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偲 黃良民
3月3日,剛剛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的白春禮同志設立「院長信箱」,向院屬各單位、院機關各部門主要領導發出258封信,開始「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他在郵件中提出4個問題:「第一,你認為我院目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第二,我們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是什麼?第三,如何更好地培育出重大成果和拔尖人才?第四,如何進一步加強科技與經濟、科技與教育的結合?」
「出成果、出人才」六個字,為國立科研機構的重要任務和使命之一。因此,答好白春禮同志提出的第三個問題——如何更好地出重大成果和拔尖人才,為回答4個問題的關鍵。
拔尖人才,特別是適合中科院研究所生態的拔尖人才,在「創新2020」中更應立足於培養。當然,引進是培養的構件、補充和重要基礎。白春禮同志2月28日在中科院幹部大會上所講的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集中精力為良種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陽光,為拔尖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方向、舉出了做法。「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識辨「良種」是前提,鋪墊適其紮根的「肥沃土壤」、播灑適其成長的「充足陽光」是關鍵。既不可富營養化,更不可營養不良;既不能陰霾終日,更不能烈日炎炎,否則只能造就病態或亞健康的人才。當然,「良種」應於「用進廢退」、「優勝劣汰」機制中產生。因此,營造培養拔尖人才的生態系統非常重要,其中尤以如下3個方面值得特別注意。
其一,適量寬鬆的考評體系是培養拔尖人才的重要機制。輕率浮躁與急功近利是拔尖人才培養的大忌,如何改進和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出臺有力的政策措施是做好這項工作的前提。美國「嚴格進人,寬鬆考評」的機制值得學習。在成為研究所固定編制之前,能否在助理研究員與副研究員之間,提供一個2~3年的準副研究員崗位,之後通過嚴格考核評價後擇優轉為固定編制副研究員崗位?另外,國家通過全面啟動和健全事業單位社保、醫保制度,從而分擔一般性人才的分流,是保障社會和研究所和諧而應承擔的基本義務,亦是做成此事的前提。
其二,科研經費與支撐保障是培養拔尖人才的必備條件。把時間與精力凝聚於科研工作,而非著眼於科研經費爭取,不僅是「良種」冒尖應該具備的個人素質,更是研究所必備的基礎工作。目前,國家和部委層面上設置的競爭性科研課題比較繁多,不僅重複立項,而且有可能引發不良競爭,更重要的是浪費科技人員的寶貴時間,滋長不良現象的發生,進而消耗了科技人員的職業生命。建議國家的科技經費絕大多數納入行政劃撥,這有利於穩定持續研究隊伍和產出重大成果;少量經費用於具有較高科技造詣的專家(如年富力強的院士、傑青、「973」首席科學家、國家獎主要獲獎者等)的自由申請。
其三,進一步完善三元結構工資制中績效獎勵工資的發放合法性。中科院現行「基本工資+崗位津貼+績效獎勵」的「三元」結構工資制,經過多年實踐,在穩定隊伍、提高積極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合情合理的工資組成部分。在這裡,謹建議與財務、稅務部門溝通磋商,將現行「三元結構工資」中的績效獎勵工資在操作時更加合理化和合法化。
重大成果一般可分為兩類:自然科學類原創性成果與滿足國家需求類技術發明和集成創新性成果。自然科學類原創性成果主要靠拔尖人才的個人能力,只能在科學思想的自由碰撞、科學問題的自由辯論和科學實驗的自由探索中不斷催生和完善,只能在寬鬆和優越的環境中最終形成,是「讓樹木自由生長」的結果。滿足國家需求類技術發明和集成創新性成果要靠集成和組織,應在鎖定具體科技目標基礎上步步「倒逼」,是「規劃森林」的結果,這就要求我們有很強的管理單元和很高的管理水平。
「一流的管理」是「四個一流」的基礎。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管理去服務,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管理去催生,一流的效率需要一流的管理去創造。沒有好的管理,研究所的穩定和維持都不容易,根本談不上發展。好的管理需要有「大業需攜手、重任貴同心」的「凝聚態」領導班子。因此,加強領導班子建設非常重要;同時,強化管理部門和管理者(特別是處長等中層幹部)的職業培訓也是實現「一流的管理」之必需。
(張偲,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黃良民,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科學時報》 (2011-04-11 A1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