,(介紹)感覺它非常的神奇。我也非常的喜歡。然後還了解到了,從紅山裡獲得的玉器和陶器的製品。
  • 紅山文化博物館
    □本報記者  徐躍  紅山文化博物館位於赤峰市紅山公園東南角,與紅山國家森林公園毗鄰
  • 漢服科普:系統地帶您了解不同的漢服形制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禹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首先它作為一件衣服,在經過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自己的變化,不同時代有自己的服飾特徵,繁複瑰麗;另外,它在淵遠流長的文化薰陶下,也在不斷地被賦予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傳承我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 五六千年前紅山先民能釀水果酒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被發現以來,這個以神權為主導的「古國」裡有沒有酒的存在,是一直困擾學術界的重要課題。雖然在紅山文化東山嘴祭祀遺址處發現了一系列的三足小陶盅,但並不能直接證明紅山先民的生活中出現了酒。 「2018年的這份檢測報告,確鑿無疑地回答了這一備受關注的問題,首次證明紅山文化時期已經能夠生產水果酒。」
  • 中國「玉文化」起源於東北
    簡單的說,中國最原始的審美意識、宗教信念、對天地祖先的虔誠、等級社會和國家的產生、文字的起源和應用等等,這一切都離不開「玉文化」的推動。它承載著中國全部的宗教、道德、政治和文化內涵。殷商玉器明顯帶有著紅山文化的形制和風格,並且濫觴到當時的中國各地。商代尚玉的風氣創造了奴隸社會「玉文化」的高峰,「婦好墓」中出土的玉器可謂其中代表。「婦好墓」出土首尾相連的C型玉雕龍明顯的繼承了紅山文化龍的形象,但出現了前肢和幾何紋飾的裝飾圖案,代表了當時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 中華民俗:古代的政治禮儀之祭天、祭地
    在周代,祭天被稱為「郊祭」,每年冬至這一天帝王都會親率朝臣在國都南郊的圓丘舉行,「圓丘祀天」與「方丘祭地」,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紙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圓同圓。●天子祭天,儀式神聖祭把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家畜和祭器。
  • 漢服形制文化知識(男裝篇)
    可愛の小編今天來給大家普及一下關於漢服形制的知識啦!上次說了女裝。今天就輪到男裝啦!!短褐:用獸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平民的衣著。特點: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魏晉南北朝後,圓領袍開始積極吸收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但是同時又不丟失漢族本來的特色。鮮卑人建立的北魏開始作為正裝穿著於外,流行於隋唐至明末。
  • 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中人物造型與文化內涵分析
    絢麗的色彩,精美的刺繡,誇張的大草帽等傳統服飾元素和符號化應用無不體現出濃厚的墨西哥文化藝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本文以服飾造型為視角,對電影中的人物造型進行分析,探究人物設定的方法和服飾符號的文化傳播功能。
  • 世界文化遺產——天壇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時期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禱豐年的專用祭壇。天壇壇域近方形,南側兩角為直角,北側呈圓弧狀,體現中國古代對天地的認識「天圓地方」。天壇壇域由兩重壇牆環護,外壇牆南北相距1650米,東西相距1725米。內壇牆南北相距1243米,東西相距l046米。中心稱「內壇」,兩壇牆之間的地段,稱「外壇」,主要入口設在外壇西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