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學:校政協同 培養「卓越法政人才」

2020-09-14 光明日報

人才是強國的根本,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隨著「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的深入推進和「新文科」建設的創新發展,如何培養造就符合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具備法治精神與素養、能夠應對複雜多變的治理環境和形勢的新時代「卓越法政人才」是公共管理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大課題。經過多年努力,湖北大學探索出了一條與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相適應的、與建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的「校政協同」育人模式。

校政融合融通:「卓越法政人才」的培養路徑

校政協同是高校與政府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政策研究和決策諮詢等方面開展的協作聯動,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謀求共同發展的合作模式。

湖北大學公共管理專業創建於1985年,其時的行政管理專業是全國最早開辦的該類專業之一。30多年來,為更好地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學校和地方政府緊密合作,為地方治理輸送了大批專門人才,一大批人才已經走上湖北省各級領導崗位,並探索出以校政協同為特色的「卓越法政人才」培養模式。校政協同培養「卓越法政人才」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一是人才培養理念的突破。堅持「學生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的核心理念,以專業理論教育為基礎,依託校政合作平臺,緊密結合實踐實訓和實驗教學要求,聘請湖北省人力資源管理、省市場管理、省委省政府政策研究部門、省文化旅遊部門和區政府及相關街道的管理專家來校做學業實踐導師,整合學校、學術資源和政府、社會資源,推進學生能力提升、素質培養和創新教育,形成「知識—能力—素質」同步提升和高效轉換的「卓越法政人才」培養理念。二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校政協同人才培養是藉助校政合作實現知識專業化、能力開放化、素質多元化的協同人才培養,是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統一,是知識傳授與能力提升的相輔相成,是全方位促進人才創新品格的養成教育。三是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專業選派教師到地方政府掛職和社會兼職,雙師型教師佔比超過50%;專業聘請地方政府實務部門的管理專家來校擔任兼職教授和第二導師,校政協同培養破除了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人才培養與需求脫節的困境,促進了「卓越法政人才」治理實踐能力、法治精神與素養及應急應變能力的提高。

多元共建共贏:「卓越法政人才」校政協同的根基

湖北大學校政協同培養「卓越法政人才」的途徑是:高校藉助協同平臺,強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政府依託協同平臺深度參與學校人才培養過程;校政協同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卓越法政人才」。高校與政府、學生與社會共建、共贏是校政協同的根基,也是「卓越法政人才」培養的基點。

校政協同有助於滿足社會對「卓越法政人才」的要求。治理實踐能力不足一直是困擾公共管理專門人才培養的重大課題。湖北大學行政管理專業通過校政協同,實施開放式教學模式,政府、社會等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構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辦學模式,促進「卓越法政人才」公共治理實踐能力的提高。先後與省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省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相關區政府及所屬的街道辦事處、社區等開展人才培養合作,共建有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區政府、街道辦事處等多個實踐實習基地和「模擬法庭」「社區大課堂」「志願服務中心」等實踐實訓平臺,藉此優化「卓越法政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同時,政府也藉助校政協同平臺整合智力資源,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近年來,與地方政府通過校政協同共建「湖北縣域治理研究院」和「湖北文明城市發展研究院」等新型智庫,形成高校與政府的協同效應,聚焦於湖北區域公共治理的前沿問題,在公共治理和社會服務中發揮了獨特作用。研究成果多次獲得肯定,數位學者出任政府相關部門智庫專家,直接為地方治理提供決策參考和管理諮詢服務。

「一體兩翼四保障」:「卓越法政人才」校政協同的基本模式

湖北大學公共管理專業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中摸索並創立了以校政協同培養為紐帶,以「一體兩翼,四重保障」為核心內容的「卓越法政人才」培養的校政協同模式。

「一體」就是以「卓越法政人才」培養目標為統領。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才培養的方向。制定「卓越法政人才」培養目標,既要考慮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方向和規律,也要與當前社會治理人才需求相適應。「卓越法政人才」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寬口徑、厚基礎、專業特色突出的應用型人才,是具有法治素養、能力和政務管理與服務能力的符合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能夠應對複雜多變的治理環境和形勢的專門人才。為此,湖北大學公共管理專業圍繞「卓越法政人才」培養目標,建構校政協同培養平臺和機制,重置課程結構、教學組織、教育教學方法等,以培養思想素質高、專業素養高、思辨能力強、表達能力強、管理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的「雙高四強」治理人才。

「兩翼」就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立足於校政協同培養機制,按照社會治理發展需要,以學生就業和發展為導向,把專業教學和能力素質培養有機集合,建構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一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置教學內容。專業在教學體系設計中,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增加學生社會實踐的周期和頻率,通過實習實訓、調研實驗、田野調查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實踐。構建起「實踐教學、校內實訓、集中實習和自主實習」的實踐教學體系,實施「需求導向—理論運用—實踐訓練—論文選題」全階段教學方式,並將實踐教學列入考核學分。二是引入並培養實踐型教師。學校在聘請政府部門實踐專家開展實踐教學的同時,充分利用校政協同培養機制,堅持「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教師在政府或其他公共管理部門掛職、擔任顧問,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打造 「一專多能」的師資隊伍,提高教學質量。

「四重保障」就是完善校政協同運行機制。為確保校政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健康運行,切實達到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增強學生公共管理實踐能力的目標,湖北大學公共管理專業與地方政府建立了多層級的校政協同培養保障機制。一是整合資源,規範合作流程。「卓越法政人才」培養的校政協同目標是促進高校與政府的深度合作,需要整合地方政府、高校資源,建立起可持續的校政協同培養機制。湖北大學校政協同「卓越法政人才」培養項目以合作協議和合同的形式固定下來,各方職責分明,目標明確,成為推動學生、高校、政府、社會多方共贏的有力保障。二是政策引導,投入保障。以政策引領鼓勵教師和學生參與高校與政府的深度合作,支持學生去用人單位實習實訓。促進政府引進高校優質智力資源等都需要資金保證,為此,湖北大學設立專項資金,強化校政協同的投入保障;地方政府以項目形式給予資金支持,雙方共同投入,保障校政協同培養平臺建設,確保實習實訓基地和合作協議有序運行,建立起校政雙方互惠共進的發展模式。三是雙師聯動,協調協同。公共管理專業以培養地方治理現代化的「卓越法政人才」為目標,建立校政協同的雙導師培養制度,專業老師負責學生的理論輔導,政府部門實踐導師負責應用指導,全面提升學生培養質量。建立定期校政互訪交流制度,採取聯席會議制、研討會、科研課題評審會等形式,推進高校和政府部門的聯繫和合作,既為政府部門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智力支持,同時也鍛鍊了教師隊伍,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四是制度創新,監督保證。建立校政協同領導機構,由高校領導和政府部門領導組成,完善制度建設,形成通暢的校政協同工作網絡。完善校政協同工作平臺,藉助於工作平臺實現高校資源與政府相關部門的對接,保障校政協同的長期、穩定和有效。建立校政協同評價機制,定期對校政協同進行評估,以有效監督並提升校政協同機制運行的效果。

(卿 菁 劉文祥 張小進)

(廣告)

相關焦點

  • 廳校合作培養高質量文博人才 湖北大學成立文化遺產學院
    1月9日,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與湖北大學共建的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揭牌成立。學院的建立,將有益於培養適應湖北文物事業發展新形勢的專業人才,助推湖北文博事業與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廳校合作培養高質量文博人才 湖北大學成立文化遺產學院.mp32:53湖北地處華夏腹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燦爛的歷史在荊楚大地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豐厚文化遺產資源。
  • 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揭牌成立 「廳校合作」培養文博人才
    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揭牌成立  「廳校合作」培養文博人才  長江日報訊(記者鄧小龍 通訊員吳珊 鮮文濤)9日上午,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揭牌成立。該學院旨在培養有情懷、有特長、留得住的文博人才,為全省文物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江漢文明考古研究中心、湖北省文博人才教育中心也同時成立。
  • 促進科教融合 構建人才培養新範式——湖北大學物電學院人才培養的...
    原標題:促進科教融合 構建人才培養新範式——湖北大學物電學院人才培養的創新式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關鍵在於人才培養的社會面向性,即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能夠快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直接服務社會發展。在這一要求的驅使下,人才培養效果要實現一種轉換:書齋型學生向社會實踐者的轉換。
  • 宜昌將全面啟動卓越教育人才培養計劃
    中新網湖北新聞9月10日電 (記者 郭曉瑩)宜昌市9日舉行慶祝第36個教師節座談會,會議透露,該市將投入1500萬元全面啟動卓越教育人才培養行動計劃。實施教師專業榮譽制度、教師隊伍建設專項督導制度、整體推進「縣管校聘」教師管理改革獲評湖北省教師工作十大創新案例,獲獎數量居湖北省首位。
  • 聚杏林情 圓強校夢 | 湖北中醫藥大學舉行建校六十周年紀念大會
    湖北中醫藥大學校長呂文亮以「守正創新 繼往開來」為題作了主旨報告。他回顧了學校六十年來始終與國家中醫藥高等教育事業同頻共振,與經濟社會發展同向同行的發展歷史。他指出,湖北中醫藥大學建校六十年來,始終與國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向同行,不忘初心,立德樹人,為國家和社會培育了十餘萬名遍及海內外的優秀英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基礎在教育,關鍵在人才。
  • 武漢理工大學:實施卓越教育 培養卓越人才-中國青年報
    武漢理工大學承載著5萬多名學生和5萬多個家庭的殷切期望,將以對社會負責、對學生負責的精神創新教育模式,構建卓越人才培養體系,為學生構築一條通向卓越的道路,在這條充滿希望和陽光的道路上,讓學生享受卓越教育,成為卓越人才,創造卓越人生!
  • 東南大學傾力打造卓越人才培養體系
    人民網北京6月3日電 (記者林露 實習生萬子菱)近日,東南大學招生辦副主任孟傑在做客人民網時介紹說,為培養綜合性創新人才,東南大學傾力打造卓越人才培養體系。 孟傑對記者說,學校主要從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健全研究型教學、豐富實踐型教學、擴大自主研學途徑、完善文化育人環境,從而促進學生自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與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 「卓越」人才培養背後的育人邏輯
    新的歷史時期,學院進一步提出「大思政」建設要求,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教學、管理和服務的全過程,為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知識精湛且富有奉獻敬業精神的「卓越」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學院秉持「一流師資培養一流學生」的理念,始終堅持把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作為培養「卓越」人才的關鍵,不拘一格用人才,多措並舉育人才,全力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打造新時代學術名師、教學名師、實踐名師、管理名師、創業名師。
  • 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揭牌成立:「廳校共建」培養高質量文博人才
    長江網1月9日訊9日上午,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揭牌成立。該學院旨在培養有情懷、有特長、留得住的文博人才,為全省文物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江漢文明考古研究中心、湖北省文博人才教育中心也同時成立。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與湖北大學共建。
  • 蘇州大學試點「書院制」探索卓越人才培養模式
    不同學科專業背景學生會聚敬文書院  蘇州大學試點「書院制」  「很期待敬文書院這樣全新的大學管理模式,我想能體會的不僅是與眾不同的大學生活,還是自身綜合素質的全方位培養。」近日,來自深圳的大一新生陳東煜正式成為蘇州大學新設立的敬文書院的一員,對即將開始的學習生活,他充滿了期待。
  • 迎新創新 探索卓越財經人才培養新路徑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是一所以「建設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世界一流商學院」為願景的知名商學院,以「百年商學,智領未來」為主旋律,將堅定不移地服務國家發展的信念與決心,與努力培養「複合型、外向型、創新型」卓越財經人才的目標不斷融合。
  • 法政教育能否「速成」
    當時,經歷了「庚子之變」的滿清政權,不得不祭起新政大旗,期冀通過全方位的改革,以挽救岌岌可危的統治,而期間通過變法修律,收回治外法權,也成為挽回清廷顏面的急務,但要制定法律,則非有專門的法政人才不可。然而,當時各地法政學校還在籌設或起步階段,因此法政人才供不應求,儘管派遣「遊學」生出國學習是條捷徑,不過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又難免增加人才養成的時日,遠水解不了近渴。
  • 培養有人文情懷的卓越農林人才——南京林業大學「十三五」人才...
    高校是「時代新人」培養的搖籃,如何發揮自身優勢,為國家培養更多複合型人才?「十三五」時期,南京林業大學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具有科學素養、人文情懷、綠色擔當、創新精神並勇於實踐的「時代新人」為目標,交上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
  • 日本著名大學名錄(二十二) 法政大學
    此外,該校是日本所有私立大學中第1所設立法學部和社會學部、第2所設立經營學部和經濟學部的大學。該校曾於1904年成立清朝留學生法政速成科。許多速成科的畢業生,如汪精衛、宋教仁、楊度、胡漢民、曹汝霖、孔昭綬、朱執信、湯化龍、古應芬,《猛回頭》、《警世鐘》的作者陳天華、以及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七君子」之一的沈鈞儒等,成為擔當著中國政治、教育近代化的傑出人才。
  • 植物醫學學院訪問日本法政大學、宮崎大學
    植物醫學學院訪問日本法政大學、宮崎大學 7月9日至13日,青島農業大學植物醫學學院代表團應邀赴日本訪問法政大學和宮崎大學,考察了兩所大學植物醫學專業學科方向設置、運行管理與辦學條件,並與學科專業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學院與法政大學生命科學部達成定期開展植物醫學學術交流的意向
  • 日本著名大學名錄(三十二) 法政大學
    此外,該校是日本所有私立大學中第1所設立法學部和社會學部、第2所設立經營學部和經濟學部的大學。該校曾於1904年成立清朝留學生法政速成科。許多速成科的畢業生,如汪精衛、宋教仁、楊度、胡漢民、曹汝霖、孔昭綬、朱執信、湯化龍、古應芬,《猛回頭》、《警世鐘》的作者陳天華、以及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七君子」之一的沈鈞儒等,成為擔當著中國政治、教育近代化的傑出人才。
  •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落戶法先生
    2020年 9月3日下午,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揭牌儀式在法先生北京辦公室舉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中央政法委、國家教育部聯合實施的國家戰略計劃,旨在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深化法學教育改革,提高法律人才質量。該計劃入選學生要求嚴格,注重學生的實務實踐能力,創新高校與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學生在實務部門的學習,具有學分安排。
  • 優選校·高校丨西南政法大學:新增三個雙學士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招生
    西南政法大學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學府,改革開放後國家首批重點大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教育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榮耀的校史、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雄厚的師資力量、卓越一流的人才培養還是濃厚的底蘊和與學風,是什麼吸引您對西政的關注呢?下面由我為您介紹十大理由,讓您愛上西政,選擇西政。
  •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落戶法先生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劉大煒在揭牌儀式上表示,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落戶法先生是法學院一個新的嘗試,有別於此前的公檢法機構及律師事務所。希望通過此次與法律科技平臺法先生的合作,引導學生密切關注前沿法律科技,了解法律行業革新的方向,切身體會未來法律的新形態。
  • 「盛產」政治家與教育家的日本名校:法政大學
    法政大學位列關東「難關私大MARCH」五校之一,卻依舊很少有人了解它是所什麼樣的大學,大部分人比較了解其他四校:M明治大學、A青山學院大學、R立教大學、C中央大學。法政的這個「H」放在最後,仿佛被人遺忘了一樣。所以今天我們把它當成主角,一起走近法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