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是由學校數學系與計算機系強強聯手組建而成,一路走來,始終秉持「匯聚一流資源、建設一流師資、產出一流成果、培養一流人才」的辦學宗旨,不斷探尋學科專業與師範教育有機融合、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應用之道。
在幾代數計人的努力下,學院一步一個腳印崛起,成為浙江省數學學科、計算機學科人才培養高地,不僅擁有數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教育博士(數學)專業博士點、數學博士後流動站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形成了以特色化、高質化、國際化為實踐指向的「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更建有5個跨學科、跨院系、跨校、跨企、跨境的校級重點研究機構,1個國家「111計劃」創新引智基地,1個浙江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及教師教育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尤其是學院近年來以「卓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成效顯著,背後卓越的育人邏輯理路,更是給人以深刻啟迪。
思為「卓越」之基,德立則人立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浙江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始終遵循「大愛、擔當、求實」的育人傳統,將「立德」視為「育人」的邏輯起點。新的歷史時期,學院進一步提出「大思政」建設要求,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教學、管理和服務的全過程,為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知識精湛且富有奉獻敬業精神的「卓越」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院高度重視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以課程價值引領功能的增強和發揮為拓展點,全面推行「課程思政」,並重點提出「三進」計劃:
為了將德育元素「嵌進」教案,確保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學院積極組織教師對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中國發展的生動實踐進行整理提煉,編寫教學案例。
為了將價值培養「融進」課堂,確保範圍與狀態相統一,學院在全面提升教師德育責任和育德能力的基礎上,明確要求教師做到身先示範,呈現出「課課育人、師師育人」的生動場景。
為了將思政教育「扎進」頭腦,確保作用與效果相統一,學院定期組織學習研討,深刻理解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辯證法和方法論,切實做到鑄卓越靈魂、育卓越人才。
此外,學院還積極打造思政「金課」,通過開展主題講座、微課比賽、示範課展示等,促進「課程思政」的創新與提高。學生自發地將教師們的「金句」整理後發表在學院的「金主播」平臺上,引發熱烈反響。
課堂之外,學院更是多措並舉,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滋養學生情懷,引領學生卓越發展。
學院充分利用各類節慶日及開學典禮的儀式感加強思政教育,每月設置一個主題,如5月感恩、10月愛國、11月創新創業,持續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全面成才。
學院還創新構建立體思政教育模式,將線上的思政「微課」、新媒體宣傳矩陣,與線下的輔導員進班宣講有機結合,並結合實踐對思政教育的內化、固化作用,讓思政教育真正活起來。近年來,學院積極組織青年學子「進基層、進社區、進鄉村」,夯實對中國制度的自信,積澱深切的愛國情感和深厚的人民情懷;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設立「陽光助學基金」開展助困、助學、助夢「三助」行動,號召畢業生黨員連續5年捐贈工作後第一個月工資的1%,為推進「受助—助人」的良性循環作出表率。基金設立17年來,以馬俊海、傅越超、洪富漍等為代表的700餘名畢業生黨員共捐贈25萬餘元,資助了210名優秀在校學子。
德立則人立。從學院走出的優秀畢業生中,既有退休後選擇紮根苗鄉教育扶貧、被稱為「校長爸爸」的時代楷模陳立群,也有以徐衛、何國龍為代表的大批師德優秀個人;既有享譽國際的著名數學家鬱國梁,也有百年名校校長尚可;既有佔浙江省總數74%的數學特級教師群體,更有數以萬計曾在或正在基礎教育、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與交叉領域耕耘的各類奮楫者、奉獻者。
師為「卓越」之梯,傳道先明道
「甘為人梯」曾被用以評價好教師,「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正是浙師大數計學院重要的「卓越」育人邏輯理路。
學院秉持「一流師資培養一流學生」的理念,始終堅持把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作為培養「卓越」人才的關鍵,不拘一格用人才,多措並舉育人才,全力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打造新時代學術名師、教學名師、實踐名師、管理名師、創業名師。
學院將師德師風建設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定期組織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堅定教師的職業信仰和職業道德;積極組織「研途師情」等活動,挖掘學生與導師間的感人故事,樹立育人典型,實現「鑄兩代師魂、樹兩代師表」。
學院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強化「引培協同」機制,一手抓高端人才引進,一手抓中青年教師培養,著力構建學科帶頭人、教學科研骨幹和優秀青年教師三層次「人才金字塔」。在人才引進上,學院堅持全球視野、高含金量,重點針對「引領學科與團隊建設、催生教學與科研突出成果、積蓄學科發展的後備力量」三大類辦學需求,全面推進高層次的師資隊伍建設。在人才培養上,學院一方面積極引導和支持教師們多種形式加強學術交流、學術合作,提高學術水平,營造了共同發展的濃厚學術氛圍;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教師培養計劃,選派中青年教師赴國內外進修、培育、訪問,造就了大批優秀的青年學科骨幹教師。
值得一提的是,學院高度重視人才生態的涵養,積極構建全程化、便捷化、個性化的人才服務體系,發揮好思想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繫師生的優勢,抓住人才成長和發展中的重要節點,給予支持、關懷和溫暖,並特別設置睿達教學突出奉獻獎,支持鼓勵在教學一線默默奉獻、潛心教書育人的教師們,使學院的人才工作有力度、有溫度。
現如今,學院大批高素質、高層次拔尖人才,包括歐洲科學院院士,國家高端人才系列專家、百千萬人才、「優青」、新世紀優秀人才,國家百篇優博論文獲得者、高被引學者與洪堡學者、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151人才工程」人才、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資深教授等高端人才及特色鮮明、發展穩定的科學研究團隊,形成了獨特的浙師育人群星像。他們中,有以亞瑞克、朱緒鼎、魏達思、姚任之、陳杰誠、王維凡、李明祿、周盛凡等為代表的,對學生關愛有加、嚴謹治學的知名學者教授,也有以張昭、朱信忠、張雪娟、鄭忠龍、楊敏波、劉洋、陳敏、向道紅、魯劍鋒等為代表的,與學生亦師亦友、具創新活力的青年教授,為「卓越」人才搭建起堅固的登高之「梯」。
制為「卓越」之勢,合力出活力
走進學院,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裡的人「心齊、氣順、風正、勁足」。對此,院長陳杰誠教授笑言,「成事,需先成勢;成勢,則需有制」。
這位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浙江省「擔當作為好幹部」,一生沉浸於數學研究與數學教育之中。在他的帶領下,學院堅持以「嚴謹求是、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為價值追求,構建出育人文化與育人體系相互輝映的「卓越」育人機制及發展態勢。
文化建設上,學院積極提倡通達、和諧、奉獻的價值觀,並將師範文化、創新創業文化、卓越文化、國際文化和科研育人文化有機融於學風、教風的建設中,使「數通古今、信達天下」的院訓精神成為全體數計人的共同理想、願景與追求。
體系建設上,學院以四大計劃為支柱為學生搭建堅實的成長平臺,形成合力,釋放活力。
其中,「卓越師範生培養計劃」,旨在通過構建高校、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合作的「卓越」教師培養共同體,推進師範生職前職後一體化培養,並結合浙江省高考招生改革及新一輪課改中關於核心素養等新課題,探索構建師範生核心素養培養及評價體系。計劃得到業內廣泛關注,浙江睿達教育特別捐贈500萬元,與學院攜手設立睿達博雅教育研究中心。
「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旨在構築基礎科學拔尖人才專門培養通道,通過動態選拔熱愛數學、具有傑出數學才能的學生,全方位提供支持,助其成長為未來數學研究的領軍人物。計劃實施以來,近50%的學員進入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深造,走上了專業發展道路。
「國際化人才培養計劃」,則著重探索國際合作培養道路,計劃通過全面深化與英、美等國大學的合作辦學,融合雙方教育優勢;依託現有與法、捷等國大學的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進行優化控制、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合作,該項目獲批國家留學基金機構「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和浙江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依託國家「111計劃」浙江師範大學圖與網絡優化創新引智基地,打造國際一流的科研成果。
「科教協同育人計劃」,則鼓勵教師將研究成果向育人實踐轉化,通過組建師生科研團隊、培育師生科研項目和師生創新創業工作室等,搭建「教師、工作室、實驗室出題,學生進行選題研究,由導師挑選學生」的科研訓練體系,打造「進基層鄉村、進校友企業、進名企名校等」校地共建產學研項目等方式方法,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以思為基,以師為梯,以制為勢,卓越的育人邏輯理路使得浙師大數計學院的人才培養分外靈動,也分外紮實,期待未來這所卓越的學院開出更加豔麗的實踐之花,結出更加豐碩的人才之果。
(王麗英 鄭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