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春卷,每個閩南人都不陌生。一攤一卷一咬,那滋味.
小時候,沉迷於甜膩的各味零食,對於這綠綠菜菜的小卷並不感興趣,總要在趁大人不注意,悉數將包裡的胡蘿蔔、包菜、牡蠣挑出,結果都以換來一頓呵斥收場。
現在賣春卷的小攤多起來了,平日想吃就能吃到,也不必自己再大費周章地去做上一頓。但如果沒有在清明時分,吃上一卷自家包的春卷,就好似整個春天都缺了點什麼。春卷是閩南人的友誼切割機
在閩南的地區,人們常常為哪個才是正宗的春卷吃法爭的面紅耳赤。大致分下來,可把這些不同吃法分為廈門、泉州、自家各個不同的派別吧。01丨廈門派:加糯米是我們最後的倔強
大致的食材就是:三層肉、胡蘿蔔絲、高麗菜、海蠣等等。當然各家在配料的挑選上都有些許不同,別說新開的門店有何等的創新,就連每家老字號都有自己獨門絕技。做法卻是一樣的:將市場上買到的新鮮各色物料切成細絲,再統統下鍋翻炒,最後還留有少許湯汁。
只要你隔空吆喝一聲「阿姨,要一卷春卷」,就能看到以下麻利場景:攤開一層薄皮,抹上一勺廈門辣醬,抓一把滸苔(閩南話叫作虎提),若干芫荽。甜鹹鮮辣各種滋味,沒有細吃,你便吃不出來所有的滋味,但就是好吃。關於加不加貢糖這個問題,老一輩人都說傳統的廈門薄餅原本是沒有加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開始盛行了。當然,加或者不加都屬個人偏好罷了。而加在春卷裡的辣醬,大家第一認定的都是海堤辣醬,否則,整個春卷就前功盡棄,食之無味了。店家自己蒸得油亮亮的糯米飯包入春卷中,吃起來更為油潤也更有飽足感。
阿卿春卷湯圓:局口街8號 9:00-21:30
莉梅小吃店:鬥西路159號 6:00-售罄為止
老廈門味道百花薄餅:文灶中心幼兒園路口處 15:30-18:30(賣完就收攤)
思東春卷皮:大同路351號 7:00-18:00
※(以上推薦僅供參考,如需前往請聯繫商家是否營業)
泉州和廈門其實也不過才四五十公裡遠,但是從春卷的叫法就已經有了分歧,泉州人通常稱它為「潤餅菜」。
作為正港的泉州晉江人,一開始吃到廈門的春卷,驚呼「這春卷裡為什麼沒有米粉?」引的周圍廈門人對我面面相覷。或炒或炸都依照地區和習慣選擇。
爾後再將豆乾、扁豆、蒜苔三層肉、海蠣、胡蘿蔔等都一一下鍋煎起待用。
吃法和廈門大致相同,只是在加什麼調料的時候,泉州人竟自己先吵起來了。
「甜辣醬派」:一定要加這個的辣醬,從小吃到大!哪個辣醬都替代不了!「麻佬派」:以石獅地區為主要代表,在春卷裡摁進去自家生產的麻佬,吃起來又酥又香,美得很!
「花生糖派」:買來的花生加入白砂糖搗碎,做成花生末加入,甜酸鹹,要的就是這味。
一種是較為薄的叫作「七餅」,是貼在鐵皮上沾下的,質地薄透更為柔韌,這和廈門的薄餅皮是一樣的。另外一種,叫作「潤餅皮」。貼在火爐上烤,皮厚且鹹,通常隔天就卷不成型,需要放在春卷菜上烘熱到變軟才可以繼續食用。
翁氏潤餅菜:晉江深滬東垵菜市場內
王記潤餅:石獅市糖房街21號
亞佛潤餅皮:泉州市鯉城區西街165號
安海春卷皮:晉江市安海鎮中山北路114號
※(以上推薦僅供參考,如需前往請聯繫商家是否營業)
03丨自家派:我家的春卷全宇宙第一好吃!
但奇怪地是,在「我家的春卷才是最好吃的」這一點,意外地,所有人都站在統一戰線上。並且還特不要臉地達成了「啃老」共識。
因為對於年輕人來說,春卷,通常都是由家裡的長輩來完成,我們只是充當著那個捲來伸手的人。畢竟加起來七、八味的食材,認都認不全,更別說將繁複的步驟一一刻畫腦子裡。家裡的春卷不同於市面上的,想吃就吃。
必須在一些特定祭拜的日子裡,家裡的卷餅鋪才會開張。
在物料的選擇,也沒有那麼規規矩矩。
有可能是老媽今天去菜市場,看到海蠣很是新鮮,豆乾價格很划算,豬肉價格比昨天便宜了,它便會成為今天春卷裡的一員。
每家的味道,得益於不同人的手藝,或油或鹹或鮮,憑藉的全是經驗。
當然偶爾也有那種「哎呦,今天顧著跟你大姨聊天,不小心炒過頭了」的情況存在。常常聽那些老牌春卷鋪的阿姨說「我們家的春卷,啊那些華僑從東南亞、香港澳門回來掃墓,啊都嘛特地來吃我們家的春卷再回去吶!」不管時間怎麼變換流轉,春卷卻憑著傳統手藝,味道代代相傳。儘管各地細節不近相同,但我們真正忘卻不掉的,其實就是對於家、親人的思念和牽掛。關於春卷的說法,各路說法不盡相同,有人說是明代後期,廈門同安縣人「蔡復一」在京為官,為在四十九天內完成抄寫朝廷歷年文書而廢寢忘食,蔡夫人為幫助夫君,遂將麵粉攤成薄餅,各數食物炒成菜燴,包成圓形以方便丈夫食用,後蔡氏助夫傳為佳話,民間紛紛效仿,做法流傳至今。還有傳言是因為閩南百姓為了感謝鄭成功,便每家出一道菜款待他,為不負百姓厚愛,鄭成功只能每家各夾一筷子,包在薄餅裡食用。此後,這種吃法便流傳下來,成了「春卷」。春卷卻儼然成了閩南地區的食物符號,你來過,就沒有辦法不吃完一卷再走。圖上未註明水印素材均來自「尋味晉江」授權使用,在此鳴謝!