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者李約瑟曾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提問:「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這個問題,後來被稱為「李約瑟難題」。2005年,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曾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個問題,後來被稱為「錢學森之問」。「李約瑟難題」和「錢學森之問」,不約而同指向我國學校教育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這一重大課題,擊中當前學校教育的痛點。正因為如此,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特別強調,要系統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著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筆者認為,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必須改革傳統育人方式。
我國傳統育人方式,正如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講的那樣,是COPY(拷貝)式教育。這種育人方式強調傳承人類文明成果,重視知識的學習鑽研和記憶儲存,卻忽視對成果的求思與新知的生成。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考試考筆記、考後扔筆記,不是主動的學習者和積極的探索者,而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和考試應對者,背書和應試能力挺強,動手和創新能力較弱。
我國傳統育人方式重視「解決問題」,強調「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追求對已有知識、理論的深刻透徹的理解,而不是問題的生成、思維的發散。我們有多種辦法和足夠能力,將學生教成「沒有問題」,卻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我國傳統育人方式重視服從,「教師永遠是對的」或「學生必須服從教師」等觀念根深蒂固。教師往往要求學生「聽話」,不喜歡學生質疑或挑戰,不要求學生有求異思維和創造能力,不主張學生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我國傳統育人方式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吸納輕探尋、重功利輕素養、重共性輕個性等不足,不利於鮮明個性、獨立人格的培植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
如何改革傳統育人方式、培育拔尖創新人才呢?近年來,湖南師大附中開展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啟動以強化師生研究意識、提升師生創造能力為著力點的研究型高中建設工程。學校成立學術委員會、課程委員會和專家諮詢委員會等學術組織,創辦學術刊物《探索》,搭建學術平臺「惟一論壇」,開闢學生研究陣地「學達講壇」;開發凸顯研究的校本課程,創設以問題探究為核心的研究型課堂範式,規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搭建多個創新體驗平臺,著力培養具有研究意識、習慣和能力的學生。
第二,構建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為著力點的現代教育教學體系。學校構建「兩性四型」附中特色課程體系,在開齊、開足、開好國家基礎性課程的前提下,自主開發了283門研究性校本課程;建立「常規課齊頭並進打基礎,拓展課自主選擇抓長短,輔導課個別跟進釋疑惑,自習課主動探究促內化」 的現代教學組織體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體系,促進了學生主動而有個性的發展。
第三,搭建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著力點的學生發展平臺。學校推行全員育人導師制,強化德育隊伍建設,建立了學生全面發展保障體系;創設「四大節三體驗兩服務一學習」活動平臺,建立了學生個性發展支持體系;成立心理發展中心、生涯發展指導中心、綜合實踐指導中心、生活指導中心和班主任名師工作室,開發研學旅行課程、生涯規劃指導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生命與生活教育課程等德育課程,建立學生發展指導體系,實現了以管理為主向以指導為主的轉型和跨越。
多樣的課程門類、豐富的課程資源、高效的課程實施和多元的課程評價,為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搭建了廣闊平臺。學校在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學科競賽領域獨領風騷,迄今為止已獲得國際金牌30枚、銀牌10枚,亞洲金牌11枚,獲獎科類之全、金牌總數之多,均居全國首位,被同行讚譽為「金牌搖籃」。有關調研結果顯示,湖南師大附中的畢業生在高等院校後續發展狀況,可概括為「六個多」——入黨的多、當幹部的多、拿獎學金的多、文體骨幹多、社團領袖多、公派出國留學的多;「三個特別」——基礎特別紮實、素質特別全面、發展後勁特別足。
哈佛大學校長普西曾深刻指出:「一個人是否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如今,「創造力」已經成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標誌,各級各類學校都應該致力於拔尖創新人才的培育,這既是歷史使命,也應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覺追求。
(作者謝永紅 系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