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以職業能力為導向,與專業課程體系、內容、教學和評價都密切相關,是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培養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將技能大賽與日常教學有機融合,實現「賽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能更好地引領和帶動教學改革,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拔尖創新人才。然而,目前「賽教融合」還存在諸如人才培養方案與技能大賽如何系統銜接、怎樣改善大賽受益學生面窄的情況、如何提高創新創業氛圍與學生整體創新能力等問題。
筆者所在的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針對以上問題,從大賽項目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大賽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大賽評價融入課程評價三個維度設計了基於「賽教融合」的人才培養路徑,形成了以「賽教融合」為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突出的培養效果。
大賽項目融入人才培養方案
技能大賽以職業能力為導向,賽題內容符合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貼近生產實際,有易有難,是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與技能完成的項目任務。為了使教學跟大賽更系統地銜接,專業將大賽項目改造,根據其難易程度將學生分層分流,重構了人才培養體系。
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一般以通識課、專業平臺課、專業課和第二課堂劃分,課程體系雖然較完備,但缺乏有機銜接。對此,專業將大賽項目進行教學化改造,將單獨的知識點和技能點設計成課程項目,將綜合運用設計成學期項目,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大二、大三階段增設以「課程+學期」項目為特色的創新綜合實踐、技能大賽及X證書類拓展課程,打破了常規課程分割。此類拓展類課程採用導師指導、項目實施的形式進行。在實施的過程中,根據項目的難易程度,對學生進行分層培養,通過課程項目到學期項目的遞進逐步提升學生技術技能的深度和廣度。
在人才培養體系中以組建創新班為載體、採用師徒結對的方式促進拔尖人才的培養。實訓基地中設置創新工作室,依託全國高職技能大賽,在大二階段挑選拔尖學生組建5—7個項目團隊進行分層培養。每個項目以學生團隊為主攻克大賽任務,通過學長帶學弟的方式實現新老隊員的有機交替,達到在自主研發學習基礎上的合作探究。所組建的創新班按照一周一任務、一學期一項目、每周一匯報的運行方式,全面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項目團隊一方面「以賽代課」,參與全國技能大賽和其他科技大賽,另一方面也積極為當地的中小微企業開展技術服務。
這種以大賽項目串接,學生分層分流培養的方式,將大賽項目有機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形成了以「賽教融合」為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
大賽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內容
技能大賽的項目內容所涉及的知識和技能有一定體系,對專業知識、技術選擇有較強的綜合性,因此可以為課程教學設計提供借鑑。然而參與技能大賽的學生人數較少,為了解決大賽受益學生面窄的缺點,學校將大賽資源碎片化、項目化改造,並建設了基於大賽項目和X證書項目的網絡學習課程。
圍繞大賽賽項的知識點和技能點,依據教育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將賽項資源碎片化為可理實一體教學的若干項目,除了在拓展類課程中以「課程+學期」項目實踐外,在專業課中也會涉及,以此來擴大大賽成果的受益面,提升所有學生的職業能力。以電氣自動化專業較重要的「變頻與伺服」專業課程為例,課程項目借鑑了全國技能大賽「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賽項的知識點和技能點,設計了「變頻器模擬量控制、變頻器網絡控制、變頻器七段速控制、PLC網絡通信配置與調試、PLC伺服控制」等26個教學項目,專業全體學生通過該課程的項目化學習,提高了變頻和伺服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水平。
技能大賽平臺和X考證平臺是相融相通的,由此可見技能大賽也是高職院校落實X證書制度的一個重要載體。該專業以大賽平臺和X考證平臺為基礎,圍繞賽項項目和考證任務,編寫了理實一體的校本教材、課程標準、評價標準等教學文件,建設了演示文稿、圖片、操作流程演示視頻及相關微課等網絡教學資源,將成果融於多門課程教學中。在學校的MOODLE平臺上,建立了與技能大賽和X證書相關的四門網絡課程。除創新班大賽學生外,本專業學生都可直接在網絡課程中選學,並查看相應課程資源。利用1+X證書大力推進的機遇,將大賽、考證教育與課程教學活動深入結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也增強了他們就業創業的能力。
大賽評價融入課程評價
考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促進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具有導向作用。高職實訓課程考核多以過程性考核為主,平時表現和實驗情況各佔一定比例作為最終成績。這種評價體系弊端在於教師的主觀打分佔比較大,不能客觀反映出學生學習效果。全國技能大賽的評分標準為課程考核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師將指導競賽中了解的行業標準、規範融入日常教學和訓練,使技能教學標準化、規範化、客觀化。例如,在電氣和自動化類全國技能大賽項目中都包括電氣線路連接,通過參加這些項目競賽,競賽指導教師對線路連接的評分標準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在電氣類專業課程「電工實訓」的幾個項目中制定了電氣線路連接工藝標準和評分細則。評分細則參照競賽項目的評分標準,涉及的工藝規範多達30項。競賽評價不僅考核基本理論,還將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基本要求融入,體現對學生素質、知識能力的綜合評價要求。因此評分標準中除了線路連接之外,還借鑑國賽、省賽評分指標,增加了經濟性、安全性等指標內容。評價指標對於具體步驟和檢查要求都明確列出,便於學生自主學習和比對找差,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為了在評價體系中體現學生學習差距,課程中還引入「以賽促學,以賽代考」的考核機制。參加了校級、省級組織與課程相關的競賽學生,課程最終成績根據其獲獎等級加分。對獲得全國技能大賽且名次較好的學生給予成績認定的免考資格。這種形式提高了學生參與技能競賽的積極性,學生的競賽能力因有針對性的課程教學而得到提升,競賽壓力由考核激勵轉化為鑽研韌勁,學習上形成了良性循環。
(作者系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2日第11版
作者:張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